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飞机电池:易中天:你的笑容已泛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56:09
 易中天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yi-zhongtian@163.com

  误入歧途的人,走得越远,就越

  找不着北

  问:请问,我们历史上,当真有过“小政府,大社会,民自治,君无为”的时候吗?

  答:道家认为有。

  问:什么时候?

  答:道的时代。

  问:什么是“道的时代”?

  答:就是领导人清净无为,老百姓自由自在,谁都不瞎折腾的时代。

  问:为什么叫“道的时代”?

  答:因为“道”的特点就是“无为”,也就是“不折腾”。但是,后来人们把它丢了,开始折腾,这就进入了“德的时代”。

  问:为什么是“德的时代”?

  答:因为一折腾,就乱,乱,就要治。拿什么来治?最早的时候,是用道德,即“以德治国”,所以是“德的时代”。这个过程,用老子的话说,就叫“失道而后德”。

  问:这是什么时候?

  答:夏商周,又以西周为鼎盛时期。因为“以德治国”是周公的主张,而且曾经有效。

  问:这不也很好吗?

  答:不行啊!丢了“道”,就折腾;开了头,就打不住,只会继续乱下去。终于,德也不管用了,也被丢掉了,只能再想办法。

  问:什么办法?

  答:讲爱。仁爱呀,兼爱呀,都搬出来“救市”了。于是,社会就进入了“仁的时代”。这就叫“失德而后仁”。这是孔子和墨子的时代,即春秋晚期到春秋战国之际。

  问:仁爱、兼爱,也都不行,对吧?

  答:是啊,只好讲“义”。这时,社会就进入“义的时代”,即“失仁而后义”。

  问:这又是什么时候?

  答:孟子的时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战国中期。

  问:战国晚期呢?

  答:义也不管用,也被丢掉了,于是荀子出来讲“礼”,社会进入“礼的时代”。这就叫“失义而后礼”。到了“礼的时代”,就很糟糕,已经不可收拾了。

  问:为什么?

  答:因为按照老子的观点,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问:礼怎么就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呢?

  答:因为礼带有强制性,不是发自内心的。请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尊敬老人疼爱孩子,还用得着规定“尊老爱幼”吗?如果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关爱弱者,还有必要规定“礼让为先”吗?可见“以礼治国”,是因为没有了仁,也没有了义,只能强迫人们装出“有仁有义”的样子。结果,却是 “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人心世道,都坏透了、烂透了,只有一张薄纸包着。

  问:所以,“礼的时代”必定是乱世?

  答:对!荀子所处的战国晚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也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君臣父子之间,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这就到了最低谷,穷途末路了。

  问:战国晚期最坏?

  答:按照道家的说法,恐怕是的。荀子所处的战国晚期,不如孟子、庄子的战国中期;孟子、庄子的战国中期,不如孔子、墨子的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墨子的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又不如周公的西周初期。换句话说,“礼的时代”不如“义的时代”,“义的时代”不如“仁的时代”,“仁的时代”不如“德的时代”。所有这些,又统统都不如“道的时代”。

  问:一代不如一代?

  答:不断滑坡,每况愈下。

  问:为什么会这样?

  答:丢了“道”嘛!丢了道,只好讲“德”。德没了,只好讲“仁”。仁不管用,只好讲 “义”。义不管用,又只好讲“礼”。德、仁、义、礼,都是用来“救市”的。结果是“越救越没救”。“救市”的过程,就是折腾的过程,堕落的过程,走向灭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问:这就是老子勾勒的“路线图”?

  答:是的,而且正好对应了儒家的四大人物和儒学的四个阶段──周公之德、孔子之仁、孟子之义、荀子之礼。所以我说,《老子》一书,决不可能完成于孔子之前。如果是,那也太神了。当然,这可以讨论。但可以肯定,在老子看来,儒家的那一套绝对救不了世道,救不了天下,相反只会坏事。

  问:就像陷进沼泽的人,越挣扎,死得越快?

  答:也像误入歧途的人,走得越远,就越找不着北。因此,惟一的出路,就是离开“沼泽”,回到“正道”。或者说,回到“道的时代”和“道的社会”。

  最好的时代、社会和人,都像婴儿

  问:请问,所谓“道的时代”,是什么时代;所谓“道的社会”,又是什么社会呢?

