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员网上电子申报系统:仙游春节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48:15

仙游春节习俗

默认分类 2010-02-05 15:39:09 阅读79 评论0   字号: 订阅

仙游春节拾零

(一)春节前的准备工作

      春节就快到了,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不过,今年春节不能回仙游,要去湖北欢度佳节。俗话说得好:“入门问禁,入乡随俗。”为了避免失礼于人,赶紧向湖北人请教那边的风俗习惯,结果大失所望,除了吃团年饭的围炉之外,再说不出什么大的节目了。这让我想起了仙游的春节,它不仅每天都有节目,而且每个节目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每个细节都有不容忽视的人文积淀。有感于此,就趁兴来回顾一下仙游人在过春节时的一些风俗习惯了。

       据说,春节由来已久,只是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像夏代是以一月为岁首,商代则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却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更是以十月为岁首。直到西汉时,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这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也就是夏历新年。至于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为什么要叫做正月呢?按春秋时期的《春王正月》上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为正也。”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朝皇帝为避嬴正之讳,遂改正月之音为“征月”。关于正月的由来,全国各地都是相同的。辛亥革命成功后,湖北军政府将年节定名为春节。共和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了中国节日法典。

      其实,在春节未到之前,仙游与其他各地一样,都有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的风俗习惯。据说灶神是专司人间饮食,监察人间善恶,掌握一家祸福的大神,他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都会上天报告人间功过,玉帝便会以此来确定每家每户的祸福。由于有了这层缘故,平民百姓就会在腊月二十三晚祭祀灶神,把灶神侍候好了,他就会“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论语·八佾》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而鲁迅先生在《庚子送灶即事》中,这样写道:“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由此可见,国人敬畏灶神是多么地源远流长了。不过,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城市里大多不再供奉灶神了,但仙游农村拈香的乡民们还会供奉灶神图像,并在该图像旁边配上“朝天呈善事,回驾降祯祥”,“天上状元府,人间司命神”,“烟中生白玉,灶里出黄金”等联句。诚哉斯言,礼失求诸野。如果有谁想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应该去农村走走看看,访访问问,肯定大有收获。

       闲言不絮,送完灶神后,次日便是卫生大扫除。有道是:“三祭灶,四扫屋。”当然,这个时间并不是硬性规定的,有些家庭可能会提前搞卫生,洗洗刷刷的,但总的来说,喜迎新春之前,一般都要经过卫生大扫除这个程序,蕴涵着辞旧迎新的深意。在仙游,这一天叫“扫巡”。什么床凳柜椅,锅碗瓢盆,衣帽箕帚,常用的,不常用的,都会拿出来洗刷晾晒,相当繁忙。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古语说得好:“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毫无疑问,新年新气象,祖先在天之灵,看到自家后人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心里别提会有多高兴呢。当然,这句古语在仙游流传多久,已经难以考证了,连扫巡的意义大概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毕竟现在是新时代,祖先回家看看的说法显得很不合时宜。因而,如今仙游境内的扫巡活动应该归为辞旧迎新这一主题里吧。

      扫巡之后,就是农历二十五日,莆仙人又称之为“二十五日头”,并约定成俗,当天禁止讨债。至于不能讨债的具体原因,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了,但莆仙人民都一直遵守着,不敢越雷池半步。哪个楞头青要是敢在这一天去讨债,肯定会被欠债的人骂得狗头喷血,讨不得半点便宜,连左邻右舍也会出头教训债主千不该,万不该的。据说这一天是天官赐福之日,乃是人们一年财运的源头,你去讨债,岂不坏了人家一年财源吗?显见居心不良,难免会遭人唾骂。

       二十五日之后,仙游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备年货,杀猪宰羊,杀鸡斩鸭,做红团,蒸白糕,忙得不亦乐乎,专等除夕之夜来临,好谢天地,守岁迎新。另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写春联,贴春联。据说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后蜀后主孟昶所作,联句是这样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表面上看,这副对联写得不错,实际上是宋灭后蜀的谶语。因为孟昶作了此联后一年,即国破被掳。巧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日在长春节,而后接管蜀国的官员却是吕余庆,真是无巧不成书啊。随后,王安石写了《元日》诗,其中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常被人们提起,被认为是对联的原始形式。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命令金陵的臣民们在除夕前必须挂副对联在门上,好供他出巡观赏。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的文人便将题联当成乐事,那春联也随即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流传至今。

