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世纪船只内部改造:方志敏:理想操守俱备的知识分子--浙江在线-人文频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45:38

方志敏:理想操守俱备的知识分子

www.zjol.com.cn  2010年07月2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今年8月6日,是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75周年纪念日。他在1935年1月29日被俘的当天写了一篇简短的《自述》,开头自我介绍说:“方志敏,弋阳人,年36岁。知识分子……”——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

  毛泽东曾说过一句世人都认同的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应该如此。我国古代士人就有着追求精神满足、向往崇高境界的优良传统;即便是在物质缺乏的情况下,也不放弃这种精神追求。孔子主张“好学”的君子应该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对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不绝口。精神追求,首先应该是指理想和操守。理想是精神生活的核心,也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而操守则是实现理想的道德保障。方志敏就是一个理想操守俱备的知识分子。

  方志敏1899年出生在江西弋阳的一个贫苦农家,从小聪明好学,养成了知识分子的重要特征——读书习惯,被人戏称为“书痴子”,自己也承认“一天不看书,心里就感到不安”。他曾自拟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对古今中外的“奇书”,总是爱不释手。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方志敏以第三人称记述自己被俘入狱后,“能使他忘怀一切的,只是读书。他从同号的难友处借了不少的书来,他原是个爱读书的人,一有足够的书给他读读看看,就是他脚上钉着的十斤重的脚镣也不觉得它怎样沉重压脚了。尤其在现在,书好像是医生手里止痛的吗啡针,他一看起书来,看到津津有味处,把他精神上的愁闷与肉体上的痛苦,都麻痹地忘却了”。

  方志敏在私塾启蒙时,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江西同乡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一直激励着他。尤其是宋代的弋阳同乡谢叠山率兵抗元被俘后誓不投降,在文天祥殉国之处绝食5天而身亡的事迹,更令他感叹不已。为纪念这位爱国志士,700多年前在弋阳县城修建了叠山书院,方志敏曾就读于此;书院里由谢叠山撰写的对联“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同样也一直激励着他。方志敏到高等小学读书后,接触了新知识,开阔了新视野,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懂得了爱国的道理。他声称:“我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我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并在家乡与志同道合者结成“青年社”,立志“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

  方志敏后来离开家乡外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并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为这个远大的理想开始了长期艰苦的奋斗,并卓有成效地创建了被毛泽东称赞的“方志敏式”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十军。1935年,他在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途中,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不幸兵败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多篇流芳千古的文稿,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如果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方志敏精神的内核是理想操守的话,那么,方志敏精神的外在表现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忍不拔。方志敏生活战斗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又有疾病缠身,但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他一直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不屈不挠地顽强奋斗,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狱中所写下的——“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劳苦!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

  二是临危不顾。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先头部队在北上抗日途中陷入重围,奋力脱险,但主力部队却没有跟上。当时,军团参谋长、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自告奋勇要担负接应主力的任务。方志敏认为自己是全军的最高领导人,“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便命令粟裕带领先头部队继续前进,而他自己则不顾个人安危,也不听众人劝阻,仅带领十几名警卫人员重返包围圈中;为了把黑暗中分散隐蔽的队伍召集起来突围,他在山头上燃起两堆大火,然后站在火堆旁边大声呼唤……最后,当他把队伍集合起来奋力突围时,自己却不幸被俘。

  三是宁贫不贪。为供养方志敏上学,家中背负了几百大洋的重债,又被抢掠、火烧过十多次。他担任革命政权领导人后,母亲迫于生计,有一次在别人的劝导下去向儿子要钱。方志敏告诉母亲自己每月和大家一样,只有7分钱的伙食费;“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得发”。又有一次,婶婶向他要钱买盐,他也是说:“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读过《清贫》的人都记得,方志敏被俘后,两个国民党士兵本以为可以从他身上搜出千儿八百大洋发个意外之财,然而却只从他身上搜出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方志敏并非是没有发财的机会,正如他在这篇文章中所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四是誓死不二。方志敏入狱之后,面对劝降,他的回答是:“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当记者采访时,他说:“各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我很高兴为自己的信念而牺牲生命。”在死亡面前,他没有悲观,没有动摇,而是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直至用宝贵的生命殉了他更为珍重的理想;正如他在狱中所写下的诗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方志敏既是共产党人的楷模,是人民公仆的楷模,也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海峡彼岸的著名学者殷海光曾发出过这样的呼吁:“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这双眼睛已经快要失明了。我们要使这双眼睛光亮起来,照着大家走路。”作为社会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否则,就会沦为惟利是图、乖巧油滑、看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小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操守可言了。有许多知识分子虽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却经受不住现实生活中的残酷与诱惑,最终失去了操守,崇高的理想也随之付诸东流。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曾发出过“操守为重”的呼吁。

  现在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大都是从知识分子成长起来的,只有先做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和合格的人民公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可谓是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毛坯”。知识分子是教育的直接产物。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以“立人”为宗旨,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尽到应尽的责任,不能再使教育继续成为邓小平所说的“最大的失误”;并永远牢记他老人家的警告:“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误大事,应要负历史责任。”知识分子本身也要向方志敏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毛泽东曾称赞方志敏“是一位很有理想,很有气魄的革命家”。胡锦涛1999年8月20日在纪念方志敏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曾高度评价方志敏,称“他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并号召向方志敏学习,包括学习他的“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与“一身正气,清正廉洁”。

  打开历史的画卷,拂去岁月的风尘,在纪念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75周年之际,我不禁要大声发问:回眸上下五千年,像方志敏这样理想操守俱备的知识分子能有几人?环顾周围亿万人,像方志敏这样理想操守俱备的知识分子又能有几人?!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解思忠  编辑: 吕若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