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已成空小说19楼:有關中國遠古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7:59:56
有關中國遠古文化 


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中國的史前文化遺址按照年代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夏商周」。

舊石器時代英文為「Paleolithic Age」,源自希臘文,「Paleo」是「舊」的意思,「Lithic」是石頭的意思。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他們主要居住於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

總體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中國的舊石器時代開始於古人類生存的年代,迄今已發現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00多處。中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分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個階段,以打製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靠採集和狩獵生活。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

舊石器時代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及晚期智人三個時期。直立人文化已經發現150多個文化遺址,早期智人文化遺址發現30多處,晚期智人遺址遍及全國各省。

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文化是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發現,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採取錘擊、砸擊、碰砧等方法打製,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砧器、鑽器等,到了後期還出現了細石器。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公元前6000多年,是氏族公社由盛至衰的階段,以磨製石器、製陶和紡織的出現為基本特徵。從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開始,黃河流域東部有以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中西部有以彩陶為特徵的仰韶文化,以及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裴里崗文化和後李文化等前仰韶時期文化;東北、內蒙古、新疆一帶的北方地區,則發現一些以細石器為特徵的文化遺址;東南沿海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址,如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濱文化、良渚文化等。

新石器時代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文化出土了原始陶器和磨製石器,分布在黃河中游和兩廣等地區;中期文化遺址出現了玉器、彩陶、白陶,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和廣西等地區;晚期文化遺址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的接近30處,其中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起源。夏商周的文化遺址包括鄭州商城、偃師商城、豐鎬遺址、周原遺址和殷墟等夏、商都城遺址,以及西周主要封國的墓地遺址。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有3個基本特徵:

1.開始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

2.發明了陶器

3.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

有的學者特別強調農業起源的意義,認為它才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或者說是新石器時代革命的主要內容。世界各地這一時代的發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農業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裡沒有陶器,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無陶新石器時代;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已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甚至磨製石器也很不發達。所以並不是3個特徵齊備才能稱新石器時代。

由於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情況很不一致,所以沒有統一的分期標準。有的地方分早晚兩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現少量銅器但還不會有意識地製造青銅合金時,單獨列出一個銅石並用時代,作為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過渡期;有的則把這個階段歸入新石器時代晚期。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裡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

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2/3。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上述除第3區因考古工作不夠深入難以分期外,前兩區大致可分為4期:早期約當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華南的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為主,有少量磨製石器和陶器,農業已有萌芽,個別地點已會養豬。中期約當公元前7000~前5000年華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較發達的旱地農業,種植粟、黍,養豬,並有較發達的磨製石器和陶器;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等已栽植水稻,養豬和水牛等,磨製石器尚不多見,陶器則比較發達。晚期約當公元前5000~前3500年,華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農業進一步發展,有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半坡文化,姜寨遺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發達的彩陶是一大特色。華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極為豐富的稻穀遺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農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築往往用稻殼摻泥抹牆,陶器胎壁內也摻有大量稻殼,表明稻作農業已有很大的發展。

最後一期是銅石並用時代(也可不歸入新石器時代)約當前3500~前2000年。這時華北主要是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華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這時已普遍出現小件銅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和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築中出現分間式大型建築,開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築牆。陶器普遍採用輪制,出現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鉞、鏃等武器明顯增加。墓葬出現兩極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槨,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小墓則既無葬具,多數也沒有任何隨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現大規模的人工堆築的貴族墳山。這種物質財富的增加和貧富與社會地位的兩極分化,預示著文明社會行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