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校男生学什么条件:藏 传 佛 教 疑 问 解 答 120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44:51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
1.什么叫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从公元7世纪初引进到现在,藏传佛教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传、中传、鼎盛、走向世界四个阶段。从七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从十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波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进藏传法到十四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希结、觉囊、绰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藏传佛教教派都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十四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二十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数千座大大小小的学院式喇嘛寺在甘、青、川藏地区和蒙古草原相继建起,在佛教显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严密精深成就,产生了很多学术贡献卓着、名载史册的大善知识。二十世纪中叶藏传佛教逢到了特殊历史机遇,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价值观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质财富富裕,精神财富相对贫乏的西方世界广大民众的喜爱,在短短半个世纪以来,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在这种新的信仰击波的影响下,港台和内地各阶层人群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因此,藏传佛教虽然产生于中国藏区,但它并非藏族独有的信仰。它从国内多民族共同信仰,发展成了覆盖面波及全球的国际性的宗教。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盘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宗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未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原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3.“藏传佛教”和“藏密”有什么不同?
“藏传佛教”和““藏密”是两个不同的观念。藏传佛教包括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两部分。显宗以“三藏”经典为主,教授戒定慧三学,成就显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续”经典为主,教授四部瑜珈,成就密宗双合七支持金刚佛。虽然藏传佛教从总的方面来讲,都主张先显后密,显密结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噶当派主修菩提道,不提倡学密;萨迦、噶举、宁玛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鲁派才主张显密并举,双翅齐飞。因此,以“藏密”称呼“藏传佛教”,并不确切。
4.有人说﹕“红教重修持,黄教重教理研究。”这话对吗?
所谓“红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说“红教不重视教理学习”;所谓“黄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说“黄教不重视修持”。这种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以理管事,以事整理。任何一种高层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应的高深理论来进行指导;同样,一个重视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并重的道理和学习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知道正确的修持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高深的理论,必须伴随着相应的高层次修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辩证道理。实际上,宁玛的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识,宁玛派的大圆满、车确、托嘎的修正离不开教理正见的指导;同理,格鲁派不但在经典教理的研究上独占鳖头,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是博采众长,荟萃精华者。只能说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宝藏罢了!
5.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各个教派所修法的经典、法的种类、教授传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学重点和特色。
二.对正见的认识方面各教派之间存在分歧。自古以来佛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在皈依三宝、持戒、行善等事法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涉及空有等哲理正见方面,存在众多分歧。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的原因,理谛是高度抽象的认识境界,是超思维和语言的境界,故言“真实理谛非分别思维对象”。从主观上讲,人类的一般分别思维对超理性的真理很难理解,再加上人们的认识能力,粗浅的研究和深细的研究、学识等方面的差别,对同一句经文、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产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是各教派相互争论不休的主要焦点。
6.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佛教起信的基础是信念和智慧。龙树菩萨在《致国王书》中说﹕“入道之法简言之,就是信念和智慧,有信能使归向法,有智能够见真理,二者之中智为主,先决条件是信念。”这里说得很清楚,有信念能够归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够明见真理。这“信”字有三种含义﹕一是真心喜爱,二是坚信不疑,三是坚定追求。即对所信对象产生兴趣,真心喜爱,并坚信所产生的作用,进而执着追求。这必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说“智为主”。龙树还在这本书中指出﹕“以贪心归趋,嗔恨心归趋,恐惧心归趋,无明心归趋都是不合正法的归趋。正信归趋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符合理性的信归。”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标志。
佛教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宇宙万物存在量相等,故称佛为“正等觉”、“遍知者”。但作为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础,必须认识宇宙万物无常和生命轮回之苦的本质。“无常”是指“诸法无常”,即万事万物瞬息万变、兴衰不定、即生即灭的运动变化规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处就是生死轮回之苦和生命短暂无常之苦。
由于这种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祸福不定,兴衰相伴的无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变得毫无意义。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具有理智的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会寻找出路,当认识到佛法对世界万物和人生的认识及其解决办法的合理性和无比优越性时,就会自然地皈信佛教。因此说﹕“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动力是信念。”
7.佛教大乘和小乘有什么不同?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点、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大悲,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盘的小机众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乘是运载工具之名,如车船。大乘不同于小乘的有七大特点﹕
1、大境界----具有境界广大的大乘法;
2、大作为----自利和利众的大作为;
3、大智慧----彻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4、大精进力----精进不息,完成三个无量劫的漫长过程;
5、大方便----以大悲心利乐众生,虽入世但却一尘不染地根据一切众生的不同情况,方便度化众生;
6、大成就----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独有的无比神通;
7、大功用---坲以无知无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众功用。大乘如万吨轮船,运输众生量大,故称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区别点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师说﹕“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
8.怎样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有两种皈依法﹕一种是受戒皈依,一种是信念皈依。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寻找一个懂得戒律、自身受过相应的戒且保持戒行清净的戒师,按律部的仪轨,请求传戒。信念皈依就是经过学习,对佛法产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宝,并按皈依要求行事。若无坚定的信念,不坚持三规五戒和十善戒,只参加受戒仪式,从形式上取得一个三宝弟子的“资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况,现在有很多戒行不清净的传戒者,不按戒规行事者,搞所谓“遥控传戒”、“卖皈依证”等,还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江湖骗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须当心上当受骗。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这种皈依表面虽然没有皈依的标志,也不搞什么形式,但信念和思想行为符合佛法的标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对佛法有所了解,并产生正确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萨为做人的榜样,佛法为行为准则,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如何认识三宝、皈依三宝应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等,详见拙作《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中《三宝原理与皈依法》一文(甘肃民族出版社)。
9.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件就算皈依吗?
上问中已说过,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三宝弟子的资格,仅仅是一种形式皈依。这种受戒皈依的传戒师和受戒者的要求若符合佛律的规定,当然无可非议。若不符合戒规,受戒者思想上没有正信,那么这种皈依当然是无效的。皈依证真假难分,不足以证明持证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10.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须要出家吗?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弥、正学女等五类;在家的分终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两类。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还有未受分别解脱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是“出世”。出家要改换姓名和仪容服饰,改变贪嗔痴妒慢邪见等世俗思想意识,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条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同时若犯了杀生戒、淫戒、偷戒、妄言等,就不能称作出家人,也无资格穿僧衣,不能向别人传戒。出家人必须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虽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没有什么区别。若身穿僧衣而不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养,其罪更深重。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指的就是这类假僧相僧。
出家是为了脱离世俗的繁杂事务,保持身心清净,更重要的是心性清净。若能做到心性清净,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一样。佛法要求人们像莲花生在泥中不沾泥那样,品行脱俗。放弃利乐众生的事业而为求自己解脱逃避现实,并非大乘佛教的本义。尤其是修金刚乘密法,更不需要一定要出家。如玛尔巴大师、萨迦初祖和印度许多大成就师都是在家密法师,仅从在家出家论优劣,并非智者所为。
11.在家的人可以向别人灌顶吗?
对灌顶师的要求,在《时轮续》中说﹕“具足戒者为上。”但又说﹕“在家灌顶师,除无僧人的标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与比丘同。”这说明灌顶师以受具足戒的僧人为上,但并没有排除在家的法师。而且从密法传承上看,印藏的很多历代密法传承师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当灌顶师必须具备灌顶的资格﹕一.必须受过有关本尊的入坛灌顶,而且所受灌顶一定要纯真的口耳相传的法脉,否则无效;二.向别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顶,必须是自己经过闭关修炼,并完成诵咒的数量和补缺烧食供;三.必须是密戒戒行无瑕疵;四.必须掌握灌顶的有关知识和仪轨,具备灌顶师的“双十”条件。
密宗灌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传授密法活动,学问、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顶,对师徒都有法施和学法的功德,如果乱来,就会师徒两败俱伤,绝无好结果。因此乱传法、乱灌顶会使双方造恶业,堕金刚地狱,或受到护法神的严惩。
12.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讲经传法的上师必须具备弥勒《庄严经》中说的十个条件﹕
一.具戒学;
二.具定学;
三.具慧学;
四.学识高于教学对象;
五.勤于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六.博闻经论;
七证悟法性真理;
八.善于演说;
九.富有慈悲心;
十.诲人不倦。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修证实践经验和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理论知识。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授佛法的资格。
13.开坛灌顶的上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十三种德相是﹕
一.严守戒律;
二.具大智慧;
三.具足忍德;
四.思想诚实;
五.无欺诈行为;
六.掌握用密咒和药物消除邪魔的法术;
七.对众生有慈悲心;
八.精通三藏义理;
九.掌握“双十”知识;
十.会塑造绘画坛城;
十一.善于解说密法;
十二.对佛法,特别是对宗乘信念坚定;
十三.保持五根清净而心情温和。
“双十”知识分内外密知识各十种。内密知识十种是﹕
一.善于观护轮破除邪魔;
二.善于制作护身咒轮破除邪魔;
三.懂得瓶灌顶和密灌顶之法;
四懂得慧灌顶和第四灌顶之法;
五.懂得仇敌与其保护神的隔离法术;
六.懂得祀食运作法;
七.掌握诵咒的七种诀窍;
八.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种特殊方法;
九.掌握安神开光之法;
十.懂得修供坛城之法。
外密知识十条是﹕
一.精通制作坛城、观修坛城;
二.懂得观修各种瑜珈;
三.懂得各种手势印;
四.懂得各种站立腿势;
五.懂得各种不同坐势;
六.掌握各种诵咒法;
七.懂得烧供法;
八.懂得各种敬供仪轨;
九.懂得作法的决窍;
十.懂得迎送、收消诸法。
除这些条件外,各续部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14.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门法,也是包罗万象,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根本法。三乘佛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皈依三宝”。但这个“皈依”并不是初入佛门的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粗浅意义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标等在内的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许多藏传佛教大师曾说﹕“佛教从入教、发心到成佛的整个儿过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归靠求助三宝,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为导师,以圣洁的僧众为修行的榜样。
15.有人说﹕“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这话对吗?
