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缓大气的背景音乐:做生活的原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07:30

冉正方



  作为《山花》的编辑,我平时编读稿子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写作。从结构、选材、甚至情节,雷同的作品非常多。有些小说,不但互相之间雷同,还和电影、电视、焦点访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等等雷同。这就是评论家雷达说的,缺少宝贵的原创能力,只有畸形的复制能力。作家所描述的生活,不是他自己的,他不在场,他是道听途说来的,那么,他如何让读者信服,他所写的一切,是真实的吗?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真实,除了细节的真实,最重要的是感受的真实。其次是叙事方法的陈旧、切入的陈旧、笔调的陈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商业出版物的推动下,类型化写作成了一种潮流。这种潮流像洪水一样,把人冲得晕头转向,不少人沦落成卖字求财的写手。

  所以,作家必须向读者呈献自己的生活,说出你自己对这些生活的感受,否则,你的创作动机和目的就值得怀疑。

  说实话,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尤其是一种将会得到肯定的个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把个性当成一个综合性的对象去考察。单单在语言或者叙事上形成个性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作家对社会生活独到的见解,不但要成为生活的记录员,还要成为生活的原告,向命运发出追问。只有追问得越深,才越具有个性。地域特色容易在语言和题材上形成个性,但同时也很容易因此陷入对生活简单的梳理或者记录,而忘记了文学的根本。文学毕竟除了叙事艺术还要有思想,要有语言和故事,要有作者发出的声音。这个声音能让多少人感受到,决定作品的影响力会有多大,多远。也就是说,个性不能狭隘去理解,狭隘化会限制自己的思维,缩小文本内涵。

  文学创作既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创造力的来源,只能是生命的来源。

  我们生活在这里,这片土地既然让我们活着,自然也能产生文学。但是,“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天亮了,不是因为钟鼓把它唤醒,月光朗朗,也不是为了夜行的人。这片土地不会要求我们表达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想在文学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是钟鼓,我们是夜行人。也只有这种感受的真实性、现实性,我们的创作才能融入中国,甚至融入世界。

  文学创作必须回到正道上来,必须走正途。随意性的写作只会导致失败或者自讨苦吃。就是说,应该具有一种意义感,把人普通的痛苦,生存境遇,失败的经验,对生死的理解,用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人性为基准面,把笔触深入到事情的内部。古往今来,大作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但他们无法解决当代人所遭遇的困境,或者说当代人所面临的一切,必须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中去寻找甚至领会。文学应该成为除宗教之外,对人有教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