       本来仙游的春联与全国各地的形式是一样的,但因为明嘉靖年间,倭寇袭击兴化府城,城破被屠,惨绝人寰。随后,仙游县城被4000多名倭寇围困50余天,死伤惨重,连春节都不能过。后来,莆仙两地人民为了纪念遭难的亲人,就在对联上方留有白纸额头,以寄哀思,从此相沿成俗,至今莆仙两地还可以见到这种带有白头的对联,特别是上过漆的大门,一般都是带白头的对联。我小时候曾问过老人,为什么要在好好的对联上再嵌上白纸呢?他们说:“那样好看一些。”长大后,才知道,那不是装饰,那是为了寄托哀思。可惜,相沿成俗,但知内情的人却相当少了。这不,有人考证说,莆仙两地的白头联,实际上是为了纪念被清兵屠杀的乡民,到底白头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显然已无人能说得清楚了。不过,无论是倭患后的产物,还是满清治下的抗议,都说明一点莆仙两地的乡民敬祖尊宗情怀从未改变,这从扫巡日的民谚中,就可见一斑了。

      等春联贴好之后,不久,大年三十也就来了。事实上,除夕围炉守夜,全国各地通行,但仙游还是有些别样的活动,就是烧篝火,谢天地。然而,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在仙游,烧篝火,谢天地的习俗,也有所区别,甚至临近两个村都会有所不同。有的会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举行烧篝火,谢天地活动,但大部分是在大年三十晚七点左右举行烧篝火,谢天地活动,那时火树银花,此起彼伏,颇为壮观。特别是鞭炮声不绝于耳,鼓荡人心,欢快之情自不待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烧篝火,谢天地时,人们往往会扎把草,将篝火引到厨房的灶里,引燃灶里的木头,各地叫法不一,有叫引火母,牵大猪等,但寓意却差不多,都是希望生活美好,财源滚滚。等谢天地的法事做完后,就是守岁了。

        在守岁时,大人长辈会给小孩子压岁钱,这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拿到压岁钱的孩子们,一般会到处炫耀自己今年收了多少压岁钱,相当自豪。另外,长大成人的子女们也会给老人红包,别处应该也是如此吧。接着说守岁,仙游人往往会将各个房间的灯都亮着,直到次日天明为止,据说是为了驱逐“年”兽,是否真是这样,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都没真正地守过一次岁,因为我不会抽烟喝酒,不会打牌搓麻,连80年代开始盛行的春节联欢晚会,我都没正眼看过一次,那这岁守起来就相当困难了。想来还有许多人与我一样,毕竟不睡觉,明天大年初一什么会有精神去给人拜年和游春呢?

春节时的热闹日子

       有道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五更之后,新的一年,真正来到了。家家户户都会起早放鞭炮,这叫“开正”。切记,大年初一不宜动扫帚,一动扫帚恐怕会把财神爷给赶跑了,因此,大年初一去拜年或游春时,你会发现家家户户门前有鞭纸果皮,但就是不去打扫干净。另外,大年初一要起得早些,哪个男人要是睡懒觉,没准今年他家的哪处田埂就会垮了。至于女人睡懒觉的结果是什么,我倒没听说。毕竟家庭主妇在大年初一有好多事要做,一大早要去庙里烧头香,好保佑家人平安,财源广进。接着是要下长寿面,煮长菜{即菠菜},再收拾几碗鸡鸭鱼肉什么的,先祭祀祖先,随后人人吃一碗长寿面,寓意福寿康宁。因为现在民间宗教甚多,有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什么的,未必要烧香祭祖,但吃长寿面是一样的。吃完长寿面,就要四处去拜年了。外地人也有大年初一拜年的习俗,但仙游却特别一点,主要还是向五十以上,逢十做寿的寿星们拜年。拜年时,说些“添福添寿”的吉利话,可以收到一双桔子,两根烟(给男的),或四颗糖(给女的)。这是礼尚往来,可见仙游民风之淳厚。