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善恶结果,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去世的姻缘,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就表现在这类问题上。佛教来世的幸福并不是一种虚幻的追求,而在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基础上的造福行为。这种造福的高尚道德行为,利己利众行为。本身是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今世见效行为。如人的高尚行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利乐和人类道德的堕落所引起的犯罪行为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祸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觉察到这种今世的利害现象,认识不到长远的利害关系,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16.有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这种说法对吗?
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两种意义﹕一是纪念意义,一是观想意义。纪念意义就是看到诸佛的光辉形象,联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做人、做佛。认识层次较高的人,可以从各种佛像的象征意义,得到精深丰富的佛教哲理的启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观想意义,就是修禅定的人,经常眼观佛像,在大脑中形成佛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修定过程中,思想集中观想佛像,以观佛的一念,代替纷繁的杂念,获得入定成就。对佛像的供奉除此二义,别无他义。佛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超感觉的理念境界,并非一种凝固的、静止的、可见的物质形象。所以在《金刚经》中说﹕“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佛性本空”、“理佛无相”等等。不了解本质,只从表面现象上断定其性质,只能证明其无知和浅薄。
17.有人说﹕“佛教密法来源于印度教,非佛说,不是正宗佛教。”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从教义上讲,“显密”和“密法”是大乘佛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将显得残缺不全,理论和修炼上都不完备。从大乘佛法的整体结构上看,显密是密法的基础,密法是显密的究竟高峰。如像二乘人最终进入大乘道一样,显乘学人最后破除最细分所知障时,必须进入大密金刚禅的境界,舍此,无力破障。因为,在显宗中只讲破细分所知障,但从来没有讲过破细分所知障的相应的细分意识;另外,佛法是最大的方便法,既然是最大的方便法,就应适应一切众生,如果佛法只有一显,一禅,一净,怎能满足所有众生的要求呢?比如,如何化度浊世的大欲、大恶之人?以无量劫来计算修道进程的普通道路,是否适应一般众生?寿短福薄的浊世众生能不能一生成佛?在显法经典中找不到答案,难道佛法一宗一派,或禅,或净,不知道《华严经》中的“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何义,少见多怪,极力排斥密法,这不是智慧通达之相,也非戒德圆满之相。
“密法”在佛在世时,只传于乌杖焉和香巴拉等国王和雪山中隐居的密修士等宝器弟子,没有向不适应修密的声闻弟子传。直到龙树时代才公开。就像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国家高层机密一样,声闻弟子不知有密法,但不能因此断定佛在世时没有密法。从梵文翻译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部中占一半以上都是密藉,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密续”不是佛经呢?无上密部很多本尊,脚底下都踩着梵天、湿婆、毗什奴、因陀罗、时间女神等印度教的最高神灵。而且,胜乐续中明示,此法是“镇压湿婆及其部下众神之法”。大乐法与印度教性力派的“内供法”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在观法上立足中观,破斥印度外道的常、断二边,这类思想文化特征,足以证明密法的纯佛教性质,那么凭什么理由来证明密宗不是佛教呢?在佛教文化方面有许多古老印度文化的特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佛教的思想体系完全是和印度外道思想对立的,若不懂这个特点,只能说对佛教哲学体系所知甚少。
另外,这种说法纯属的密宗佛教所重甚少,而抱有严重偏见的说法,毫无站得住脚的事实根据。在历史上曾有过“大乘经典非佛陀所说”的否定大乘教的谬论。弥勒在《庄严经论》中对这些小乘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对《般若》、《华经》等大乘经典和小乘《律部》同期演说进行了论证。佛教界历代学者对“大乘经典是佛经的精华,是佛亲说”不持任何异议。现在却有些人仍接受小乘人的偏见,说什么“大乘佛经是佛灭度后,借佛的名伪造”。照这种观点,佛说法45年,只讲了《律部经》和《四谛经》,其余经典都是龙树等佛弟子们的伪造?对佛法的诬蔑诽谤,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但他们除了任意篡改佛教经典,制造自圆其说的理由外,拿不出任何可信的证据。我不知道他们挖空心思,贬低佛法的目的究竟何在?又有些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说什么“密法非佛陀所传”,“散见于《华严》、《般若》等经中的密咒,皆属后人伪造”,“密宗来源于印度教”;甚至还说什么“佛教中的‘禅定’、‘瑜珈’之类都来源于印度外道,是佛所反对的,是后人加进去”等等,他们以佛门“高僧”和“善知识”自居,对公开否定、诽谤大乘佛法都不当一回事儿,怎么会不否定更高层次的金刚乘密法呢?只要是不在他们所能理解的层次上的不可思议的高深经典和密法都说成是“非佛说”、“后人伪造”、“外道邪法”。只有全方位掌握佛教的精神实质,从大小乘和显密的内在关系和深层联系上进行研究,方能清除以上那些浅薄的偏见和可笑的谬论。
18.佛教中的“手印”一词是指手势动作吗?
“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实物的法则。前者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被称作四法印,后者如“大手印”是指诸法性空的法性、法则。瑜珈部的三昧耶印指观想,业印指手势,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观。在无上密部,业手印指业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见。所以“手印”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些人把“大手印”当成手势动作,那是大错特错。
19.“大手印”是噶举派特有的传密法吗?
“大手印”是密法中对性空正见的称谓。但对性空正见的修法,藏传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如萨迦派称“明空无执”,宁玛派称“大圆满”,达布噶举称“俱生合璧”,香巴噶举称“宝盒”,止贡噶举称“五支法”等等。但从米拉日巴传下来的噶举派,总的称作“大手印”。大手印修法并非噶举派独有,格鲁派也有此修法,称“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禅以前属耳传绝密,四世班禅时将此法写成密笈,传授范围有放宽。此后有很多密宗大师,着有修此法的方法与心得的文书,在内部秘密传授。但外界至今鲜为人知。所以外界只以为“大手印”是噶举派独家所有密法。
20.修密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先决条件?
大乘显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的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显法是基础,密法是上层建筑。所谓“无显不入门,无密不成佛”就充分说明了显密二法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密法所以被称作“快速成就法”,不仅密法本身具有许多殊胜方便修法,而且,对修学者的智慧品行素质要求很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藏传佛教界有一句俗话﹕“法的层次高,要靠人的层次高。”
学修密法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一.必须信仰佛法,诚心皈依三宝。若不具备这一条,是教外之人,连显教之门都未入,哪里有进入密教门的资格!二.必须具备显教的学修基础。否则,学密如空中楼阁。显教的学修基础就是阿底峡《道灯论》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中指示的三士道修法。如无学习菩提道全部内容的机会,最低限度要学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见等佛法三根本。必须在充分认识人生无常,世间充满弊病,业报不爽等中、下士必修法的基础上激发出世心和慈悲发心,修舍、戒等般若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修缘起性空大智慧,打好坚实的显教基础。三.学修密法前必须经过合格的灌顶。“灌顶”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授权、传法。传法包括传菩萨戒和密宗戒、传授修炼程序和具体方法等。“合格”指合格的灌顶上师和合格的法脉传承、合格的灌顶程序仪式等等。在得到合格灌顶的基础上,严守戒律,在上师的指导下,严格依法修持,才能获得世间和超世间法成就。现在学密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少如晨星,其原因就是不重视、不具备上述条件,一味地好高鹜远所造成的。法不骗人,但对人自骗和人骗人的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
21.什么叫灌顶?
灌顶是学修密法必须的第一道程序。“灌顶”一词的梵藏文含义是“授权”、“传道”、“培育”等意思。分下密灌顶和上密灌顶两种。前一种有水灌顶、佛冠灌顶、铃杵灌顶、名号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灌顶;后一种有瓶灌、密灌、慧灌、语灌、殊胜灌顶等等。灌顶内容分入坛、宣戒、传法加持三个部分。
换句话说﹕灌顶就是传密戒、传授密法的义理和全部修炼程序,对密弟子的身言意进行与本尊三密相应的特殊加持。
22.灌顶有哪几种类型?
