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能直播吗:土家诸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7:33
土家先民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巫术并存的历史阶段,民间信仰极为普遍。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土家民间信仰又从原始宗教演变为多神信仰。土家地区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既存在民间信仰,又存在正统宗教。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民族都与某种动物有亲属关系,此动物即为该民族的图腾。土家族的图腾崇拜主要是虎图腾崇拜。《后汉书》载:巴人祖先“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土家族人认为白虎神有两种:一为“过堂白虎”,一为“坐堂白虎”。湖南土家族人认为过堂白虎是邪神,必“赶白虎”;坐堂白虎是好神,视为尊神,必须敬奉。民间传说,“过堂白虎”残害土家子孙后代。当小孩犯痉挛、翻白眼、吐白沫等病时,认为是白虎作崇,小孩灵魂被“白虎”招走,必请土老司赶白虎。其作法是:在门外坪坝中插一竹竿,上挂一只公鸡,土老司在堂屋里作法。手执桃树枝叶满屋乱打,并撒五谷。听到屋外公鸡一叫,表示“过堂白虎”已被赶走。每年秋收以后,有小孩的人家要请土老司做法事、赶白虎。
  土家地区信奉的自然神有梅山神、猎神张五郎、阿密麻妈、傩神、太阳神、月亮神、火塘神、火烟神、火畲婆神、土地神、井水神、麻阳神、四官神、五谷神、舍巴神、毛娘神、灶神、门神、财神、山神、水神、风神、雷神、树神、蛇神、龙神、鹰神、瘟神、茶神、田神、牛神、高坡煞、婆送嗄(烟婆婆)等。土家祖先巴人祭祀田神以祈求丰年,祭典非常隆重,故宋代《太平寰宇记》说:“巴之俗,皆重田神。春到刻木虔祈,冬即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以上神祗按内容分为人神、动物神、植物神、山神、水神、火神、风神等。按性质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们爱戴的尊神,二是人们畏惧的邪神。由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有些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神祗,传入土家地区后,为土家人所信奉,并成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有些则是土家族固有的,如梅山神、巴山婆婆、毛娘神等。如梅山神是土家人敬奉的女猎神,相传她在狩猎时与猛虎搏斗,衣服被虎抓烂,赤身裸体,倒在死虎旁边。因此,猎者猎前敬时必须  穿着整齐,不得袒胸露体,不准讲丑话,不准吹口哨等。石门县、慈利县、桑植县土家族人信仰猎神张五郎。张五郎木雕塑像形状是头朝地、脚朝天,表示其身躯跌下悬崖,倒挂在树上。土家人打猎前先向翻身倒祖张五郎问卦。如果准进山,就带上张五郎偶像以示易得猎物。又如阿密麻妈(又称巴山婆婆)是土家儿童的保护神。民间相传她是龙王天子原配夫人,因被龙王遗弃而逃到土家山洞,专为土家百姓抚养幼儿。凡是被她抚育的小孩都健康成长了。因此,妇女生小孩后,其家人剪一个打伞纸人贴在屋里碗柜门上,象征阿密麻妈。逢年过节,母亲必须虔诚敬之。这样,小孩不染灾病,易养成人。土地神是个多神系统,分为天门、城隍、桥梁、山林、田垄、当坊土地六种。建国以前,土家村寨均建土地庙,立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此外,还有主管五谷丰登的五谷神,保护六畜兴旺的四官神,上天奏本的灶神,公断纠纷的灵官神。
  祖先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产生于氏族公社时期。祖先崇拜是土家宗教信仰最有特色的遗风之一。土家人认为,历代祖先是最亲近的人,他们去世后化为子孙的保护神拔普帕帕(祖先神),逢年过节或者重要集会必须敬之。土家祖先神范围宽广,包括氏族祖先、土司官员和家先神三种。土家地区民间信仰场所有向王天子庙、八部大王庙、婆婆庙(土家语叫“琶葩月挫”)等。
