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名字由来:余秋雨先生的演讲:阅读的选择和文化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1:13

  余秋雨先生的演讲:阅读的选择和文化的选择

  5月8日,余秋雨先生在宁波音乐厅作了题为《阅读的选择和文化的选择》的演讲。我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如下:

     

  宁波书城开业、全民读书月活动,是我这次家乡之行参与的两件大事。从宁波书城可以看出,宁波市民可利用的文化设施等级很高,一座城市的骄傲就体现在这儿。现在,我们的书已经很多,网上的信息也很多,我们这么忙,怎么看书?我今天就讲讲阅读的选择和文化的选择。

  一、阅读的选择

  有人问我,说我掌握了那么多的知识,有那么多学问,又那么忙,那要读多少书呀?我告诉大家,我在余姚读小学时,老师也只有小学文化,叫小何老师。当时整个学校就30本书,小何老师规定,写10张毛笔小楷可换一体书,我就用毛笔小楷换书看,所以每一本都精读过。我们现在读书,最大的障碍是无选择的滥读,越忙越没有计划,拿来就读,很多人都这样。许多人都有谬论,认为读书总不是坏事,认为我在读书。我想要大家明白,绝大多数信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用处不是很大,绝大多数人不需要那么多信息。为什么孔子、庄子、王阳明等先贤要比我们出色?因为他们读的书比我们少得多。当时没有那么多书。“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是古人对博学者的最好形容,但是在竹简时代,五车书的数量或许还没有今日一本薄薄铅字印刷的书籍的字数多。这是古人的幸运,因为他们的精力没有乱耗费,他们的灵魂可以和长天大地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所以,他们快速地通向伟大。 

  阅读是双重占有,一堆书占有了你,书可以没完没了地写出来,但生命不会再重复。我们绝大多数在占有文化垃圾。无数地信息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好多不多的宝贵生命就这样占据了。 我们的食品有垃圾,知识也一样,我们要清清朗朗地作出思考。 那年,我冒着生命危险到北极考察,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开车来采访我。我说,由于语言不通,自己消息闭塞,请他讲讲国内、国际发生的事情。刘先生就讲国内的新闻,用了5分钟。我说,没了?他说,没了。然后讲国际发生的事情,刘先生用了3分钟。我问:就这么多?他说:就这么多。他用8分钟就介绍完半年里国际国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于是我深深地陷入了一个判断:我们不少人是陷在信息的泥潭中拔不出来了,这证明好多信息对我们来说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价值大小。在当今信息过剩的时代,许多信息过去了就过去了,就没有价值了。

  最近,美国的研究所对两拔人进行测试,一拔人掌握了很多的信息,另一拔人则很少。结果,没有什么信息的人,对问题的选择特别准确。因此,我认为要精读书,要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滥读,选择是读书的关键,滥读是读书的敌人。少而业是读书的关键。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我劝他要少而精。记得上大学时,我认识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我说,通过借书卡上的借书记录,就知道读者将来有没有出息,说的神乎其神,就像会算命一样。一个老头都看出来了,借书最多的和最少的,都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只有对读书加以选择,并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同一方向书籍的同学,将来最有可能成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什么书就决定了成为什么人。 像读书月的推荐书目是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是交一些文人做朋友,请他们推荐。此外,在一个时期集中读某一方面的书,这样才能读得精、深。过量的、无用的书会成为心灵的垃圾。梁实秋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我说,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在阅读,所以要有计划、有程度。没有选择的阅读,就像搬家后还没有整理的书架一样,一片混乱;有选择的阅读,就像上了书架的书一样,很有条理。要掌握新闻记者选择的主动权,千万不要让洪水一样的出版浪潮和电脑的信息牵着鼻子走,狂风恶浪般的信息垃圾会把你吞没。

  拒绝不要的信息,如同拒绝不要的食品一样,阅读的选择第一是要认真选择要把兴趣固定下来,一个时期读一种书,对症阅读;在5、6种兴趣中固定一个钻下去;在兴趣点中要写一点读书笔记。只要写过以后就不一样了。这样,就能成为有大灵感、有目标、有选择的严谨的读书人。

   很多人都知道,我不用手机、不上网、不看报。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看新闻联播,这对我已经足够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谁也没有办法穷其所有。但正确地选择,会使你很快就占领知识的高峰。比如你读中国古典文学,先把历朝历代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和作品加以阅读就行了。《全唐诗》几万首,谁读得精?但你只需读唐诗三百首,甚至一百首,将最具代表性的李白、杜甫、王维、白易居的诗读精,看一二篇关于研究他们的最好的论文,那你就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唐朝文学的精髓。你直接就可以和大师对话了。又比如研究考古文化,你下决心钻研其中的一点,如研究瓷文化,只钻青瓷一项,花3个月时间,读它所有的书籍,也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二、文化的选择

  现在对中华文化的选择比较乱。

  (一)什么叫文化?

