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易景科技:宇宙的四个王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57:14
 

道学和管理
Taoism and management

 

生命就是象收获。麦子将被采集,杂草将被留下烧掉。

宇宙的四个王国
生命就是生活,生命也是进化。在这个世界上具有任何形式的生命都有其目的,即利用空间和时间来改善自身以进化为更高级的形式。
在这个世界上有四个王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人类王国、道的王国,每个王国的成员存在着就是为了改善其自身,以进化到更高层次的王国。各层次的特性与关系:

1植物王国的成员,包括细菌和原生物,只有有形躯体及其感觉。他们的唯一目的是繁殖,他们没有创造力,永远不能以任何形式彼此受益。凡有感觉的有形体也有生存权利。
2动物王国的成员,除了有形体外,还有智力体。因为具有智力,所以狗能接受训练。动物总是照一定的时间表繁殖,它们没有对不满足的理解力,没有创造力,机械地顺从宇宙法则,没有愿望或欲求去改变它们在生活中的地位。

3人类王国的成员具有形体、智力体和精神体。精神体使人类存在充满了追求创造的能力和欲求--科学的发展即由创造力而引起。上苍给予人类以精神和欲求,以便他改善自身,以便有一天他能进入道的王国。然而,人却颠倒了这一欲求而追求物欲。人类有希望,但希望永远不能靠物质的东西来满足,这只能导致挫败。

4道的王国的成员是精神性的存在,可以去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他们体验着绝对的幸福和安宁,他们的存在与道和宇宙统一无间。
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进化到道的王国。按照道学的理论,人类王国有四类人,他们是(按升序):恶人、小人、君子、圣人,只有圣人才有资格登入道的王国;有三类神仙或者不朽者。他们是(按升序):尸解仙(变化了形体的不朽者)、地仙(陆地上的不朽者)、天仙(天上的不朽者)。按照道学的说法,在进化到较高层次的王国之前首要的是"提高档次"。

恶人仅仅在形式上是人,而在实质上仍然是兽类。他们从动物王国的进化是不完整的,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或者鉴别文化、道德或礼节。娱乐、竞争、消费、繁殖,这四个基本的本能充斥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许多社会中这群人为暴力所控制,因为他们从事杀人、强奸及其他罪恶活动。
小人是无知的、不明智的、能力有限的。这些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目光短浅,他们对于无用的、不重要的事情诡计多端、尔虞我诈。他们太怯懦以致不敢犯罪也不敢用一种崇高的方式为社会奉献,他们所关心的及其生活都是微不足道的。在大多数社会,这群人可以由法律有效地控制。
君子理解和追求道德、文化与礼节,他们要求启发自身及他人。当这群人在数量上增加时,社会就繁荣;当他们的数量减少时,社会就蒙受灾难。君子止于礼。
圣人是真正理解和追求正义的人。这些个体为改善和觉悟整个人类而努力,通过传播安宁创造了一个宁静的世界。圣人止于义。
尸解仙是道学的修习者。因为他们极为智慧、圣洁和善良,所以他们参与改善世俗世界。这些人死后会复活,不会留下尸体。尸解仙常常出人意外地显形以帮助更多的人们。(耶稣符合这个标准,可以当作尸解仙。)爱是尸解仙的指导力量。
地仙是极为智慧、圣洁和无我的修道之士,他们脱去了所有的人类特征。地仙在山间洞府中深居数百年,也不时会出山向亟需的常人伸出援手。地仙止于德。
图13有形体天仙是住世千年、积善无算的修道之士,天仙之体完全虚化,不受时间限制。天仙与道合一。天仙止于道。
这些不同组的成员都有形体、智力体和精神体,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其中哪一体占有主要的地位,比如,在恶人中,有形体强于智力体和精神体;


在圣人中,精神体高于其余二体。

有形体为四种基本的本能所支配:娱乐、消费、争斗和繁殖,因此有形体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见图12)。
智力体可由三角形表示,因其有三种官能:思维、体验感情和发挥意志。

图16三元体顺逆关系

精神体可由圆形表示,因为它不受时空限制。它能与道相通,有良心,具有无暇的直觉。
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有形体和智力体从属于精神体。精神体应向智力体传达指令,然后由智力体去确定适当的方法以实现这些指令。智力体指导有形体贯彻落实这些计划,次活动都以远见、明智和良心为基础,因而每次活动都遵循道的方式。按照道的教导我们大体上镌出下列连环图: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正确的关系并不多见。我们反而会发现灵魂体(精神体)受抑制,智力体为有形体所奴役的情况。人类对于娱乐的需求、色欲、渴望刺激,以及对食物的需求,推进智力体设计种种方式以满足这些原始需求并使之神圣化。由于这种合理次序的完全颠倒,导致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痛苦。
老子说过: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失礼而后有法,失法令而后有兵(暴力)。一旦追求暴力,所有文明的踪迹都不复存在(兵之所出,则荆棘生焉)。(参阅《道德经》第38章)
进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道的实践使许多善行的成就达于顶点。
按抱朴子所说:人欲尸解,当立二百善;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抱朴子内篇·对俗》)。
只要其中有一次犯戒,违反善行,所积的善行就会前功尽弃。根据道学,我们每个行为都由以北斗星为首的司过之众星辰的记录和计算。


图17人我利害关系

没有道学指导的进化是个痛苦和缓慢过程。我们进化到今天的程度已花费了数百万年时间。实践道学会加快进化的速度--用最有效的办法促进人类积功累德:没有殉难而为社会作奉献。长久地活着的和功能正常的有形体可能保证更多的善行得以完成。殉难切断了对社会奉献的流程,从而延缓了个人进化的发展。
善行可以理解为利己同时也利他的行为。有利于一部分人而伤害另一批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伤害双方的行为最令人讨厌,因为它们是种使积累起来的善行失败也使人类的进化过程倒退的错误。
+,+=善行(人人受益)
-,-=恶行(人人受害)
+,-=偏颇的善行(他人受益,自我牺牲)
-,+=偏颇的恶行(他人受害,自我受益)
没有道学的实践,就将没有拯救。
没有道学的进化过程,就将没有道的王国。国民素质的提升