灌顶有授权灌顶和随许灌顶两种类型。坛城中主本尊有授权灌顶,一般本尊和护法类只有随许灌顶。授权灌顶分下密和上密两种灌顶。前者有水灌顶、佛冠灌顶、法器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后者有瓶灌顶、密灌顶等四类或五类。
随许灌顶也称三密灌顶,灌顶程序比较简便。灌顶方法上有一次灌顶和阶段性灌顶。前者是对一般弟子的加持性灌顶;后者是对学修弟子,结合修炼,按修炼进度分段传授灌顶。想获得殊胜成就的弟子,必须要得到后一类灌顶。
23.“闭关”是什么意思?
“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炼的一种方式。闭关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断绝会客,清净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珈行、观想、诵咒,完成规定程序,获得相应成就。从闭关时间分,有七日至二十一日的“日关”,有一月到五六个月不等的“月关”,还有一至三年的“年关”。从闭关环境分,有的不见光的暗室中修的“黑关”和露天阳光下修的“白关”;有室内修的“内关”和野外鹰葬场、泉头等处的“外关”等等。
24.“烧供”是什么意思?
烧供、火祭,音译为“护摩”。是在绘有坛城花纹的祭坛上,堆起柴火,浇上酥油,燃起熊熊烈火,将数十种植物子实供品,伴随着诵咒,逐个投入火中,进行烧食供奉的一种祭祀方法。根据其目的作用分为息灾消业烧供、增生兴旺烧供、收摄归服烧供、杀伐邪恶烧供等四种。对各类烧供的祭坛形状、颜色、柴火的木料和供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主持烧供的法师的修持条件都有不同的规定。
25.“安神开光”是什么意思?
“安神开光”是按照密法仪轨,对塔殿、佛像等圣物进行的一种装藏开光的加持活动。按照密教的说法,新造的塔殿佛像在供奉前必须经过装藏、安神开光等符合仪轨的加持,否则,形同摆设,不具备三密效应和加持灵气,甚至还会邪气附体,产生副作用。“装藏”就是在立体像中按佛像的不同种类装进经过特殊处理的经文和咒文。安神开光法包括驱邪、洗秽、观佛、迎佛、供养、诵咒、化形、安神、开光、加持、散花祝福等内容,仪轨有繁简多种。
26.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
修密法必须受持三种戒,即三皈戒,菩萨戒,密宗戒。
修密法不一定要受沙弥、比丘等僧戒,在家的弟子也可以修。但修密首先必须是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否则就没有修密的资格;其次,密法的基础和核心是菩提心,若没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切密法的成就都无从谈起,所以修密法者必须受持菩萨戒;第三,事部和行部密法,除了菩萨戒没有特殊的密戒。但瑜珈部和无上瑜珈部还要受持五佛戒和十四条毁根戒、八粗堕戒以及胜乐、时轮的特殊禁戒等等。
密续经中说“持戒是成就之源”,足见修密中受持戒律的重要性。
27.密法“悉地”是什么意思?
密法“悉地”就是修习密法获得的成就。密法成就分世间和超世间两种成就。
世间成就是修炼初级阶段的成就,包括四事成就和八大成就。四事成就是﹕息灭病灾、增生福寿、收摄归服、镇降诛杀的禅功咒能。八大成就是﹕炼丹、明目、透视地下物、飞剑、飞行、隐身、长寿、除病消灾。
超世间成就就是指解脱成佛的终极成就。如﹕无上密的幻身和光明智慧双合成就。超世成就无上密部圆满次第的修习成就,下部密无此成就。
28.密法的“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是否一回事?
“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不是一回事。“光身”成就是修光身密法的得成就者在临终时肉体缩小,灵体放光,甚至有的灵体化为光体而消失的一种成就。“幻身”是指无上密圆满次第中细分心气幻化为佛陀报身的一种成就,并非俗眼可以看得见的光化身成就。“幻身”如梦境之身,属自证境界,并非色相。只有同等层次的高成就者才能感知别人的幻身和光明心成就。将可见“光身”和不可见“幻身”混为一谈,是对密法所知甚少的表现。
29.“密法”和“密宗气功”是不是一回事?
佛教密法中有类似气功的修炼法,但密法是一个规模相当庞大而内容又十分丰富的综合佛法体系,绝非气功一词所能代表的东西。首先,佛教密法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大法,并不是气功之类的世间神通和健身修炼法;其次,密法修的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智慧境界,并非单一的气脉和肉体功能的锻练;第三,密法要遵守严格的传承理法,绝不允许世人自创;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为本,不重法术;第五,密法中把气功只当作打开脉结的一种特殊手段,并不把它当作破悟大法而占用大量的修炼时间。还有一点必须说明,这里所说的“密宗气功”指的是出自密续中的气脉明点特殊修法,不是社会上流行的那种借佛法名义胡编乱诌无根无据的伪气功。
30.所谓的“开天目”和佛教的“开悟”是不是一回事?
根本不是一回事。佛教无论显宗、密宗,或者禅宗,所谓“开悟”,指的就是见道开悟,即见性开悟,是经过修资粮道、加行道,破除见惑、明见性空的超世第一智初生境界。这种定中智是无色相如虚空无分别境界,也就是无色相意识境界,并非眼睛看到什么东西。所以,经论中称见性开悟境界为“无相虚空”境。外道和气功师宣称的所谓“开天目”或“开慧眼”指的是一种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的特异功能。因为他们宣称所谓“开悟”的标志是“看见特异景物和光,听见特异声音”。既然“见光”、“闻声”就不是无意识、无色相虚空境界,怎能和佛门的“见性开悟”相提并论?
31.有人说﹕“‘修行开悟’特征是看到‘奇异的光’,听到‘特殊的声音’。”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说法,是对“开悟”一词概念的严重歪曲。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禅宗所谓的“开悟”,指的均是修禅修慧,达到分别心息灭,无分别真智突然生出的开悟,见性是指在定中见到万物的理谛“空性”犹如虚空,在经论中说“定中所见如虚空(无色无相),定后所见如幻相(色相如幻化,无真实感)。”所以在开悟见性的境界中,无任何色相,也无任何视觉和听觉分别意识活动。光和声音无论是一般的和特殊的,都属于色蕴。声色是分别意识的感知对象,属世俗谛范围,绝非超世见性智慧的感知认识对象,这是佛教理论中最基本的常识之一。“开悟”是佛教独有的术语,在佛教经论中,只有上面所说的一种解释,名义其他的解释。把开悟和视听觉神通混为一谈,正说明连基本的佛教常识都不懂。
32.只修抛瓦法,就能往生佛国吗?
“抛瓦法”俗称抢修往生的捷径,但用抛瓦(转移意识)法,求往生佛国净土,并不是不需要其他条件的。抛瓦法转识需要具备“三乘”和“五力”。三乘是﹕乘念力、乘气力、乘愿力;五力是﹕意向力、修持功力、铲除业力、种植善根力、信愿力。三乘五力,归结起来是三点﹕一.一生中不间断地悔罪行善,培植善根;二.如法修持,达到能够转识的修炼程度;三.具有诚信和菩提发心为根基的愿心。如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只想用转识法术往生佛国,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想。不仅如此,如果缺乏消业行善和其他方便修持诸缘,只修抛瓦法,还会损寿而发生暴死。因此,奉劝那些凭好奇心乱学抛瓦法的人们,珍惜难得的人身,爱护自己的生命,应该寻找那种比抛瓦法更稳妥的上师引度往生法。
33.大乘显宗有单独的修行法吗?
有。小乘声闻、缘觉,通过修习小乘戒、定、慧,达到四圣果的破悟境界;大乘菩萨以菩提发心入道,修六度,即福慧双资粮,达到破悟的最高境界___成佛。显宗的修法就是弥勒《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所开示的那些道法。汉传佛教净土宗,也是一种显宗的修法。
34.汉传佛教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在佛教中的“密法〞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与广行般若波罗密多(行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密多(观法)称密法。这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只有锐根高智之人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子讲性空妙理。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的“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实物的本来面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示的中观妙理。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金刚乘密法。因为真正的密法,有一套与显法截然不同的根、道、果解行系统。
35.有人说﹕“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禅〞是梵文“禅那〞之略称,意为“止息妄念,心住一境〞。禅学与戒学、慧学统称佛门三学,经、论、律三藏分别解说三学。“禅宗〞又称佛心宗,明见真如佛心为其宗旨。坐禅开发真知、明见真如佛心是大乘显密教乘证道的共同特点,并不能说修止观是“教外别传〞,禅门独具的特点。其法自印度传来,从大迦叶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都是印度高僧,其修定开悟之法,都来自佛经,有据可查。禅家启发开悟,多用比喻的方法,在佛经中到处可见,也并非禅家独创。因此,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之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36.“见性成佛〞这句话对吗?
