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磊erp:卞之琳“不犯错”(三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45:07
卞之琳“不犯错”(书人书事)
西 渡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27日   24 版)

诗人卞之琳
去年是诗人卞之琳诞辰100周年,但是直到去年结束,全国除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召集京、津、杭州的20来位学者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之外,好像还没听说其他相关的纪念活动。卞之琳生前低调,身后寂寞倒也是意料中事,或许也正是先生自己的愿望。
清华的会议虽小,却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那便是编辑了一本新的《卞之琳研究资料》。这本资料集不但收入了若干新的以及散佚的卞之琳研究论文,而且辑录了卞先生佚文、佚诗20余篇,其中包括卞之琳的中学作文、书信和随笔散文,也包括一些相当重要的学术文章。
卞之琳的佚文、佚诗不少,这倒不能怪《卞之琳文集》的编辑者粗疏,主要倒要怪他自己对文章的苛刻态度。卞之琳写诗“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如此用心,诗作自然多精品,多滋味隽永之作,但是这种喜爱淘洗、喜爱提炼的性情,也附带产生了另两个后果:一是诗作修改多,异文多。二是弃作多,散佚多。卞先生对自我的要求高,作品不到炉火纯青,往往弃如敝屣,这种情况就造成散佚的作品远较一般作家多。最痛心的例子莫过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他竟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山山水水》原稿付之一炬。一个作者对自己付出了10年之功的作品尚能下如此狠心,其他可知。目前收集卞之琳作品最全的《卞之琳文集》是卞之琳生前自定的篇目,既没有体现异文,未入集的作品也当不少。新编的这个《卞之琳研究资料》想来也还只是初步的工作,肯定还有更多的工作尚待细心的研究者去完成。
卞之琳写诗重格律,为人也属格律一派,是少见的“不犯错”的人,即便在私生活上也是规矩谨严。这样的人自然难有轰轰烈烈的行迹,也甚少引人注意,不单如此,他还千方百计逃避别人的注意。直到晚年,还把自己看作小诗人,把自己的诗称作“小玩意儿”,而以“雕虫”命名总结自己一生所作的诗集。这在诗人中的确显得另类。因为据一般印象,诗人总是飞扬跋扈者多。这样看来,卞之琳实在是一个太不像诗人的诗人。
这倒也和我自己关于诗人的一个私见相近。那就是:诗人应该是普通人,也当过普通人的生活。这次凑巧在《卞之琳研究资料》中读到卞之琳40年代初的一篇旧文《读诗与写诗》,恰好支持了我的看法。这篇文章开头即说:“诗是人写的,写诗应该根据最普遍的人性,生活尤不该不近人情,他得和大家一样生活,一样认识生活,感觉生活,虽然他会比普通人看得格外清楚些,感觉得特别深刻。诗人虽不应受鄙视,也不应受什么娇养,优容。诗人没有权利要求过什么‘诗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该抱了写诗目的而过某种生活。”卞先生所描绘的这一幅诗人肖像,打破了一般公众对诗人的想象,也与浪漫主义以来诗人的自我想象相去甚远。这一态度正体现了卞先生的“现代性”。照我的意见,只有善于从普通的生活、普通的材料、普通的经验中发现诗,或者说有能力把普通的生活、普通的材料、普通的经验转化成诗的诗人,才配称现代诗人。卞之琳就是这样一个诗人。这也是卞之琳对新诗的另一贡献和启示。
城市形象也在人脸上
发布日期: 2011-01-26 00:00
作者:邱允盛
熟人旅游归来,问其感想,答曰:“风景确实美,只是人差劲。”
熟人所去之处,是西部某大城市。周边景点无数,素有宜居美名。这样一个好地方,何以会留下如此一个印象?原来,在某城市,熟人多次问路,几乎没遇上热心人。每到一地,一下车,即有一群人,争先恐后围上来,或拉你乘车,或拽你吃饭,或劝你住宿,或向你推销……你拒绝后,刚才还暖意融融的笑脸,立马就变得冷若冰霜。这时你若想向他打听点什么,一概不予理睬。在街头向人问路,亦是同样遭遇,让人感到这里的人,冷漠,澹然,太实用。一丑遮百俊。显然,熟人之所以会得出那样的结论,乃是因为在问路这一件事上的遭遇,转而延及对整个城市的人,乃至对整个城市的印象都不好了。
看来,一个城市的文明,一座城市的形象,并不仅仅取决于大楼多么巍峨,道路多么宽广,商场多么豪华……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文明,还表现在每个人的脸上,体现在平常不为人们重视的城市的许许多多细节上。