当国民的素质得到改善时,政治的质量也将改进。政府的类型上升以至于道,国民素质提升直至达于天仙,这时永恒的太平盛世将到来,此即地上的天堂。

人类的七个层次〓〓〓政府的七种类型
天仙〓〓〓〓〓〓〓〓〓道
地仙〓〓〓〓〓〓〓〓〓德
尸解仙〓〓〓〓〓〓〓〓仁
圣人〓〓〓〓〓〓〓〓〓义
君子〓〓〓〓〓〓〓〓〓礼
小人〓〓〓〓〓〓〓〓〓法
恶人〓〓〓〓〓〓〓〓〓兵
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福、最先进的国度。民无狱讼,路不失遗,民不治自化。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当谋求私利的统治者转而采取儒教作为统治哲学时,则盛世不再,皇朝衰落。儒教要求绝对服从政府的统治或其他当权的人物。儒教极端地提倡父叫子死,则子不得不死,其原因仅是为了证明他们对儒教的信仰。在社会上各个阶层提倡片面的服从导致了自由思想受限制,保守主义由于没有受到自由思想的挑战,使社会进步停顿,陷入倒退。每个人都成为国家与家庭的囚徒,除了死亡,没有人能从这种思想和体制的牢笼里逃脱。富贵者利用宗法国家,使少数人的生活变成游乐场而多数人则身受煎熬。这种社会退化导致了汉唐帝国的衰落。不幸的是,以后各个朝代都为了自私的理由而奉行儒教,再没有一个帝国能与汉唐时期相匹敌。汉唐创造了历史上政府的最高形式。
从道学的观点看,政府或私人组织的普遍准则如下:
1政府的规模必须小;
2法律和规章必须简而少;
3政策必须诚信;
4经济体制必须公平合理;
5赋税必须低;
6人口增长必须控制;
7个人自由必须有保障;
8教育必须优先考虑;
9军费开支必须限制;
10领袖必须主动退休。
在下列各段中,政府一词表示公共和私人组织。
小政府
老子坚持政府必须小,这样权力按有利于人民的方式分配。庞大的政府机构剥夺了人民的自由,强权的政府剥弱了人民的力量。在权力掌握在用此权力扩大自身权力的官员手中的情况下,机构雍肿,赋税加重,巨大的政府赤字,行政管理低效,这些只是烦扰国家的许多问题的极少数。一旦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本质上变得不平衡时,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就趋向于不正当地扩张,因此人民的自由可以通过限制政府的规模,精兵简政得到最好地保证。大社会,小政府。
法律和规章制度
老子说过:"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57章)他的观点表明,法律和犯罪可能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法律规章越是被重视和加强,越是表明社会犯罪率占高不下;法律和规章制越是繁复而严苛,越是难于贯彻和实施,越是容易被犯罪分子钻空子,所以反而成了滋生罪恶的渊薮。圣保罗也说过几乎完全相同的话:"当我们生活于肉体中,生活在由法律所激起的情欲中……要是没有法律的话……那么我将不知道罪恶?quot;
当一个政府向它的臣民强加繁复而严苛的法律和规章时,它就成了国民们最坏的敌人。一个产生过多的法律和规章的政府(法西斯政府和军人政府)必然是短命的,这是因为面对冷酷无情和连续不断的压迫,国民无法忍受,甚至宁愿死去。老子说过,当民人把死都不当回事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拉他们回来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参见《道德经》第74章)在革命中人民只会获得一切而不会失去什么。因此最明智的政府形式是与人民结成安定联盟的政府。安定才能确保。
另一个反对法令滋章的理由是它们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多。法令规章要加强,就要更多警察、法官、律师和成千上万的其他人员。这会增加政府的费用,从而导致增税。同时还要制订更多的其他法律来加强那些早先出笼的法规。一种无止境的链式反应出现了:政府财政支出不断翻番。新法解旧法,新法再解新法,如此层出不穷,新法未行而旧法已废,混乱不知依于胡底。〖KH*2D〗
太多的规章=没有规章

