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四院41和44哪个好:勇者仇和 争议仇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0:22:24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16日 14:09
杨圣复 陈亮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宿迁时听取仇和汇报
勇者仇和(中国经营报)
在一片争议声中,宿迁市委书记仇和高票当选为江苏省新的副省长。
这一人事变动,在全国各地即将大范围换届之时,被人们解读为当今干部提拔的某种信号。同时,仇和的提升又预示着江苏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事业改革正在被“深化”和“提上日程”。江苏允许仇和“试错”?
仇和的特点,来源于他个性化的施政方式。在主政宿迁时,他出售国有单位的门面房,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他强行推进医改、教改,拍卖乡镇卫生院和变卖幼儿园,坚持“一卖到底”等等。由于这些不被常人接受的手段和路径,使得仇和备受争议。
今年1月20日,江苏省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宿迁市委书记仇和以541张的高票,当选为江苏省新的副省长。据说可能分管江苏的卫生、教育等方面。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仇和主导下的宿迁的改革目前没有完全取得成功,就已经招致一些人的负面说辞,以至于,有人认为仇和是在“拿宿迁人民试验”。仇和不承认自己是在“试错”。他说,自己不会在500万宿迁人民身上“试错”,更不可能在7000万江苏人民身上“试错”。
一位接近仇和的官场人士告诉记者:“仇和在一系列的改革中看似不可理喻,实际上他遵守着体制内的规则,并且有一整套自己的执政体系。此次江苏省人大会上主席团对仇和的评价就是‘锐意改革,工作能力强’。”
“宿迁社会事业的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它还是江苏省内最困难的地方。”江苏省委政研室主任高永沂表示,“除了上述可以通过地方改革者改进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原因是推进者无能为力的。医疗、教育体制中的一些深层矛盾显然不是一个地级市党委书记所能解决的。”
“以后他管的面儿上的事会多一些。由于省里分工较细,他对具体事情的推动力会小一些。”江苏省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说,“宿迁正在进行中的改革可能还会继续下去,但以后就不好说了,因为换了领导,思路和胆量就有可能不一样。”
“两个肯定”提拔仇和
仇和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在一些公众心目中,被认为是“酷吏”、“不可接受”,他推行的改革也很容易被人们认定是“教育产业化”、“一卖了之”。但拥有近10年执政经验的仇和被“提拔”,显然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肯定。
“对仇和施政方向的肯定,远远大于对他的个性化的施政手段的争论。”一位江苏省人大常委向记者表示,从选举结果来看,仇和个性化施政方式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他施政效果的评价。
“仇和敢碰‘硬’,敢于在民生问题上‘大做文章’,是政府对改革力量的一种褒扬。这年头敢于改革的领导太少了。”宿迁一位副厅级干部这样说。对此事有研究的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认为,仇和的擢升,是国家和政府对他大刀阔斧的改革的一种肯定,是对他通过改革来增强治理社会能力的一种肯定。“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就应该被提拔。”
“这也与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的领导风格分不开,思路开阔、锐意改革、鼓励创新,而仇和作为他的下属,以改革者形象著称于世,正是靠着这种的‘创新环境’。”赵杰说。
事实上,江苏省为其最落后地区的宿迁加快发展也的确开了许多绿灯。2003年召开的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决议中明确写着“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就是证明。
“改革大胆推进了,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社会震荡。”那位常委说,医改和教改的“巨大利好变化”也支撑起了仇和直面宿迁改革的底气。
此间一位人士这样评价:“仇和早年在沭阳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他扭转了沭阳官场‘忘记责任不作为’或‘偏离使命乱作为’的习惯。尽管未能就此使当地公务机构变得高明超脱,却使之拥有了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仇和在宿迁改革的意义,则是触动了国家的垄断体制,从群众心理出发大胆推进,让市场经济充分活跃了起来。”
1,2,3

江苏期待改革“猛药”
“仇和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所谓能人治理现象。在一个贫穷的地区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这个地区才有可能取得重大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主任毛寿龙说。
据记者了解,除了仇和的改革模式受到关注和肯定外,江苏省要求赶超的现实困境正是让独具改革精神的仇和走上了前台的原因。“民意也有这种愿望。”
江苏近年发展速度落后于浙江、广东之后,2005年GDP更是被山东超过。“延续多年日益白热化的苏鲁竞争的排序颠倒,对江苏的发展信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江苏下一步的发展,要从体制上取得突破。”江苏省级机关一位工作人士表示,擅长在体制上改革创新的仇和上台,成为江苏省今后教育卫生等领域综合改革的信号。刚刚结束的全国经济普查挤去了江苏的一些GDP水分,使人对江苏近两年来施政效果产生质疑,加上又传出国家将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消息,江苏就更有点儿如坐针毡了。“这一消息在短期内对江苏的税政有益,但长期来说却给主要依靠吸引外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江苏尤其苏州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位人士说。
与山东相比,外向经济型的江苏大企业数量少,企业平均规模小,并且在能源问题上缺乏抗衡能力。江苏GDP排序上的落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周期波动的影响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高永沂表示:“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江苏改革应有成效的显现。江苏今后在综合性改革和社会性改革方面力度肯定要大些,必须重新创新,做事情更猛些。”
中央明确的新一轮改革重点,已经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入到包括教科卫文这些社会事业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作为中国地方县市基层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人物的仇和的此次升迁,给了经济发展排名靠后的江苏一点特别的振奋。”江苏省一位政府人士说,相信他在未来的江苏“新舞台”上不会让大家失望。
争议仇和(南方周末)
“好人,还是坏人?”这有点像一个绕不开的哲学问题。
这不仅是很多人小时候看电影时的疑问,成人世界也不能例外。尽管成年人更容易理解——如果把“好人”和“坏人”设定为两个遥遥相望的点,那么,大多数人其实是在这两点之间的直线上徘徊。
2004年2月5日,本报《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一文发表之后,网上跟帖评论2万多条,对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的评论,大家的意见看来也分为了两派:有的说,好人,有的说,坏人。有的说,现在这种官太少,有的说,这种官中国不需要。
这些评价都来源于46岁的仇和8年来从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到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的种种激进变革之举。他既强力反腐、以扣除公职人员工资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又是强制拆迁、强令国企改制“以卖为主”、要求犯错市民在电视上公开忏悔的指挥者,还是最早在全国完成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公推竞选”等建设民主制度的试验者……
倏忽一年光阴。这一年来,仇和有什么变化?宿迁有什么变化?这场争论带来了什么影响?