  答:“德的时代”既然在夏商周,那么,“道的时代”就应该在夏商周之前。而且,按照庄子的说法,还应该在尧舜禹之前。夏商周,是国家时代;尧舜禹,是部落时代。由此推论,所谓“道的时代”,就是原始时代;所谓“道的社会”,就是氏族社会。

  问:老子和庄子,为什么喜欢原始氏族社会?

  答:符合他们的理想呀!老子说,人这一生,最美好的是什么时候?婴儿时期。而且,最好还是刚刚出生,那会儿还不会笑,叫做 “如婴儿之未孩”(孩,就是笑)。因此,最好的时代,最好的社会,最好的人,也都应该 “如婴儿”,比如圣人。

  问:圣人有如婴儿?

  答:是的,只不过是 “伟大的婴儿”。《老子·第五十五章》说,这样的婴儿,毒蛇不伤,猛兽不捕,凶禽不抓,不会做爱却阴茎长久勃起,终日号啕却不会声嘶力竭。

  问:怎么会这样?

  答:精气充盈,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不衰,全身心都处于极其和谐的状态,叫做“精之至也”、“和之至也”。

  问:伟大的婴儿,为什么就“精之至”、“和之至”呢?

  答:吃母乳呀!我们知道,吃母乳的孩子,都天然地具有免疫力,圣人也如此。只不过,圣人作为 “伟大的婴儿”,他的妈妈也很伟大。这个“伟大的妈妈”,就是“道”。圣人推崇的,是直接从“道”那里吸取营养,叫做“贵食母”。这样的人,就是“道的人”。

  问:明白了。最好的人是 “道的人”,最好的时代,最好的社会,就是“道的时代”和“道的社会”,因此也应该“吃母乳”,“如婴儿”,对不对?

  答:对!原始氏族社会,就是人类社会的“婴儿期”,所以是最美好的。

  问:因此,回到“道”,就是回到原始氏族社会?

  答:是。这就叫“复归于婴儿”。

  问:作为“婴儿期”的原始氏族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答:“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老子)。

  问:什么叫“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答:领导人就像树上的叶子,老百姓就像地上的麋鹿。这是庄子的社会理想。

  问:什么叫“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答:领导人稀里糊涂,老百姓浑浑噩噩。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问:这又有什么好?

  答:纯朴、自由。不过,老与庄各有侧重。老子看重的是纯朴,庄子看重的是自由。

  问:庄子为什么看重自由?

  答:因为庄子的人生理想,就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叫做“逍遥游”。这个现在讲不了,只能以后再说。不过,庄子的人生理想一旦变成社会理想,与老子的政治理想倒是合拍的。你想啊,所谓“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不就是老子政治主张的最高境界──“太上,下知有之”,或者“太上,不知有之”吗?

  问:老子为什么看重纯朴?

  答:纯朴,就不折腾。老子显然想清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折腾,又为什么能折腾?答案也有两个,一是“多欲”,二是“多智”。多欲,就想折腾;多智,就能折腾。所以,要想彻底“不折腾”,也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寡欲”,二是“去智”。

  问:怎样“寡欲”?

  答:三条。第一叫“不尚贤”,第二叫“不贵难得之货”,第三叫“不见可欲”。不尚贤,就是不推崇有德有才。不推崇,就没有竞争。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不把那些珍禽异兽、奇珍异宝当回事。不当回事,就没人盗窃。不见可欲,就是不炫耀(见,读如“现”,意思是显示、显现,表现)。不炫耀,就没有诱惑。所有的诱惑都没了,也就寡欲。

  问:怎样“去智”?

  答:先“愚君”,后“愚民”。因为国家难以治理,就因为人民懂得太多(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所以从古至今,善于奉行“道”的(古之善为道者),都不用“道”来开发民智(非以明民),而是用来愚民(将以愚之)。但是,要愚民,就得愚君。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上有所好,下比必效焉。统治者心明眼亮,老百姓不也跟着聪明伶俐起来?这就叫“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领导人明察秋毫,老百姓就心怀鬼胎。相反,“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领导人稀里糊涂,老百姓就纯朴敦厚。所以就算装,你也得糊涂,绝不能雄才大略聪明绝顶,更不能用聪明来治国。这就叫“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问:这样就能天下太平了吗?

  答:对付。因为这些办法,都是“术”,不是“道”。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道”,回到原始氏族社会。

  后退没出路,道家有道理

  问:原始氏族社会,真的是纯朴而自由吗?

  答:自由不好说,纯朴是真的。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就把原始氏族社会称为“纯朴道德高峰”,并把打破这种纯朴、离开这个高峰的力量,称之为“堕落”。不过,原始时代的这种纯朴,却未必是天性,而是另有原因。

  问:什么原因?