  氏族祖先神最著名的是八部大王。传说八部大王是土家八个部落酋长,他们为开拓湘西建有功业,故为土家子孙所祭,并在保靖县首八峒、永顺县老司城、龙山县马蹄寨等地曾建八部大王庙。明代《永顺宣慰司志》载:“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日,巫祀试白水牛,以祀一年休祥。”保存至今的首八峒碑文为:“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故讳八部者,盖以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每年正月初,土家人杀羊祭祀。祀后在八部大王庙前举行盛大祭礼和摆手歌舞活动,以猪牛羊狗血祭八部大王。其次,桑植县、永定区、慈利县、石门县等地供奉大二三神。《同治鹤峰州志》记载:大二三神为“田氏之家神”,民间传说大二三神是田姓氏族中三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后人按照他们的相貌用樟木雕塑红、黑、白三种脸谱的神像,立于庙内,世代供奉、敬香。再次,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慈利县等地至今保留了祭祀土家“向王天子”的习俗,天子山风景区及老木峪、龙尾巴建有五座“向王天子庙”,供奉向王天子夫妇神像。土家地区各大姓氏都将自己的氏族祖先作为尊神加以信仰,只不过名气有大小不同。名气大的氏族祖先有其传说和遗迹,名气小的其事迹消失。
  祖先崇拜的第二类神是土王神。在土家人的信仰中,土王神是指各地土司最高统治者。土家地区自元代建立土司制度后,由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世袭统治直至清代“改土归流”,其统治达四百余年。土司王是统治一方的土皇帝,是土家先民首领,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在民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土司王去世后,由于土家人的灵魂不灭观念,认为生前强大的人死后灵魂也是强有力的,于是产生了对土王的崇拜,土家村寨建立土王庙(又叫土王祠或摆手堂),如清《乾隆永顺县志》载:“土王祠,阖县皆有,以祭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旦后、元宵前,土司后裔或土民鸣锣击鼓,舞蹈长歌,名曰摆手。”每次过年之后,土家后裔鸣锣击鼓,举行隆重的集体祭祀和歌舞娱乐活动。在摆手舞开始之前要祭祖先、祭土王,摆手人员要先绕土王祠一周,举行祭祀仪式。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有各地的土司,各姓有各姓的土王。湘西北以彭土司著称,指溪州刺史彭士愁(土人称“彭公爵士”),其左右丞相为“向老官人”和“田好汉”。湘西北土家族聚居村寨为其立庙,土王庙里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尊偶像,向老官人本名叫向宗彦,是土王彭士愁的文官,与彭士愁同供于土王庙里,站在土王左侧,手执大印。田好汉是土王彭士愁的武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与彭士愁同供土王庙里,站在土王右侧,手执大刀。正月初一至十五及八月十五,土家村寨祭祀土王。石门县、慈利县曾有七里公王庙30多座,庙里供的尊神“七里公王”为明代添平土司王覃添顺。土王崇拜是土家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民间祭祀土王之风普遍流行。但土司制度发展到后期,土司王对土民的掠夺加重,各项制度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因此民间反抗和揭露土司残暴罪行的故事随之产生。如《白鼻子无道》、《鸡腿哪里去了》等民间故事就是揭露永顺末代土司彭肇槐的暴虐统治。
  土家族家先神是清代“改土归流”后随着封建地主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祖先崇拜的主要形式,是将历代去世的本家祖宗奉为神灵,并在各家堂屋专设祖先牌位(俗称家先神龛),供奉自己的祖先。神龛上置有香炉,以供香火。神龛上方横写“祖德流芳”,中间竖写着祭祀牌位:“天地君亲师位”(往后又写“天地国亲师位”),左侧是“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右侧写上“××堂上历代祖先”。逢年过节,土家长者必在神堂上点灯烧纸,并用酒肉饭菜等祭品祭祖。土家族祭家先神的习俗保留至今。
  土家语“梯玛”意为敬神的人。土家族宗教仪式执行人梯玛,汉语称之为“土老司”或“端公”。梯玛是摆手舞的掌堂师,用土家语言唱“梯玛古歌”,故被称为“歌师傅”。梯玛是不脱离劳动的职业宗教者,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很受人尊重,群众称之为人与神的沟通者、人神合一的统一体。“改土归流”前,梯玛权力较大,是基层政权和神权的操作者,他不仅主持民间宗教仪式,而且还管理土家村寨的婚丧、求儿女、治病、许愿、还愿、占卜、解结、赶鬼、赶白虎、解纠纷、娱乐等社会活动。“改土归流”后,其职能大大减少,活动范围仅限于替人赶鬼治病、求福消灾的祭祀活动。土家男女需经梯玛许可方能订婚。举行葬礼时,由梯玛“念经”。祭吊死者时,由梯玛椎牛祭神。梯玛没有正式经书,其唱词全凭记忆(有的保留手抄本),从其全部的宗教祭仪表演可以看出梯玛精通土家历史文化和风俗,不仅掌握土家族的史诗、典故,还能表演土家族各种舞蹈,包括摆手舞、铜铃舞等,故梯玛是土家文化传承人,为继承土家族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戴楚洲)

