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轩:12.水的特性是“比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15:40

12.水的特性是“比和”

【原文】器成于僇1,教行于钞2,动静不记3,行止无量4。戒5四时以别息,异出入以两易,明养生以解67,审取予以总之。一会诸侯令曰: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师役。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三会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四会诸侯令曰: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薮8泽以时禁发之。五会诸侯令曰:修春秋冬夏之常祭9,食天壤山川之故祀10,必以时。六会诸侯令曰:以尔壤生物共玄官,请四辅,将以礼11上帝。七会诸侯令曰:官处四体而无礼者,流之焉莠12命。八会诸侯令曰:立四义而毋议者,尚13之于玄官,听14于三公。九会诸侯令曰:以尔封内之财物,国之所有为币15。九会大令焉出,常至。千里之外,二千里之内,诸侯三年而朝,习16命。二年,三卿使四辅。一年正月朔17日,令大夫来修,受命三公。二千里之外,三千里之内,诸侯五年而会至,习命。三年名卿请事。二年大夫通吉凶。十年重适18入,正礼义。五年大夫请受变。三千里之外,诸侯世19一至。置大夫以为廷安,入共20受命焉。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

【译文】器物制作成功于合力,教化要推行于深远,动静举止不载入典籍,行为举止就会没有计量。告诫四时变化以区别作息,区别出入以分开双方,明白养生就可以去掉固定专一,审察拿来给予就可以汇总。第一次会集诸侯说:不是玄帝的命令,就不能有一天的军队动员。再次会集诸侯说:奉养孤儿老人、供养久病之人,收养孤寡老人。第三次会集诸侯说:田租收取百分之五,市场税收百分之二,关税收取百分之一,不要让百姓缺少从事耕织的工具。第四次会集诸侯说:修筑道路,同一度量,统一衡器;林薮沼泽要按时禁闭开发。第五次会集诸侯说:修整一年春夏秋冬的各种祭奠,要有供大地山川的食物,必然要按时进行。第六次会集诸侯说:将你们土地上出产的物品进贡玄宫,请四辅协助,要将这些物品礼祭上帝。第七次会集诸侯说:官员在视、言、貌、听四方面不合符社会行为规范的,以秽乱教化的罪名流放。第八次会集诸侯说:树立四种最佳行为方式而没有异议的,尊崇他进入玄宫,接受他为三公。第九次会集诸侯说:将你们封地里的财物和特产,作为礼品进贡。九次会集诸侯从中发布命令,诸侯以后朝聘不断。距离在一千里之外,二千里之内的诸侯,三年来朝一次,接受调节后的命令。每二年派三卿出使四方辅国。每年正月初一,派大夫来朝修好,接受三公命令。二千里之外,三千里之内的诸侯,五年来朝一次,接受调节后的命令。每三年派命卿来朝请求指示。每二年派大夫来朝通报国情吉凶。每十年重新来归向,端正礼义。每五年派大夫来朝接受变化的指示。三千里之外的诸侯,每三十年来朝一次。另外安排大夫作为常驻朝廷官员,负责交纳贡物接受命令。

以上辨别谋划是在北方外部。

【说明】北方为水,水的特性是“比和”,《周易》中有一个“比”卦,比者,合也,同也。坎为水在上,坤为地在下,地上有水,水行大地之上。水流行在大地之上,这个水是若干小河、小溪、小泉、小井之水汇合而成,是纳百川同汇而成的。虽然有不同的水,如溪涧井泉等,但所有的水却能聚合汇同,这就是水的“比”之意。

周文王借此水汇流而聚行于大地之上之意,实指万民百姓的汇合而聚集。团结与统一是好事,但必须是在一个大的原则下的团结与统一,也就是说,水要流在一个统一的河道里,才能有所用,而如果没有统一的河道,则就会有凶。周文王用 “比”,阐述了他希望人类聚合汇同的思想。他首先提出的是诚信,要有诚信而合同之,才能无咎;要有诚信,缶才能满盈,国家才能强盛;国家强盛了,才会有其他邦国前来汇同。然后,他又提出了“比”之于内部的方针,也就是强调内部的团结与统一。在六三爻他则阐述了人类可以象水一样亲密而合同之;象水那样的汇合,聚集,则是人类彼此间能做到的。继而他转向外邦外国寻求汇同聚集的思想,是希望在一个大的原则下,与外邦外国能够团结而统一。然后他的思想则是要公开显露他的团结政策,期望大家都能知道团结的目的,克服相互怀疑、相互不信任的心理,而不存戒备。最后他阐述的是“比之,无首”,则是描述他团结了内部与外邦外国之后,着重强调要统一前进道路,统一思想认识的方针。若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道路,象水一样散漫,这个水也就无法利用;只有用河、沟、渠道将水引流在一起,这个水才会对人类有用。因此,人类也只有团结,做强做大,才是唯一的出路。看来管子很懂得这些思想,才提出要九次会集诸侯,将人们的思想统一在一个大的目标下,社会才有可能安定,人民才有可能安居乐业。

——————————————————

【注释】1.僇:(lu路)通“戳”。《史记·商君列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水浒全传》第八十八回:“全靠你等众兄弟同心僇力。”这里用为合力、并力之意。