〓〓除了混乱状态和支出增长外,其他就什么也没有完成。
有秦一朝,中国受暴君所统治,禁令多如牛毛。秦朝被推翻,汉朝代之而兴,汉政之始就是废除禁令,只留三条,使妇孺皆得耳熟能详而乐行不厌。 政策必须诚信
政府应诚信地对待其国民,在国民与自身之间形成一种信任的纽带。政府的政策,通过反映大多数人的道德意愿,应保护人民免遭各种形式、方法和途径而产生的压制。
政府官员必须为人民服务,代表他们的道德意愿。老子说:政治家不应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必须把人民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参见《道德经》第49章)相反地,在《罗马书》13∶1中,圣保罗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所命的。"把人们的幸福委托给一个冷酷的政治家是不明智的,尤其当他的政策使人们的进化过程倒退时更是如此。滥用权力的情况必须通过选举出诚实对待人民的政府官员而加以制止,否则将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5章)
当某个政府大搞欺诈其国民的把戏时,就会削弱了政府。不管政府使用何种把戏来对付其国民,国民总会智胜它,因为他们在数量上超过政府工作人员。这类勾当在国民与政府之间造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裂缝;没有什么能防止一场革命推翻这个政府。
经济体制
老子说:道隐而无名,内在于万物之中却不可得而见。它虽然简单而细微,世上所有国家联合起来的力量也不能与之匹敌。如果领袖能够利用万物将达到均衡状态,天与地也会得到统一?quot;("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参见《道德经》第32章。)
老子还说:平衡的宇宙是一种富人得到减损而穷人得到补足的状态。但是人类却与道背道而驰,他们剥脱贫穷的人而使富裕者锦上添花。其结果必将出现以暴力相见而人类会因之受苦。("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又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参见《道德经》第77章。)。
按照老子,天"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参见《道德经》第32章。)人人必须在改善自身方面有一个均等的机会,因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道德经》第57章)
道学教人实行自由经济与分配均衡的制度--就是一种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它劝阻政府用不着干涉其国民的商业活动,取消使经济恶化的商业税和其他带干扰性的复杂法令。但政府有责任指导经济发展趋向,保持与加强严格的道德标准及公平的商业惯例。
赋税
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道德经》第75章)
一个政府的赋税政策决定它是仁爱的还是专制的政府。历史上,仁爱的政府是将税率保持相对低的水平上(道学的理想税率是3%的政府征税),专制的政府将高额税率强加于国民(从道学的理想来看,高过10%税率就会使人民负重难堪)。中国的汉唐盛世税率约3%,民富国强,社会安定,反社会的活动微乎其微。后汉统治者将税率提高到10%或更高,起义自然就如影随形般地跟随而至。《旧约》提出的什一率,就是百分之十的税率(这也许在雅各与耶和华达成协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事实是,在《旧约》中所描绘的时代,教会和国家尚未分离,征税既为教会也为国家,实际上只有5%的税收到政府手里。在罗马人统治以色列期间,以色列人被迫付10%的税,此外还缴贡给凯撒。对以色列人说来,赋税是双份的,生活难以忍受。这就是为什么凯撒的税务官被以色列人称为不信神的罪人。
当一个政府提高税收时,它无疑是在饮鸩止渴。
政府为何苦于干渴或者说出现赤字?
1.战争和军火;
2.浪费和奢侈;
3.机构臃肿;
4.丑闻和贪污腐败。
上述四个问题使政府赤字变成一种慢性病,这个病也许可被好的"内科医生"治愈。通常并非如此,某位伟大的"外科医生"也许更适合于此目的。
药方是道德的调节而非经济的调整。治疗应该从统治者本人身上下手。当某人作为典范和领导为他的国民服务,他就应当大公无私,去掉贪污腐化行为。假如改变领导人的作风成为不可能,那时治愈这个国家的病事实上也就不可能了。
人口
老子坚决主张"小国",也坚决主张"寡民"。
假如人口不被坚决控制住,要获得安定与幸福是不可能的。人口过多引起饥荒,饥荒导致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死亡。在道学看来这是最大的罪过。这些只是被人口爆炸所激发起的自然反应或者说是人口控制反应,其他还包括自然灾害和致命的各种疾病。
过度繁殖现象多发生于不能控制其色欲的人们中间,而这又是由于教育水平低所致。为了防止人口超生,必须教育人民,性不应该只限于纯粹的肉体相互作用,性应该是亲密、爱情、理解、帮助和关心的行为。道学从技术上教导人们把性行为和人口繁殖分离开。正如本书第六章所说,性行为能被利用来改善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灵性。在道学的框架里,性的意义远远超越于生殖和快感之上。实践道学将帮助人们抑制其色欲,有利社会进步。
人口控制并非是一种空洞的推想、一种政治观点或永远不能实行的哲学信仰,它是社会的前进和小政府的效力所必不可少的。
个人自由
道学看重和尊敬生命,那就是为什么它十分强调保护生命的原因。按照道学进化理论,所有的人都是从另外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并依赖于其他的生命形式。因此,道学不否定植物、动物或人类的生存权利。生存、长寿和幸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任何人都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虽然人和其他的有机体为了钱、特权和其他微不足道的原因被杀死或伤害。这些凶手将永远不能逃脱惩罚--即使他侥幸逃脱了世俗法律的制裁。没有人能够逃脱因果报应(业力),它是无形的生命保护神。老子的一句话讲正是这种业力的普遍性,他说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73章)。无端剥夺生命的行为将在罪犯目前与未来的生活中产生永久的痛苦。
贪心导致罪行,因此必须消灭它。老子说:生有其时,死有其时。十分之三的时间被用来经营生,十分之三的时间被用来经营死,另外三层的时间被用于通过过度的努力使生命永恒,而其结果却是死路一条。("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以故?以其生生之厚(过度的求生努力)。"(《道德经》第50章)太要生活得好生活得久了,反而不得而生。因此,结论就是:"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章)