来自禅宗的“见性成佛〞这句话并不完全对。应该说,“见性〞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因为成佛必然见性,见性未必成佛。理由是﹕一.“见性〞就是指明见诸法性空之理,“性〞指人和万物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空性,如六祖《坛经》所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这种“见性〞成就,在见道只能破断见惑,断不了深层的修断烦恼、所知二障,要成佛在见道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十地修道。二.“见性〞的“见〞是指智慧正见,它只是成就的断悟智慧法身的因缘,而不是报身、化身的因缘。所谓成佛,不但要有断悟法身成就,还必须要有报身、化身成就。这报、化身的因缘是施舍、持戒、修忍等广大利益众生的福德资粮,如果修不够色身因缘福德资粮,虽然见性,也永远成不了佛。这是一切大乘经论所持的同一观点。三.声闻、缘觉二乘的证道者,也能得到见性成就,否则就成就不了四圣果。但如果二乘人条成佛,还必须从大乘资粮道修起,修得福慧双资粮圆满后,才能成佛。修福慧二种资粮,成就佛的色法二身,这是大乘佛教的共同规律,禅宗既然是大乘佛教,就不可能违背这条基本成佛规律。
37.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法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为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伤害别人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
38.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佛法能解决别的法解决不了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获利和一切众生世间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暗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暗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也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暗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务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39.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种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 、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言教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和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脑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元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所以有人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赞美之词。
40.学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学法要想获得成就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信为善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信念。
二.“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上师,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上师的教导。
三.“守戒守誓是获得成就之本〞,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斗不惜的毅力和决心。
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41.有人说﹕“藏传佛教格西学位是化钱买来的,不是靠学习成绩取得的。〞(见《西藏佛教?密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9月)这种说法对吗?
这是深抱偏见,有意诬蔑藏传佛教的胡说八道。藏传佛教授予格西学位的大寺院,不仅仅是拉萨三大寺,还有甘、川、滇和内蒙古、蒙古等不下数百座寺院。虽然攻读格西学位的具体年限有长有短,有的十三四年,有的十六七年。但攻读的科目都一样,要读完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论等五部大论,经过答辩考试,方能取得拉然巴、多然巴、嘎居等相应的格西学位,佛教这个清净园地,在过去还从没有听说过有走后门、拉关系,以钱买学位这样的歪风邪气,若看一看藏传佛教史上成百上千的着名格西的着作和传记,所谓“以钱买格西学位〞这类谎言就会不攻自破。
42.学佛的人多拜师,广求学问,是不是违犯戒律?
佛教中没有只能皈依一师,学习一法,不能多拜师、广求法这样的“戒律〞。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觉者,佛教是教人们修养善德,多学知识,开发智慧,求得遍知,以利众生的圣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师广求学问的典范。如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大师阿底峡尊者拜师153位,宗喀巴大师也有30多位上师。试想,一个不拜有识之师,孤陋寡闻,只会念几卷经,念几条咒语的庸僧、相僧,能成为遍知一切的佛吗?诚如萨迦班智达说﹕“倘若不学成遍知,因果之说其非妄?〞
43.有人说﹕“藏传佛教活佛的地位是靠花钱买来的。〞(见《西藏佛教?密宗》)这种说法对吗?
这纯属胡说。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始于噶玛让雄多吉(公元1284-1339),后来各派中陆续产生了转世活佛,至本世纪50~60年代蒙藏地区已有大小活佛数千个。
每个活佛的第一世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有学问,有声望,对建寺、传法、授徒有突出贡献的高僧学者,如一世班禅克珠杰,一世达赖更登珠,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一世嘉木央阿旺宗追,一世贡唐根登彭措,一世热振阿旺却丹,一世吉尊丹巴达罗那他等等都是消除封建主的第一流大学者。
这类大德高僧,或建立了寺院,或主持寺院建教传法有功,或有很多弟子,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圆寂后,生前建立或主持的寺院和亲传弟子、教区群众要求转世,请求有声望的大德高僧预示有无转世,转生的生辰八字、区域方位、住地山水和父母特征等等。根据预示的方位、特征、年龄段,进行寻访登记,然后将登记到的儿童名单,装进面团,或写在竹签上,经过摇面团或摇签筛选认定,有的还要考验灵童认识前世遗物和验证身体特征等取得信众的认可,然后进行正式座床仪式。如元朝国师噶玛拔希临终时接受乌见巴等大弟子的请求,表示乘愿再来,并预示了转世的地点。噶玛拔希去世一年后在预示的地点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五岁时自称是噶玛巴,经过乌见巴考察,确认为噶玛拔希转世,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个转世活佛。又如,十六世噶玛巴去世时留了一首预言诗。
后来根据预言诗中暗示的方向、山水特征、降生时的特异征兆等,寻访认定了十七世噶玛巴。在这种严格的转世认定制度下,以钱买取灵童资格的徇私舞弊行为是很难得逞的。至于佛位的高低也不是金钱决定的,是每个活佛各自弘教的贡献,宗教中担任的教主、法座、堪布职位,朝廷加封的国师大喇嘛等名分高低决定的。数千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历史资料和各个活佛的各世传记都是有力的证明。一切强加的诬蔑不实之词,都歪曲不了历史事实。
44.有人说﹕“藏传佛教寺院是靠钱求学的,没有钱的人学不了法,只能当苦工。〞(《西藏佛教?密宗》)情况是这样吗?
这是歪曲藏传佛教学制的宣传,没有比这种说法更可笑。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有过许多赴印度、尼泊尔寻访高僧、献金求法的事例,但并不是那些高僧贪财卖法,而是为了显示密法的珍贵和引起世人对黄金换取的密法的重视。但在藏传佛教寺院里,对学生从不收费,学僧拜见上师的见面礼,也只是一条哈达。进入各寺院闻思学院的学生的老师,根据学僧的水平,都由寺院安排,不能自己选择。学院外的传法灌顶师,可以自己选择,但并不要花钱。有些社会地位高、供养多的上师,不但不收学僧的供养,反而拿出供养钱,资助学僧求学。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是靠钱求学,类似宗喀巴、一世嘉木央、米拉日巴等靠行乞求学的千千万万僧人永远也登不上大善知识和大成就师的宝座。要想了解藏传佛教寺院的学制和学僧求学情况,就要查阅各大寺院的历史文献和活佛名僧的传记,不能相信这类别有用心的歪曲和宣传。
45.在家学佛的人,如何对待家庭问题?
佛教处世为人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快乐让给别人,别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视别人的乐为自己的乐,视别人的苦为自己的苦,发菩萨心,为别人创造快乐,以慈悲心对待别人,以平等心尊重别人,以忍心忍让别人,宽容别人等等。佛门智慧的核心就是制服自己以自私为根源的爱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虚荣心等感情,发挥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上若出现矛盾,学佛的人首先应该从自身找根源。在护法大师的《剑轮修心法》中有这样一颂,应常记心中﹕
“放下追求一己之乐的冲动,
给予他人更多的欢乐,
即使众叛亲离,
也要责备自私,承担责任。〞
46.学佛的人如何对待社会职业?
学佛的人做任何事也不能违背佛法要求的处世为人原则,即佛门道德原则。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为利乐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的奉献。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不能违背利众的原则,要有为社会和一切众生无私做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所从事的职业,处处以美德饰身,事事以智慧抉择,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则。
47.佛教徒可以经商吗?
佛教徒可以经商。而且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许多经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佛门做人的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要遵纪守法,要讲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众,危害社会,凡经商都是为了谋生和营利,没有营利不会经商。但佛教徒在营利方面要把握一个道义上法律上允许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则就会变成恶业,招来恶报。
48.信仰佛教的人必须要念经拜佛吗?
真正的信仰是思想上的信仰,即意识形态信仰,而不是表面形式。因而说﹕“上智修心,中智修身,下智修口。〞所谓“上智修心〞,就是指思想意识的修养。佛和魔,凡人和佛菩萨的根本界线是“心〞,即思想意识,不是外形、表面。而且这外形表面,可以伪装,不能当作信与不信的标志。真正的佛指的是慈悲、智慧等思想境界,不是有形的东西。八万四千法,显密与禅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去染还净〞。即清除思想上的烦恼污染,显现本净佛心。“中智修身〞,就是指守持清规戒律,修习身德、言德、戒恶行善。“下智修口〞,是指念经、诵佛号咒语。但这并不是说念经没有功德或者不需要念经,而只是说明三种修法的不同层次和适应对象。即使是念经、念咒也有个高层次念法和低层次的念法。高层次的念经是口念经文,心思经义,以求思想行为和经义相合;低层次的念经只是念经文,不想经义。高层次的念咒是心观口念,一心不乱;低层次的念咒是心不在焉,只是口念而已。
49.念佛必须要吃素吗?
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说,不应该吃众生的肉,应该吃素。不但修显宗的人应该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别是修观音、度母法的,按续部禁戒藏传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许会说,藏传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藏族大部分聚集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气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它的生存需要食物中的足够的热量。
二.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乳酪为饮,畜肉为粮〞的从事畜牧业的民族,长期以来以畜肉和乳酪为主要食品。这种特殊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决定了藏族的饮食结构。人首先需要生存,然后才能信仰。所以在藏传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难办到的。
三.佛律中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许吃“三净肉〞,“三净〞就是眼净、耳净、心净。“眼净〞是没有亲眼看到杀牲的情景;“耳净〞是没有听到宰杀的情况;“心净〞是心中没有杀牲吃肉的念头,也没有为专供自己食用而所杀的嫌疑。
四.无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将五肉化为甘露的加持法,并不禁止吃肉。有此种种原因,藏传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从佛教教义上讲,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
50.俗家弟子和还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吗?
