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七院总部:乐论之三:庸人乐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8:14

阿镗乐论之三:庸人乐语

     王国维先生写人间词话在前,阿镗仿其体写乐话在后,兼且自扰清静,岂非庸人所为?本文因之得题。


     作曲 ,一要真感情,二要想象力,三要功力。缺一者,不宜作曲。


     巴哈是作曲的百代宗师。以小变大,以简变繁,以单声部变多声部,以一调变多调,皆无人能及。后世作曲者,凡宗巴哈而又有个人风格者,均可领若干风骚。不学巴哈,就像书法不习颜柳,作诗不读李杜。此所谓“能师物心者,必先师于人”也。


     一般人对音乐作品的印象感受,无法离开对演唱演奏的印象感受而独立存在。就此意义说来,没有好的演唱演奏,便没有好的作品。所以,作曲者如没遇到满意的演唱演奏者,宜把作品暂锁抽屉,也不要拿出来让人糟蹋。


     俗人赏旋律,雅士赏意境,行家赏功力。能赏意境与功力者,必能赏旋律;能赏旋律者,未必能赏意境与功力。此雅俗、高低有别也。

 
    旋律、意境、功力,三者既不可分又可分。得其一者已入流,得其二者是上品。三者皆备,乃是雅俗行家共赏,登堂传世的上上之作。


    功力所指,一是变化、发展素材的能力。二是运用和声的能力,包括和弦连接的逻辑性和色彩变化等。三是写作和安排对位素材的能力,包括声部进行的理路清楚,横的流畅进行顾及纵的立体效果等。四是安排和创作节奏的能力。五是写声乐曲要熟悉和发挥人声的特点,写管弦乐曲要熟悉和发挥各种乐器的特点。六是结构全曲的能力,包括前、中、后的互相关联呼应和各段落,各声部比例与对比的恰到好处。


    巴哈的音乐,意境高绝,功力盖世,旋律不算特长,篇胜于句,所以是雅赏行家多于俗赏。舒伯特的音乐,旋律极美,意境如诗,技巧功力尚未臻登峰造极之境,大型作品句胜于篇,所以是雅俗赏多于行家赏。圣桑的作品,旋律华美,技术一流,可惜欠缺深远的意境和弦外之音,有篇有句而无动人心弦之力,所以是俗赏家多于雅赏。


    莫扎特的音乐,不以雕琢便旋律、意境、功力三者兼备,有如天生丽质的少女,无需妆扮便人见人爱。此乃高绝不可学之处。有人把莫扎特比李后主,不当之极。比之陶渊明,则稍近矣。同样是出乎自然,不争,不燥,清爽,脱俗,貌似简单枯槁,其实浑厚丰满,听之吟之,可平静心境,得无穷余味。


    论音乐的博大精深,无过于贝多芬。讲内涵,他的作品充满对人类的关爱和人性、人情味。喜,怒,哀,乐,温柔,幻想,挣扎,搏斗,胜利,超越,无所不有。讲风格,有宗教,有古典,有浪漫,甚至有一点现代。讲旋律,世界各地无处不在唱他的欢乐颂,无人不爱听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诟病贝多芬旋律贫乏的史特拉文斯基辈,那里写得出这样美而多的旋律?讲功力,他发展变化素材及和声对位的功力直追巴哈,写作大型奏鸣曲式的成就前无古人,更是用音乐表现戏剧性的开山师祖。乐圣贝多芬,诗圣杜甫,一西一中,像两座长明的灯塔,指引雾海中人类的航船,不至全迷方向。


    听布拉姆兹的音乐,令人联想到黄宾虹和李可染的山水画——大巧似拙,厚重无比,初接触可能不喜欢,但越听越看,越觉其美其味皆无穷无尽。

十一
    各种形式无所不写,无所不精,又兼有旋律、意境、功力者,唯柴可夫斯基一人。然而,与巴哈、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兹等超凡大师相比,总觉柴氏尚矮几分。何故?格调稍低,深度稍浅也。就格调来说,怜人者高,怜已者低;为他人伤心者高,为自己伤心者低。就深度来说,内向者高,外向者低;表现精神世界者高,表现外界景物者低。情不能无,无情便冷;情不可滥,滥情便俗。此中分寸,只有几位超凡大师拿捏得恰到好处。

十二
    李斯特的作品,意境深远不如贝多芬,清丽脱俗不如莫扎特,诗情万种不如萧邦,但极具刚阳之美,充满王者气派。他提携萧邦,激赏华格纳,立乐人相重的万世典范。对比之下,相轻相贱之后来乐人,能不汗颜?