政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即阻止其人民的唯我主义和野心膨胀,特别是那些领导人。过度的物欲追求(生生之厚)、奢侈浪费和自我放纵是唯我主义与野心膨胀的象征,必须加以制止。老子说?quot;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无味),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12章)老子还说,为了保持安宁,"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29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习不乱"(《道德经》第3章)。通过道的实践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使一切生物的权利得到保护,国家巩固。
教育
改善教育制度必须提到政府议事日程的首要地位。教育,道学教育,直接影响到个人对生活的满足。错误的教育增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满,表现为反社会行为、离婚、虐待儿童等等。
现存许多教育制度中存在有许多弊端需要改革--史书和新闻中关于教育失败的证据彼彼皆是。对孩子们的教育过分偏重于数学、化学、物理、文学、体育等等学科。用道学的术语来说,这些叫死知识。死知识与日常生活不相干,降低了学习热情;过分或唯独强调死知识的学习,会造成鼓励唯我主义和野心膨胀的后果。孩子们被导向于相信身份认同和心理满足可以在物质占有与财富获取中实现。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原子弹、毒品、犯罪、癫狂及其他反常现象的存在。只有物质占有和物质成功永远不会使生活满意,它们只能导致挫折与狂暴,表现为反社会行为及其他反常现象。人们世世代代盲目地生活,不理解生活的真正含义。
首先应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更长久。他们学习的知识应该能立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些知识他们终生都能享用。这将立竿见影,刺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通过小学里对生活含义的教育,学生们能将其运用于自身生活,及他们的初中教育、数学、文学等,用种种方式加速人类进化,保护宇宙自然法则。
好政府政策的成功取决于人民的合作。没有道学教育,会使为数众多的国民轮为恶人和小人,国家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他们出于自私和无知,会阻碍任何改善世界的努力。通过道学教育,恶人和小人提高了水准,当君子多过恶人与小人,这个世界就将成为更适于生活之地。
战争
战争并不局限于人类王国,它也是动植物王国的特征,因此要求抛弃武力是不现实的。当有些人还没有受到道学教育时,他们会认为武器对保护他们的生活权利是首要的。因此,被称为"诡道"(反常之道)的种种战争理论,成了生活的必要部分。
孙子,著名仙人鬼谷子的高足,写过一本书叫《兵法》。三千年前的这部奇书的第一节就是"诡道"。书中,孙子陈述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道理,换言之,心理战比白刃相斗更有影响和更重要。在孙子看来,战不是必须要打的;三寸不烂之舌有时比大炮更有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参见《孙子兵法·谋攻》等)
人类是唯一在战争中使用武器的生物。对武器的需要导致了复杂的、破坏性的武器的发明,产生了敌视或反常的气氛。当反常的状态变得不可控制时,整个行星就可能被摧毁。老子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31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第30章)。
老子还说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道德经》第30章)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就不能诉诸武力,因为战争的结果难以预料。历史表明:只靠武器永远不能赢得战争。经济、教育、领导人、人民的精神,都是胜利的因素。政府唯独不要忙于同潜在的敌人进行军备竞赛,除此之外,可以做一切必要的事来强化国家。武器并不能保证胜利,却挖空了国库。而且凶器带有恶的业报,对国家不利。
领导者
领导人之所以为领导人乃是由于其才华和成就适应了天意。领导人之所以是领导人乃在其思想、行为、智慧、福报、接受批评的能力,以及善行或恶行恰好完全适应了某一特殊时期的条件,他的使命就是执行天意。
当领导完成了使命以后,就必须自动退出职位,因为他的政策不再适于新的时期。如果他抓住权力不放,就会妨碍另一个人的使命,颠倒进化过程,引发民愤。他永远都不能完成或希望完成他开创的规划,因为世界总是处于流变的状态之中。如果他认识不到这一点,他就会被逼终止,其功劳也因而损折。
道就是变化,时代需要的总是变化。如果领导者遵循道,他完成了善行;如果他与道逆行,他便犯了极大的错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迭本来如此。假如春季一直延续,夏季及其他季节将被延误,世界秩序就会陷于混乱。任何阻挡和延误都是一种病态,应该加以排除。一位领导人如果死死霸住职位不肯离去,将可能以三种方式被替换:
1当他在任时积累了善业,他将因死亡而被替换,这是给继任者完成其使命的一个仁慈的方法。
2当他同时积累了善业与恶业,他将可能被人暗杀。
3当他积累了恶业,他将在羞耻及在公众羞辱中被迫离位,或者暴死,或者臭名远扬。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三个普遍原则。例如乔治·华盛顿,假如他野心勃勃地自封为国王,他就不会受尊敬。
与道同行靠实践
道必须实践,你不能靠雇用他人为你祈祷而进入道的王国。拿飞机飞行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设想起飞所需的能量,然后设想维持飞行所需能量,因为并没有绳子把飞机吊起来。现在设想你试图进入道的王国所耗费的能量。难道你能把进入道的王国这样重要的事情寄望于简单的祈祷吗?你必须与道同行,你必须一步一步地实践道学。你不仅将最终进入道的王国,而且将获得眼前利益。
整个宇宙为因果律所支配,这个规律决定你在道的进化等级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没有人能逃脱这个规律的裁判,甚至包括自杀者(事实上,自杀者面临更大的惩罚,因为他们剥夺了一条生命)。当一个学有成就的人仅使用其知识于崇高的目的时,他就具有更高级的觉悟。当一个人将知识运用于卑鄙的目的时,他将被打回到较低的进化水平。简而言之就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quot;;"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没有其他故事像下面这位道学大师家所讲述的故事那样抓住了善恶报应的本质。