穿三衣、剃须发、起法号是受戒僧人的标志。因此,佛陀三衣,只有戒行清净的僧人才有资格穿,没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过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女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弥、比丘都没有资格穿佛陀的圣洁的三衣。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许穿红黄二色袈裟。汉地在家居士,穿红黄袈裟是违律行为,因为红黄袈裟是戒体清净、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现在有些人乱穿僧衣,就像小偷穿警察服装一样,是一种亵渎神圣的行为。有些骗子穿僧衣,就是为了冒充僧人,进行诈骗行为,是严重的违律行为。
51.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种应机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没有一种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为几种狭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条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佛教的修行原则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净化心灵,彻底清除贪、嗔、痴、慢、邪见等心灵污染,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在家的学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无论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教旗号的邪门歪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52.凡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吗?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师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称拜师是道本,作了详细的论述。尊师重教是文明社会的美德,对学佛的人来说,对上师的尊敬和一般意义上的尊师还有所不同,应将具德的上师视为代佛传道的佛的化身和三宝合一的皈依对象。因此,对上师尊敬与否,忠诚与否就会成为学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能不重视师道,在拜师之前要十分慎重,不能“见庙〞就烧香,要从品德、学问、教派传承各方面对投拜对象进行了解,慎重决定取舍。上师的品德、学问必须按佛教的标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会的虚假广告,要经过可靠的途径了解。经过慎重选择而决定投拜的上师,就看作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只要上师所做所为,合乎教义,就应服从支持。如果有些上师的行为不合教义法规,弟子应该像子女对待父母的错误那样,善言奉劝改正制止。这就是《菩提道次第》中指示的对待上师错误言行的态度。这有以下经典根据﹕《律》中说“所说背离教义,应制止〞。《宝云经》中说,“对善法行,应随从奉行,对恶行为应当背弃〞,这就是说,对上师的服从并不是无条件的。
53.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生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净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像,采取不同方法的灵活方便法门。对于小机人适应戒欲离欲的方法,对大机人并不适应戒欲的消极方法,而适应更积极的以欲止的方便法门。毒药对不同的人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吃了毒药就会丧命,有的人吃了毒药也不会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药会变得更加强壮。学佛也有这样三种根器的人。第一种人无抗毒能力,只能远离毒害;第二种人不怕毒害,没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顺其自然;第三种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为自身的高能营养。这三种人依次是学显宗小乘,学菩萨乘,学无上密的根器。这样大根器的人犹如食毒的孔雀。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行法》中有偈云﹕
“孔雀在毒草中昂首阔步,不顾盼周围的香花奇草,孔雀不喜欢香花美味,他们却因吃毒草而体壮羽美。〞“欲乐犹如毒草叶,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壮,若是如乌鸦的弱者去尝试,势必因贪得无厌而丧命。〞这里说的很清楚,若无孔雀似的化毒为营养的能力,绝不能贪恋五欲之毒草。
54.什么叫传承?传承共有哪几种?
传承是真法口耳相传,一脉相传,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经学传承又分经轮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有三个经学传承﹕一.是世尊、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是世尊、弥勒、无着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真无瑕的菩提道经学传承到了宗喀巴大师,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承必须是口传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人代替。传授戒律的戒师,也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的僧人。有破戒行为的任何人都没有传戒的资格。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代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作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经典阅读、讲解,也有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文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不成其为深奥的佛法。
55.学习藏传佛教应从何处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统完整精密的知识理论基础上的理性信仰,对佛教的起信、入道、证果,不能靠神灵的启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几条咒语和盲修瞎炼的幻觉,而要靠系统正确严密的教理和修证理论的指导。因此,无论是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无论是密宗还是禅宗,只要是佛教,他的正确的入手处,理所当然的是拜师,学习掌握系统的教理,按闻思修程序进行。由于这个原因,《菩提道次第》开卷第一章就是“亲近善知识〞。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师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模式,寻师求法  艰苦修持  获得成就  收徒传法,着书立说。也许有人会说﹕禅宗不立文字,不主张经教,怎能说所有的佛教都从拜师学习理教入手呢?我认为这是对正宗禅门教理的严重歪曲,否则,六祖《坛经》中的“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忏悔品第六)这段话如何解释?既然“不立文字〞,“坛经〞难道不是文字吗?既然不需要经教,数万言《坛经》讲的不是经教,又是什么呢?中国的禅宗走上偏禅的道路,其最根本原因是轻视经教,舍本求远所造成的。
56.对别的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对待教派问题有两条原则。
一.对佛教任何教派都不应该抱有偏见。
二.信仰贵在专一。
就第一个问题来讲,佛教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禅宗、净土,就藏密而言,无论萨迦、宁玛、格鲁、噶举、希结、觉囊,都是佛教这棵大菩提树上的大小枝干,尽管它们各自花色不同,但它们同出于一条根,结同样的果,这一点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说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泛称八万四千法。只要有利于众生,能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都是好法。我们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为嗔所驱使,抬高一派,贬低一派。如有的人站在原始小乘立场上说大乘“属后出,非佛说〞;有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云云,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的遍知者似的。这种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个可怕的诽谤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将荡然无存。对任何教派都随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对此应持正确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信仰贵在专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皈依哪个教派是信仰环境和自己的机缘所决定的,有的人经过理论研究以后,也有改信别教的可能性。“信贵专一〞就是说无论信仰哪一个教派都要信心专一,不应该像“乞丐的面袋〞各种成分混杂在一起。“专〞才能“精〞,作学问和学佛都是一样的道理。作学问所谓“广〞,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识面较广,但真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绝货专长。如有的人谈起佛法来,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牵强附会,东拉西扯,似乎他们样样精通,实际上正好暴露了他们的信无专信,学无专长,浅薄无知。当触及关键问题时,他们采取的则是一种闪烁其辞的回避伎俩。有的人自吹自擂,说他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的大法样样精通,但内行一目了然,他什么也不懂,他自己表明了他是一个小小的“杂货摊〞,而不是学有专长的“专业公司〞。
不仅如此,信仰不专一的还会遭到护法的惩罚。因为各教派的护法神都是以保护各教派的法脉和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为己任的。如果法脉混杂、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纯,就会激怒护法,遭到可怕的报应。在消除封建主史上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绝不可等闲视之。
57.有人说﹕“格鲁派教理研究方面功底深,修证成就差;宁玛派教理研究功底差,修证成就高。〞这话对吗?
这话本身就有严重的逻辑矛盾,如果前半句是真,后半句必然是假,也就是说,如果“教理研究功底深〞是真,那么“修证成就差〞一句必然是假,如果“修证成就高〞是真,那么“疗理研究差〞必定是假。因为从佛教来说,教理研究和修证成就就是密切相关的。教理研究不能脱离修炼实践,很多教理要通过修炼实践来体会验证非理念性的真实性空等;同样,以思想意识、精神境界彻底转变为主的精细复杂的修炼程序也离不开精深的教理指导。因此,教理的掌握和修持紧密相连,是不能脱节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那种所谓不掌握精湛教理的高深修证成就,和所谓没有修证成就的对深层教理的掌握理解都是十分外行的说法。实际上格鲁派不但具有重视教理研究的良好传统,也具有经续中所说的那种共不共修证高深成就,只是格鲁派戒律严明,密修成就严格按密戒保密,不向外界公开宣扬而已,看看历代格鲁派大德高僧的密传记载便知。同样,宁玛派真正的大成就师都是精通显密教理的大善知识,决不是不学无术,盲修瞎炼,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浅薄密咒士。
58.有人说﹕“我对宗喀巴的佛学思想,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赞成的是他对戒律的重视和示范作用,不赞成的是宗喀巴确立的过于庞大近乎戏论的佛学体系,这种佛学体系从很大的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佛学本有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对于宗喀巴大师的很多佛学观点,我也非常不赞同。〞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对宗喀巴的教义,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并不奇怪。不赞同的有四种情况,一.是外道门不赞同;二.是受教派偏见的影响,说不出正当理由的不赞同;三.是对佛教教理的认识不同而持不同观点,表示不赞同;四.是不学无术,高奥自大,目空一切,自己认为对的就赞同,自己认为不对的就反对,除了“自己认为〞,拿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这类在佛教中称“无知狂徒〞。从此人除肯定宗师的重视戒律,其余一概否定反对的说法来看,此人属于第二类和第四类,也有第一类成分。第三类是属于学术问题,表示赞同或不赞同者应该是有一定知识学问的学人。但从上面所引的说法中,有几点表明持此观点的人并非精通佛理的学者。
一.如他说“宗喀巴大师所确立的过于庞大的近乎戏论的佛学体系〞,佛学中的“戏论〞一词指的是分别见,思维活动,语言表达对象,相对存在等等。按佛教理论,见道以下的认识思想活动、言论无一不是戏论。见道以上圣人的定中智慧的无分别虚空境属无戏真空,定后智慧中所现出的虚幻色相均属戏论。佛教教义理论都是思想活动的表现,都是借语言文字表达的,学的人也是通过分别思维活动认识,这些本来都属戏论,还说什么“近乎戏论〞,难道还有非戏论的教义吗?