 十三
    萧邦情多才高,粒粒音符,滴滴血泪;一件乐器,万种色彩;似水柔情,征服世界。帕格尼尼与之相比,便显得有才华而无情怀,有外表而无内在。故帕氏只是现代小提琴技法的开山师祖,萧邦则在作曲上与几位超凡大师并排。

十四
    德国人严谨,其音乐也特别讲究逻辑和结构,所以能大。即使是二、三十分钟一个乐章的庞然大曲,也前、中、后互相紧密关联呼应,秩序整然,大而不散不乱。法国人浪漫,中国人散漫,所以法国音乐富色彩,中国音乐长旋律,却都少有大而严密的作品。

十五
    勃辽兹、德彪西、拉威尔三位法国作曲家,均以色彩见长。勃氏的管弦乐配器色彩开宗立派,德氏的和声色彩前无古人,拉威尔则兼有二人之长。

十六
    中国的戏曲音乐,单靠旋律便把唱词的意境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方面实为西洋歌剧所不及。可惜限于种种条件,始终是旋律孤军奋战,以至逐渐不敌各路军马联合作战的西洋歌剧。乐界豪杰之士,何不揭竿而起,集中西优点,另辟战场,建功立业?

十七
    歌剧音乐,“一要与歌词感情吻合,二要表现出人物性格,三要符合时代与民族风格。”此乃深辨其中甘苦的至理名言。持此标准评论,写作歌剧音乐,必无大误。

十八
    华格纳的歌剧天马行空,普契尼的歌剧出水芙蓉,莫扎特的歌剧羚羊挂角,威尔第的歌剧如泰山重。

十九
    普契尼以旋律造意境,华格纳以功力造意境。世人喜爱普契尼者多,欣赏华格纳者少。曲高众难和,岂能不服气?

二十
    华格纳与普契尼做人都一塌糊涂,音乐却高妙之极。可见,人都有两面。文,不一定如其人;乐,也不一定如其人。

二十一
    美术善写景,音乐长抒情。最伟大的音乐作品,无不以抒情为主。传统中国器乐曲写景多于抒情;故少有深刻伟大之作。

二十二
    写景之曲非无佳作。孟德尔松之“芬格尔海穴序曲”,德彪西之“月光”,都是美妙传神,极富创意之曲中上品。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斯美塔那的“莫尔岛河”,更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得天衣无缝之作。然而,比之贝多芬的“命运”、“合唱”交响乐,气魄、深度、感人度,显然不能同日而语。

二十三
    中国古琴音乐的空灵,浑厚,孤高,为西洋音乐所无所不及。相形之下,筝显轻浮,小提琴嫌花俏,钢琴觉累赘。如此独步中西的乐器,却日渐式微,不见容于今日之社会。曲高和寡,又一例证。

二十四
    古琴音乐,贵在脱俗。作曲诸戒,首要戒俗。何谓俗?虚情假意俗,陈腔滥调俗,曲意迎合俗,狐假虎威俗,无病呻吟俗,轻浮油滑俗,争眼前名俗,贪非份利俗。诸病皆可治,唯俗无药救。

 二十五
    古典与流行之别,主要在“深厚”二字。在意境、音响、技巧、功力等方面,古典音乐无不力求深厚,流行音乐无不求浅薄。故优秀的古典音乐能达百听不厌,历久弥新之境;一般的流行音乐只能流行一时,转眼便云散烟消。

二十六
    古典音乐也有深而不雅者,流行音乐也有浅而不俗者。前者如某些鬼气森森,怪乱剌耳的近世之作。后者如西洋流行歌“你照亮我的生命”,国语时代曲“夜来香”,粤语流行曲“小李飞刀”等。

二十七
    古典之中,也有深浅之别。亨德尔与巴哈,罗西尼与贝多芬,帕格尼尼与萧邦,柴可夫斯基与布拉姆兹,普罗高菲夫与萧斯塔可维奇,史特拉文斯基与巴尔托克,放在一起相比,便显出前者浅后者深。浅者易被接受,深者耐听;浅者华美奔放,深者厚拙含蓄。似浅实深,深入浅出,浅深兼备者,莫扎特是也。

二十八
    音乐的“厚”,首先来源自情感的深厚。情感深厚者,单一旋律也有厚度。其次,来源自和弦连接和声部进行的方向感和逻辑性。最后,才是来源自织体的厚度和中低音区的使用。

二十九
    萧邦的“诗曲”,旋律凄美,意境深邃,功力高超,一曲已足留芳千古。萧氏虽英年早逝,应可无憾。

三十
    写小品要才气,要旋律,要感情;写大品要功力,要结构,要理智。此所以写大品可学,小品不可学。才气高功力低的人,写小品易,写大品难;功力高才份低的人,写小品难大品易。大小皆能,则非才气功力皆高者莫辨。

三十一
    舒伯特的歌曲和小品精彩绝伦,无人可及。史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和交响乐等大作品气象万千,一气呵成。二人可为一善小,一能大的代表者。

三十二
    以四件弦乐器,便似有整个管弦乐团的厚度,色彩,气魄;兼有旋律,和声,对位,结构之美;又意境深远,百听不厌的,首推德彪西的弦乐四重奏。“创者易工,因者难巧”,是王国维先生论艺术创作的金玉良言。然也非无例外。海顿是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形式的创造者。可是,论气象,深度,成就,显然贝多芬、布拉姆兹、萧斯塔可维奇等后来者青出于蓝,更工、更巧、更大。