从前有个坏蛋,他靠偷窃、欺骗、压榨他人而致富。到老来他拥有了一切:数不清的家财和三个已结婚的儿子。他期望着抱孙子。一天他想:"我这样幸福!我用不着再去做过去那些残忍的坏事了,我现在得弥补从前的过失。从今天起,我将偿还我造下的孽,帮助他人。"他变成了善人,一个月后他的大儿子突然生病死去,儿媳嫁给了另一个男人,事态的发展给老人极大的打击。又一个月后,他的二儿子死了,老婆也改嫁。老人非常震惊。再一个月后,他钟爱的小儿子也死了。
"这个世界没有公道,"他痛苦万分地喊叫道,"我作恶时拥有了一切,几乎快抱孙子了!可从我改信道的那天起我开始行善,种种灾难却降临我头上,我还有什么希望?我可爱的儿子们,为他们我宁愿作奴仆,可他们都去了!没有人继承我的遗产。"
他变疯了,仇视一切人和物。一天,他正发病时,仆人来告诉他有位道学大师前来拜访。"带他来,"老人咆哮,"我要用他的陈词烂调挖苦挖苦他!我要指出他大错特错。"
当大师被领进来时,老人用冷酷的目光对着他,但那道士却像平时那样冷静,从容地问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正是我想知道的,为什么?"
"你还记得二十五年前,你同朋友为了一笔财产而角斗吗?经过拼死搏斗,你杀了朋友,夺得了那笔财产。你十分熟悉这位朋友,知道他的个性特征。现在请你想想你的大儿子,他和你那朋友的性格特征不是惊人的相似么?"
"是啊,"老人说,"他俩的确非常像。"
"你的朋友投胎为你的儿子,他要你赔偿他在你身上所失去的。"
"你还记得你欺骗的另一个男人的事情吗?"道士继续说,"……此人投胎为你的二儿子,他来要回他的财产。你记得伤害的还有一个男人的事吧?……他投胎为你的老三。你的儿子并非是你的,他们是你的'仇人',带着世界的祝福来向你讨债,并且要在本上加利。他们浪费你所有的钱,极端残酷地报复你。在你的风烛残年,你不得不像在油里熬煎一样,最终你将自杀。但当你翻然悔悟而广行善事,便自动还清了你所欠的债。宇宙中较高的存在物发现你的善行已弥补了欠债,发现不再需要以'儿子'的方式向你讨债,所以他们无痛苦地离去了。你没有失去儿子,失去的只是敌人。既然你的善行已还清了债,那么你就会有个孙子。你老三的媳妇怀孕了,他将给你生一个疼你、敬你、爱你的孙子,你将十分幸福地享受晚年。"
老人一经开导,感激地流了泪。
许多教会教诲基督徒,耶稣是上帝的羔羊,牺牲自己为每个人赎罪。这些教会也教导信徒们:无论是谁,只要相信耶稣,将永远不受审判,在天堂占据一席之地,享有永生。耶稣在十字架上钉死被神学家称为上帝的悲悯。随着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上,上帝要求正义的愿望得以满足,人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所有恶业已被消除掉了。但从道学的观点出发来看基督教,基督的教义仍然坚持了个人为其行为负责,即使他已信了耶稣。对《新约圣经》的详细研究将揭露真情,不是每个人的罪孽都得到了饶恕;有信心但不立善功将遭到耶稣的拒绝,将被排斥于天堂之外。
耶稣死于十字架上,为人的罪或恶业而付出代价,以致人们不必受其罪愆的果报。无论什么时候人犯了罪,耶稣被认为可以代替罪犯,替他受罚。每当有人犯罪的时候,只要他张嘴念耶稣之名,就可召来耶稣替他受罚;罪犯也可向神父忏悔以洗清其罪孽。只要简单地忏悔一下罪行就毫无疑问地使罪人获得自由。这样合乎逻辑吗?假如赔偿一辆车尚且如此艰难,那么偿还人们的罪恶为什么却如此轻而易举呢?
尽管《圣经》的某些地方赞美了祷念耶稣之名的功德,《圣经》其他地方却并非如此。《旧约》中有个故事描绘了忏悔是无用的:当国王大卫诱拐了其朋友之妻,尽管大卫忏悔了,但作为惩罚,他和他的家庭连续不断遭受瘟疫(刀剑永不离开其家)。在《希伯来书》6∶6-8,清楚地陈述了那些虽然一遍一遍地祷念耶稣之名来为自己赎罪,要耶稣一次又一次地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的人,其罪孽将更加深重。这段经文写道: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在《希伯来书》4∶3,罪人被罚以永不得进天国(称为"安息")。这段文字如下: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quot;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雅各书》1∶25和2∶14-26称进入天国是劳作的结果。现引如下: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quot;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把他儿子以撒献在坛上,岂不是因行为称义吗?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这就应验经上所说:"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他又得称为神的朋友。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
在《马太福音》7:21-23,耶稣把进入天国的入场卷放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在《罗马书》12:19,神被写成服从因果律支配的。这段文字是:〓〓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某些基督教教会十分强调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上,认为祷念耶稣的名字可以得救,保佑其进入天国。关于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上,是以《新约》中的所描绘的古代宗教实践为根据的,即牺牲动物以敬神。牺牲无辜的动物,洒它们的血,古人希望借此洗去他们的罪孽,以得到神的宽恕。既然罪恶并非如此容易被洗去,那么这样做就显得蒙昧和无情。从理论上说,人们禁不住会想:假如真有这样一个神,他会使以动物祭神者的罪孽加倍--祭神者不仅原来的罪恶并未偿付,又为自我目的杀死了无辜的动物,这无疑是罪加一等了。用现代人的观点审视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不由使人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文明的人们至今还在赞美如此残忍与野蛮的行为呢?
这要从基督教教义的基石和出发点--原罪论讲起。基督教强调?quot;人人皆是罪人",因为世上人人都犯了罪(《罗马书》3∶23),并且把人类常犯的罪都列举了出来(《罗马书》第一章与《哥林多前书》第六章)。人除了日常由思想行为所犯的罪外,还有与生俱备的继承来的罪。此罪可向上追溯到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那古蛇的诱惑,违反神命的罪,是为"原罪"。由于罪的代价乃是死,则"报应"乃是神治理宇宙的公义,是不可或缺的法则。因此,凡人必死。而"死"包括两重意义:即肉体的死与灵魂的死。但是灵魂非物,无方所无久暂,本无所谓死,引而申之,则灵魂的死实为"永远的痛苦",亦即:受惩罚而被贬入硫磺火湖,被不灭火与不死虫永远折磨,是谓"地狱"。反之则是"天堂"或"天国",此乃"无罪之人"永远享受福乐之所。既然凡人皆有罪,那么地狱会人满之患,而天堂则门可罗雀。不可没有补救的良法,由此而导出保罗基督教的中心点--救赎理论来。