        在这里,必须特别指出,大年初一向寿星们拜年,只有仙游人这么做,连原莆田县人都无此习俗。据说,从前有个孝子,因为年逾古稀的老母双目失明,他十分心痛。大年初三那天,他去九鲤湖祈梦,希望仙公能够赐予灵药治其母疾。真是心诚所至,金石为开。九鲤仙公梦中传言:“人进山来寻白水,治愈原在祠后喜。”这人醒后,福至心灵,解出诗意。人进山来即是仙,白水结合实为泉,上句的意思不正是暗示寻仙泉吗?下句很明显是告诉仙泉的位置,“原在祠后”。果不其然,孝子到了祠后寻得仙泉。当孝子寻得仙泉的消息传开后,大家争先恐后涌到他家,想看仙泉如何治眼疾,孰料,竟然无效。这时,只听外面传来“我迟来贺喜了”,大家纷纷转过身来看,原来是本地的赤脚医生。正好赤脚医生略通歧黄之术,手上又带有贺礼——面粉,经赤脚医生用仙泉和面粉敷眼之后,老太太居然复明了。孝子欣喜之下,便晏请来人,还送了赤脚医生一个猪脚表示感谢,这便是“送面回猪脚”和仙游人在五十岁后,逢十做寿的出处。后来,仙游人向那个孝子学习,凡是家中有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逢十之时,纷纷在大年初三时晏请亲朋好友,一方面是宣扬孝道,另一方面则是以孝道来感动天心,希望老人们能长命百岁。因此,我认为仙游人大年初一祝寿,大年初三晏请亲朋友是春节里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到了正月初一晚上,家家户户又在忙着切好初二的菜,因为正月初二那天,仙游人是不宜动刀的。事实上,在仙游,正月初二不仅不能动刀,还不能走亲访友,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遭受倭难的先人。既然先人遭遇刀兵之劫,后人要纪念的时候,又安敢动刀呢?另外,当时兴化城破,仙游县城被围困50余天,直到正月初一才将倭寇巢灭。次日,仙游人民回家时,就会到各家探访,看看对方的生死存亡,多是吊丧之行。于是,正月初二这天,被仙游人视为不吉利,不能接待来访的亲朋好友。之后,大家约定在正月初五那天,再一起欢欢喜喜地重过大年。由此可见,明代的倭寇之患,在仙游人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同时,也表明仙游人民能够不忘历史,敢于笑对未来的勇气。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初二不访亲友的习俗,莆仙两地是一样的,但莆田是正月初四重过大年,而仙游则是正月初五重过大年,这可能与抗倭胜利的时间有点关系,还有就是仙游正月初三要做寿,总会忙一两天,这才迟延到正月初五吧。

      接下来继续说正月初三做寿的事。正月初二亥时一过,初三的子时初交,仙游有寿星的家庭往往会排桌列凳地谢天地。大年三十谢天地,那是辞旧迎新,此刻谢天地是感谢天公保佑,能让寿星吉祥如意至今,继而祈求再赐祯祥,寄望长命百岁。一般来说,五十岁星谢天地的排场最大,毕竟五十年来头一回做寿,肯定相当隆重。有钱人家都会用大五牲来谢天地,寻常人家也会用小五牲来谢天地。可能各地方对大、小五牲的定义略有不同,但大五牲中大抵有全羊和猪头,小五牲至少有猪肉。民间祭祀,大多是礼仪粗备,现在知者甚少,就不详谈。谢过天地后,初三就等着亲友来贺了。仙游人一般都是用面蛋炮烛布作为贺礼,面是长寿面,数目要成双,最少是8条长寿面。蛋要四个,必须染红,起码用红纸围一小圈,以示吉利。炮一封,长短不拘,烛一对,必须是红烛。布两块,一红一黑,以示夫妻双全。当然,有些寿星是鳏夫寡妇,那面蛋烛布都是有讲究的,这里就略去不谈。仙游的寿星做寿时,最大的贺礼是来自外嫁的女儿。仙游妇女每逢其父母做寿时,都要准备好礼品,必须有炮,有挂图。之后,把备好的礼品用盘子装好,套上红袋子挑回娘家,俗称“挑盘”。到了娘家时,就有亲人来接担,并把她们盘里的鞭炮拿出来燃放,让左邻右舍的人知道寿星的女儿回来了。再将挂图悬挂出来,客人来了,就会知道寿星有几个女婿,都叫啥名字。接下来就是晏请亲友及近邻,一般都要忙几天,大多止于正月初六。当然,直到正月十五,还是有些远方的亲朋零星来到,这并不失礼。

      实际上,正月初三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迎灶神。不过,这显然带有迷信色彩,况且烧香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就不详谈。初四没有什么特别的节目,初五重过大年,初六也没什么特别的节目,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是天界最高神祗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称“天公生”。一般都有祭祀,但并不隆重。在十五元宵之前,仙游各乡镇有供奉菩萨的乡村,都会自发组织村民抬菩萨出游,是为“游神”。条件好的村庄还会举办游灯活动,其中枫亭,榜头,潭边等地的游灯比较出名。到此,春节的年味就淡了许多了,仙游人又开始为生活而奔波了。

0人  |  分享到:          阅读(79)|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鸣峰岩上鸣峰寺 仙游民俗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 仙游县 春秋航空春节打折机票4OO-68_50919【点击↓查看-全国免费热线】2009-12-28 15:51:35
  • 仙游端午习俗2010-06-16 10:45:13
  • 面点产业助推仙游新农村建设2010-07-28 15:43:00
  • 仙游县前身清源县考2009-09-25 01:21:41
  • 春节灯谜答案大全2009-12-22 11:08:51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