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华跑步机怎么加油:“酸性体质致病”是伪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14:38
批伪科学:“酸碱体质”纯属谬论

●本报记者   张彤   蒋乃珺

2008年09月09日《生命时报》

近两年,在出版物和网络中流行着一种“健康新说”——大部分疾病的罪魁祸首都是“酸性体质”,这些疾病涵盖了当前几乎所有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甚至抑郁症等,因此提倡食用“碱性食物”。
此言论经一些媒体和网络转载,影响了相当一批读者。但《生命时报》记者从肾脏病学、肿瘤学、营养学界权威人士那里得到的信息表明,该言论纯属伪科学,没有丝毫科学根据。
肾病学家:食物影响不了体液酸碱度
听到上述说法后,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肾病中心首席专家谌贻璞教授首先表示,在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性体质”、 “碱性体质”这些词。他解释说,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之所以这么稳定,在于人体有三大调节系统,分别为体内缓冲
系统调节、肺调节、肾脏调节。
在体内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系统,它的“工作原理”,简单地概括,就是体内酸多了,有碱性物质来中和;碱多了,又有酸性物质来中和。而肺调节,就是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人会加快呼吸,将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则呼吸变缓。肾脏也很重要,它能吸收碱性的碳酸氢盐,并排泌酸性产物。只有当以上三大调节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况下,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才会打乱,出现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而人体内的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受到食物影响的。
一本宣传“体酸是百病之源”的书称:“当人体的pH值处于7—7.35之间时,属于弱酸体质,容易受到小病痛的干扰。”谌贻璞教授对此表示:“血pH值到7.2是严重的酸中毒,已经到生命的极限了。”书中还称:“pH值处于6.9—7,人极易患上癌症等重大疾病……”谌贻璞教授哑然失笑,“我在临床上就没见过
pH值低于7的活人,更甭说慢慢存活着去患癌症了。”
之所以“身体偏酸”会被着重渲染,这可能跟临床上酸中毒疾病较常见有关。谌贻璞教授介绍说,人体酸碱平衡紊乱有四种: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其中前两者较多见,但绝不能说人病了身体就会“偏酸”了。并且,就酸中毒的治疗来说,首先要从“治本”着手——尿毒症引起的,需要透析;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岛素;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则需要改善肺功能……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才需要静脉给碱性药物,根本不可能靠吃“碱性食物 ”来解决。
上述图书名为《找对病源,碱回命》,还附赠100张pH试纸,建议读者“通过测尿液的pH值来判断体内酸碱度”。谌贻璞教授指出,这毫无科学根据,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而尿液的酸碱度根本不能反映体内的酸碱度。尿液酸碱度是与饮食相关,吃肉蛋奶等高蛋白物质时,尿液会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尿液会相对偏碱一些。事实上,通过饮食调节尿液的酸碱度,只能防治泌尿系统的某些盐结晶沉积或结石疾病,如为防尿酸盐结晶沉积肾脏或形成尿路结石,应该让尿液偏碱;为防尿路草酸钙结石形成,就应使尿液偏酸。
该书开篇即称:“联合国卫生组织公布过一组数据——全世界有70%—80%的人属于不健康的酸性体质,有超过90%的人死于因为体质酸性化引起的高危疾病”,记者询问了多位教授级专家,大家对这些数据闻所未闻,也没听说过“联合国卫生组织”这个机构。
而据该书编辑刘女士介绍,此书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记者试图联系该书作者,但遭到了拒绝。刘女士称,作者为成都某中医院的医生。但她既不知道作者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其具体工作单位,更没有见过面,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他人进行的。而刘女士一直强调“这很正常”。据记者了解,出版此书的图书公司中没有一名学医的编辑,但他们却出版了多部医学保健类图书。