在《旧约》里,犹太人盛行一种仪式,乃由摩西创出的一种赎罪的祭祀,又称燔祭。就是用一头无瑕疵的公羊羔,焚烧于祭坛的上面,亦即是以羔羊替罪之意。保罗用了许多篇幅,把耶稣理论化,成为那头"无瑕疵的公羊羔",而十字架则被比作了"祭坛"。因此,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一变而为"神圣的燔祭"了。又因他究竟是人,而不是羊,故其功效自不相同。所谓:一次献祭,永久有效。耶稣之"死",使神"爱人救世"的伟大使命得以完成。所谓"爱人救世"者,就是"克里斯督"(Christ拉丁发音)。前人译成中文为"基督"。自是,基督教的初步教义全部完成。基督教也因而诞生。
然而,如要"十字架之死是替人赎罪"这个命题成立,则耶稣其人先必须是"完全无罪之身"方可。否则其自身尚且死有余辜,怎能有余力替代他人?如要把耶稣变成完人,则必须先为他作传。于是各种以《福音》为名的耶稣传纷纷出笼,把他写成从未起过贪心、淫念,从未沾过女色,也没碰过男色(而《马可》原著则直书其有,故不行于世),耶稣由是一跃而成?quot;圣人"。但是圣人本身固可能非常完善,却并不等于无罪。因他既是从父母精血而生,就承父母遗传之身体,生来便有原罪。耶稣的本罪易去,而原罪难免。于是马太便把他母亲婚前怀孕的事写出,趁机将它美化,指为"马利亚乃从圣灵怀孕"。你若不信,试问你如何能证明她不是从圣灵怀的孕?今假设:耶稣之生,果从圣灵得孕,神当然是无罪的,则耶稣不仅是圣人,而且是"神人"了,以耶稣这样的神人是否可称为无罪呢?否。何以故?其母马利亚仍是彻头彻尾的人类之故。耶稣承父精(圣灵)母血而生,身内流的是母血,怎能完全无罪?因此,两千年来,基督教神学要替"圣母"除罪,聚讼纷纭,争辩无休,至今得不出满意的答案来。最著名的学说为:上帝神圣,绝不肯把自己的神圣灵精,种进罪人体内,故必须先扫除马女原、本各罪,然后才使其受孕。上帝万能,临御万方,难道不能凭圣旨一道,赦去马女一切罪孽?从而使耶稣生来无罪,完全合乎上十字架替死代罪的资格。此说最大缺点是:如神竟可行使其超越法律之外的权力,任凭己意,随便赦人的罪,可见此神:(1)并非完全公义正直,由此已丧失当上帝的资格。(2)神既能自行赦罪,何必再玩"十字架赎罪"的把戏、既烦赘而多余,实属画蛇添足。可是,一般人哪里管它这笔细帐,通与不通,错与不错,任凭保罗把十字架的旗帜高举:"凡属基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和肉体的罪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加拉太书》5∶24)。"犹太人要神迹,希里尼人求智慧,我们却只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哥林多前书》1∶22)。"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拉太书》6∶14)。故至今基督教都以十字架作标记。
关于"赎罪"理论的自我矛盾,暂且搁过一边。今假设赎罪论成立,那么怎样才能把许多年前耶稣上十字架的事和如今的"我"联系起来,使生效果呢?这更引出保罗的形而上学的"信心"论来。他主张:"信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当"我"的"信?quot;发生之一刹那,立即和"赎罪"联成一体,一切原、本各罪都一古脑儿全消,登时成圣。
今再假设,"信心"果真有此效果,则我在对基督的信心发生之一刹那后,立即死去,无罪一身轻,魂灵儿飘然直奔天堂,自无疑虑。问题在于信心发生后,其人并未即死,仍活在这红尘世界中,数年或数十年,少不了还有邪情私欲,又犯了罪过,此罪应由耶稣继续担当呢,抑或须由本人身负其责?保罗的答案尚称严谨,他主张:论理,人在信了基督之后,就不再犯罪了;但事实上,人却再犯罪,十字架的赎罪之事,可一而不可再,其罪责应由该人自负,否则就是把基督重钉十字架了(见上述引用《希伯来书》之文字)。请问活在红尘世界中的圣徒们,有谁完全再未犯过罪,由此,天堂有路还是进不去,地狱无门偏要挤进来。所谓"赎罪"必是画饼充饥,完全白费。
虽然如此,并无人敢主张:只要你信耶稣,犯多少罪都不算。因如此说可行,明知故犯,基督教会内必成为犯罪的渊薮了。后代教士为了补救此理论上的缺陷,发明了"到教士面前认罪,而由教士代神颁发赦免令"的办法。至今天主堂都设有"认罪亭"。中世纪时,教会发售"赎罪卷",小罪买小卷,大罪买大卷。连教士的面都免见,罪都得赦免。教士们不必耳听烦恼,却又财源广进,皆大欢喜。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惟恐得罪教会,不得善果,因而使教会权力大为提升。夫何以故?世上君王权势虽大,不过能折磨人的身体若干年,而教士不高兴起来,则能折磨人的灵魂万万年,甚且连贵为君王者的灵魂也都捏在教士们的手中,何况平常人等?讨好教会的手段,无非是出力出钱,于是教会财势高于列国。当代教会称"教廷",其首领则称"皇",世上君王不得教皇之加冕赐封,在地上的王位犹不合法,何况在天?教廷不仅是一个太上皇,而且自立朝廷,俨然是个主权独立国家,并利用其特殊权势在各地设银行,做各种企业。基督教虽不说要地上的政权,而实际作国际太上皇已千有余年了。
今姑且不论是否天堂地狱,仅就所谓福乐与痛苦而言,两者本是相对而产生的,有痛苦方知有福乐,无福乐怎能体会出什么是痛苦?如果天堂只有福乐,千万年间,一成不变,久而久之,还有什么福乐可言?同理,地狱之中永远是虫与火,久之则疲,还有什么痛苦之说?既然人都不觉苦之为苦,说不定由于地狱里人多品众,有着诸般热闹,人还以它为乐呢!反之,天堂冷落单调,人或以其为苦了。
总之,如是种种,不一而足。整个基督教教义的高楼广厦就这样建造充满二律背反的基础之上了。
保罗基督教理论的进一步推进就是教会。前面"赎罪"之说只是"得救上天"的二分之一,另一半的条件则是教徒必须营为教会集体的生活。得救是要等到整个教会被赎之时才算敲定。神是"道",创造万有(见《约翰福音》1∶1),是看不见,摸不着,完全抽象的,以"父"为代表,象征公义。道,有一天成了肉身,就是在个人身上显现。耶稣是道的具体化,完成了救赎的工作,以"子"为代表,象征慈爱。耶稣升天,返回"父家",差遣圣灵下降。圣灵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好像空气一样,只要一吸就进入心灵之内,随时教导信徒。而圣灵的运行,与其说是指教个人,不如说是教会的护法。因教会与基督的关系,是身体与头的关系。基督是元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教徒是肢体,是身体中的构成部分(《以弗所书》4∶16)。诸肢百节必须互相配搭联络得合适,换言之,教会是教徒进步成熟的训练所,圣灵是随时常在的导师。基督又好比新郎,教会则是待嫁的新娘,要等到新娘妆饰整齐,与新郎合卺,便是天国来临。也就是"独子"(基督)带领"众子"(教会)与"父神"(道)合一之时,便是新天新地的理想国。教徒如不在教会里,则不在基督的身体里,便和基督无关。假如不在基督里,就在亚当里。亚当是人类犯罪的"始祖",是魔鬼的奴隶。因此,要过好教会的生活,必须有四个德性,就是:绝对服从(顺从圣灵的引导),甘心情愿,专心事奉(服务)和完全忍耐(等候主的再来,完全的救赎)。保罗的整个教会理论可以用以下的概念来归纳:"圣父"、"圣子"、"圣灵"(道的三度),"教会"、"顺服"、"甘心"、"服事"、忍耐"、"天国"。