三十三
    孟德尔松的音乐远离血泪,充满快乐与光明。马勒的音乐尽是悲苦,处处可感不幸与无奈。同为犹太裔作曲家中才华高绝的顶尖人物,却代表世界的南北两极。不知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上帝对其选民的精心安排。

三十四
    意境为前人所未有,功力堪与前贤颉颃的萧斯塔可维奇交响乐,充满压抑感与反抗力,最宜胸中有郁结需抒解,有闷气需发泄之人听。

三十五
    以音乐为国家民族立功立言,在有生之年便被尊为国宝者,有挪威的格里格,意大利的威尔第,芬兰的西贝柳斯等。中国历代没有音乐家被尊为国宝,不知原因何在,也不知这是中华民族的幸或不幸。

 三十六
    齐白石的水墨独步中外古今,首在一个“趣”字。以“趣”求诸乐,克莱斯勒的小品似之。

三十七
    古今由演奏家为协奏曲所写的装饰奏(或译作华彩乐段),以克莱斯勒为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所写的最精彩,最见功力。一般人以为克氏只会写旋律,听听此段,便知这位乐界奇才发展组织素材和对位的功力,均达匪夷所思之境。呜呼!克氏之后,未见有来者。

三十八
    贝多芬之第五号,布拉姆兹之第二号,柴可夫斯基之第一号,三首带降记号的钢琴协奏曲,充满刚阳美。听之奏之,阴气尽扫,阳光遍地,精神大作。

三十九
    以感人之深为古今协奏曲排名,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第一。曾令笔者洒落男儿泪的,仅此一首。

四十
    如果容许主观地给前人的无标题音乐加上标题,真想称布拉姆兹的小提琴协奏曲为“人生”。曲中有暴风雨,有阳光,有挣扎,有和平,有爱情,有眼泪,有深思,有奋起,有欢乐,有凯旋......可说人生各样,尽在其中。以音乐写人生,史美塔那的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及柴可夫斯基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均未达此境。

四十一
    “凡音乐皆有标题”,似是而非之说也。较之文学、美术、戏剧等,音乐是更抽象,更高深之艺术。其好处在于同一乐曲,可以有多种铨释,可以让听者有多种联想,多种感受。硬给无标题音乐套上标题,犹如剪鸟翼,绑马腿,徒令广者变窄,深者变浅。

四十二
    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首首带标题连解说,有如绝代佳人穿了一身拥肿俗气却脱不掉的衣服,真煞风景。相信天下人看美女,都不喜欢看衣服穿得太多的,可何况是面纱,头巾,裹脚布。

四十三
    音乐以无标题最上,有标题次之,每段均有标题又次之。到每段每句都用文字来解说时,便流于庸俗,附会,累人,把音乐抒情、抽象的特点、长处全部抹煞干净。可惜一般外行人偏喜用文字故事来解说音乐,以为爱乐,其实害乐。中国音乐的落后于西方,多少与中国人偏爱标题,乐曲中具象多,抽象少有关。

四十四
    乐之荀贝格,颇似词之姜白石。才高八斗,全用于堆砌雕琢,故其作品格高情少,虽经得起分析推敲,却难为世人接受。因情竭才多而创之十二音列作曲法,无异窒息生机的新八股。近人作曲不宗巴哈而宗荀贝格者,作品大都言理不言情,有骨而无肉,有肉而无血。

四十五
    今人并不因宋诗比唐诗新而更爱宋诗。何故?高下有别,非关新旧也。动辄以新荣以旧耻者,可曾想到一千年后,时人看吾辈作品,也只有高下之分,绝无新旧之别?

四十六
    看中国诗、词、曲的发展史,最初都是因人有感要发,有情要抒而兴起,中间因有情有才之士介入而工,最后因缺情求工而衰落。以此观乐,当今世界主流作曲派的重堆砌计算而不重感情意境的作曲趋向,必引古典音乐走向没落之途。

四十七
    三百年来,主流古典音乐的内容意境大略演变如下:赞颂上帝的虔诚心声——典雅高贵的宫庭情趣——奋起求自由平等的呼唤——多彩多姿,无拘无束的人生人生百态——冷艳奇丽的自然色彩——苦闷压抑的叹息与抗争——原始粗野的哭泣吼叫——歇斯底里,不阴不阳的燥音怪响。再往前看,柳暗花明恐无望,轮廻脱胎是其时。

四十八
    乐评既打不倒一首真正的好作品,也捧不红一首平庸的作品,故西贝柳斯劝人“别把评论家的一派胡言放在心上”,并指出“世上从没有一座铜像是为评论家而建的”。充其量,乐评只是作者自我感观的发泄,只能给平淡寂寞的音乐生活增添一点热闹与生气。对阿镗的庸人乐语,也应作如是观。

1986年春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