2.钞:(chāo超)通“眇”。《荀子·王制》:“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楚辞·九章》:“眇不知其所蹠。”《管子·幼官》戴望校正:“钞当为眇之借字,眇本训目小,引申之为微眇之意。”又“听于钞,故能闻未极;视于新,故能见未形。”尹知章注:“钞,深远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钞,假借为眇。”这里用为微眇、深远之意。

3.记:(jì季)《公羊传·僖公二年》:“记曰:‘唇亡则齿寒。’”《韩非子·忠孝》:“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吕氏春秋·务本》:“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里用为典籍之意。

4.量:(liáng亮)古代指斗、升一类测定物体体积或长度的器具、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管子·乘马》:“市者货之准也,黄金者用之量也。”《左传》:“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楚辞·惜誓》:“苦称量之不审也兮。”《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楚辞·离骚》:“不量凿而正枘兮。”《礼记·王制》:“量入以为出。”《说文》:“量,称轻重也。”

5.戒:(jiè界)通“诫”。《诗·大雅·常武》:“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管子·幼官》:“十二地气发,戒春事。”《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这里用为告诫之意。

6.解:《易·解·辞》:“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礼记·曲礼上》:“解屦不敢当阶。”《战国策·燕策》:“解燕国之围。”这里用为解除、去掉之意。

7.固:(gù故)《诗·鲁颂·泮水》:“式固尔犹,淮夷卒获。”《管子·侈靡》:“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国语·周语上》:“吾闻夫犬戎树谆,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韦昭注:“固,一也。”《礼记·中庸》:“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荀子·儒效》:“尽善挟洽之谓神。曷谓固。”《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广韵·暮韵》:“固,一也。”这里用为坚定专一之意。

8.薮:(sǒu叟)《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度山林,鸠薮泽。”《国语·周语下》:“薮,物之归也。”《尔雅·释地》:“十薮。”《说文》:“薮,大泽也。”这里用为湖泽之意。

9.祭:(jì技)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周礼·地官》:“以灵鼓鼓社祭。”《论语·乡党》:“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说文》:“祭,祀也。”《公羊传·桓公八年》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说苑·权谋》:“祭之为言索也。”这里用为祭祀之意。

10.祀:(sì四)《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书·五子之歌》:“荒坠厥绪,覆宗绝祀。”《诗·大雅·生民》:“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诗·大雅·云汉》:“不殄禋祀,自郊徂宫。”《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管子·侈靡》:“不称而祀谭,次祖。犯诅渝盟,伤言。”《左传·文公二年》:“祀,国之大事也。”《荀子·正论》:“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终王。”《说文》:“祀,祭无已也。”本义与“祭”同意,即向神或神明供奉动物或植物食物、酒类、香烛或珍贵物品作为祭祀的行为或举动,但祭是对天,祀是对地。

11.礼:(lǐ李)《书·舜典》:“脩五礼。”《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这里用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之意。

12.莠:(yǒu有)植物名。一年生草本植物,样子很像谷子。《书·仲虺之诰》:“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诗·齐风·甫田》:“惟莠骄骄。”《诗·小雅·大田》:“不稂不莠,去其螟螣。”《管子·小匡》:“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速。”《说文》:“莠,禾粟下扬生莠。”本意为野草,但常用来比喻品质坏之人、恶人、俚人。

13.尚:(shàng上)《易·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书·君陈》:“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老子·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论语·里仁》:“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礼记·表记》:“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国语·晋语》:“尚有晋国。”《孟子·万章下》:“尚论古之人。”《史记·五帝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说文》:“尚,曾也,庶几也。”徐灏注笺:“尚者,尊上之义,向慕之称。”《集韵·漾韵》:“尚,贵也。”《字汇·小部》:“尚,崇也,又尊也。”这里用为崇尚、尊崇之意。

14.听:(tīng厅)《战国策·魏策》:“不听寡人。”《史记·项羽本纪》:“故听之。”《汉书·李广苏建传》:“壹听陵言。”诸葛亮《出师表》:“开张圣听。”这里用为接受、听信、接纳之意。

15.币:(bì毕)《书·召诰》:“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书·康王之诰》:“宾称奉圭兼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孟子·万章上》:“汤使人以币聘之。”《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荀子·大略》:“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16.习:(xí席)《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书·大禹谟》:“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韩非子·主道》:“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17.朔:(shuò术)《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书·胤征》:“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仪礼·士丧礼》:“朔月奠。”《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释名》:“朔,月初之名也。”这里用为农历每月初一之意。

18.适:《书·盘庚下》:“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唐风·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适我?”《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诗·商颂·殷武》:“岁是来辟,勿予祸适。”《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与不济。”《论语·子罕》:“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荀子·王霸》:“审吾所以适人,适人之所以来我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主鉴于上也,而居者不适不显。”这里用为一起归向之意。

19.世:《周礼·大行人》:“世相朝也。”《论语·为政》:“十世可知也?”《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公羊传·文公十三年》:“世室世世不毁也。”《国语·周语》:“昔我先王世后稷。”《荀子·君道》:“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字汇》:“父子相代为一世。”古代将三十年称为一世,一世为一代。

20.共:通“供”。《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国语》:“不共神祗。”这里用为供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