质言之,在进一步的基督教义中,所谓天国,即在教会"成熟"时,基督与教会汇合,一同"做王"统治世界列国,因基督早已是万王之王,只是实际政权却仍旧掌握在世界国家诸王的手中。故所谓教会的成熟期,即是训政期,到训政结束时,即教会正式亲政时。史家把自纪元三世纪到十五世纪,基督教的发展分为教父哲学期与经院哲学期。前者是教父们从编辑经典诠释经典,以及奠定正统教义的时期,其实也就是保罗主义正统化时期。后者是把正统教义教条化与组织化的时期,也就是保罗主义的完全实现期。奥古斯丁是教父中的泰斗,于其《神的城》一书中说:"神起初造天地,这地本是神的国。由于人类误用其自由意志,从神国中堕落出来,而接受撒旦(魔鬼)的统治。基督的使命乃是为恢复神的合法政权,其手段则是在地上成立一个机构,作为神国的代表,就是教会。暂时在神预先订下的时间里,教会与撒旦的政权保持共存,这就是他著名的"两刃论"(The Two Swords)。教会的使命是征服人类"不稳定的意志",到了一定时期,就一下子把全部政权收回。换言之,世界上目前的政府、法制,教会对其作一定程度的容忍,让它逐渐退化消灭。目前的国家乃是?quot;天国"过渡的暂时形式。目前的正义分两种:一为绝对的正义,就是神的本身,其中包含公正与慈爱,表现在圣灵里。二为相对的正义,就是世上国家里的法律,是神所允许的暂时利用的工具,目的在告诉世人神的绝对正义和主权。因为没有法律,人就不知道什么是罪,法律在哪里,法律专为定罪而设,并不能叫人不犯罪。只有圣灵才是解决问题的力量。在第五世纪,就教会与国家权力的暂时分界,教皇葛拉秀一世作了正式的宣布。至于教徒个人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呢?优良教徒的最高奖赏是"与基督一起做王",那么先必须"结果子"。所谓结果子,有两个实质的意义:一是传教;二是捐钱。保罗说:"无论得时不得时,都得传。甘心也罢,不甘心也罢,责任已经交给你了,倒不如欢天喜地的做去。跟什么人在一起,就要像什么人,为的是得人。得的人越多,也就是结的果子多。"那么,捐钱呢?每个教徒每月必须缴纳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更多的便依各人心意与现实能力而定。捐的愈多,就是结的果子愈多。在现本的《新约》保罗的书信里,他一再关照各地教会把收来的款项准备好,等他来取。但是,教徒没"结果子"或"结不好"怎么办?不结果的树枝便要从树上砍掉,丢到火里烧掉!第四世纪初,罗马皇太后(康士坦丁一世之母)大媚教会,捐献无数。到康士坦丁继位后,基督教在罗马大兴,遂为国教。以后罗马虽亡,而罗马教则不亡,实际统治欧洲一千年。直到十五世纪后,教会分裂,才又逐渐退回宗教的地位。这并不意味教会从此衰亡,而教会却因分裂更变成多彩多姿,更能因应世势的变化,进而更积极参与。譬如在中国有过许多教案,累得大清王朝,精疲力竭,便是教会权势结合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权势,积极扩张的例证。
总而言之,犹太文化掺挟希腊、罗马的一切思想学术、典章制度,而巍然壮大,再渗合十九、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社会潮流,俨然不可一世,其随机变化,无孔不入的进取扩张,仍是方兴未艾。
道学既不同于基督教,也不同于佛教。与佛教强调人生为丑与苦不同,道学强调人生的美和乐。
按佛教所说,宇宙的一切都是苦难之因。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苦(众生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故生灭变化无常,盛满身心,不能持久)。
佛教徒从逃避人生并从死亡中找到了减轻痛苦的途径。既然人类时常为其感情所折磨,那么他们必须不动心。既然人类在宴乐后受消化不良之苦,那么他们不必欢宴。如此等等。因此,觉悟了的佛教徒否定所有的世俗之事,包括宇宙存在的真实根据。佛教教义常常导致极端情况发生:禁止信徒参与世俗事务,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等待寂灭(死亡);通过寂灭,灵魂就可以从世俗痛苦中解脱出来。
然而,佛教徒并未意识到在寻求真正的幸福时,他们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苦。假如一位佛教高僧要避开男女性关系,他或她将必须用五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战胜性的冲动和诱惑;假如佛教高僧要戒荤腥,就得避开美味佳肴,他或她将不得不一生去战胜对美食的渴望。这样的苦都不能避免,人类其他方面的事情比佛教徒所预期的要复杂得多,他们又如何去避免?
按照佛教徒理解的上述概念,他们把各阶层的人分为三个群体,即:(1)群众;(2)居士;(3)僧侣。第一群人包括落入苦海的无明的众生。第二群人包括接受佛教的教诲,提供钱财支持佛教寺庙和僧侣的众生,这些人被称为善男信女。第三群人包括和尚与尼姑。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个人必须冲破所有的世俗关系(叫作出家);然后从一个高僧那里接受种种戒条(戒色、酒、肉、杀、撒谎等);然后做佛教的功课,读经,打坐,闭关,直到死亡--涅把他(她)提升到佛陀一样境界。在死时,"臭皮囊"--肉体被抛弃,佛教徒便达到了存在的最高层次。(一些佛教支派甚至否认佛陀的存在,认为佛陀是空或徒有其表。)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道学承认世界的存在,寻求对世界的完整理解。按照道学的教导,生活并非充满痛苦,也非全是幸福。世界在流变,因此痛苦总是继续于幸福之后,幸福也总是伴随着痛苦。懂得这一点,一个人就永远不会太沮丧或太快乐,他将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真意,他的眼睛将盯着一切事物中的善。道学追求的知识增进了生活的乐趣,扩充了幸福,促进了长寿,以至于帮助人类获得永生。这样,道学能欣赏人间的相互关系,宴饮但又没有消化不良之苦,并能承担世间事务等等。任何实践道学的人都能体验到地上的天堂。
佛教之所以能在远东生存至二十世纪,有三个原因:
1.佛教徒们表面地采取了某些道学的教义而更换了面具,躲过了政治的迫害。他们将道教的雕像塑起来安置在佛教寺庙,尽管真正的道徒从不喜欢偶像崇拜。某些佛教徒成为《易经》学者、药草商、针灸医生、算命先生、风水师等。
2.佛教徒愿意转变他们的宗教,因为道学化的佛教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因为随着这一转变,佛教徒自己体验到了更大程度的自由。
3.长期处于不同价值观的环境中,佛教本身已经发生了完全和永久的变化,成为道学化的佛教。这一变化太彻底了,以致于道教和佛教被认为是姊妹宗教,佛陀被传说描绘成是老子的化身。
这些变化对佛教有利。道学化的佛教不再是消极的宗教,它不再鼓励人们相互疏远而是转而劝告人们互相帮助。
