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collection改造后:李仁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35:42

李仁山阿訇传略 
  
  作者:李子厚,马文彬 
  
  
    (一)

  李仁山阿訇,又名先慈,回族,湖南常德人。生于1881年,1939年农历七月十六日病逝,终年59岁,定葬于常德县前乡夹溪岭。

  其父李远法,母方氏,生一女四子,前二子早夭,先慈行三,弟名先开,字庚卿。其父原住常德前乡西庄坪(李族村庄),后迁往常德城东门外沙河街(现名民族街),在码头做工,后改作牛肉小商贩。由于家境贫寒,仁山无钱上学,弟先开仅读私塾两年。

  当时,常德回族中有较殷富且热心宗教事业者,为培养阿訇的接班人,愿资助川资,选定数名回族青年赴河南、西北念书,以攻读阿拉伯文、古兰经及伊斯兰教典教律。仁山和另几位青年被选中,于1901年接受资助前往。他一人赴西北,其余几人均就读于河南。仁山到甘肃河州果园清真寺,聆教于该寺经堂哈志门下。哈志(系阿拉伯语意)是一位曾赴圣地麦加朝觐,完成“五功”(即命、礼、斋、课、朝),精通古兰经典及伊斯兰教旨义、教律,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的大阿訇、大学者。仁山在甘肃苦学十年,学成后,由果园清真寺经堂授予阿訇称号。

  1911年初返回常德,不久,娶妻黄氏。婚后在沙河街租屋开豆腐坊谋生。不久,受聘于常德县阳山马家湾清真寺,任“依玛姆”  (教长),后又受聘于常德清真古寺,任教长。数年后,妻不幸病逝,后,续弦邵阳马氏。1921年应上海南市小桃源伊斯兰师范学校之聘,任教务主任。1925年,马氏又不幸病逝。

  1928年又应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聘任教务主任。

  1932年,任江苏镇江清真寺教长。同年,常德清真古寺阿訇、乡老等为振兴常德宗教事业及回族教育事业,坚决要求仁山阿訇返回常德,这样,他婉辞了镇江之聘,返回家乡,任清真寺教长,并负责对少数“海里凡”的教学。不久,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常德回教教育辅助会”。他和张春山阿訇被选为该会负责人。1934年,又成立了“中国回教公会常德分会”,被选为负责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回教救固协会”成立,李仁山阿訇受聘为该会名誉理事。同年,常德也成立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常德分会”,他被选为负责人之一。

 1938年长沙大火后,因形势所迫,他前往沅陵,后应回民马天常、马天哲、马天伦兄弟之邀全家迁至乾城。

 1939年初,日军飞机在常德投了细菌弹,李仁山阿訇与翦质辅先生及其他教友,得悉家乡回民中有些人受细菌感染,且有已亡者。他因惦念家乡亲友、故旧和各乡老等,遂于1939年7月返常。先后到城区阳山、西庄坪、夹溪岭等乡下探望。不幸,它也感染了病疫,到达夹溪岭后得了伤寒病,医治无效,于是年农历七月十六日不幸与世长辞。

  (二)

  笃信宗教  勤奋求学

  他去西北念经求学时,已是青年,从零开始学阿拉伯文、古兰经等,似稍过晚,加上他是汉文盲,且学习内容多,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了获得“挂幛穿衣”(即取得“阿訇学衔),除了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外,还勤奋自学汉文终,于达到了较高的阅读及表述水平,掌握了阿拉伯文经典、古兰经典、圣训教律的丰富知识、对宗教经典,教义的研究和探讨颇有造诣。自西北回常开豆腐坊后,他每日均去清真寺礼拜。当时,清真西寺聘请一位外省较有名望的罗阿訇任教长。这位教长平时钻研古兰经及其它典籍,遇有疑难处,常于礼拜后留仁山阿訇探讨或请他作些讲解。罗阿訇盛赞仁山阿訇在古兰经典方面的高度水平。他开始担任常德清真古寺教长时,常德回教内部因对宗教某些规章、习俗有看法,认为古兰经没有不吃无鳞鱼的规定和“黑迭也” 请阿訇诵念天经不应收费等问题。为此,常德各寺方发展成为以黄声祥阿訇为首的什叶派和以李仁山阿訇为首的逊尼派的派别相争,极为激烈。为了解决两派分争,仁山阿訇引证古兰经典和圣训教律,说服两派人士。同时建议两派选出有名望并善于说理的长者翦春皆、马仿吾等前往县衙请求出面调解。当时县长薛笃弼亲自到清真寺召集两派头面人物,劝说双方以共同尊奉的古兰经典为依据,消除隔阂。后来,仁山阿訇及本派同仁,采取心平气和以理服人的态度,阐述了对宗教某些问题的正确看法,并互相研讨,使两派统—了认识,解决了矛盾,纳入了光明正大的逊尼派的正道。从此,常德各寺方教义兴盛。在仁山阿訇受聘于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后的一段时间内,上述问题在上海回教内部也产生过分歧,抵触最大的是上海浙江路外同清真寺的某些散班的老师傅。由于仁山阿訇引证了古兰经典和圣训教律,使他们消除了内部的争端。