土家族地区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湾村里,出了一个智勇双全,十分幽默的猎人,他就是被当地人尊称为“向老官人”的“八部大王”。
    传说,“八部大王”原名叫涅壳赖,家里除了八十岁的老爹和七十岁的老母外,还有一个弟弟,从小,他们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房子是茅草盖的不遮雨,竹子夹壁不挡风,一家人全靠涅壳赖兄弟俩挖葛找蕨度日,为了吃盐,家里全靠七只蛋鸭下蛋换盐。
     常言道:“穷则思变”,经过几番发动准备,他联络乡亲组建一个狩猎队,不久,威名传遍酉水流域,前来参加狩猎队的成百上千,声势日益浩大,而智勇过人的涅壳赖自然成了猎队的“头人”。
     消息传到京城,皇帝心惊胆战,心怕影响自己的皇位,遂派兵前来镇压。于是在莽莽山野之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朝廷派来的官兵大多来自平原地区,善打阵地战,但在这里却失去了优势,再加上对当地的环境不熟悉,很快就败下阵来,仓皇逃回京城报告皇帝。皇帝得知战败的消息更加害怕,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经过讨论,文武大臣一致认为,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于是下旨传诏涅壳赖上京城受封。
     诚实的涅壳赖单枪匹马来到京城,皇帝马上召见他说:“你如愿意,我封你为”“八部大王”,从此留在京城过锦衣玉食的生活,”。涅壳赖从小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愿受封。“你要回家,难道皇宫不如你家?你家是什么样的情况?”皇帝问。涅壳赖不慌不 忙地回答道:“家有七十人打柴,八十人做饭,忙不过来,就让风扫地月点灯。住的是千根柱头落地,修的九箭牌楼,雪大过路,一层银瓦盖顶头,吃的 有葛大人把仓,蕨大人守库,七只盐船下水,在磨鹰滩打了一只,全家三天没盐吃……”听到这里,本对涅壳赖怀有戒备心理的皇帝更加坐立不安,认为他有千军万马,随时都有可能推翻朝廷,于是假意挽留,并封他为“八部大王”自统一方。“向老官人”与皇帝举杯共饮以示皇帝恩泽。
     第二天,皇帝便赐了一匹宝马和一壶毒酒,让涅壳赖还乡了。却说涅壳赖受了皇帝封赐,又准许返乡回家,高兴之极,一路扬鞭行至友场坪(今永顺王村镇附近),看到这里山清水秀,便情不自禁停下马豪饮皇帝玉赐的“美酒”来。不多时,忽觉肚内绞痛,只听“哎哟”一声,伏于宝马上死去……
     宝马见主人死去,悲痛万分,驮着主人腾空而飞,回到首八峒的家中。大家挥泪将向老官人葬于黔山之下,待返回家中,却不见了宝马的踪影。
     不久,在拔茅后山的马趴溪,人们还见到一匹有气无力的白马,后又不知去向,又过了一段时间,白云山下的杉木溪寨口出现了一匹石马,据说与涅壳赖的宝马一模一样。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头人”,就在黔山下靠河的平地之中 修了一座庙,庙名为“八部大王”,每逢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去拜祭,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八部大王”庙遭到毁灭性破坏。如今,由于碗米坡电站的修建成功,里耶秦简的惊世再现,酉水黄金旅游线的建成,“八部大王”庙有望得到复修。
又名“八部大神”,土家族民间祭祀的祖先神。近年来,湘西有关研究专家认为,八部大王之神并非八人神团合称,实系一祖先神。“八部”当为“拔普”,是土家族语音之讹传而为“八部”。因远古土家族先民不谙汉语,只以本族语言进行信息交流,所祭之神当用本族语言符号指代;其二,“八部”一词无法用土家语对译,后世所谓“八峒”、“八个部落”酋长之说,实为基于汉语音译和汉文字记载符号而延伸出来的语义误解:其三,“拔普”之意直译,相当于汉语之“祖先”,这与其祖先神相吻合;其四,有关“八部大王”的英雄传说和神话中,从未出现过八部神团的分头行动;其五,“八部大王”神庙中所供神像亦从未有八人塑像或八人合体神像,仅只是一人之塑像。基于此,“八部大王”实为“拔普大王”,即土家族之一祖先神。