营养学家:酸碱性食物是无稽之谈
按照“酸碱体质论”的说法,人必须吃“碱性食物”才能健康。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副主编程义勇。程义勇说,早在上世纪 40年代,有研究食品化学的学者将食物燃烧后剩下的残渣溶于水,再测酸碱度,以此分析食物中的矿物质成分。但食品化学研究与食物进入人体后复杂的代谢有着天壤之别。程义勇指出,某些所谓的科普文章主张“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根本不值得提倡。
但“酸碱性食物”一说在民众中造成了很多困惑,不少人询问营养学会的专家。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特别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做出了澄清:“'食物酸碱平衡论’称,谷类、肉类、鱼和蛋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事实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碱性的作用。”
程义勇强调,“我们检索了全球近50年来1000多篇有关机体酸碱平衡的论文,没有发现因为食品酸碱性引起酸性体质的研究报告。负责任地说,食物分为酸碱
性是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跟食物进入体内以后的代谢变化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肿瘤学家:肿瘤病因与酸碱无关
“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是“酸碱体质论”中很吸引眼球的一点,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教授。他认为,“酸性体质致癌” 根本“不值一提”。孙燕院士指出,人为什么会得肿瘤是通过生物学试验研究的,就是对动物、体外细胞进行长期的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试验,以观察某种因素是否会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孙燕介绍说,经过上述研究,目前公认的致癌因素有五类:第一,多环芳烃、芳香胺类等化学因素,多与环境污染和职业因素有关,可能诱发白血病、肺癌、膀胱癌等;第二,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炎性刺激等物理性致癌因素,对白血病、骨肉瘤的发病有直接影响;第三,病毒,如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癌,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因,乙肝病毒可诱发肝癌等;第四,遗传因素,像乳腺癌、大肠癌等都有较明显的家族史;第五,免疫功能缺损。
“当然,这些年也有一些变化,”孙燕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不均衡、环境污染、内分泌失衡、肥胖,再加上过大的精神压力,都可能成为致癌的诱因。”
不过,孙燕表示,即使具备上述条件,人也不会一下子就患上癌症,而需要一个内外因素长期作用的过程。从这种角度来看,所谓“酸性体质致癌论”也是完全不成立的。

到底是科普还是营销
其实,很多宣称“酸碱体质论”的文章,都是在为推销某种所谓的“碱性产品”做铺垫。
记者注意到,一年前网络上的“酸碱体质论”文章还多以“科普”的面目示人,如今,几乎在所有该类文章后面,都有产品的身影或隐或现,不由得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
在新疆某保健品生产厂家的网站里,充斥着大量关于“酸碱体质”的“科普文章”,宣称各种癌症都与“酸性体质”有关。而他们提供的产品——“恰玛古碱性食品 ”就具有“排出人体内的酸性物质,纠正人体酸碱度”的功效,而且价格不菲,10毫升的一小瓶精油就卖358元,一瓶90粒的胶囊卖280元。除此以外,
如 “弱碱性水杯”、“碱性离子水”、“天然绿藻”等新奇产品,也都搭上了“酸碱体质论”的“便车”。
不过上述言论经网络和媒体转载,影响不小,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世纪风靡一时的打鸡血、红茶菌,乃至前不久被批驳的“排毒餐”。对此,程义勇表示,科普宣传的对象是普通老百姓,因此内容必须是得到充分证明的科学知识。“有些所谓的'科学发现’、'科技成果’没有足够的实验依据,只是简单的推论或猜测,如果随意传播,就会误导广大群众。在学术界允许专家之间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但一般群众对充满了术语的科普文章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容易受骗上当,这就需要专业科技工作者站出来澄清。”

谌贻璞教授则认为,对这些胡编乱造、敛财坑人的伪科学一定要狠狠揭发,使它成为过街老鼠,让科学恢复原貌。

 
 “酸性体质致病”是伪科学 导读:人体“酸碱体质说”是一条流传甚广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因其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加上一些保健品商贩的推波助澜,经过反复的传播和再加工,俨然成为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搜索有关体液酸碱性的文章,几乎全部为这方面的内容。但现代医学没有“酸碱性体质”一说,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伪科学理论。

“食物调节人体酸碱度”是伪科学  

    传播“酸碱体质说”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利益,这一“理论”反复被提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销自己的商品。农夫山泉、螺旋藻等商品都炒作过自身的“弱碱性”,声称通过饮用或服用就可以平衡体内的酸碱性。事实上,食物区分酸碱性毫无意义,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也不会因为某种食品发生明显的改变。