  发展宗教  矢志办学

  仁山阿訇一生致力于发展宗教事业,广泛传播宗教旨义、教律。1919年,仁山阿訇与常德回族知名人士翦质辅先生倡导,由各寺方协助,成立了“常德回教教育辅助会”,举办业余夜校,仁山阿訇与张春山阿訇编辑出版了初级《回文读本》全八册,高级《回文读本》全四册。初级读本内容有阿拉伯语基础,回教常识等,成为回文启蒙课本。高级读本的内容有古兰经典要义及圣训教律等。初、高级读本出版九次,1万余册,均采用中、阿文对照编写。阿拉伯文部分,可供识阿拉伯文者而不能讲经者之用;中文部分使具有较高学识、研究教理、而不识阿拉伯文者之用,成为穆斯林必读之物,受到全国各地清真寺教徒的很高评价,风行一时,纷纷函购。现在北京市经书流通处、呼和浩特所出版的《回民常识》,就是在仁山、张春山阿訇合编的《回文读本》基础上编印的。 

  1921年,他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时,与上海热心宗教之穆斯林达静轩、石哲夫合办了“振兴经书公司”,影印了古兰经、阿拉伯文语法等书籍。 

  他不仅编辑出版普通读物,还亲自到各地宣讲“卧尔孜”(圣人及宗教典故)。他宣讲的“卧尔孜”,达到明理、笃信的良好效果。 

  为了发展宗教事业,他还多方结交,研讨宗教理义。他交往的穆斯林中有不少著名人士。如1938年底,他在湖南乾城居住时,著名数学家翦奎吾老先生曾来他家聊天,翦老对仁山阿訇有关宗教问题上的见解,连连点头称是,仁山阿訇对翦老说:“将来欢迎老先生回到伊斯兰教的道路上来。”翦老回答说:“是呀,是呀!要回来的! ‘云无心已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嘛。”当时的军政要人,如宁夏人马福祥(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河北人马良(曾任山东省省长)等都是他的教友。马福祥虔诚信仰伊斯兰教,在上海时,仁山阿訇与他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磋研宗教典籍。马良信教甚笃,曾出资办济南伊斯兰成达师范学校。

  1931年,他与翦质辅先生在常德清真古寺创办了全省第一所伊斯兰中学。在校就读的有常德、益阳、桃源、邵阳等地学生60多人。学杂费、伙食费一律由清真古寺供给。学生分甲、乙、丙三个班次。所学课目以阿拉伯文为主,亦学各种学科,1933年因遭水灾而停办。他除了亲自创办学校外,还多次资助乡村办学。1934年,常德县西庄坪李族村没有学校,为了帮助李族村办起学校,他为当地清真寺请来中年阿訇担任教长并兼办学校。同时,他又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当地购置水田八亩,交由本族李先儒耕种,将全部收益交西庄坪清真寺作为办学经费。这样,西庄坪在各方面的资助下,办起了小学校。

  1921年由翦质辅(常德市清真寺董事长)创办的常德清真私立务本小学,免收学费,使回、汉贫苦子弟有了入学的机会。当时该校的校歌是“阳山毓秀,玉带凌霄,英气壮东郊。萃萃学子,总角垂髫,联席共冶陶。学科研究,经典推敲,昌明兮吾教。义勇勤朴,穆民素照,勖勉兮吾曹。”该校是当时办得最出色的学校之一。  1931年该校遭水灾,为了修复校舍,仁山阿訇不辞辛劳,奔走于上海、南京一带募捐。在上海时,京剧界名艺人、回族教胞马连良先生听到仁山阿訇为修复校舍募捐的情况后,当即挂牌义演,将义演所得银圆300多元全部捐献给常德清真寺修复校舍之用。1933年该校又遭水灾,仁山阿訇前往西北地区募捐,得到马鸿逵捐款5000元,仁山阿訇将募得的捐款全部用于重建校舍,1936年学校恢复了原貌。1939年日军敌机轰炸常德时,该校全部被炸毁。  

