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舒婷赏析:美报:中美峰会模式呈现多样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44:35
2011年01月19日 09:11:05  来源: 新华国际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17日文章 题:美中峰会,过去和现状(作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沈大伟)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本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判断此次胡锦涛访美前景的办法之一是将它放到此前中美峰会的历史背景下来看。
中美峰会的六种模式
首先是能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峰会。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一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轰动世界的事件——和1979年邓小平访美会见卡特总统均是如此。这些峰会使中美两国达成共同的战略目标,重画了冷战棋盘,从而改变整个国际政治格局。
另一种峰会模式是旨在“让双边关系制度化”。这些峰会达成大批协议,促使两国政府机构就科技、教育、法律、军事、环境、能源等各种问题进行接触。1979年邓小平访美就是一个例子。另外还有 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和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
还有“保持接触型”峰会,这类峰会一般是旨在保持接触、稳定两国关系。 1975年福特总统会见毛泽东就是如此。
然后是“庆祝性”峰会,一般发生在两国关系友好时期。1989年老布什访华、1998年克林顿的8天中国行以及2006年胡锦涛主席与小布什总统在华盛顿举行的峰会均是如此。此类峰会一般在两国关系没有太多摩擦、气氛非常积极和谐、两国政府认为双方“同大于异”的情况下举行。
还有“危机管理型”峰会。1993年克林顿在西雅图会见江泽民,1997年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均属于此类峰会。2001年10月小布什在上海会见江泽民。2002年小布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也带有类似的目的,旨在缓解紧张气氛、稳定两国关系。
最后一类峰会或许可以描述为“期望落空型”峰会。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美方代表团带着很高的期望来到北京。
搜索更多峰会 胡锦涛 的新闻
国际新闻早报:中美机构签署清洁能源合作协议
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国和平崛起提出者:中美构建"利益共同体"条件更充分
中美机构签署清洁能源合作协议
第二届中美清洁能源论坛开幕
背景资料:中美关系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