二.三乘显密佛教本来就是一个包罗万象,囊括一切精神和物质性相的庞大思想体系,将这庞大法大海的精华妙理概括为显密合一的教义,随机度化,这正是宗喀巴成为“第二佛陀〞的真正原因。有智者怎会因教义理论体系庞大详备而反而进行诽谤呢?难道说没有精华精深详备的教理,只凭盲目崇拜的就是科学的宗教吗?难道说不学无术,盲目修炼就可破除所知障,获得遍知的大智慧吗?这种“遍知〞难道说就是不经播种的凭空收获吗?我想稍懂一点“因果规律〞的人就不会有这种违犯因果规律的想法。
三.又说,“这种佛学体系从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佛学本有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里所谓的“佛学体系〞显然是指宗喀巴的显密佛学体系。宗喀巴的这种完善的佛学体系完全是根据龙树、无着和阿底峡的思想理论体系建立的显密学修体系,这个体系是总结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经过几十代具有学修证悟成就的人们的研究和实证成果,提炼显密佛法精华妙理形成的,是代表显密佛法发展最高峰的佛学体系,它具有最精密完整的经学理论体系和完全按照佛陀的了义教导建立的修证实践体系。对于根据佛教教义自身规律建立的学修体系的评价,应该以是否符合佛陀教义,是否符合逻辑为标准。所谓“体系〞的“失去了原有的灵活性〞,指什么呢?“原有〞是指那些轻视经教的盲禅呢?还是指不学不修,希望凭空“开悟〞、“成佛〞的幼稚的空想主义呢?还是那些实物信仰,不守戒,混饭吃,甚至胡作非为的佛门败类呢?如果指这类“灵活性〞,不但宗喀巴的教义中不允许,就是任何一种正宗的佛教中都是不允许的,因为对这种离经叛道行为的许可、灵活,就意味着佛教的毁灭。如果“灵活性〞是指“方便度〞,那么这种“方便度〞在宗喀巴教义中有更大的拓展。因为宗喀巴教义显密合璧。在密教中有不放弃五欲,以贪嗔为道,度大恶,消大罪业,即身成佛等显教所没有的最大方便,以彻底实现一切众生速证佛果的方便大愿。对这种大方便为基础的教义,怎能诽谤为“没有灵活性〞呢?对宗喀巴教义的毫无道理的轻狂的指责诽谤,就可以证明这类人不是精通佛理的学人,而只是一些充满无知偏见的狂人。
59.有学者考证,《现观庄严论》非弥勒菩萨所着。请问藏传佛教界对此有何看法?
首先,要了解清楚这“考证者〞是什么时代的人?是教内学人,还是教外世俗学人?其次,要搞清楚他的否定此论非弥勒所着的根据是什么?不能只凭某些人的所谓“考证〞,就对经论产生怀疑。作为世俗人的弥勒存在不存在与此论无关,因为真般若并非世人的悟境。作为获得法身智慧体、佛菩萨类的弥勒的存在就和文殊、地藏、虚空藏等大菩萨的存在一样,要否定就得全盘否定大乘佛教。
在藏传佛教中对作《现观庄严论》等弥勒五论的弥勒从未当作肉身人,而是当作和文殊、观音同类的慧身佛、菩萨看待的。除了肉身释迦牟尼,不承认报身、化身的佛陀和菩萨,是小乘教前期论师普遍的弊病,现在有些人仍以小乘小智人的眼光和顺世外道的立场怀疑诽谤大乘教和密教,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在汉传佛教中过去没有《现观庄严论》和圣解脱军、解脱军、狮子贤等印度《现观庄严论》诸论师的《疏解》的译文,故有人以未见汉译本为理由,说《现观庄严论》非弥勒所作,这是站不住脚的。藏文翻译的《现观庄严论》疏解,共有二十一种。在狮子贤、仙岱瓦、阿 格若等印度论师的疏论中均提到《现观庄严论》为弥勒菩萨所作。《现观庄严论》是浩若烟海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的唯一的权威经典着作,其中说到的大部分现证境界均非凡夫俗子所能达到,以此证明,这部解经理论非凡人所作。
60.何谓业印,何谓智印?
“业印〞指具有业力形成人身的具备修密条件的女子;“智印〞指已证智慧法身的真空行母。
61.有人认为《俱舍论》中说的器世界状态与现代科学证实的器世界不一样,应以科学证实的现量为准;又有人说《俱舍论》中的器世界并非凡人的现量所见的器世界,而是断惑证真的佛的境界。对此问题如何看待?
对器世界存在状态有多种说法,大乘经典中的说法与小乘经典中的说法不一样,密教经典中的说法又和大乘显教经典中的说法不一样。《俱舍论》中的器世界学说是佛教中比较普遍流行的小乘教的说法。第二种影响较大的是华严世界说,此说认为宇宙广大无边,根据众生的业力所现的器世界也形状各异,多如微尘。这个娑婆世界属于无量世界中的华严世界。华严世界体系主体是雪海遍照如来,在此如来的每个毛细孔有亿万世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雪海遍照如来手心中的一个微尘世界的亿万分之一的更小的微尘世界。第三种是出自密续的时轮世界说,时轮的大瞻部洲,形状与地球有相似之处,时轮天文日月蚀测算结果与现代天文完全一致。
根据上述情况,藏传佛教认为俱舍世界说,只是不同众生业力所现的各种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状态,世俗智既无法肯定,也无法否定其说,只是众说中的一说。
62.有人说﹕“汉传佛教以性相二宗为主流,藏传佛教以深观、广行为车轨,实则相同一味,差别唯在次第。〞这种说法对吗?
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与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并不相同。藏传佛教的“深观〞指智慧正见,“广性〞指除智慧正见以外的一切善行,包括慈悲、发心、六度中除智度以外的五度,以及境、行、果、五道十地断悟进程等等。佛法随广,但其核心和精华是《般若经》,般若称“佛母〞是因为声闻、缘觉、菩萨、圆觉佛等从般若中生,离开般若智慧无法解脱成佛。对《般若经》的解释在印度出现了两个大的学派,一是以龙树为首的深见般若学派,一是以无着为首的广行般若学派。前者称中观学派,后者称弥勒学派。《弥勒五论》中分前二论《佛心论》、《现观庄严论》和后三论《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性论》。在前二论中开示了中观见,后三论中开示了唯识观。无着、世亲兄弟二人根据弥勒“后三论〞,开创了唯识学。藏传佛教各教派在智慧正见方面以龙树学说为主,学修中观。境、行、果地道建立等广行般若以无着的弥勒学为主,但对无着、世亲学说中的唯识部分,持批评态度。汉传佛教性宗和空宗属中观学派,法相宗属唯识学派。法相宗除了正见以外,其他的都和藏传佛教显教的内容相同,有差别也只是对其理论的认识上的差别。另外,藏传佛教是显密合一的佛教教派,与汉传佛教单一的显教在整体教义理论和修行实践方面有很大差别。
63.汉传系大多认为般若空行为三乘之母,当摆在学修之首,待彻悟空性证得解脱,再依空起用,广行利他事业;藏传系则大多认为必须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作成佛之基石,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究极,彻证深观。究竟哪一种看法正确?
真假二谛,智慧方便二道,色法二身果是两两相对的,每一组法,都是统一对立,互为前提,互相依靠,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能独立存在。“般若空性为三乘之母〞这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小乘法不能成佛,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很显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方便法指除智慧以外的一切善行,如起信,修慈悲心,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等。《现观庄严论》中说小乘罗汉入菩萨道,必须从大乘资粮道发心进入,无法从更高位进入,其主要原因是福德资粮不足,因而其开悟的程度要以受福德资粮不足的影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唯识派与自证派中观家认为小乘罗汉悟不到法无我,因此,悟不到性空。应承派中观家认为,要彻悟人无我,必须首先悟到法无我(法指五蕴身)。既然证得罗汉位,就理应悟到法无我空性,但因其缺乏大乘无量方便法门,其悟性并不圆满。又如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是修佛的基本条件,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获得生存生活条件的前世因缘是守净戒、行施舍。人生无常,生命短促,若不修福德,甚至让恶业滋长,只修小乘似的空慧,假若在没有开悟前死去,下世连人身都得不到,还有开悟的机会吗?再从入道的角度讲,如果没有正发心,就入不了大乘菩萨道,如果真正生出大悲心为基础的利众菩提心,把身边的众生视为堕入火海的父母亲人,放下火海的父母不救,心安理得地还会修自我开悟吗?如果没有急切救度众生的菩萨心,光靠智慧永远也入不了菩萨道。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慧,要靠雄厚的福德资粮做后盾。智慧如钢刀,福德如持刀的大力士,若福德资粮不足,就享虚弱的病号,无力举刀,面对强大的烦恼敌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方便和智慧是体和用的关系,方便为体,智慧为用。方便生出智慧,智慧见于方便。离开智慧的方便善行如盲人骑瞎马,变不成解脱成佛的因缘。同样,离开方便善行的智慧如有眼无足之人,寸步难行,只能待在原地。  这些都是藏传佛教根据了义经典,得出的正确结论。那种先修慧证得开悟,再修福德资粮的说法,是割裂智慧方便二道,轻视慈悲善行的一种错误观点,照此做下去,别说菩萨道,就连声闻缘觉道都无法进入。
64.汉传佛教大德主张,学佛次第必须先从“有〞,后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比如捉贼,对贼人的形相特征都不了解,肯定会抓不到,甚至会抓错。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的观点是否一致?
