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启航sss红发:是谁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_王金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7:05
是谁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 (2011-01-06 14:49:49)转载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时,呼的口号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那么,原拟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国号,又是怎样改变为今天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正式国号的呢?

关于起国号,现有文字记载,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董必武领导的第四小组负责起草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黄炎培、张志让两先生提出:“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意见被整理成书面报告。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先生对原拟国名提出质疑,发表了第三种意见。张奚若口头说:“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

 



我看到的一份起国号的“原始资料”。在这份起国号的“原始资料”里一位人士较完整地叙述了起国号的思考过程,并参照引用了英、法和苏联等国的国号。说明,起国号最后定为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只是张奚若先生口头或张奚若并非只是口头建议:“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 

 与这份“原始材料”一起,同时发现的有李立三同志给陈绍禹(陈绍禹即王明,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在第一届全体会议时分在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的开会通知,内容是请他参加在中南海勤政殿第四会议室,“审查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所用各种机关和负责人员名称的俄英法三外国文的译法”的会议。还有陈绍禹第一次政协会议的“代表席次表”。这里我并非要说起国号的“原始材料”一定出自陈绍禹或李立三之笔。我说我发现的李立三通知陈绍禹等材料与起国号“原始材料”在一起(一个信袋里),是要说的是这份起国号“原始材料”的份量,目的是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不是或不只是张奚若先生口头建议的。因为那份“原始材料”里明明有:“如嫌民主与共和二字含义重复,则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未必不可。”的字眼。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图为6月15日,毛泽东与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在中南海合影。

前排左起:谭平山,章伯钧,朱德,毛泽东,沈钧儒,李济深,陈嘉庚,沈雁冰,

中排左起:黄炎培,马寅初,陈叔通,郭沫若,蔡廷锴,乌兰夫

后排左起:周恩来,林伯渠,蔡畅,张奚若,马叙伦,李立三。



 

 

那么这份起国号的“原始材料”出于谁手呢?起国号的过程或参加的人员等,我认为仍有待考证,而这份“原始材料”出于谁人之手尤为重要。

现摘登起国名的有关“原始材料”如下:

新国家名称,最好能把国家的体制与性质都充分表述出来。故为认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称为好,如嫌“民主”与“共和”二字含义重复,则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未必不可。

关于“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称号太长,此点,实不成问题。如以外国为例,英国之称“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苏联之称“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均长而恰当地表现出国家性质并无不便。“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九个中国字,不过四个辞,在外国文上也不过四个或五个字而己。

新中国国名仍简称“中华民国”似无不可(原稿中将“我们可以同意”删去,改为“似无不可”)。尤其重要的,如果新中国的国名叫做“人民民主共和国”,而民主国译成外国文,仍为republic,则势必把我国国名中有一词republic,在中文方面均改译为“民主国”不可(如称苏联为苏维埃社会主义民主国联盟,称法国为法兰西民主国称东南欧各国亦为人民民主国)则不但违背习惯用语,且从科学意义方面说,也不妥贴(因各种民主性质均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