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信息管理登录系统:美元玩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00:34
美元已玩到了最高境界,对外贬值,对内保值,想低就低,想高则高,大斗进小斗出,不断地循环,完成对全球财富的掠夺。  
  
美元玩技  
   ——美元是如何成为霸权货币的
  文/陈思进  
  天津网新金融观察,2011年01月10日 & 2011年1月17日
  
  说到美元今天的地位,那是美国政府、华尔街和美联储唇齿相依的结果,是历经一番抗争才取得的。美国的“金融化”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元特殊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金融创新”。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元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但却是你唯一的朋友。
  在世界经济中,全球性货币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 作为企业和买卖双方交易的媒介,其汇率必须是各个不同的国家都能接受;
  ● 作为一种储蓄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必担心该货币的价值出现严重的损失;
  ● 该货币能够成为一个计量单位,或者衡量商品及服务价值的一种手段。
  今天,美元作为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的地位,是于1944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正式确立的。当时,在经历过灾难性的大萧条、贸易障碍和货币管制之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几近崩溃。于是44个国家的730位代表,在布雷顿森林镇签署了一项协议——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各国货币则通过固定的汇率与美元挂钩,并可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价格跟美国兑换黄金。
  就这样,世界上新崛起的超级货币——美元的地位,通过世界上主要国家签署的文件得以确立,其优势无可比拟,这是2500年来世界货币史上前所未有的。美元与黄金挂钩,事实上是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确立了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而美元也代表了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具购买力的货币。这样大的战利品,是美国无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所能获得的。
  美元在全球所奠定的地位,为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益处。对于华盛顿来说,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燃料”,能够让美国政府以较低的利率出售美国国债,从而降低借贷成本;美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可以用标低的价格;美国公民则因为美元的地位,而能享受便宜的汽车和低成本的房屋抵押贷款,还有更低的国外旅行费用。
  然而,新的货币体系面临着两个潜在的制约因素。首先,美国向各国央行保证,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美元兑换黄金,但是,美元的流通量扩张的速度已超过了金矿的开发,这就意味着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与美国以美元兑黄金的承诺不再相称;其次,世界主要国家的汇率高度稳定,这看似不错,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们把美元当成主要储备资金,而美国只有长期出现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扩散到世界各地,而长期贸易逆差又势必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所以,非常矛盾。突发的危机只是时间问题。美联储担心,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将导致欧洲盟国怀疑美元兑换黄金的能力。如果这一怀疑变成现实,就将导致各国的银行挤兑。这样一来,面临崩溃的就不仅是美元,还有全球的金融体系。
  当然,只要各国央行继续持有美元储备而非黄金储备,这自然也就没什么令人担忧的。比方说欧洲各国央行就非常愿意持有美元储备,这不仅是因为美元的交易费用低于黄金,而且也是因为它们可以赚利息,何乐而不为?冷战时期,为了拉拢欧洲各国组成同盟国,美国乐得让欧洲各国央行赚点利息。说穿了,这都是受利益驱使。美国政府输出美元的真实意图,是为美国公司在海外扩张创造新的前哨基地,是为美国产品打开海外市场。随着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西欧的经济复苏,将促使该地区较少受前苏联的影响。于是从1948年到1954年,为“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华盛顿的“马歇尔计划”(也被称作“欧洲复兴计划”)开始实施,170亿美元被输送到欧洲。
  尼克松总统上台后,面对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确定的政府目标是说服欧洲盟国,重估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以帮助美国提高出口地位,使美国的贸易逆差缩小。时任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是个雷厉风行的强硬派,与其说他公开发表的言论是说服欧洲,倒不如说他是在强行对欧洲施压。当时,他对欧洲盟国丢下了他的名言:“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
