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茶艺表演:举世罕见的兵马俑群和瑰丽的唐三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2:32:49

世界著名的秦代兵马俑群集当时艺术和制陶工艺之大成,不愧为古代艺术珍宝。俑是中国特有的雕塑艺术的一个门类,我国古代陶俑,都是从古墓中发掘出来,秦俑也是如此,它是公元前210年的秦始皇陵遗物,它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已发掘的兵马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出土的陶俑共有7400多件,主要有陶制人俑、马俑和木质战车等组成,其中有陶车士、陶马、手牵战马的骑兵,双手握弓的蹲跪步兵和双手拄剑的将军俑等,其陶人、陶马高大如真人真马,最高的将军俑身高达1.96米。它们以实战的军阵和军容布置,战车、步兵和骑兵各兵种联合编组成大型混合军队,其巨大场面加上军士的配备和容貌神态,显示了秦始皇统率“奋击百万”、“战军千乘”的秦军战胜六国,一统全国的缩影。在这么早的年代,有这么巨大的陶制兵马军阵和高大如真的兵马俑群,这在世界上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你可知道此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吗?要解答此疑题,必须从陶俑的制作工艺说起。在公元前221~210年的秦世皇时期,在生产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要烧制出数量这么多,体形这么大的陶人、陶马,在工艺上是很困难的。可是秦代工匠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致使在制陶工艺上获得多项突破:(1)分段模制成型:如采用湿泥一次堆塑成型,由于陶俑的高大尺寸,会使泥塑承受不了自重而变形,甚至坍掉。为此当时工匠采用分段制作法。同时为了提高成型速度,还采用模制成型技术,从面容不一的武士俑和神彩各异的骏马来看,模具可分为合模和单模。陶俑模制分段部位是人俑头、躯干、手臂、脚、腿、手和马俑头、躯干、颈、耳、腿、尾、飞鬃等。(2)严格控制干燥条件,这对大型厚壁泥坯来说很重要,它必须确保内外层水份能均匀排出,致使表里收缩基本一致,因此当时必须避开过热和过冷的季节,并施加遮盖物,慢慢干燥,才能保证陶坯干燥过程中不开裂。(3)粘世整俑后修整雕塑,泥坯在干燥时水份慢慢挥发,强度也慢慢提高,但在分段粘结时,泥坯不能太干,否则用湿泥条粘不牢,但也不能太湿,否则粘成后易变形。在泥坯湿度控制适当时进行粘结这很关键。粘结过程必须是先下而上,连成整体后,再雕塑修正。(4)合理整体设计,为确保俑体能站稳,并在制作和烧成过程中不变形,陶俑设计了足踏板,它连接实心的足和腿,而上身躯体、手臂和头是空心的,这样确保整体重心向下,故能站得稳固。(5)严格控制烧成条件,在当时起重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体大质重的兵马俑平稳地放到窑内,可以认为不太可能,为了避免或减少搬运,很可能采用原地制整坯,原地建简易窑烧成。在烧成过程中要控制升降温速度和窑内温度均匀,经科学测试秦俑的烧成温度在900℃左右,这样才能确保陶俑不变形,不开裂,并能使俑体各部位烧成质量基本一致。在俑体的空心部位设计有孔经7-11厘米的园孔,以便烧成过程中出气,以防作裂。陶俑烧成后,再用天然色料绘上各种颜色,以铠甲俑为例,可分成两类:一为身穿绿色短袍,衣领和袖口都镶着紫色花边,外披黑甲,甲上有白色甲钉,紫色联甲线,黄色甲扣;下穿深蓝色裤,足登系桔红色带的黑鞋;面、手、足均为粉红色,白睛黑珠,黑色眉、发、须。另一种的不同颜色部位是穿红色短袍,衣领和袖口镶粉蓝花边,外披黑褐色铠甲,红或绿色甲钉,桔红色联甲线,蓝或绿色裤,黑鞋。上彩后好象真人真马样,更增添了整个军阵的威武和雄壮感。这批杰出的大型兵马俑群,凝结秦代千百艺术工匠的智慧和才能,也体现他们的科技创造力,致使兵马俑成为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