  由常德回民翦涣兰创办于光绪24年的常德清真私立高级小学(后改为清真完小,即现在的东升小学),初期学杂费全免。后来,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不断增多,学校经费虽有古、东、西三个清真寺提供,开支仍有不敷。当时回民宰牛房较多,每日宰牛不少,牛血也多,牛血销路好,收入很可观。但伊斯兰教禁食血,宰户出售血虽不算直接食血,毕竟是不相宜的。为了解决经费来源,仁山阿旬通过一些头面人物、阿訇、乡老等在宰户中进行宣传说服,动员他们将卖牛血收入捐给学校,以解决学校进行免费教育的经费。

  仁山阿訇为了办好常德清真高级小学和务本小学他广泛征求回民意见,物色办学人才,并积极向清真古寺董事会推荐。从1935年起,经他荐举,聘请了当时教育界的名流黄声锡、曹世昌、黄逸、黄振武,黄聘武、黄子贞、马以诚等人,他们先后担任了这两个学校的校长。

  他在各地主持伊斯兰师范学校教务时,一改伊斯兰教经堂学校不学中文的状况,在课程安排上,增设汉语课。1934年他在常德伊斯兰教学校任教时,增设《孟子》、《古文观止》等课,聘请颇有声望的汉文教师黄静轩老先生讲授汉文。在四川万县伊斯兰教学校执教时,增设了英语课。同时,重视对学生实践知识的培养,购置几台木质纺织机,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总之,他一生关心并从事宗教教育事业,先后在常德、上海、万县等地任教,“桃李满天下”。如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张秉铎、四川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方少斋,湖南省伊斯兰教协会名誉主任、省政协委员、常德市清真古寺阿訇马道美、现在沙特拉伯工作的海维谅、曾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的纳子嘉以及上海的马自元阿訇、广西的蔡时俊阿訇等都是他的学生。

  热心公益  体恤贫困  乐子助人

  1937年初,湖南恒丰纱厂拟在常德德山建厂,所选厂址之一部分,系回教人墓地。因回教人去世后,仅穿“克凡”  (为白布做成的入葬服)而入土穴安葬,无棺槨,难以迁移。当时,该厂筹建处对厂址内的回教人坟墓,发出了迁坟通知。仁山阿訇应回教人要求,分别与常德回教救国协会负责人、各清真寺阿訇、乡老等多次商讨,组成“护墓会”,派代表王裕国与该厂商谈。恒丰纱厂厂长在视察现场时,回民组织了约200人的请愿队,在墓地呼口号,要求将回教墓地从该厂厂址内划出,无结果。之后,仁山阿訇与回教护墓会负责人研究,决定选派他的长子云程(鹏举)为代表,前往当时设在武汉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请求帮助解决。数月后,“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白崇禧与湖南省长张治中联系,说明回教人丧葬特点,难于迁移。后经张治中允予,并嘱有关部门对厂址设计图纸稍作修改,将回教墓地从中划出。不久,因日军侵华,该厂一直未建。  

  1934年,中国回教公会常德公会成立后,仁山阿訇考虑到回教人民贫困者较多,建议由回教公会对无本、少本之回教小商贩,发放小额无息贷款,以解决或有利于他们的谋生问题。经回教公会研究,同意了他的建议。这对帮助回教中特别贫困的小商贩,起到良好的作用。1938年,上海“八?一三”以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有不少逃难者相继来到常德,其中有不少回教难民到清真寺请求解决住宿问题。仁山阿訇与常德回教救国协会负责人翦质辅等会同各寺阿訇、老师傅、乡老等,发动大家共同想办法,组织安排好回教难民的住宿。仁山阿訇还对个别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者,予以关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如回教难民中江苏镇江之李顺兴,家庭人口多,生活很困难,此人擅于做烤鸭等食品,仁山阿訇便会同清真寺负责人及有关教友,帮助李顺兴在市区繁华地段西围墙(即现青年路)租一间门面,开设了烤鸭店。由于技艺高超,售价低廉,生意兴隆,解决了李顺兴全家生活问题。又如,江西南昌来的难民魏大愚教友,也是人口多,生活困难,魏擅长书法,对古文也颇有根底。仁山阿訇便把他介绍到四川重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去工作。1922年,仁山阿訇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时,回民傅统先、黄荣甫到上海读中学,因食宿费昂贵,生活困难,仁山阿訇得知此事后就让傅、黄住在他的学校,帮助解决其食宿困难。后来,傅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该校任教,解放后,在山东大学任教授。1932年,澧县回民青年杨光富考入常德隽新中学,因饮食不便,不想住读。仁山阿訇便让杨在清真古寺借住搭伙,为其解难。解放后,杨在上海交通银行工作。