  康纳利有他强硬的理由,如果欧洲盟国希望继续得到美国对它们的军事支持。在冷战时期,欧洲各国被美国的霸气镇住,面对巨大的贸易收支逆差,只有调整本国货币兑美元的价值,有点儿“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咽”的屈辱。这种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不过欧洲各国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也会撕破脸皮不讲情面。美国的黄金覆盖率到了1970年,在世界各国央行急剧下降至 22%,下跌的幅度超过50%,“美元过剩”的危机终于出现,贸易收支逆差又开始膨胀,蚕食了欧洲对美元的信心。各国因此纷纷抛美元,按35美元一盎司兑换黄金,使美国黄金大量外流。
  到了1971年8月,为了使美国摆脱经济困境,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美元“金本位制”,这一举措被称作“新经济政策”。可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种货币像美元那样,能永久地脱离金银或其他任何有形资产的抵押而流行于世。唯一支撑美元的是脆弱的抽象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对美元的信心。那种信心是来自于人们相信美国政府有能力和意愿,将所有美元兑现。
  “不幸”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因越南战争产生的庞大费用,迫使美联储过多地发行美元,以支付累积的债务,这一策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美元兑换黄金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模糊。
  那时,美国通胀率超过了5%,消弱了美元的币值,外汇交易员狂抛美元。那时美国支持美元价值的唯一手段,就像今天一样,是向国外出售美国国债。由于美国国债是由美国政府提供担保,因此它被广泛地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私人投资者将它视为“无风险”投资,而且认为它具有高度流动性,在债券市场上极其容易被大量买卖。但是外国政府不愿意投资于美国国债,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了债券所产生的利率,那么所有的投资回报都将被通货膨胀率吞噬掉。这种情况在70年代时有发生。
  举个实例,那时美国国债支付的利率是11%,而通货膨胀率却高达13%时,购买债券就将损失2%的回报,这显然阻止了外国资金投入到美元资产上。国外买家止步不前,使美元的价值进一步下跌,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迅速贬值。为了重建世界对美元的信心,美国必须找到一种能有效影响其价格的实物。
  真是“天佑美国”!正当美国陷入绝境之际,欧佩克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那时美元已损失了1/3的价值,而欧佩克升降梯般上下变动的石油价格,直接、合乎逻辑的呼应着尼克松的重大决定。1975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主要内容只有一项:这些国家在石油交易中只能用美元来结算!如此一来,全球的石油进口国就都必须持有美元,而随着油价上涨,进口国还必须持有更多的美元。于是,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又找到替代黄金的新的依托,那就是“黑金”——石油!美国攻打伊拉克不惜花费巨资,其真正原因就是为确保石油按美元结算。
  虽然美元找到了石油这一新的依托,但美国国内的通胀率创下了新高,美元的价值和地位依然岌岌可危。在此危急时刻,当时的卡特总统任命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似乎早就准备好做他的前任不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拼命地提高利率,直到通货膨胀受到控制。他采取了一系列加息措施,使利率逼近了20%,这是他的任何一位前任都不敢想象的举动。
  沃尔克的这一举措就像丧钟,使整个美国经济,乃至每一个美国人都遭受了惩罚。但沃尔克坚信:只有将利率抬高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水平,美国才能一劳永逸地除掉通货膨胀这个恶魔,美元的信誉和美国的经济才有可能完全恢复。
  沃尔克的铁腕货币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艰难程度表现在各国领域。全美各地的汽车装配厂、炼油厂,以及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包括小型商店纷纷关门倒闭。美国1982年失业率突破10%(创94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1200万美国人失去工作,其中大部分人领不到失业补偿;同年,有6.6万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是自大萧条以来最多的),美国从1981年到1983年的经济损失达5700亿美元,国家陷入严重的衰退。
  到了1982年7月,通货膨胀率终于从之前的13%下降到4%,仅为原来的1/3。沃尔克此时又下达了命令,在他的任期内首次下调了短期率。几个月之后,债券市场开始上扬,长期利率下跌了,道琼斯指数从800点左右一路上涨到2000年的11722.98点。随着利率下降,美元兑其它货币的汇率整体上涨了近35%,重建了美国金融市场和货币的信誉。这就意味着,即使美联储再下调利率,美元的价值也不会随着利率并肩下滑。
  如今,美元保持独一无二的地位,实在要“感谢”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他杀死”了13%的高通胀,使美元价值的上下波动,完全能根据美国的需要而确定。
  美国需要借钱时,美元就变强势;需要赖账时,又成弱势稀释债务。现如今美国债欠太多,便忽悠大家“黄金能保值防通胀”,把黄金炒高。可炒高黄金究竟对谁最有利?自然又是美国。单美联储在纽约那个金库就储藏了全球25%的黄金。截至今年9月底,黄金占美国外汇储备的72.1%,而仅占中国外汇储备的6%。一旦炒到足够的高价,美国很可能大量抛售黄金来回收美元。届时,美元肯定立刻转弱为强。而黄金则大幅下跌。美元已玩儿到了最高境界,对外贬值,对内保值,想低就低,想高就高,大斗进小斗出,不断地循环,完成对全球财富的掠夺。
  由此判断,由于美国尚未从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所以美元的中期走势还会以偏弱为主,以稀释债务。其实这个戏码,美国玩过好几个回合了,虽不新鲜,但屡试不爽。而从美国拥有的绝对军事优势看,至少在今后20年内,美元的地位是可以确保的。可以继续玩儿下去。
  不过,虽然美元“可恶”,可目前还没有其他货币能够替代它。因此,美元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但却是你唯一的朋友(it's not your best friend, but it's your only friend)。 我们必须学会与“它”共舞!