  答:一穷二白。许多人都说,原始社会好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倒是事实。但你要明白,那是因为物资匮乏,根本就没东西可偷!也有人说,原始社会好啊,天真无邪,互不防范。这也是的,但那是因为智力不高,当然没那么多心眼。还有人说,原始社会好啊,人人平等,相亲相爱。这在氏族、部落内部,可能是的。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就不好说了。黄帝不是和蚩尤打吗?炎帝不是和黄帝打吗?哪来的“天下太平”?

  问:因此,不能回到原始社会?

  答:不可能,也不应该。原始社会毕竟一去不复返,早就成了 “明日黄花”。就算再好,他那笑容也泛黄了吧?

  问:泛黄也是笑容啊!

  答:有笑容,也有鬼脸。实际上,事物都有两面性。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原始社会又岂能总是晴天,总是圆的?问题在于,当人们对此刻不满时,就会想念和向往从前。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只记得住从前的好处,记不住从前的坏处,正所谓“只见笑容,不见鬼脸”,而且那好处也往往被放大。也就是说,当人们把过去的时代描绘得无比美好时,这种描绘是不准确的,不真实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

  问:因此,回到原始社会,也是不应该的?

  答:不应该,也回不去。因为要想回到“纯朴道德高峰”,就必须连同它的前提条件(一穷二白)都一并接受下来。请问,我们还愿意“一穷二白”吗?更何况,就算你愿意,也未必能够保证纯朴、保证道德。旧中国倒是“一穷二白”,请问纯朴吗?道德吗?事实上,文明、富裕、科技进步,绝不是导致罪恶的原因。贫穷、愚昧、落后,才是万恶之源。龙应台先生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台北街头两辆自行车相撞都要打架。现在呢?小轿车撞了都没事。大家客客气气交换一下名片就分手,剩下的事情自有律师和保险公司去打理。可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也就是硬道理。

  问:这么说,道家的主张是不对的?

  答:后退肯定没有出路,但道家的主张却仍然有他的道理,至少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问:有什么启发?

  答:我得到的启发有三条──必须心存敬畏,不妨消极无为,最好没心没肺。

  问:此话怎讲?

  答:前面说过,爱折腾、瞎折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狂妄;狂妄的原因之一,则因为“把已知当全知,把所能当全能”,完全不知敬畏。于是,什么“征服自然”,什么“人定胜天”,什么“大干快上”,什么“移山倒海”,都提出来了,好像可以变天地于瞬息之际,玩世界于股掌之间,那可真是 “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啊!结果怎么样呢?其实,恩格斯早就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时,道家的“去智”,是不是多少能够起点 “清醒剂”的作用呢?

  问:消极无为又怎么讲?消极无为也值得提倡吗?

  答:消极并不是贬义词。比如城市规划,我就主张消极,即不是规划干什么,而是规定不干什么。什么东西不能建,什么地方不能动,哪些水系要保留,哪些建筑要保护,红线图画出来,坚决执行,就可以保证子孙万代不受祸害。最怕的是好大喜功、大有作为,先是设计一个宏伟蓝图,然后大兴土木或者大动干戈。其结果,弄不好就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甚至伤筋动骨,祸国殃民。所以,作为领导人,不妨消极一点。请注意,不妨!

  问:消极无为是对领导讲的,没心没肺是对个人讲的?

  答:对!治国不妨消极无为,做人最好没心没肺。俗话说,不哑不聋,不做阿公,做人太精明了不好。做人太精明,别人害怕,自己也累。马虎一点,大家相安,大家省心。

  问:这跟道家主张回到原始社会有什么关系?

  答:哈!原始社会不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上上下下都没心没肺吗?

  问:也是“小政府,大社会,民自治,君无为”吗?

  答:准确地说,是“有社会,无政府;有协调,无治理”。因为那时还没有国家,只有族群,当然也就没有政府,只有“负责人”和“带头人”。他们(或她们)的工作性质,其实有点像家长、族长、班组长;与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君臣。所以,用氏族社会的组织模式,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民自治,君无为”的理想,不太靠谱。更何况,“小国寡民”的时代早以结束。即将出现的,是“一统天下”的“大帝国”。

  问:因此,道家的方案和儒墨两家一样,也不能“救市”?

  答:当然不能。

  问:儒也不能,墨也不能,道家也不能,请问谁能?

  答: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