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八部大王没有载入史册,但在民间碑文中却有记载。保靖县城西北碗米坡镇沙湾村境内酉水北岸黔山下,现存清乾隆二年(1737)前所建的“八部大王庙”遗址,亦即首峒遗址,这是湘西州唯一的“八部大王庙”遗址,对研究酉水流域的文化和土家族古代政治经济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相传土家族祖先有八个儿子,各为一峒首领,“首八峒”即为第一峒,后人在此修建“八部大王庙”以示纪念,慢慢演变为土家族祭祀的一种习俗。此庙虽毁,但尚有庙门上的一块大石匾和断石碑,石碑下半载载云:“首八峒历汉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名为八部省盖以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峒”是当时行政区域建制名称,“八峒”即当时共八个区域)。

    “八部大王庙”遗址保存较好,正六方形的庙样基清晰可见。为何庙屋成六方形,目前还是一个迷。庙前那一对石狮仍在原处,其造型粗朴、古拙。庙门两侧石刻对联亦在遗址中,行楷阴文,上联:勋猷垂简篇驰封八部;下联: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原嵌在八部大王庙门楣上的一块青石碑铭,高1.51米,宽0.81米,正中有“八部大王”行楷四字,阴刻竖书于三条浮雕虬龙及云图间。现存湘西州博物馆。

八部大王是谁?

2007/6/10 8:27:04 

 


  “八部大王是我们家乡的”,梯玛向光权说。向光权根据酉水流域流传的一句歌谣“向柏林田好汉,彭江马希放”,认为八部大王最有可能是向柏林。

  向柏林是什么人?他是漫水土司的二儿子,因兄弟争权,盗窃父亲的官印逃跑,被哥哥的兵追赶,把印掉到潭里去了。后投靠溪峒首领禾著冲,驻守洛塔。彭王咸进入溪州后,禾著冲败走洛塔,彭王咸屡攻不下,暗地里答应向柏林,只要杀了禾著冲,溪峒就归他统治。于是向柏林杀了禾著冲,统治了溪州。后来向柏林被楚王召去喝酒毒死,溪峒最终落入彭王咸手中。后人把向柏林称为“溪峒卖客”,即叛徒,然而这样一个叛徒,为什么要敬他呢?梯玛说,他最善于捉拿鬼神。

 


土家族摆手舞源于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带。即重庆的酉阳县、湖南的龙山县、湖北的来风县。据考证,最早流行于酉阳县的可大、沙滩、老寨、酉酬、后溪等10多个乡。在那里的摆手舞成为土家人祭祀、节日喜庆娱乐的主要方式,摆手堂成为土家族人的主要文化舞台。摆手:土家语叫做“舍巴日”。意为在摆手时既歌又舞,早在人类的渔猎时代就开始产生,与古代的“巴渝舞”有悠久的渊源关系。
   商周之际,土家先民之一的巴人,就以军乐歌舞的形式出现在沙场上,参加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行列,成了“土家兵”最早的文工大队。《华阳国志》、《晋书》、《清乐史略》等古书均有记载。
   相传:在唐明皇当朝时期,安史据疆为王,举旗造反,搞得唐明皇行坐不安,下令调遣酉(水)、辰(河)、巫(水)、武(溪)、沅(水)五溪人峒酋长(土家族部落首领、战将)赴疆征剿。八峒酋长熬朝河西、西梯佬、西呵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此也所也冲、按也会也那飞列也,人称的“八部大王”,个个身高一丈,头大,两耳垂肩,满身红毛,赤臂露胸,武艺高强气力非凡,食量过斗,嗓音宏亮。“八部大王”奉令进宫,唐明皇设宴款待后,令其各率12000人马立即赴疆作战,临阵冲杀,屡战屡胜,凯旋回朝。唐明皇深怕“八部大王”性情野道,会夺取唐朝江山,以庆凯旋设宴之名,以毒酒毒死了“八部大王”,当收尸时,一个个从地上站起来,睁睛鼓眼,不言不语,如磐石一样搬不动。顿时,天空雷雨交加,电光闪闪,鸡叫狗咬,皇宫一片黑暗。唐明皇吓得魂不附体,躲在金銮宝殿下面,说道:“大王息怒!朕赐封众将为‘八部大神’,继掌五溪十八峒疆土,广修“八部大神”庙宇,与天地共存,永受香火”。霎时,“八部大王”身躯才倒下去。唐明皇为“八部大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每年正月初三到初八定为祭奠“八部大王”的日期,用跳摆手舞、唱摆手歌,以示纪念。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舞蹈,少则数十人数百人,叫“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万人,叫“大摆手舞”。每逢节日喜庆,土家族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在跳摆手舞时,男男女女成群结队,扛起龙风大旗,身披土花被面,拿起
  鸟枪、齐眉棒、梭标、吹起牛角号、土号、唢呐,点响三眼铳,浩浩荡荡,兴高采烈地走进摆手堂。土老司则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执铜铃司刀,祭奠“八部大王”。敬神完毕,就指挥唱摆手歌,跳摆手舞。歌声优美,舞姿翩跹,气氛非常热烈。
   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其舞姿有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日常生活等。这些舞蹈动作,生活气息浓郁,舞姿舒展大方,表现了土家族人粗旷豪放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