  ===========================  中国正好相反,人民币对内大贬,对外大涨  2011猜想(2011-01-16 15:59:34)转载标签: 财经   
  
  因为J20的原因,没有机会回答读者的一些提问,这里就从军事领域跳出来,重新回到经济上,并对2011年的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俺的猜想。  
  台湾来的网友aiguille,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美国大印钞票,形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如何解决资源问题?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先说一下背景资料。  
  在苏联垮台之后,大家当时所接受的所谓共识,就是共产主义那套是不行了,国家主导经济发展行不通了。全世界都在搞市场导向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因此看来繁荣和发展,是主要靠私人企业和自由市场来决定,政府要靠边站了。  
  这套理论,是很多人都信了,尤其是很多中国主流政经人物们信了。不然的话,你是难以接受中国国企在90年代被MBO杀戮的事情。  
  但是这个理论,美国人是不信的。美国金融界里话事的人是不信的。美国金融界里话事的犹太人是不信的。  
  美国人相信,在这个所谓的自由市场和私有企业之上,政府的控制作用依然重要。其实美国人信奉的和陈云老爷子的鸟笼经济,相差不远。原理是一样,只不过你的笼子要多大,笼子的材料,是钢丝的,还是竹子的,那就各有千秋了。  
  自从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学提出来之后,货币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就被提高到了以前没有的地位。  
  其实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比较简单。就是政府的作用,是替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比如说,你搞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和桥梁等等,是硬环境,你提供法律体系,搞环境保护、产业扶持、税收优惠、反垄断法等等,是软环境。  
  那么政府财政政策,在收入税收上调节,在行业倾斜上运作,在公共支出上增减,其实都是非常重要。  
  但是美国的情况是,财政政策权力分散,大家要搞民主,一大堆参议员和众议员,为各自的集团利益和地区利益而博弈,结果是导致财政政策比较难产,效率低下。而经过博弈之后的出台政策,并不一定符合原先制定政策的初衷,不一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而货币政策,则是因为基本上依赖于美国联储局这个中央银行,和联储局下面的几个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因此具有权力集中,效率比较高的优势。  
  因此美国的经济决策人物,避难择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这样的一个现实选择之下,你再搞一帮御用经济学家,好好论证一下货币经济学的真谛(比如发几个经济学炸药奖状之类)和中央银行“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伟光正,那么事情不就成了?  
  于是你只要假定,低通货膨胀率对长期经济发展有益处,而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看守通胀,那么货币政策就可以自圆其说了。  
  那么在格林斯潘的治理下,通货膨胀一直比较低。这个低通胀率,很大因素是因为制造工厂中国的出现,为世界经济体系多提供了几亿的廉价农民工,而导致物价指数偏低。  
  结果这个就变成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伟光正的丰功伟绩,于是乎格林斯潘拼命往全球经济系统里面注水,最终就导致了泡沫之后的信用崩溃。  
  本来你要货币政策起作用,你金融系统必须运行正常。好比说,你金融系统就是一个供水系统,美联储这个总供水源头,向系统注水,然后银行系统这些分流中心,就负责把这些水,送到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面。  
  然后终极用户,你消费者和实体企业,一开龙头,自来水就流出来了。  
  那么当你系统出现问题,自来水流不到终极用户那里,一方面就是你联储局不断加水,导致主管道洪流泛滥,满街都是水。另一方就是终端这里,没有水出来。  
  那么这些水跑到哪里去了?  