不同体液有不同酸碱度 无一能直接等同于体质酸碱性

    人体体液有很多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肠液、胆汁等)、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各有各的酸碱度,且相差很大。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间,而血液的pH值可以达到7.45。即便是同一种体液,由于环境的不同,自身酸碱度也会存在一定的浮动范围。例如正常的尿液pH值就在5.0到7.0之间,其酸碱度会受到所吃食物的影响,吃肉、蛋、奶时,pH值会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则会相对偏高一些。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而且作为被隔离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机能。

科学上没有“体制酸碱性”这一说法

    因此,以某一种体液在某一时刻的酸碱度来衡量所谓体质的酸碱性是不科学的。“酸碱体质说”传播过程中,将体液或等同于血液、或等同于尿液、或等同于唾液或不加区分笼统地称为人体体液,是典型的伪科学言论。国际上常规的人体环境检测方法主要从静脉血、尿液、体内碱贮备和二氧化碳结合率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单凭pH值来看人体的酸碱性同样不科学。

食物酸碱性划分是伪科学 同一种食物会分别产生酸、碱性代谢

   “酸碱体质说”会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划分理由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但实际上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随意指定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属于想当然,这样的划分方式有时会自相矛盾,导致同一种食物既被认为是“酸性食物”又被认为是“碱性食物”, 难以自圆其说。

人体内酸碱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无法通过饮食调节

    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所谓的“碱性食品”能保健并非因为其“碱性”

    被“酸碱体质说”推崇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碱体质说”的饮食观念,纠正“酸性体质”靠每天引用苏打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费周折去吃各种“碱性食品”——事实上,即便是苏打水对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不同食物的pH值各有不同,可以看出,无论食物本身的酸碱度如何,均衡膳食,平衡搭配才更有益于健康。

人体的酸碱度与疾病发生无关

肿瘤有众多诱发因素,唯独不包括“体液变酸”

“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是“酸碱体质说”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肿瘤有很多种,每种肿瘤的诱发因素都不同,公认的致癌因素很多,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并没有人体酸碱性和肿瘤诱因有关的这个说法。肿瘤是各种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不是一个酸性食物就能诱发的。

肿瘤可能导致身体周边微环境变酸,但反之不成立

并不是“酸性体质”这个“恶因”诱发了肿瘤。而需要将因果对倒过来,肿瘤的生长会导致实体瘤周边的微环境变酸。科学研究发现,实体肿瘤周围微环境的pH值的确比正常组织和器官要低。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在在生长过程中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使得肿瘤组织周边的组织液pH值降低。此外肿瘤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只局限于肿瘤组织周边的微环境,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表明实体肿瘤会导致整个身体的体液都“变酸”。

其他酸碱中毒多由疾病导致,非因体液过酸过碱致病

至于“理论”中提及的其他症状与酸碱失衡是否有关呢?健康人的血液pH值在7.35到7.45之间。当血液pH值低于7.35,已经属于酸中毒了,是需要治疗的严重疾病。酸中毒一般是某种疾病的并发症,病因也复杂多样。比如代谢性酸中毒可由腹膜炎、休克、高热、腹 泻、肠瘘、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引起,而呼吸性酸中毒则可由脑膜炎、血栓、脊髓灰质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广泛性肺疾病引起。反之,如果血液的PH值高于7.45,则是碱中毒,同样是需要治疗的严重疾病。所以并不是“碱性体质”就是好的。酸碱中毒多由疾病导致,而非因为体液过酸过碱导致疾病,也不可能通过进食普通食物改变体液的酸碱性。

人体消化系统不同部位的pH值各有不同


   单一的膳食结构、缺乏锻炼、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包括遗传等等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同时人体有着严格精密的自我调控机制,这些都远非一个“酸碱性体质”能够轻易解释的,试图通过食补药补来强身健体本身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偷懒行为。“酸碱体质说”如其他谣言一样,在谎言中揉捏进一些似是而非的真实医学用语来提高其可信度,但谎言终究只是谎言,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酸性体质论 你被忽悠了么?2009-08-04 08:20:00 来源: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武汉)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通讯员:郑昊

受访专家: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部副主任医师叶小缅

编者按

近年来,众商家不断向消费者灌输一个概念:人体分为酸性和碱性体质,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体液偏酸会导致人的免疫力降低,易患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甚至高血压、糖尿病、肿瘤也会找上门来。因此,为了保健防病,提倡食用具有排酸功效的“碱性食物”……然而,医学界从无酸性体质之说,且看专家如何对这些说法进行驳斥。

说法一:体质可分酸碱性?