总书记视察
12月12日,记者回访宿迁。当天是星期天,仇和的日程仍然满满的,他上午出席在宿迁召开的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下午接待省委研究室的专题调研小组,晚上批了十多个文件,还会见了三个来投资的客商。
在2月份身处争论漩涡时,仇和在宿迁内部会议上统一思想:“我们的策略是拳击海绵,不作反弹,闭口务实,埋头干事,沉默是金。”
一长串的排比句,是仇和演讲的风格,隐于幕后运筹,是仇和长期面对媒体的策略。
这场争论尽管刚刚开始就戛然而止,但给宿迁市无疑带来了空前的关注。
2004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造访宿迁,这是一次不期而至的视察,他先至沭阳,在田间听取沭阳县委书记以及仇和的汇报,随后改变行程,前往宿迁,傍晚时分,胡总书记提出要到市里的商贸中心看看,见见老百姓。
这一突然之举忙坏了负责安全的工作人员,胡锦涛一路缓步而行,不时停下和老百姓拉点家常,问问收入情况,听听地方官的口碑如何。
当晚,胡锦涛夜宿宿迁国际饭店,次晨离开。
仇和一直全程陪同视察。“我感觉胡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政治民主的建设情况。”仇和告诉记者,“从沭阳推行的干部任前公示,到宿迁的公推竞选,胡总书记对此问得最多,问得最细。”“选一个人,是机制,选一套班子,就是制度了。”仇和后来这样理解胡总书记当时的话,在视察过后,宿迁市成立了一个课题小组,专责落实此事。
“明年宿迁市准备在乡镇推行海选试验,”宿迁市一位干部透露,“乡镇党委书记,由全体党员直选,乡镇长则由全民海选,这涉及诸多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因为这一层次的海选,不像村级选举是‘熟悉人’选举,在乡镇范围内,如何产生候选人、如何竞选、如何筹措经费,如何宣传竞选纲领等等,都需要制定明确的制度。”
“按照现在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直接选举的级别,应该要推进到县一级了。”这是仇和的观点。
仇和每晚睡前读书50页,今年读书共约30本。
政绩和房价同升
“铁本事件”事发江苏,对江苏而言,2004年中央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无疑影响巨大。
“但对宿迁来说,2004年的宏观调控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仇和的理由如下,“今年影响经济的主要是两大要素,一是土地,二是电力,恰恰是这两者,宿迁都不缺。”
市委常委叶辉分管宿迁经济开发区,他告诉记者,“宿迁有‘后发’优势,例如电力,分配给宿迁的指标目前仍有富余,另外,江苏省还对宿迁有特殊优惠,工业用电每度优惠0.1元,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很大的吸引力。”
开发区2003年的财政收入仅3000万元,2004年达到8000万元,叶辉预计2005年达到1.5亿元。仇和无疑对此十分满意,在他的个人述职报告中,他提到,预计2004年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财政总收入18.48亿元,同口径相比增长15%,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另外一个大胆的举措是,仇和预测宏观调控后建材将全面涨价,2004年下半年,宿迁经济开发区5座运河桥、13条路同时开工,市里几项重点工程如通湖大道、宿沭一级公路等全面上马。
这些仍旧是典型的仇和风格,在政策面前研判大势,于雷霆一击后闪电收手。
从政绩数字来衡量,仇和2004年的答卷无疑成绩不俗,然而这些同样只是数字,对宿迁市民而言,2004年宿迁市中心的房价涨到近3000元,这才是大事,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仍只有6351元。
宿豫县雨露村的李大爷,一家五口,有田两亩,2003年的纯收入不足3000元,2004年儿子咬咬牙,贷款5万元,买了辆运砂车,小两口轮换开车,一月的毛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这收入是多了,可借的款子也要还啊,负担太重了。”李大爷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好了还是差了。
他家三间红砖屋,家电只有一台长虹21吋彩电,一桌八椅三床,还有两个衣柜。
这些是宿迁的百姓,他们天天在电视上看到仇和,却从不清楚市委书记内心的真实想法。
仇和在外界眼里仍然极富争议:他改革、他民主、他博学、他自负、他倔强、他孤独,这或许正是一个在中西方文化的融通与冲突、在现行体制的格局、在人性复杂动机的驱动下的官员的现实生存状态。而对于仇和本人或外界而言,一些问题仍将继续思考和争论下去——一个执政者的边界到底有多大?
1,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