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地盟天津公司图片:海南之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29:12

海南之变

符定伟 2010-05-25 17:18:14核心提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加快海南开发建设,到1988年海南建省办中国最大经济特区,而至现在的国际旅游岛宏图,海南每隔一段时间,就让人充满爱恨情仇。并不是海南之前的千万年历史无事叙述,只是对于我来说,或者对于一两代人来说,这是确实发生在眼前的故事。

酒还在继续,但显然我们都有些醉意了。这个叫小房子的酒馆,位于成都市芳草街上,狭窄、灰暗,寥寥几张木桌,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懒得播放。

喝得差不多时,李文胜凑了过来,瘦长、清秀、架着一幅眼镜。“那时候的海南啊,”他拿着酒杯喝了一口,仿佛要让我们有所准备,然后缓慢地说,“激情而且机 会遍地。”

这是三月的成都,依旧灰蒙蒙的天气,还夹杂着寒冷。但是,海南让我们这一桌热烈了起来。李文胜说,如今俨然大佬的潘石屹,那时还是不起眼的小角色,“他还 承接了我们的项目。”当然,李文胜也是倒了几手才得到这项目。

因着海南人的身份,近两三个月的旅行,我总是被人询问,然后是一个又一个海南淘金故事从尘封中释放出来。比如,最近的湖南之行,饭桌上的梁先生,拉着我叙 述了一遍他在海南的经历:服务于建设银行的他,当年被派往海南,目的只有一个——搞房地产。梁先生如今已过而立之年,20年前,他还是小伙子一个,经手上 亿元的地产项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加快海南开发建设,到1988年海南建省办中国最大经济特区,而至现在的国际旅游岛宏图,海南每隔一段时间,就让人充满爱恨情仇。并 不是海南之前的千万年历史无事叙述,只是对于我来说,或者对于一两代人来说,这是确实发生在眼前的故事。

如同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日本人炸掉了许多不存在的房子——海南岛也产生了许多不曾存在的创富神话。确切地叙述这三次海南潮,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 务,除非我们有汤姆·克鲁斯的胆识、智慧与身手。

雷宇、汽车事件及五公祠

我一直记得这个场景:站在马路边的报摊上,我翻读着《当代》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世界第一商品》。那是1986年,还刚上初中的我,其实并没有读懂这类杂志 的能力,但是,我记住了一个人名——雷宇。

作家理由的这篇报告文学,至今读起还是激情彭湃,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字美学。文章讲的是“海南汽车事件”——1984年至1985年的中国第一次大规模 的商品经济洗礼。雷宇是当时海南行政区(当时属广东省)的主要负责人,也是那次事件后被波及的最高级别官员。

海南岛的开放,其实并不比其他地方早许多。1981年春,被任仲夷借调到广东省政研室的雷宇,到海南岛搞了一次调研,为省委领导拿出了一个加快海南岛改革 开放的方案。之后的1983年,中央转发了《关于加快海南岛建设问题讨论纪要》——这揭开了海南岛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只是出谋划策的雷宇,1982年7月出任了海南行政区的主要负责人。这个出生于广西,随军进过朝鲜战场并长期在黑龙江工作的汉子,将海南的经历称为其“最 为留恋的岁月”。这段岁月因为“汽车事件”而让他名闻天下。

新华社1985年7月31日的通电是这样说的:原广东省海南岛发生一起大量进口和倒卖汽车物资的严重违法乱纪事件。中共海南区党委、海南区政府的一些主要 领导干部在1984年1月1日至1985年3月5日的一年多时间里,采取炒卖外汇和滥借贷款等错误做法,先后批准进口8万9千多辆汽车,已到货7万9千多 辆,还有电视机、录相机、摩托车等大量物资,并进行倒卖。

事件后,雷宇被调离海南并降级使用。直至最近几年,雷宇还为此事辩护:一是他没有给自己挣钱,一心一意想着为海南发展寻求资金;二是汽车最后出岛有文件可 依。

这起“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的一个重大事件”给海南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国务院前副总理谷牧在他的回忆录里说:汽车事件给海南背上了三个“大包袱”——一 是思想“包袱”,县处级以上干部思想波动,不少人谋求调离;二是案件“包袱”,立的经济案件有700多起;三是经济“包袱”,大约有五六亿元的烂账。

海南人有其品评人物的方式,在雷宇离任后,民间一度传出要给他立生祠、建碑、立庙,一如他们给唐宋时期被贬到海南岛的五位宰相所做的那样——五公祠位于海 口市的府城镇。

任仲夷10年前还说,汽车事件并没有真相大白,事实上,海南人民非常感谢雷宇以“海南汽车事件”给海南人民上了市场经济的宝贵一课,它加速了海南的改革开 放。

是的,当我穿行于海南岛各地,寻求海南开放的纹路时,那些在汽车事件中积累起了稍许财富的人们,反复提到雷宇。相对于之后铁打的海南岛流水的官员,人们长 久地怀念他——带来了早期的资金、树立了官员的形象,并让海南岛人民早早地体会了市场经济。