瑰丽的唐三彩是考古专家在一座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永泰公主墓中发现的,在一大堆陶制明器(陪葬器物)中,它鹤立鸡群,它有光彩夺目的釉色,栩栩如生的造型,很是逗人喜爱,因此它在我国制陶史上曾风靡过一时,是负有盛名的陶制艺术珍品,也是迄今为止年代较早的多种彩色釉陶器。以后唐三彩还在长安和洛阳地区绝大多数皇室及管僚墓中都有大量发现。唐三彩釉色有黄、绿、褐、蓝、黑和白等,由于当时彩色釉陶大多以黄、绿、白三种颜色釉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三彩。

你知道唐三彩是怎样制作的吗?由于没有古籍记载,很可能大多数人是很难回答此问题,可是科学家通过科学仪器对出土陶片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此疑题被解。唐三彩陶器采用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陶坯,在马蹄窑中进行,由于制坯原料是用含氧化铝量高,而含氧化铁和助熔矿物成份低的当地白色粘土,因此其烧成温度必须在1050~1100℃左右。唐三彩对制坯原料的加工要求不高,而着重表现造型和釉色。成型方法有手制、轮制、模制、雕塑及粘结等。素烧陶坯制成后,表面施加釉料,釉料的主要化学组成是氧化铅、氧化硅和氧化铝,化学组成属pbo-al2o3-sio2系统,由于釉料中氧化铅是较强的助熔剂,而且含量高达50%左右,因此第二次烧釉的温度较低,约为900-950℃,烧成后在陶坯表面形成一层光亮的玻璃态釉,其釉颜色是因在釉料中加入了着色剂,主要是铁、铜、钴和锰等过渡金属的氧化物,根据大量的分析资料说明铅缘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铜(cuo)、黄色和褐色釉是氧化铁(fe2o3)着色,蓝色釉是氧化钴(coo)着色、黑色釉中铁含量较高,而白色釉的折射率较高,因此新烧的铅釉显现色彩瑰丽而光彩夺目,引人喜爱。

你知道陶器上的铅釉是怎样被发明的吗?这要从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说起,当时在生产青铜器时,为了降低青铜的熔点和提高熔体的流动性,在铜、锡合金中加入了铅,众所周知,在熔炼含铅的铜锡合金过程中,其原料中的铅会与硅酸盐矿物和熔炼时用的粘土坩埚发生高温化学反应,并产生低温含铅玻璃态物质,这为铅玻璃釉的发明提供了启示。然后通过长期对铅质物料在较低温度下会形成玻璃质熔体的认识,再通过经验结果和实践探索,以致在距今2千年左右的汉代终于开始低温铅釉陶器制作生产,从此陶器上的铅釉被发明了。当时生产的铅釉陶器大多使用于明器。关于铅釉的色彩,在汉代生产的是铅缘釉陶器,到北魏中期起不仅生产缘釉陶、还发展了黄釉和褐釉的制作,到了唐代,承接前人的技术基础又发展生产多色釉陶器,从此著名于世的唐三彩铅釉陶器诞生。

唐三彩除了具有鲜艳多彩的釉色外,还在三彩俑中体现了神彩兼备,刻划生动的艺术造型,三彩俑分人物俑和动物俑两大类,另有两者兼备骑俑,另外还有人面兽身或兽面兽身的怪物俑,俗称魈头,也叫镇墓首,含有镇恶辟邪之意,这些陶俑是唐三彩的代表作品,这与它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分不开,当我们欣赏三彩俑时,不难发现它在塑造技巧上的特点,这就是生动的形象与正确的结构相结合;饱满的体形与优美的动态相结合;丰富的想象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题材内容与制作材料相结合,因此唐三彩的雕塑技巧为后人提供了生动宝贵的借鉴。唐三彩不仅在制陶工艺和雕塑艺术上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而且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同汉族之间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例如“相俑”中所塑造的人物一部分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也有的是中亚、西亚地区的外国人,还有满头卷发,与汉人有异的“昆仑奴”俑像是我国较早的非洲人塑象等等。

瑰丽的唐三彩在我国陶瓷和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成了中外和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为我们研究盛唐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和风俗习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秦代大型兵马俑群、唐三彩陶俑和以后制作的大量陶制艺术品,它们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并是充分体现古代工匠创造力和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珍品,它们会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护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