但这些变化,把道学降低为一种被迷信所维持的宗教。
佛教概念,比如偶像崇拜、烧香、建庙及参加其他宗教仪式,被一些浅薄的道徒所采用--他们并不懂得道学的真义。许多这类概念保留至今。故有两种道脉的传统:文化人所接受的道学和未受教育的道观礼拜者所接受的道事。前者与道同行,后者则利用道学的理论来算命、测字、驱鬼等等。
本书所要介绍的是文化人所接受的道学的全貌。
在中国,佛教中发展出了另一分枝--禅佛教(禅宗),它严格运用对话形式。约2500年前,有位叫公孙龙的中国学者发展了运用语词的理论,这些理论的代表命题主要是:"坚石非石"、"白马非马"等。当这种思维技巧被揉合成佛教领悟法门时,禅佛教就发展起来了。如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惠能则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偈子论及万物皆空。爱好诗和文艺的人喜欢这些话,长期以来都是相互唱和的纯素材。禅佛教的非实用性反使其获得了上流社会的宠爱。
不能误把道学当作佛教或禅宗以及其它任何借鉴了道学教导的东西。因为道的教导太宽广了,道学常常被误认为是其他许多事物,甚至那些与之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例如,它常被误认为是医学,虽然它的教导包括许多治疗的技术,但医学只强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比之下,数千年前为道学家们建立起的方法、工具和知识却是为了帮助人类完善他们的进化从而进入道的王国而设。
道学方法的惊人效力吸引了许多人,他们借鉴其中的知识片断而成为风水师、政客、武术师、膳食学家、体操教练、针灸医师等等。但这些人并未意识到,当一鳞半爪的东西与道学的整个教导割裂时,并不能帮助人类进入道的王国。这些零敲碎打不过是无本之木,用耶稣的话来说,它们不会结果实。
例如,当人们发现某些道学的方法与技术有治疗的潜力,他们将其孤立出来,称其为医学。当推拿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医学的目的,就称之为针刺疗法,而且被机械化,与激光器、声波、光和电子器具结合,改变了它原来的程序。作为无本之木,针刺疗法的效果不如推拿,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医师协会主张针刺疗法只有18%的疗效,所以不能冠之以医学的头衔。在道学的推拿与医学化的针刺之间有一道鸿沟。
悟道与应俗
道学教导人类按道的方式生活,这些教导在《清静经》的下述段落中有最扼要的说明。它分两个层次:悟道与应俗。
悟道
1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翻译一下,意思就是:老子说,大道没有形状,却能产生和养育天地;大道没有情感,却使日月照常运转;大道没有名字,却影响万物的生长和维持。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得勉强称之为"道"。
2"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冲,天动地静,男动女静。隆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意思就是:那大道啊,表现出两种相反相成的形态--清洁与污浊,有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天代表清而地代表浊,天代表动而地代表静,阳代表动而阴代表静。根本(清)下降,则末端(浊)外溢,从而产生万物。清洁的东西是污浊的东西的本源,运动是静止的基础。如果人总能保持清洁与安静,天与地就会复归原状(真有)。
3"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意思是:人的精神体喜欢清洁,而智力体干挠它;人的智力体好静,而有形体的欲望牵动它。如果人能够经常排遣掉有形体的欲望,智力体自然就会安定;如果人的智力体能够保持清醒,精神体自然就会睿智。
4"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意思是:人不能保持清静,就在于杂念未有清除,而欲望未得排遣。如果能遣欲去念,那么他向内反思,就会发现所有的杂念都不是智力体与精神体固有的;再考察有形体(身体),那有形体也不是他自己的;向远处观察外物,则外物本不是(恒常)之物。悟透这三点,就会发现万物皆是因缘聚会--空。用空的思维来考察空的概念本身,空的概念本身也因缘聚会而成的。空的概念本身就是虚无,虚无本身也不存在。体悟到虚无都不存在了,就可达到永恒的宁静了。
5"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意思是:寂静到无时无地不是寂静的地步,欲望怎能产生呢?欲望既然不产生,就是真正的寂静与安宁。真静具有恒常性,它与道性本体相符合,因此可以因应外物而不偏失本性。恒常地因应又能保持恒常的寂静,这样地保持清静,就可逐渐地进入真道境地(与道合一),一旦进入真道,我们就称之为得道之士。虽然叫做得道之士,实际上他自认为一无所得。为了点化众生,他才不得不向外宣称得道。悟道至如此地步的,就可传播神圣的大道了。〖ZK)〗
应俗
1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意思是:最高级的有道之士不会强求什么,最低级的无道之士却喜欢强争硬夺。最大程度地获得了道的性质(德)的人不会显示他的德,不具备多少合符道的品德的人,却紧紧抓住那所谓的德(生怕别人不知道或瞧不起故意显示、卖弄,如爱抬扛,爱钻牛角尖以显得自己高明)。紧紧抓住德的人,他们并不具备道与德的品质。
2"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意思是:人们不能获得真道的原因是因为心智不正。心智不正,精神就会挠乱。精神挠乱了,他们就受外物的引诱。一旦受到外物的引诱,贪欲就随之而生。贪欲出现,烦恼也就不请自到。烦恼妄想存在于心智与精神中,自然反过来会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表现在行为上就为出现卑劣、自私和无耻(浊辱),在生不如死的苦海中随波逐流,永远失去真道。
3"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意思是:真正和恒常的道,觉悟的人自然可以获得。觉悟到真道的人,就会保持在清洁与宁静的状态里。
摆在你面前的任务靠使用"三宝"就能轻易做到,这三宝是老子给我们的,它们是:(1)慈、(2)俭和(3)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慷慨大方);不敢为天下先(谦恭),故能成器长(大器、载道之器)。"(参见《道德经》第67章)一般人都在英勇时忘记了慈,在慷慨时忘记了俭,在勇争先锋时忘记了谦恭。按照老子的观点,任何人拥有这些法宝就将得救,因为这些法宝保佑你逢凶化吉。保佑你进入道的王国。
在全部世界历史上,只有受选者(《太平经》称为种民)才被准于进入道的王国。受选者在追求悟道与修道中享受着生生世世的生命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