  仁山阿訇不仅是一位通晓经文的学者,而且是一位生产经营的能手。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加上他自身特殊的生活经历,掌握了制革、机织、印染、雪花膏、豆腐、香干牛肉等多方面的生产技能。他与翦质辅等人在沅陵合营“协兴制革厂”、与其弟先开在常德合营“振兴制革作坊”,与其姐子黄天成在湖北宜昌合营“振兴制革作坊”。同时,他还将生产、经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后人。

  他在个人生活上不管经济条件好否,总是粗茶淡饭,布衣简从;在办学、办企业、主持清真寺事务等公务中处处精打细算,俭节操业。1935年下半年,他与其子子厚同住常德清真古寺。有一天,子厚洗衣时,清漂次数过多。他当即指出:“只将肥皂永挤掉,漂洗两次就行了,漂洗次数太多,浪费水了……。”1938年,他家住乾城时,春节前的一天,著名数学家翦奎吾偕同其子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来他家探望,他见翦伯赞身穿长袍,外罩灰布衫,当即对其子子厚说:“你看,翦伯赞先生是个大学问家,而穿着却这么朴素,多好呀!”


来源:湖南文史资料第30辑
日期:1988年7月 

李仁山(1881~1939),字先慈,常德县人,回族。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育家、学者、阿訇。幼年家境贫寒,无力读书。1901年常德清真寺集资选派回族青年赴河南及西北攻读阿文和伊斯兰教典,为本地培养职业宗教人才,李仁山于常德清真寺学经结业后以优异成绩当选,只身赴甘肃河州果园清真寺,受教于该寺经堂马果园哈志门下。哈志是一位曾到圣地麦加朝觐,完成“五功”,精通《古兰经》的大阿訇和德高望重的学者,李仁LLf在其门下,苦读十载,学有所成,哈志亲自为他“穿衣挂幛”,授予阿訇。
  1911年,李仁山返回家乡,先后受聘常德县阳山马家湾清真寺、常德清真古寺,任教长。他是当时湖南省内倡议教内革除陋习的主要人物,在1919年的“新老教派”之争中提出27条革新宗教仪典的措施。次年,李仁山与伊斯兰教学者翦质辅合力倡导,创办“常德回教教育辅助会”,举办业余学校,普及初等教育。在此期间,与张春山、马礼贤两位阿訇编辑出版《回文读本》初级和高级全套共12册。读本收入阿语基础、回教常识、伊斯兰经典要义以及圣训教律等内容,采用中、阿文对照排印,受到各地穆斯林欢迎,对本世纪伊斯兰教义传播和宗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21年,李仁山受聘于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在上海,与达静轩、石哲夫等人合办“振兴经书公司”,影印《古兰经》及其他阿文语法书籍,并经常在穆斯林聚会中宣讲宗教教义和宗教典故,深受广大穆斯林爱戴。1928年,受聘为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32年占坊于江苏镇江清真寺,任主教阿訇。同年,常德穆斯林坚请李仁山回家乡,复任清真古寺教长,并与翦质辅创办常德伊斯兰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934年任“中国回教公会常德分会”理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立,李仁山任协会名誉理事,同年成立常德支会,他当选为负责人。长沙大火之后,常德形势日紧,李仁山举家迁沅陵,后又迁往乾城(今吉首)。曾于沅陵清真寺讲经,当时云集于清真寺周围的听众达300多人,为当地清真寺空前盛会。今沅陵清真寺尚保存李仁山当时留下的《古兰经》木版本。1939年6月,日军轰炸常德。李仁山惊悉家乡教胞受难,于8月返常德,先后到阳山、西庄坪、夹溪岭等地探视,不幸受病菌传染,医治无效,当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公历8月30日)逝世+终年59岁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李仁山(公元1881—1939年)阿訇等人在常德创办常德伊斯兰师范学校,使回族学生有在本地升学的机会。李仁山将《论语》、《古文观止》和英语等列为学习课程,并购买木制纺织机给学生劳动实习。这种将儒学与伊斯兰文化、学习书本知识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