这这说法和藏传佛教完全一样。起信修法的过程也是个认识过程,认识必须从有形的现象入手逐步达到无形的本质。“有〞和“空〞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世俗智的认识境界是事物的现象“有〞,超世智(圣智)的认识境界是物自性、法性“空〞,若不承认以世俗智确立的一切存在,轮回、解脱、因果业报、四谛、六度、根道、果等理论无从建立。因而,佛和佛法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真假二谛也是对立统一体,若无假谛的“有〞,也就无从谈起真谛的“空〞,悟“空〞的真境是没有“有〞、“空〞分别见的“无戏境〞。在菩萨戒中对信念和认识条件达不到的弟子宣谈空理也是犯戒行为。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空义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堕的恶报。宗喀巴在《菩提道次论》中,把修止观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除了六度的先后次序和认识上的难度外,也有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待到思想成熟再开示之义。
65.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剎那的恒常,在一剎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前一剎那的我,已非此一剎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饱含着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剎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剎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盘〞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盘,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是约束自己诸恶莫作,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造物主,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66.有人说﹕“有些密法,不经过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照样可以自修并修出成就。〞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不符合续部教义,决不可相信。
被称作雪域三大持法宝王之一的萨迦班智达在《三律明辩论》中曾痛斥过这种违背金刚乘教义的说法,他说﹕“有人说有些密法虽然未经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出成就,因为信心是入法之门。照这种说法,只要有信心,虽不守戒,也可以自己持戒,成为僧人,因为信心也是出家守戒之门。这等于说,只要想吃到粮食,虽不播种,也可以在田地里长出庄稼。〞又说﹕“密修的成就都是守誓持戒的结果,故言‵持戒是成就之本’。〞不经过灌顶就得不到密戒的传授,若不受戒,虽自己如法持戒,也无效,如同僧戒。若不守誓持戒,就不具备获得密成就的必备因缘。因此,这种所谓不经过传授灌顶,也可以修出密法成就的说法是恶魔的害人咒语,人们要当心。
67.不受戒,但依戒修习,能否成佛?
“佛法〞的“法〞,也含“法规〞和“法则〞。要想修佛道,必须按经典法规办事,一般情况下没有变通之法。经中说﹕“善戒如大地。〞万物生长离不开大地,世与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于戒地,依于戒地。无戒地一无所成。因此,进入佛教之门是皈依受戒。无论大小乘共有的分别解脱戒,还是大乘菩萨戒,密乘密戒都要经过守戒的程序。八类分别解脱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弥戒,男女居士戒,正学女戒,一日戒等必须按律仪法规,在具戒德,合乎传戒条件的戒师面前受戒,否则,无戒脉传承,不生戒体。不经过接受的自动持戒行为在律中称作非善非恶的“中性法〞,不具备善戒的功德。对于菩萨戒唯识和中观两派主张不同。唯识派主张,受菩萨戒必须先受分别解脱戒,不具备受分别解脱戒资格的众生,理所当然地无资格受菩萨戒。中观派传承,没有先受分别解脱戒的先决条件,授戒的对象也没有限制,只要愿意发心者均可受菩萨戒。在不具传戒师的特殊情况下,可在佛像前按仪轨自己发心受戒,密戒必须经过灌顶,在上师与佛坛前受戒,恢复坏戒也必须在佛坛前进行自入灌顶。无论显密教,不守戒而持戒,别说成佛,就连入道也没门儿。这些都是经续中的规定,除了佛陀,谁也无资格随意修改法规,也不能随意解释,搞变通。
68.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从总的方面来说,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从属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佛〞。简单地说,“佛〞是心续消除烦恼所知二障,达到彻底纯净的状态。这种状态称法身。法身如太阳的光明本质,报身如太阳的本体,化身如普照的阳光。三身合称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两种资粮色身的因缘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缘是智慧资粮,二资粮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资粮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发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资粮是悟缘起性空,修二无智。简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两条,即菩提心和二无智慧,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能成佛,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不了佛。《文殊亲教》中说﹕“成佛之道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条。即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智慧。〞这三条是全部佛法的精华。想成佛就要修这三根本道。离开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69.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做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原因是,佛时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等等。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着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路方向,混淆二义。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着的博学天才,和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70.有人认为﹕“因明等形式逻辑其作用只能判别世俗谛范围的事物,不能论证中观深义,如楞伽等经对五支论法有所批评,唯识家也有‵真如无同喻’的说法,也就是说若不能依于即空缘起论理法,不能算作是论究竟真理,也起不到破邪显正作用。〞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一.世俗谛和胜义谛是相对的存在,一方若不存在,另一方也将不存在,如瓶与瓶的法性,若无瓶,瓶的法性何在?“中观深义〞、“真如〞指的就是这种不依名相而存在的法性真理,并非虚无飘缈的空想。这种胜义谛法性虽非世俗谛,但对法性的认识必须依靠世俗谛范围的真知,如要知道什么是色的法性空性,首先必须认清楚什么是色。色也有真假之分,色对真假的分辨离不开世俗智,这种世俗智反映的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存在,就需要用因明形式逻辑的方法进行判断。所以龙树说﹕“不靠世俗谛,胜义不可知,若不知胜义,涅盘不可得。〞
二.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凡人和开悟了的圣人的两种智慧境界,凡人只有世俗智。如果世俗智无法认识真如法性,那就等于说凡人永远开悟不了,成不了佛;既然凡人开悟不了成不了佛,那么,那些开悟的圣菩萨、佛陀从何而来?
三.真如法性虽然是一种直觉体验境,非思维语言表达的境界,但如果没有语言和思维,怎会有佛法?难道八万四千法不是语言文字吗?难道思维和语言的动物也能学到佛法吗?既然一切事物的名相,包括佛法的存在都是思维和语言形式的存在,就离不开思维逻辑和语言规律。就连“真如〞、“法性〞也是语词所表达的法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一不异〞这个中道八不推理法,也是根据因明推理的方法建立的,难道这八不法起不到“破邪显正〞的作用吗?
四.既然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通过思维形式改变和提高人们的思想的一种教化方式,那么它的存在就离不开因明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它的真假对错的分辨,也离不开因明逻辑。那些否定因明逻辑的作用和世俗谛的人的最大错误之处,就是他们犯了一个彻底否定佛法的愚蠢的错误。
71.有人说﹕“因明逻辑起不到破邪显正的作用,如用某种方法破斥他人,他人也可以用同一理由来反驳你,名题始终无法成立。比如,佛弟子用‵无常’破斥外道的‵常’,外道也可以用‵常’来破斥你的‵无常’,各有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种说法对吗?
这是十分错误的说法。错就错在﹕一.对因明的真理标准缺乏正确的认识;二.对辩论中的理由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缺乏认识;三.犯了一个自己没有是非标准的错误。由此才产生了以上这种看法。事实上,因明的真理标准是客观实际,凡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否则是错误的认识,如在天空中看到一个月亮是正确的,两个月亮是错误的。辩论的对方,谁的理由符合客观实际谁就有正确的理由,否则是不能成立的。其次,辩论的双方都要讲出自己的证据和理由,不是随你说“无常〞,他说“常〞,就能相互破斥。佛家说“无常〞,因为一切事物发展变化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是无常。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客观证据。建立论式如﹕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成之物,凡因缘生成之物都是无常之物。若要举例,一切存在物都可以做五彩正当例子。若对方说﹕“诸法是‵常’(永恒不变)〞,佛家会说﹕“请你拿出证据,摆出理由。〞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常〞物,因此,说“常〞者拿不出任何合乎实际的证据和理由,若双方争执不下,就请一位科学家裁判,“常〞和“无常〞哪种观点合理不就清楚了吗?再次,因明逻辑是属于世俗智范围内的思想认识理论,但世俗智认识范围内也有个真假对错之分,也有真假对错的分辨标准,并非各有各的理由,分不出是非对错。因明就是分辨这种是非对错的科学。并不是“破不了邪显不了正〞的无用知识。否定因明逻辑作用的人,在佛理的研究上不可能深入到微言妙理的境界。
72.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着和说教言论;道般若是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文字般若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的实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地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不入歧途而顺畅到达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它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就等于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
73.在学法途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本性,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际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炼,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闻指读书学习,思指反复认识思考。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可是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智和思得智,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智。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也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
74.因明学在“十明〞中单独列为一门学科,与内学(佛学)相对,这说明因明并非内学,从因明本身来看也是一门佛教和外道以及世俗学界都可以通用的学科,为何藏传佛教将因明列为内学五部之一?