  当美联储搞QE2的时候,其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在美联储纽约分部专门有一个小组,负责向美国的19个大券商,比如说高盛和大摩等等买3-5年要到期的美国国债。  
  这些券商的作用,就是帮美国政府包销国债。因为如果你政府发行国债,结果大家不热心认购,导致国债拍卖流产,这个面子就丢大了。  
  国债拍卖流产,不关是丢脸,还可能造成金融恐慌,一下子就把整个美国经济体系给摧毁了。  
  所以这些包销的券商,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如果俺卖的国债没有人买,你就得自己吃下去。因此这些券商手上,还是有不少自己吃下去的国债,那么现在联储局,其实买的是这些券商的手上存货。  
  等联储局印的钱,去买这些券商的国债,其实就把印出来的钱转发给了这些券商。  
  本来美联储的原意,是你然后把这些钱,就贷款出去给企业和消费者,那么经济就活起来了,是不是?  
  可是人家这些金融机构,对你的想法,没有兴趣。人家自己拿到这些钱,就拿去干最来钱的东东去了。那就是拿去炒。  
  美国股市的上扬,其实能够容纳的资金量并不是太大。真正的大容量,其实是两个市场。一个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大宗商品市场热炒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就是原材料和农产品大幅涨价。农产品涨价的结果,就是社会动荡。  
  现在第一个例子,就是突尼斯。而且很多农产品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国家,都会成为这个美联储QE2政策的牺牲品。  
  比如说,墨西哥有一句民谚,没有玉米,就没有国家。而墨西哥的玉米已经彻底被美国控制,出现粮荒问题,那是迟早的事情。 2011猜想(2)(2011-01-17 02:57:01)转载标签: 财经 
  既然谈起了突尼斯,就多讲几句。
  
  突尼斯,和中东北非区域的许多国家一样,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政府独裁和腐败,尤其是经济比较差,民生问题困难的情况下。另一个就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不合越发激化。  
  听起来像是美国最喜欢搞掉的政府,但事实上并非这样。  
  因为突尼斯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反对政府的民间力量,通常是穆斯林极端宗教势力。所以如果突尼斯搞民主化,那么基本上就是搞反美化。  
  当年伊朗革命,从政治体制来讲,绝对是推翻了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独裁统治,是民主化进步。但是上台的宗教力量是反美的,于是民主的伊朗成为了美国的敌人,取代了独裁的伊朗,这个美国的朋友。  
  在巴勒斯坦也是一样,民主选举一出来,哈马斯就上台了,给以色列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黎巴嫩的情形也是一样,西方是不敢在那里进行彻底的民主化进程的。因为现在的安排是要保证黎巴嫩的基督徒可以和穆斯林分享政治权力,如果推进民主化,那么占70%并且增加的穆斯林人口,就会保证真主党在黎巴嫩的绝对统治地位。  
  在看一下伊拉克的情形,伊拉克基督徒在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下,还可以活得比较滋润。现在民主化了,基督徒们只好逃亡他乡了。  
  所以美国是不敢在这些地方推行民主化的,民主的结果,就是反美政府的上台。突尼斯政治动荡的结果,会不会导致穆斯林极端势力上台,不光是对美国的反恐战争,还是欧洲的地中海战略,都是一大忧患。  
  但是这一次亲美国的本阿里的垮台,和美国自己摆脱不了干系。  
  那就是美国大使关于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的亲属们如何腐败,如何奢侈的秘密电报,被维基泄密,给通通报出来了。  
  其实比较一下这些突尼斯腐败,比起来希拉里嫁女儿的奢侈,并不过分。但是突尼斯的经济状况之差,这个时候的爆料,就是火上加油。  
  而这些消息,是导致突尼斯变局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维基泄密,就很自豪地把这个功劳归结到自己头上了。  
  美国外交杂志也将突尼斯变局,称为第一场维基革命。  
  当然这一次美国导致的变局,不是美国自己的本意。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俺前面写的舆论战争的重要性。当年美国在1953的伊朗,用政变推翻了民主伊朗政府,也是采取的舆论造势的先发手段。  
  当时的造势,就是用谣言散布伊朗的民选总理是同性恋,从而引发了保守的宗教狂热者起来,搞了个农村包围城市。当然这一招用保守宗教的农村,来对付开放现代的大城市德黑兰的招儿,人家霍梅尼后来照单接收。  
  这之前的未遂的伊朗颜色革命,想走反向道路,靠德黑兰比较开放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来撼动现政权,则比较难以成功,毕竟人口基数差别很大,信仰力量的对比也不占优势。  