记得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个观点,“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她认为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这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窝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妙哉斯言!应该承认,龙应台的看法不无道理。
当你踏入一座城市,如果夜阑人静,街上还有少女独行,说明这个城市的治安状况是不错的;如果街巷小道,行人、汽车也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说明这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是有效的;如果公园、绿地难见白色垃圾,冬天的马路上绝无痰迹,说明这个城市市民的公共卫生习惯是良好的;如果公交车上虽然拥挤,老人小孩总是还有人让座,说明这座城市的尊老爱幼是蔚然成风的……
相反,一座城市,即使经济再发达,设施再先进,遍地是高楼,处处有花园,但交通混乱,垃圾满街,市民张口闭口污言秽语,商店服务人员面无表情,电线杆子上贴满了治性病的虚假广告……那么,这座城市就绝对不可能算得上文明城市,城市形象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沃尔玛服务有三条信条:一、尊重个人原则;二、10英尺原则。任何一位职员,在顾客距离你10英尺(3米)以内的时候一定要问候;三、太阳落山原则。员工或顾客的任何要求,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得到答复。因此,有人总结,沃尔玛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它注重细节。一家企业如此,一座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就像细节可以决定做事的成败一样,城市细节,市民言行,也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文明形象。
圣贤之道
发布日期: 2011-01-26 00:00
作者:清风慕竹
北宋时,一代大儒程颐与有“布衣宰相”之称的范尧夫素有交往。
有一天,程颐闲来无事,来到范府小坐,那时范尧夫刚刚卸任宰相之位。说起当年当宰相的事时,范尧夫的神情似乎甚是怀念,程颐则不以为然,知识分子爱较真的脾气又犯了,责怪他说:“您任宰相时,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好,难道您现在不觉得惭愧吗?”
范尧夫一听,马上脸色严肃起来,谦恭地说:“请您指教。”
程颐说:“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有暴民抢掠官府粮仓,您应当在皇帝面前据理直言才对,可您当时什么也没说,由于您的闭口不言,致使许多无辜的百姓遭到惩罚,这是您的罪过啊!”
范尧夫连忙道歉,“是啊!这是我做宰相不作为的过错,您批评得对!”
程颐又说道:“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吴中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姓们以草根树皮充饥,地方官已报告很多次,您却无动于衷,还是皇帝提出要您去办理赈灾事宜,您才采取行动。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禄而不谋其事,太不应该了。”
范尧夫又连连谢罪。程颐又指出他许多不是,然后告辞走了。事后他经常在别人面前说范尧夫的过失,说他并非当宰相的料,有人把这些告诉范尧夫,范尧夫只是笑笑,不作任何辩解。
有一天,皇帝有事召见程颐,程颐大谈了一通治国安邦之策,皇帝听了赞叹不已,感慨地说:“你大有当年范相的风范。”
把自己与范尧夫相比,程颐对皇帝的称赞颇不以为然,忍不住提出质疑说:“范尧夫曾向皇帝进谏许多忠言良策吗?”
皇帝命人抬过一个箱子,里边全是范尧夫当年的奏折。程颐打开观看,见他当初指责的那些事,范尧夫早已说过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施行得不够好罢了。
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便登门给范尧夫道歉,范尧夫哈哈一笑:“不知者不罪,您不必这样。”
明明被人误解了,却不肯出一言为自己辩护,范尧夫的确雅量非凡。难怪他虽然在才气上远不如老爸范仲淹牛气,但却能后来居上,把官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范尧夫曾经做过自我总结:“吾生平所学,得之忠恕二字, 一生用之不尽”。什么是忠恕呢?他的解释是:“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做到了这两个字,人皆可为圣贤,何况区区宰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