正因为因明学是佛教、外道世俗学界通用的思维规则和推理思辩的科学,所以佛教才能充分利用它共同承认的推理思辩规则,论证教义,批驳邪说,以理宣教,以理服众。因明的一些基本规则,虽非佛门独有,但在因明学理论的完善和提高方面,印度的陈那、法称,藏地的萨班、宗喀巴、贾曹、克珠等佛教学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他们将因明的推理思辩方法用在了佛教教理的论证方面;其次陈那的《正理经》和法称的《释量论》等因明七论中对佛和佛法的正确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起到了破出邪说,维护正见的作用。正如克珠杰说的那样﹕“如果说因明学中有理辩性的内容,因而不属于内学的话,那么大部分佛经也将不属于内学了,因为大部分佛经中含有理辩性的内容。〞所以,藏传佛教认为因明学是内外通用学科,离开因明的思维推理方法,无法进入唯识和中观深奥哲理的思辩境界,故将因明列为《五部大论》之首位。
75.续部的“续〞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母续〞?什么叫“父续〞?
续部的“续〞是连续和续流之义。“根续〞是指净化的对象众生的心续;“道续〞是指净化的方法途径即生圆二道;“果续〞是指佛的果位。开示根、道、果三续的经典,以其开示的内容为名,人称“续部〞。
“父续〞和“母续〞的区别是,以幻身成就作为主要修道方法的续部称作父续部;以修光明心大乐智成就作为主要修道方法的称作“母续部〞。不偏重一种法,将父续部和母续部的法门平等结合的续部称作“无二续〞部。
76.禅宗的“见性成佛〞和密宗的“即身成佛〞有什么不同?
禅宗的“见性成佛〞单就“见性〞二字讲,指获得性空正见。获得性空正见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佛不但要有见性智慧,还要有福德资粮为因缘的报身化身,即色身。单一的见性智慧是大小乘共有的,只能破除粗分的烦恼障,获得小乘的四圣果。成佛还要完成大慈大悲和利众成佛心(菩提心)为动力的六波罗行,即菩萨大行。见性真智是破除见惑获得的成就,在见道时就可以获得,但其圆满在佛道,即无学道。见性到成佛,中间还要经过一地到十地的修道。按《现观庄严论》的观点,从见道到十地,要经过两个阿僧只劫的修持。所以说,成佛必然见性,见性未必是成佛。密宗的“即身成佛〞是“今生今世成佛〞,这“成佛〞指的是成就破除二障、具备色法二身的真佛,而不是指单一的“见性〞。一生能完成相当于三个阿僧只劫的福慧资粮,这正是密法的不可思议之处。但即身成佛并不是一切密法的特点,在四部密法中,只有无上密才有即身成佛的殊胜法门。虽然无上密有即身成佛之法,但修无上密的人未必都能成佛,原因是即身成佛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并不是随便念念咒,观想观想就能成佛。正如宗喀巴大师说的那样﹕“密法光靠法的殊胜不行,还要修学密法的人的根器殊胜。〞又说﹕“具备显法三根本修证基础的修密弟子成就的速度比单修显法的人快,不具备显法三根本修证基础的修密的人成就的速度反而比修显者慢。因为,显法虽然成佛的速度慢,但可以成佛,单独修密法成不了佛。〞
77.所谓“自创的佛法〞,算不算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所传之法。佛法分显密两个部分,显法佛经称“三藏〞,即经、论、律三藏;密法佛经称“四续〞即事、行、瑜珈、无上瑜珈等四续经。三藏、四续都是佛陀所说,或大菩萨所说,而佛陀亲自认可之法,是佛祖示寂后,由菩萨、阿罗汉大弟子经过数次结集,整理成文字资料流传下来,后来又翻译成各种文字的。凡是显宗佛法都有三藏经典和龙树、弥勒、无着、世亲等佛陀亲自授记解经的大菩萨所作的经论的经典根据;凡是佛弟子所作的论释,都是佛经的解说,没有一样是自己新创的;凡是密法都有密续部佛经的根据。“佛法〞只有立教、宣传的教主佛陀才有资格说,因为佛法是断二障,证四身,获遍知的无漏大法,只有亲断二障,亲证无上果位成就的佛陀才有现量经验和说法的“四无碍〞和“四无畏〞智慧,别说无明覆盖的凡人,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创造佛法的资格。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那些所谓“自创〞、“自悟〞之法,都是魔入心窍,弄虚作假,乱法害人者的所作,一律不可信奉。若三宝正信弟子,信奉宣扬此类“人造佛法〞,虚假佛法,就会违犯三皈戒律而毁坏善根。
78.有人自称他的“法〞是比释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这种说法可信吗?
凡是有点分辨头脑的人,从此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吹自擂,不知羞耻的德行,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此狂言者是否具佛德、通佛法。凡是有一点佛法常识的人都知道,凡是佛法,都是揭示万物终极法性的无碍智慧,万物现象虽有千差万别,但万物的共性、法性只有一种。佛法就是揭示这一种终极法性的。因此,佛法从本质上说也只有一种。佛经中说﹕“此法是一切过去佛所说,现在佛在说,将来佛都要说的如来大法。〞“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佛虽然多如恒河沙数,但佛无大小之分,佛法无高低之分。分高低大小,争强好胜是世俗的无明心态。一切佛都是成佛资粮平等,利众事业平等,故称“三平等〞。佛法分八万四千和三乘显密,都是根据不同根器众生的心理素质所设置的智慧方便法门。犹如投药治病,药无好坏,只有对症与不对症之分别。佛法就是佛法,所谓“高于佛法的佛法〞这种说法本身不合逻辑。若是佛说,就不能“高于佛法〞,若“高于佛法〞就超出了佛法的“概念〞范围,就不是佛法。比如说颜色,只能说红色、黄色或扎色,不能说“高于红色的红色〞,“颜色〞的概念大于“红色〞。但“颜色〞不是“红色〞,这是正常人所要具备的最起码的逻辑常识。连一个概念都无法表达清楚,无法摆脱逻辑矛盾的人,是否比佛陀更高明,不是一目了然吗?其次,佛陀思想的博大精深,佛陀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所占的崇高地位是以他的思想遗产和历史事实为依据的,东西方思想文化界共认的客观事实,现代科学的发展,从正反两方面对佛教思想的正确性提供了例证。着名的现代物理学家F.卡普拉说﹕“我们将会看到《华严经》这部古老的宗教经文与近代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之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见F.卡普拉着《物理学之道》中文北京版P.89)在这本书中他发出感叹说﹕“虽然人类的知识有了莫大的增强,但是两千年来并没有变得聪明多少。〞与佛陀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仍有人在繁华的都市耗资亿万元,建造起他的一座座宏伟的金像,这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佛陀思想的崇高地位,不是凭佛陀自己吹出来的,也不是一群狐朋狗党和无知愚民瞎捧出来的。佛陀是人类美德的典范。他非常谦虚,他把傲慢看作使人性变得丑陋的“五毒〞之一,他从来没有过“超人一等〞、“高人一头〞的妄自尊大的言行,始终以一个低人一等的乞食者的身份,行乞度化,并对众弟子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 、切、磨试黄金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要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他还说﹕“我所行者为三世一切如来之道。〞而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智慧见解“空前绝后〞。佛陀思想的深得人心,流传久远,凭的就是佛陀真善美的德性和言行一致的作为,当今世界上想学佛的思想精神的人越来越多,但自不量力,妄自尊大,自吹超过了佛陀境界的,除个别利令智昏,丧心病狂者而外,凡理智健全,心理正常的人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口出如此狂言?!
79.有人说﹕“学佛不需要学佛经〞,“佛经过时了。〞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所谓“学佛〞就是指“学习佛法〞,“学习佛陀为人处世的思想行为〞。佛经包括佛陀演讲的教理和大打菩萨解说的疏论两个部分。佛教经纶是一切学人研究佛陀思想的根据,是佛门弟子学习佛法教义的教课书。不学佛便罢,倘若学佛,必须从拜师求法,学习佛教论经开始,因为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所谓闻得智,就是学习佛教经论所获得的智慧。若无三学三智,怎会入道、证道、修成法身真果呢?佛法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智慧的明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环境、任何民族都需要聪明智慧,都追求美好的愿望,因此就象阳光和雨露那样,佛教的理想和智慧受到普遍的欢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领域粒子物理及量子力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佛教哲学的普遍真理。当今世界上真是无奇不有,有些神汉巫婆,粉墨登场,冒充“佛陀〞、“观音〞,打着佛门的大旗,大放厥词,说什么“佛经是过时黄历〞,只有她(他)们口中吐出的才是“字字甘露〞,“句句法宝〞,闻声便能解脱成佛。但打开她(他)们的所谓比佛法更高超的“开示录〞、“演讲集〞之类的东西一看,别说“精通佛理、高于佛理〞,这些信口开河的“仙姑〞、“大师〞们就连佛学基本常识的脱盲水平都远未达到,在可笑之余也令人产生对其空虚无知的可怜。在现代科学的最高发展领域对佛陀的超前智慧奏出一曲曲美妙赞歌的同时,一些“文盲〞和“法盲〞层次的巫婆、神汉却做着“超越佛陀〞的美梦,梦呓着“佛法的过时〞。天底下哪有比这更可笑而又可悲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