  因此当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舆论界,在讨论突尼斯会不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头一张多米诺骨牌,大概没有意识到要是埃及出现这样的情况,穆斯林兄弟会上台,那么中东就真要大变天了,美国人和欧洲人大概就坐不住了。  
  回头继续谈美国的QE2给金融衍生品带来的结果。除了粮食涨价之外,能源和其他原材料都会涨价。  
  对中国人来说,因为食品占的比重要大,也因为能源在食品生产中的作用,都会造成比较强的通胀压力。这个靠的是政府主导的菜篮子,和俺前一阵提过,缩短菜农和市场中间的距离,来维持价格稳定。  
  而美国人来讲,食品价格也不是大问题。这个得利于美国的天然资源,比如说当年罗斯福夫人号召大家自己种菜,结果是美国65%的蔬菜都是自己的后院出的。另外一个也是因为美国人食物结构中,蔬菜比重小于中国人。  
  那么在其他的用品上面,中国自身的消费价格压力应该不大,毕竟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对外出口的产品,比如说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估计涨价会接近40%。因为原材料和能源造成的涨价,大概是要占25%左右,因为中国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大概是10%左右,而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其他因素,大概会是5%。  
  这个对美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看这次的美国节日销售,可以看出社会的分裂。那就是高档消费品销售大幅增加,因为华尔街和其他富裕阶层,日子反而更好了,导致购买LV手袋、Tiffany珠宝等等猛涨。  
  但是低中阶层的消费销售,就不是那样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进口商的成本上升40%,但是又无法通过提价转嫁成本给消费者,那么公司的利润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这些公司采取的办法,其实就是一个,继续裁员,节省开支,然后保持价格不变,或者小涨。然后就在冬天节日到来的时候,请些临时工对付一下。  
  这个情况的出现,倒是比美国出现恶性通胀的结果,更要现实一些。  
  另外一个QE2资金的去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天量的信用掉期CDS。这次的CDS主要是针对欧洲的国债市场,那么这些资金玩出了大赌局,就必须靠搞倒几个欧洲国家,来获取暴利。  
  但是世界经济靠的是三条腿来支撑一个桌子,如果欧洲真的崩溃了,对美国经济也不一定是好事。
  ========================================
  井底望天所说QE2的资金有三个去处:股市,大宗商品,CDS,尤其是后两个,那我等就可以猜想结果是什么了  欧元困境未解 欧债危机随时可能变成欧元危机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7日 01:11 经济参考报[ 微博 ]经济参考报
  葡萄牙成功出售了国债,暂时缓解了投资者和政治家的担忧。同时德国和英国良好的经济数据,也让市场情绪回暖。但。
  “保卫欧元”已经成为欧洲政治家基本一致的口号。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欧元失败,欧洲就将失败。”即便是宣称对欧元充满信心的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也还是为稳定欧元而极力呼吁发行欧元债券,并为此与默克尔发生争执。因为默克尔不同意发行欧元债券,不愿意扩大欧元救助基金规模,容克指责德国“不欧洲”。
  这正是德国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德国愿意做欧洲的领导者,但又不想为欧洲其他国家付出太多。结果就是,在处理欧债危机时,德国政府的政策既不能让欧洲盟友满意,也不能取悦国内民众。
  在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看来,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新科老大,责无旁贷地应该担负起保卫欧元的主要责任。而事实上,在去年1100亿欧元救助希腊的计划中,德国向希腊提供了224亿欧元的双边贷款。而在之后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中,德国又提供了1480亿欧元的贷款担保。但由于德国人其实不想“为别人的错误买单”,钱出得并不痛快。拯救希腊的计划一开始并不被默克尔接受,德国因此被欧洲盟友诟病。尽管德国联邦议会最终还是批准了两次救援计划,但反对党几乎悉数弃权,德国舆论也是一片唱衰之声。由于反对党此前已经明确表达对救助欧元计划的不满,执政党在此前的北威州地方选举中遭遇惨败。
  对现状的种种不满,让德国人对德国马克念念不忘。前些时一个机构的调查显示,有56%的德国人更愿意使用德国马克,只有43%的人认为,欧元是德国的正确选择。更夸张的是,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到2010年底,还有近70亿德国马克在市场“流通”。就是说,在用了12年欧元之后,许多德国人手里还攥着不少德国马克。
