芝加哥烈焰演员介绍:2006-2010年,错误率最高的十个词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05:39

2006-2010年,错误率最高的十个词语

转载 标签:

 

教育

 

2006-2010年,错误率最高的十个词语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在语言领域里“挑刺”。12月27日,她又公布了2010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而综观2006年至今,有这样十个词语,它们一直在困扰着国人,最让我们焦头烂额——

 

     1、日历和台历上的最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如,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想当然地在日历中把“己丑年”写为“己醜年”。其实, “丑”字的繁体字虽然是“醜”,但用繁体时只能用于“丑陋、丑恶、献丑、丑化”等,而用于地支、时辰的“丑”字时,则不能用成“醜”,包括用在传统戏曲行当中的“丑旦、文丑、武丑”,也不能写成“醜旦、文醜、武醜”。

     2、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3、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4、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两者形近而义殊。

     5、出版物上常见的错别字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6、地名中特别容易混淆的字是:“州”与“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则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7、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多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8、商品名称中的最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因为“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9、计量单位中最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10、街头招牌中很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中的“發”就应该写为“髮”。且不说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因为‘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虽然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附:2006——2010国人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为:

  1、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3、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4、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5、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6、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7、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8、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9、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10、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二、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为:

    1、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3、 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4、 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5、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6、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7、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8、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9、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10、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三、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为:

    1、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此处应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主持人也读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uè乎”。

    2、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三聚氰胺。“氰胺”应读qíng’àn,但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氰化钾”的“氰”读成qīng,已成为一个习惯性误读。

    3、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两者形近而义殊。

    4、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

    5、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狙击”应为“阻击”。

    6、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出发点不一样。

    7、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曾三上北京”,“期间”应为“其间”。“期间”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8、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

    9、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

    10、《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近年来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引派”。王蒙、刘心武的书中都有这样的错误。

 

四、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为: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2、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3、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3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则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5、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6、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3权利。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7、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8、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9、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10、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五、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为: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