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方特东方神画门票:26.要弄懂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1:02:31

26.要弄懂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

【原文】可浅可深,可沉可浮,可曲可直,可言可默,此言指意要1功之谓也。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著业不得不多分,名位不得不殊方。明者察于事,故不官2于物,而旁3通于道。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是故辩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圣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故博为之治而计其意;知事之不可兼也,故名为之说,而况4其功。岁有春秋冬夏,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各有其司。故曰:天不一时。山陵岑5岩,渊泉闳6流,泉逾瀷7而不尽,薄89瀷而不满,高下肥硗,物有所宜。故曰:地不一利。乡有俗,国有法,食饮不同味,衣服异采,世用器械,规矩绳准,称量数度,品10有所成。故曰:人不一事。此各事之仪11,其详不可尽也。

【译文】可以浅可以深,可以浮可以沉,可以曲可以直,可以言说可以沉默,这话是指意图探求功效的意思。天不会只是一个时间,地不会只有一利,人不会只有一事。因此事业不能不是多种的,名位不能不是多样的。明白人能看清这种事实,所以不会去管理具体的物,而是广泛通达于万事万物的道路。所谓的道,能通达到无上的高处,能详细到无穷的边际,能运用到各种事物上。因此只辨别一句话,只观察一件治理的事,只精通一件事的,只能算是片面的说法,而不能广泛起作用。圣人由此知道一种言辞不能兼有多意,所以增加言辞来考虑用意;知道一种事情不能兼备,所以增加说法,而来增加功效。一年有春秋冬夏,一月有上中下旬,一日有朝有暮,一夜有黄昏早晨,有一半星辰的运行次序,各有所掌管。所以说,天不是一个时节。大山丘陵土山岩石,深渊大河,泉水飞越积蓄而流淌不尽,依附承载着积水的湖泊不会满溢。土地高下肥瘠,物产各有所宜。所以说,土地不只有一利。乡间有民俗,国家有法度,各地饮食不同口味,衣服不同色彩,世间所用的器械,如规矩准绳,称量数度等,标准各有规定。所以说,人不只一件事。这各种事情的准则,详细之处是不可以穷尽的。

【说明】事物的确不可以详尽,而只详尽一种事物是不行的、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就要弄懂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生命,都有道路问题,除了我们能看到和走的道路外,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道路。大自然由许多小自然构成,诸如人与动物,作物和树木,山与泽,水与火,风与雷,天与地等,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路,各自遵循自己的道路。普遍性的大道由众多的小道构成,一切小道都有其自然之道要遵循,从开始到成熟最后到终点。因此,要走好人生的道路,就要了解大自然的道路;要想知道人生的规律,就要了解大自然的规律。而只有了解、知道了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的根本,才能了解和知道人类的道路和规律,才能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获得幸福与快乐。

——————————————————

【注释】1.要:(yan腰)通“徼”。《管子·七法》:“皆轻其死而安难,以要上事。”《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不庶几,不要幸。”孙星衍云:“要与徼通。”《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赵岐注:“要,求也。”《荀子·王霸》:“所使要百事者诚仁人也,则身佚而国治。”《韩非子·喻老》:“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吕氏春秋·爱类》:“要利之人,犯危何益?”高诱注:“要,徼也。”这里用为探求、求取之意。

2.官:(guān关)通“管”。《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书·吕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管子·幼官》:“攻之以官,发之以力。”《管子·山国轨》:“轨守其时,有官天财。”《荀子·君道》:“大夫擅官,士保职。”《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说文》:“官,吏事君也。”《字汇·宀部》:“官,司也。”甲骨文字形,从“宀”,以冖覆众,本意则有治众的意思。这里用为管制,管理之意。

3.旁:(páng庞)《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庄子·逍遥游》:“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荀子·性恶》:“杂能旁魄而无用。”《说文》:“旁,溥也。”《广雅》:“旁,广也。”这里用为广泛之意。

4.况:(kuàng矿)《诗·小雅·出车》:“仆夫况瘁。”《诗·大雅·桑柔》:“为谋为毖,乱况斯削?”《国语·晋语》:“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荀子·非十二子》:“成名况乎诸侯。”这里用为更加之意。

5.岑:(cén涔)小而高的山。《庄子·徐无鬼》:“未始离于岑。”《孟子·告子下》:“可使高于岑楼。”《说文》:“岑,山小而高也。”

6.闳:(hóng宏)通“宏”。《礼记·月令》:“其器圆以闳。”《韩非子·难言》:“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汉书·扬雄传下》:“闳言崇议。”司马相如《上林赋》:“布濩闳泽。”《汉书·张山拊传》:“人则乡唐虞之闳道。”这里用为宏大之意。

7.瀷:(yì艺)雨后地面的积水。

8.薄:(báo博)通“泊”。《诗·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楚辞·宋王·九辩》:“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楚辞·屈原·哀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荀子·荣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盐铁论·刺复》:“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这里用为依附之意。

9.承:(chéng成)《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诗·小雅·鹿鸣》:“承筐是将。”《诗·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说文·手部》:“承,奉也。”这里用为承载之意。

10.品:《易·乾·彖》:“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易·坤·彖》:“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汉书·杨雄传下》:“称述品藻。”颜师古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广韵·寝韵》:“品,式也,法也。”《增韵·寝韵》:“品,品量也。”这里用为评论、衡量之意。

11.仪:《诗·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管子·白心》:“置常立仪,能守贞乎?”《国语》:“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楚辞》:“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墨子》:“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荀子·君道》:“君者,仪也。”《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韩非子·用人》:“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说文》:“仪,度也。”徐锴系传:“度,法度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