  德国人对德国马克的一往情深,一方面是对“过去好时光”的留恋。在2002年实行德国马克对欧元二比一的兑换比率,全面使用欧元之后,德国人感到不仅钱袋薄了,物价也几乎翻了一倍。尽管统计表明,1987年至1998年,就是德国还在使用德国马克年间,德国的通胀率最高达到5.1%,而1999年至今,德国的通胀率最高只有2.6%。但德国人坚持认为,相对欧元,德国马克更加坚挺。另一方面,就是德国民众不愿意为所谓的“问题国家”付账,觉得正好可以脱离麻烦的欧元,回到德国马克的“美好时代”,就连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重新启用德国马克。
  德国如果真的退出欧元,欧元区可能就真的名存实亡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对德国来说也不是福音。且不说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因此会遭到沉重打击,重启德国马克对德国来说意味着德国重新成为硬通货国家,相对于经济较弱的欧洲国家货币,德国马克会大幅升值。德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会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德国的出口。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3.6%,主要动力就来自出口。德国实际是欧元区的受益者。
  已经有专家指出,对德国来说,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适应当前欧元区的运行规则并准备好为其伙伴的债务买单,要么退出单一货币体系。既然退出是不大可能的事,德国就没有别的选择。
  汇通网1月17日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教授(Robert Mundell)周一(17日)表示,让人民币持续升值,以遏止通货膨胀,不一定是好建议。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今天在香港接受访问时表示,“过去10年的重要稳定力量之一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对稳定,这对整体亚洲而言也是稳定的力量。中国维持汇率稳定总是好事。”
  蒙代尔的评论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认为通胀不能是决定汇率政策的主要因素的看法相呼应。
  在出访美国前夕,胡锦涛主席接受外国媒体书面访问时表示,中国不认同美国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和通胀的说法。中国政府以升息等一整套政策来对抗通胀,不过物价上涨“几乎无法成为决定外汇政策的主要因素”。
  现年78岁的蒙代尔指出,“要求汇率改革的唯一强而有力的论点是:倘若全球其他地区或美元开始震荡,以及中国可能必须输入过多通胀,届时,中国将必须允许人民币升值。”
  蒙代尔表示,一旦可自由兑换,长远来看,人民币可望成为重要的国际准备货币。
  在谈到欧元区债务危机方面,蒙代尔表示,西班牙已经了解摆脱危机的重要性,削减赤字势在必行。欧洲决策者决定发债筹资纾困将是帮助陷入困境国家的好办法,富裕的欧洲国家必须对有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    海宁:转载:1997世界金融风暴大纪实(2011-01-17 12:32:16)转载标签: 财经索罗斯香港港元道琼斯指数
  转载与记录。
  不知道2007年10月的时候,人们是否想起过1997年10月和1987年10月。居然如此巧合。
  当时泰国的描述,和今天中国的情景如此相似,当然,人们对于繁荣永续的信心也是相似的。
  当然,我相信,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后,大部分的罪状,也必将“毫无疑问”地归功于索罗斯等华尔街坏蛋。  
  ######
  1997世界金融风暴大纪实
  作 者: 曾岩
  
  1997年,对东南亚各国来说是最不堪回首的一年。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偏居世界一隅的它们,虽然,这种关注有点苦不堪言。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我们花了40年建立起的经济体系,就被这个带有很多钱的白痴一下子给搞垮了。
  这个带有很多钱的白痴就是乔治•索罗斯,以他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者从5月开始对泰铢发动了攻击。并推翻了这个多米诺骨牌。
  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元、菲律宾比索兑美元汇价狂跌;新加坡、韩国、台湾等亚洲三小龙也难逃此劫。
  刚刚回归的香港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纽约道•琼斯指数、伦敦和东京的大型股市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泥潭。
  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来势之猛、涉及之广令全球为之震惊!
