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镜湖区教育办公:毛泽东诗词的历史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6:25

    毛泽东是读史兴趣最浓的大政治家,解读毛泽东诗词而不关注其间的历史情怀,就很难把握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人格风采。

    毛泽东诗词丰富的历史内涵,蕴涵于大气磅礴的文化气象之中。而在历史情怀与文化气象之间,贯注着的是巨人般的魄力。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激扬文字,粪土王侯,已表现出面对现实、改造中国的巨大眼光和博大襟怀。执笔为诗,一出手就抱负不凡,如25岁时写的送行诗,敞开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空间视境,从宇宙看地球,简直是沧海一粟,用了《庄子》“太仓稊米”的典故:“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在时间维度上,又用了《孟子》“五百年必有名世者”的话头,蔑视衮衮诸公的权势:“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种时空视境是以天地为胸怀的,其中以诗吟咏史,以史滋养诗,诗史兼修,气度浩然。

    这种天地境界、浩然之气,贯穿于毛泽东其后的诗词写作。诸如俯仰天地之间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究问苍穹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以及奇异雄丽地糅合着天文科学与神话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都在时空双维度上实现了大魄力、大境界的互动。

    诗词审美与历史情怀是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可以说,无史不足以蕴涵诗的元气,无诗不足以点醒史的精神。在蕴涵和点醒的交互作用下,毛泽东年过花甲后,魄力犹存,咏怀诗《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中,他站在“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庐山上,看世界的大眼光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但他同时还拥抱着中国大地,“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毛泽东诗词的结尾往往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即在空间大幅度舒展之时,引入当地的神话或历史人物,以开拓深远的时间维度,如《水调歌头·游泳》讲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后,即引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在人与神女对话中,使时空跳跃到渺远。 (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