  文化的定义:形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二)中华文化的起点在哪里?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个四大文明古国是:(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按国际公认的通用规则,世界文明排位情况是:第一名伊拉克土地上的巴比伦文明;第二名埃及的尼罗河文明;第三名中国文明,代表为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第四名印度文明。古希腊的克里特岛文明由于是巴比伦文明和尼罗河文明融合及毁灭太早,没有被列入。余姚河姆渡文化虽然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但有图案而无文字、有干栏式建筑而无城市化、有陶器木器而无金属,所以只能成为史前文化。中华文化的亮点:

  1、跨越门槛:中华文明从公元前21世纪才跨越文明门槛(大约42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左右)进入文明时代的,晚于巴比伦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但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依然活着的文明。中华文化是唯一没有中断而绵绵延续下来的文明。

  刚才,主持人说,我曾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了两万余里、途经四大文明古国、三大宗教发源地。我亲眼目睹几个与中华文明一起繁荣,甚至更早成熟的古老文明,都灭亡了,或者衰败了,只有中华文明还在延续,还在生机勃勃地发展,……。”伊拉克土地上的巴比伦文明现在已经不堪入目。就是现在经常出现的自杀炸弹的巴格达。这是人类文明最早、最辉煌、最灿烂出现的地方,它的时间按照我的估算大概比我们早多大概是6000年。当车队行驶在印度城市附近的道路上时,两边半米高的漆黑而又肮脏的帐篷沿着路边一直延伸了几十里,

  中华文明虽然只有4200年,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得益于跨越前长达七、八千年的准备,主要是炎帝、黄帝。炎帝、黄帝都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者,我们是炎黄子孙。在农耕文明上好多始源性的发明都和炎帝有关,而且他和农耕文明连在一起,他有尝百草,推动和发明了中国的医药学,这都是炎帝。我们的炎黄留给了我们三种文化精神,一是开元精神,就是创新,创新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所在,没有创新,再有多少古代的辉煌也成不了伟业;二是王者精神,就是历代王朝都追求统一,统一在一个权力下运作,即便是少数民族(元朝、清朝)统治中国,也追求版图的完整和权力的统一;三是驱灾精神,不畏自然灾难,勇于向大自然挑战,“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就是真实的写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精神,在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尽管炎帝是一个贡献巨大的、农耕文明的创造者,但是一个更大气魄的黄帝出现了,他把文明狠狠的往前推了一步,按照我们的说法炎帝是好的,但是黄帝更先进,我们用先进这两个字说,他更先进了,气魄宏伟。但是黄帝为什么要统一呢?这个理由也非常简单,我们现在看起来,他们不打多好,但是不是。文明和文明的群体当时遇到了对手是野蛮,野蛮的力量太大了,在原始社会里面、在古代野蛮的力量太大,如果文明不获得整合的话,是没有力量对付野蛮的,世界上不知道出现多少文明的群落,最后都被野蛮吞掉,所以文明要保持住自己生存底线的话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通过整合来使自己强大。他不完全仅仅是一个农耕方面的专家,牛马、船、车他都进行了创造发明,蚕丝、打井、用铜做武器都和黄帝有关,我们现在知道这在文明方面做的非常多的人,一个文明要跨入到一个城市的门槛,文字非常重要,这个功能更大的应该归功于黄帝,而且他用铜开始铸造武器,这对跨越文明门槛一个重要的一项,青铜器的出现贡献非常大。

  黄以后就是尧舜禹,大禹就决定他的儿子要建立夏朝。禹的后代要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就是夏商周的建立。夏朝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了成熟的门槛,这是黄帝所期盼的,他为什么辛辛苦苦的创立文字?那么辛辛苦苦的铸铜,那么辛辛苦苦的打仗?那么辛辛苦苦的保护文明的底线?无非就是要进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这一天经过尧舜禹之后终于到了,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说的具体一点是离现在4200年我们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如果说黄帝是5000年左右的话,或者5000年多一点的话,那么我们跨入文明的门槛是4200年就是公元前21世纪,所以中间有快接近1000年的奋斗,由黄帝帮我们跨入了文明的门槛,所以黄帝的地位很高,他把我们推进了文明的门槛。