  超过90%的人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体质慢慢走向酸化,这部分人经常会感觉头疼、头昏、耳鸣、健忘、免疫力差、情绪波动大、腹泻、便秘等。体质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当酸素在体内不断堆积,量变引起质变,疾病就会产生。据统计,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症患者,都属于酸性体质者。

专家正解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体内会产生酸性和碱性代谢产物。但人体有三个调节系统维护体内酸碱平衡:体内缓冲系统调节、肺调节、肾脏调节。因此我们体液酸碱度(PH值)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正常人体的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十二指肠的环境也呈碱性,pH值为8-9。胃液、盲肠、尿液、阴道液和皮肤偏酸性。所以,简单地认为人体是酸性或是碱性的是一种非常幼稚的错误观点。目前医学界尚无“酸碱体质”的说法。

说法二:食物也分酸碱性?

  日常食物是分酸性和碱性的。酸性和碱性并不是指入口味道的酸碱感觉。而是指经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而言。一般来说,蔬菜、水果、海藻类、牛奶等属于碱性食物;酸性食物则包括粮食、鱼、肉、蛋等。按照民间说法,一切不健康的都和酸性食品有关,而碱性食品则是健康的基础。

专家正解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学术界对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检测或研究是很少的,这不但导致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归类不一致,还导致在推荐比例上的众说纷纭,因此用食物的酸碱性来指导人们的饮食是靠不住的。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明确指出:“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酸性食物碱性食物以及酸性体质等)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说法三:饮食可改变体质酸碱度?

  “食物酸碱平衡论”称,谷类、肉类、鱼和蛋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

专家正解

  事实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碱性的作用。

  普通食物绝不可能引起身体血液的酸碱度变化。除非一次性摄入大量的偏酸或偏碱的药物或食物才会引起血液或体液的pH值变化,而此变化很快会通过体内酸碱调节系统恢复正常。

  当人体发生酸碱失调时,治疗是从“治本”入手——尿毒症引起的,需要透析;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岛素;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则需要改善肺功能……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则必需静脉输入药物,而不是靠吃“碱性食物”或者“酸性食物”来解决。

说法四:酸性体质易得肿瘤病?

  癌症喜欢酸性体质。如果人体的体液酸性化,就会导致癌变。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癌细胞在酸性环境下活跃。癌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其pH值在偏酸的6.85-6.95之间。

专家正解

  目前公认的致癌因素有五类:第一,多环芳烃、芳香胺类等化学因素,可能诱发白血病、肺癌、膀胱癌等;第二,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炎性刺激等物理性致癌因素,对白血病、骨肉瘤的发病有直接影响;第三,病毒,如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癌,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因;第四,遗传因素,像乳腺癌、大肠癌等都有较明显的家族史;第五,免疫功能缺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不均衡、环境污染、内分泌失衡、肥胖,再加上过大的精神压力,都可能成为致癌的诱因。从这种角度来看,所谓“酸性体质致癌论”并不成立。

  曾见过一本宣传“体酸是百病之源”的书称:“当人体的pH值处于7-7.35之间时,属于弱酸体质,容易受到小病痛的干扰。”实际上pH值到7.2是严重的酸中毒,已经到生命的极限了。书中还称:“pH值处于6.9-7,人极易患上癌症等重大疾病……”而在临床上,根本没见过pH值低于7的活人,更不可能慢慢存活着去患癌症了。

 人民日报扩散:这些都是谣言!】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发布谣言榜:①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②食物相克: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③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④经期洗头易患癌;⑤木瓜能丰胸;⑥指甲上的月牙是健康晴雨表。更多↓↓扩散周知!别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