2004年2月29日新华社电文说:原海南行政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林桃森含冤18年身后判无罪。这是当年因汽车事件而被判无期徒刑的官员,他已于 1996年去世。雷宇离开海南后,一直为林桃森奔走鸣冤,但是至今,他对体制性的局限依然无奈。

潘石屹、房地产泡沫及财富

今年4月,潘石屹夫归前往海南参加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在飞机上,一名空姐代表全体机组人员问潘石屹:我要结婚了,还没买房,房价还会涨吗?潘石屹回 答说:现在租房比较划算。

对了,就是那个接手了李文胜项目的潘石屹,不同的是,李文胜目前在成都,以给地产商策划为生,而潘石屹不但名动地产界,还俨然一娱乐明星了。李文胜醉意迷 蒙中,一再提到“要回海南岛看看”。

离海南岛的第一轮房地产泡沫已经过去了近20年。海南岛的第二轮狂潮,以十万人才过海峡开始,但以满目沧夷的烂尾楼让世人铭记。潘石屹应该是那十万人中的 一员,但没有多少人能像他如今“衣锦还岛”。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两个议案。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过海南建省,但是直至1987年 初,香港的几位商业巨子提出,将海南岛划为特别行政区,采用自由港的办法,由香港企业家开发,中央高层才开始着手此事。

谷牧的大公子刘念远将军和我说:“父亲当年和梁湘(海南省第一任省长)谈过话,海南岛的建设立于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不能像深圳那样,尤其不能大搞房地 产。”

但事与愿违。当大批的人员和资金从全国各地涌入海南岛后,人们发现,这个长期处于海防前线的岛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尤其是一众公司(不管是皮包公 司还是实业公司)最先需要的办公场所极为缺乏,于是,在找办公室的过程中,许多公司加入了建造写字楼的狂潮。这被称为这一轮房地产泡沫的起因。

海南曾经的首富冼笃信对我说:“不是我没想过要做实业,实在是房地产来钱太快。”你想想,那么多的钱突然间挤在这个岛屿上,而且集中于海口与三亚两座主要 城市,不出事才怪。

对于中国30年的经济奇迹,论者众多。陈志武教授说,其实中国只是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而已。因为之前的长期自足,一旦开放,如同闸门大开一样,水流激烈、 速度飞快。1988年至1993年的海南,正是这一情景的呈现之一。

在短暂的释放过程中,海南岛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比如现在才开始实行的股指期货,海南当年已有试验。所以,现在中国各行业中成名成星的人常说,海南岛给 了他们市场的经验。

当海南第三轮热潮来临时,已经不是首富的冼笃信还在延续他20年前的路数:圈地、套钱。而“万通六君子”之一的冯仑,也重返故地,干的还是老本行——房地 产。

一夜暴富成了一个省份主流的想法,这是第二轮热潮的后遗症之一,虽然,有那么多的创新昙花一现。在这一过程中,早先决策者们希望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机 制,不但没有实现,政府反而越来越大了。

迟福林、国际旅游岛及轮回

2009年的最后一天,海南人民期待已久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若干意见》终于下达。之后的几天,各类祝贺广告满中国飞,当然下大本钱的 还是房地产商。

一个海南朋友神秘地给我电话:一笔40亿元的资金早早放在了一个镇的某一银行里,政府担心4月重开土地交易后,会爆出中国新地王。他们怕可能的地王将使中 央政府暂停给予海南的众多优惠政策。

在这一轮热潮来临时,人们反复提到迟福林。“22年前,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初来到海南岛的时候,我们奔着海南的大开放,要建内地的香港,那个时候是这样的一 个前景。”迟福林说,“到了22年后,我们重新审视海南的22年,海南如何开放,如何发展,如何形成独特的发展道路,国际旅游岛是找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机 遇。”

这些年,我多次访问过迟福林。他当过兵,1988年后进入海南岛,任职于政府政策研究室,之后组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出任院长。20多年出 谋划策职业生涯中,他一直在找海南的定位。

内地的香港没有建成,声势浩荡的洋浦实质上的失败,大工业带动大发展的后继无力。迟福林这次给海南人民开出了新的“春药”——第一时间坚挺往前冲峰的依然 是房地产。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海南决不搞澳门式的博彩。但是,这不能阻止人们海阔天空的想象力。反倒是旅游二字在这一轮热潮的前几个月,没有太多的人关心,或者 说,人们有意识地故意遗漏。

2009年11月6日,谷牧仙逝。官员、企业家、学者、民众等纷纷前往北京301医院的灵堂告别。有海南人送了一幅挽联给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 海南人民永远怀念您!

早在1984年,谷牧给海南岛的开发建议是:立足于开发利用本岛资源优势,首先瞄准热带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和畜牧业,做好发展大农业的文章。在此基础上, 相应建立以加工本岛农副产品和开发本岛矿产资源为主的工业,面向出口和供应全国,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

26年后,旅游终于成为海南发展的主方向。我一直相信这样的判断:只有全国发展起来了,海南才能发展,而不是之前反复强调的,海南的发展带动全国发展。

今年3月份,广东省金融办主任周高雄(海南人)回了趟海南,感慨无比地给我发了个短信:家乡太美了,也太嫩了,再也经不起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