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的作用:虞舜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2:13:28
虞舜之二 


歷史淵源︰

《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蹟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佈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

  舜即帝位後,廣泛徵求四嶽等大臣的意見,懲罰奸佞,舉賢任能。一方面,他把共工、獾兜、三苗三人分別流放到北、南、西三方,又在羽山處死了鯀,使得邊疆皆服,民族和睦。另一方面,他啟用皋陶等二十二位賢人,使其各建奇功,百業興旺。其中著名的,要數啟用禹了。

  當時,舜已61歲了,很想找一個品德高尚、聰明仁愛的繼承人。這時,曾經向堯舉薦過舜的四岳又出班奏道:“臣以為禹可用。”舜想了想說:“就是那個治水無功被我殺死的鯀的兒子嗎?”

  “正是”,四岳說,“大王切不可根據父親來評價兒子,這禹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舜笑道:“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

  不久,舜不避前嫌,啟用禹子承父業去治理洪水,也想借此驗證一下四嶽的話。

  禹深感舜的信任,力圖報答,因而治理洪水時不辭勞苦,兢克業業。他經過長期實地考察,確認僅用父親堵決口的辦法根本不行,而必須以疏導為主。他就率領人民開山通澤,疏浚河道,不僅消除了洪災,大致確定了九州的區劃,更使各州恢復了生產,人民安居樂業。

  舜帝很高興,便效法堯帝,將帝位闡讓給了禹。禹推辭不就,於是舜就暫時緩行,卻讓禹開始主掌百官,管理國事,雖無帝王之名而行帝王之實。

舜帝百歲那年到南方巡視,不幸死在蒼悟;後來葬在九嶷山,此地於是被後人稱為零陵(今湖南寧遠縣東南)。舜在即位後仍不斷去看望曾迫害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他的一生,是仁孝開明的一生,對中華民族淳厚民風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後世影響︰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在九疑這 塊神奇而美麗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為民服務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讚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疑 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

  關於舜帝的出生地,歷代主要有4種記載,6種解說.以往多數學者總是認為這些記載和解說互相 矛盾,難以弄清楚,因此往往闕而不論.其實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其中有3種解說雖然異時而出,角度不同,但合而觀之,殊途同歸,條理一貫.將4種記載中所涉 及的3個地名"冀州'、‘諸馮','姚墟'自然而然地連接到一起,表明舜帝生於冀州(蒲阪)諸馮(裏)之姚墟.從而證明4種記載似相歧異,實則相足,一脈相承.

舜帝陵︰

舜帝陵有兩座,一座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一座位於山西省運城市。

1) 舜帝陵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舜陵景區,是九嶷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系中華民族尊祖祭舜之聖地。夏代始於九嶷置陵建廟,秦漢遷於玉官岩前,明初移至舜源峰 下。後因年久失修,幾近荒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永州市、寧遠縣斥鉅資進行修復,恢復明清時期風貌。然隨拜謁觀光人數增多,陵區漸顯促狹,擴建呼聲日增。

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四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決定以尊祖愛國、傳承文明、凝聚人心、促進發展為主題,於翌年舉行個省公祭大典。同年九月十七日,以加強舜帝陵建設 與保護為宗旨的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會成立。為適應全省祭舜大典及謁陵觀光者需要,遂決定擴建舜帝陵。基金會與省直有關部門、市縣人民政府,迅即著手規 劃設計。規劃總用地四百三十餘畝,總投資四千五百余萬。擴建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工程投資二千六百萬,將山門改建成祭祀殿,增建連廊、角樓、碑廊、廂房 等,新增建築面積四千平方米;祭祀殿外原玉帶橋三橋並為一橋,兩旁新建拱橋各一座;祭祀殿外廣場三萬八千平方米,其中麻石廣場一萬五千五百平方米,植草磚 廣場九幹五百平方米;新建停車場一萬三千平方米;新建儀門一座。2005年4月25日,一期工程正式開工。為確保一期工程在全省祭舜大典前完工,工程指揮 部殫精竭慮,科學調度,工程建設者夜以繼日,精心施工。為解決建設資金,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募捐,各個市州慷慨解囊,各界人士踴躍捐款。同年8月20日,一 期工程竣工。同年9月15日,湖南省祭舜大典在舜帝陵順利隆重舉行。

  舜帝陵陵區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占地600餘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 大,呈覆鬥狀,海拔600餘畝,氣勢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五進建築。陵廟內建有莊嚴 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長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國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而葬於九嶷山。陵 廟祭碑廓內保存的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在古木參天的陵區內,陵廟建築上的石雕、楹聯、壁繪栩栩如生,令人流連忘返。附近 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與舜帝奏九韶之樂及二妃揮淚斑竹的傳說有關。

2) 從山西省運城市市區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坐落著全國聞名的舜帝陵廟。對此,許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贊。明人相宗皋寫道:“觀廟之形勝,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濤繞於後;南對條山,鹺海之鹽花獻於前。右纏黃河玉帶,媯油厘降之風猶存;左拱香山瑤台,曆山耕稼之跡如故。”其地理環境可謂形勝壯美。

  舜帝陵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後毀於元末戰火中。明正德初(1506),鄉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毀壞。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安邑縣令吳愈再次重建。在清嘉慶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為瓦礫,僅存正殿。次年,在鄉人王步洲等倡導下,重建舜廟。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畝,神道13畝,奉祀香火地17畝。沿舜陵外城遺址緣坡而上,即為神道,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行百余步,進陵廟大門,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塚,陵高3米,周圍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書寫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 陵”石碣1塊。陵塚上槐相交翠,鬱鬱蔥蔥。 繞陵北行約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離樂城。進拱形城門,內以戲樓、卷棚、獻殿、正殿、寢宮為中軸線,東西兩側配以廊房及鍾、鼓二樓,構造佈局嚴謹,左右對 稱。主建築正殿,建造於台基之上,重簷歇山頂,斗拱五鋪作,面闊五間,進深五椽。殿內泥塑的舜帝坐像,頭戴冕旒,身著袞服,神態莊嚴,栩栩如生。正殿之 後,原建寢宮三楹,內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毀於戰火。陵廟東南,舊時曾建大雲寺,為守陵僧侶居住,亦稱“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毀。舜帝陵為山西省省級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