  2、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诞生于这个时期:古希腊出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印度出了释迦牟尼,中国出了老子和孔子,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顶级思想家。孟子、亚里士多德也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人类智慧突然达到顶峰,且他们都有不同的分工:孔子比释迦摩尼还要小十几岁,亚里士多德比庄子大了15岁,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大概只有7岁之差,这些聪明的人全部一起产生了。

  希腊的聪明人——思考人和物的关系;

  印度的聪明人——思考人和神的关系;

  中国的聪明人——思考人和人的关系;

  所以就产生了欧洲的自然科学,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

  3、帝国时期:公元前后,西半球为罗马帝国、东半球为秦汉帝国,即中华帝国。两个帝国很长时间同时存在。

  野蛮力量到来:两大文明帝国受到了野蛮力量的攻击。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崩溃了。罗马帝国遇到的野蛮力量叫北方蛮族,中华民族遇到的野蛮力量是匈奴。后来,长白山出发骑在马背上的鲜卑族统治了中国。

  中华帝国遭到了匈奴的不断侵犯,最后鲜卑族趁机而入,掌握了整个北方平原,建立了北魏。鲜卑族的领袖孝文帝“汉化”,把天苍苍夜茫茫的豪壮之气带给了汉文化,致使中华文明不但没有中断,而且得以强化。他做的事情很惊人,他当政的8年,他规定了几个秩序: 第一,我们统治者不能讲鲜卑话,全部讲汉话,谁讲鲜卑语的话30岁以上的官员批评,30岁以下的人撤职。 第二,不能穿鲜卑服装,穿汉赋,如果哪个官员在首都还招摇过市穿鲜卑服的话记录在案。 第三,把首都从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河南洛阳是农耕文明的核心部位,山西大同当时还不是农耕的部位。第四,以后你的出生地你的家乡填河南洛阳鲜卑族就是河南洛阳。 第五,鲜卑贵族必须与汉族同婚。

  4、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要设一个“皇帝奖”的话,那么这个奖项的获得者应该是北魏孝文帝。享年只有33岁的鲜卑族的北魏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因为他在位时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不仅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而且还将汉文化大大发扬光大了。他迁都到洛阳,实行严格的汉化措施,把内蒙古的豪迈气概带进了汉文化之中,为中华文明真正亮点所在的唐汉宋奠定了基础。

  5、大唐盛世:公元7世纪,唐朝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亮点,当时全国上下都会写诗。《全唐诗》中不仅有名人诗篇,而且还有不少乡下农民、村姑写的诗歌。当时物价很低,生活安定,长安人口已经到了100万,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欧洲一般的城巿人口只有1万人,罗马城只有5万人,而唐朝长安有100万人。世界文化的中心公认为: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当代的纽约。

  6、宋朝:宋朝也很不错, GDP是唐朝的2倍,是全世界第一,科学发明也是全世界先领;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汴梁是何等的繁华,历史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过日子。宋朝之所以老打败仗是因为冷兵器时代的农耕文明无法战胜游牧文明。它有规则,本朝不杀提不同意见的文化官员。

  7、元朝。直到鸦片战争之前20年中国的GDP还是全世界的30%,这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东西。哪怕是我们汉族人有时候觉得不太行的元代也是气壮山河,马可波罗写的是中国元代,不是其他朝代。所以可见中国这段时间的历史是非常辉煌的,即便是元朝也很优秀,就是在那个时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进入了中华民族有效统治范围。

  8、同样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明清两代亮点不多,因为这两个时代都走向了保守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这造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衰退。这两个朝代能达到第一流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老阿拉宁波人王阳明,一个则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那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究竟有哪些呢?他认为“三道”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即天下大道,就是天下为公,追求统一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这是终极价值论;第二是君子之道,如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等等,这是人格论;第三是中庸之道,反对一切极端主义,任何矛盾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追求极端,这是方法论。

  中华文明是在比较柔和的儒家世界中,增添了少数民族的草莽气魄,柔中添刚,使中华民族的血统和文化都有了阳刚之气,百折不回的主动精神。例子: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你看“补”、“填”、“追”、“治”这些词,都是主动性的词汇,这种主动应付大自然的能力,就是有别于西方世界各种教派恐惧“末日来临”被动状态的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当灾难来临时,人们不只是祭天、拜天和恐惧,而是以“补、填、治、追”的精神来应对,正是这种精神支撑了中华民族整部的奋斗史。

  (三)当前文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一点生态文化少一点文本文化;

  2、多一点创新文化少一点复古文化;

  3、多一点忧患文化少一点喜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