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旋律舞蹈:3. 选拔人才,首先要能辨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2:02:12

3. 选拔人才,首先要能辨别

【原文】平原之隰1,奚有于高?大山之隈2,奚有于深?訾34之人,勿与任大;譕5巨者,可与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举长6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7也;欲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

【译文】平原里的低地,怎么能称高?大山之中的土坑,怎么能称深?喜爱诋毁指责吹捧的人,不能担任大事;议谋大事的人,可以和他从事大事;考虑忧患的人,可以和他共同致力于大道。计谋很急而只考虑身边的忧患的人,赶走了就不要召回来。推举居高位的人,可以有远见;能裁量大事的人,众人就会来和同;想要满足人们的心愿,一定要让人们心里服气而不厌恶。

【说明】除了暗中行事外,统治者首要做的就是选拔人才。选拔人才,首先要能辨别,不能因为看到平原上的低地,就认为它是高深,也不能因为看到大山里的土坑就认为高深。那么,喜爱诋毁指责吹捧别人的人,就不能担任大事。只考虑身边忧患的人,也不能让他担任大事,最好把他赶走。为什么要推举居高位的人?因为人们站的角度、高度不一样,考虑问题就不一样。与“井底之蛙”怎能谈论大事?对小事都斤斤计较的人,怎么能裁量大事?统治、治理、管理,其实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满足人们心愿,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一定要让人们心里服气而不厌恶。

——————————————————

【注释】1.隰:(xí习)《书·禹贡》:“原隰底绩。”《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尔雅·释地》:“下湿曰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公羊传·昭公元年》:“上平曰原,下平曰隰。”《淮南子·时则》:“丘隰水潦。”《说文》:“隰,阪下湿也。”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2.隈:(wēi威)《庄子·徐无鬼》:“奎蹏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这里用为曲深处之意。

3.訾:(zǐ资)《诗·小雅·小旻》:“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诗·大雅·召旻》:“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礼记·丧服》:“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不訾小忿。”《韩非子·显学》:“子产开亩树桑,郑人谤訾。”《战国策·魏策》:“诋訾今古。”《吕氏春秋·审应》:“公子沓訾之。”《淮南子·泛论》:“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说文》:“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这里用为诋毁、指责之意。

4.讆:(wèi位)吹捧坏人。《管子·形势解》:“毁訾贤者之谓訾,推誉不肖之谓讆。”

5.譕:(mo莫)通“谟”。《管子·形势解》:“明主之虑事也,为天下计者,谓之譕巨。”这里用为议谋之意。

6.长:(zhang掌)《管子·牧民》:“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或置以为政。”《战国策·魏策》:“以君为长者。”《吕氏春秋·慎大》:“万夫之长。”《史记·陈涉世家》:“皆刑其长吏。”《汉书·景帝纪》:“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这里用为居高位者之意。

7.比:(bǐ笔)《易·比·辞》:“比,吉。”《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