  在此,我们特推出这一系列,以飨读者。 ———编者
  
  索罗斯血洗东南亚
  小刘在某外企任职,因业务关系,经常往来于泰中之间,可是7月的一个星期三的早晨,他发现自己着实赚了一笔——1美元兑换的泰铢突然变多了。稀里糊涂的他还以为是银行的小姐弄错了。事实上,泰国人的国际购买能力在这一天锐减16.7%,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正登滩东南亚。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吃柿子挑软的拿,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群羊”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5月份,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对此,国际货币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泰政府此举,犹如在波涛汹涌的湖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菲律宾成了受害者,比索汇率开始大幅起落。
  庵雷•威拉旺的黯然而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泰央行奋起还击。其时,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在太平盛世掩盖下的各种弊端一一暴露出来。为了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发誓归发誓,偏偏其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花光。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与此同时,菲律宾比索的软弱可欺使它成为投机商的另一狙击目标,菲央行曾尝试一周之内4次加息,并宣布扩宽比索兑换美元汇率的上落波幅,竭力对抗索罗斯。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阔的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贬值惨不忍睹,实际上,这标志着比索保卫战的全面失守。
  就像一个瘾君子,此时的索罗斯显然并未心满意足,他们四下出动,寻找可捕猎的下一个目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入了他的视线之内。
  马来西亚央行企图拉高沽空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成本来阻止投机商的兴风作浪,印度尼西亚也入市支持印尼盾。但终挡不住投机商强有力的进攻,马币、印尼币对美元兑换比价一低再低。
  邻国阵地的失守开始波及一向有“避难货币”之称的新加坡货币。唇亡齿寒,尽管新加坡也采取了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加坡元兑美元的汇率还是持续下跌。
  在索罗斯的强硬态势下,各国政府均感力不从心,已纷纷放弃了捍卫行动,开始屈服,一副任打不还手的样子。任由本国货币在市场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面,国际货币投机商更是有恃无恐,在东南亚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横行一时。
  东南亚货币狙击战弄得人人自危,各国金融当局使尽浑身解数以免掉入这一泥潭之中,就连在此次风潮中一直作壁上观的美国也开始表态,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说,他特别“感到不安的是”这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由一个国家涉及到另一个国家,美国愿意帮助“受这次波动影响的国家”。
  国际投机商咄咄逼人的气焰已使得国际社会对集体应付货币危机的认识正在加深。7月25日,中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特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亚太地区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管理局高层代表在上海开会,会议结束后发出的声明表示,一个稳定的货币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亚太各国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研究,对有关国家提供新援助的措施协助成员国在必要时进行经济调整,这个消息对东南亚各国来说,至少让他们觉得在自己与国际货币炒家进行殊死搏斗时不再显得那么孤单。
  8月5日,危机重重的泰国,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附带苛刻条件的备用贷款计划及一揽子措施。8月11日,为拯救资金短缺的泰国,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行长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承诺分担为泰国提供总共160亿美元(后增至167亿美元)的融资款计划,其中中国和中国香港都各自承诺向泰国借出10亿美元的贷款。8月21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宣布给予泰国总值33亿美元的临时贷款,以协助它渡过难关。
  就在东南亚各国四处求援、积极谋划之时,国际投机商却销声匿迹,突然不再攻击。8月20日,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暂时回稳,东南亚各国人们均大大喘了口气:好了,风暴终于过去了!
  就像暴风雨前夕的宁静,平静的外表下孕育着一片杀机,东邻各国显然欢乐还为时过早,新一轮的“狂风暴雨”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令人无奈的是,这种宁静仅仅持续了几天;东邻各国还没来得及揩揩身上的血迹。8月底,又一轮令人目瞪口呆的跌势瞬间而至。这一次,却把东盟成员文莱也拉下了水。
  至此,索罗斯一副得势不饶人的架势,剩勇追穷寇,再度集中火力扫荡东南亚。进入9月份,这场风暴持续肆虐已进入第三个月,外汇市场的颓势仍在继续。东南亚各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0月19日,泰国财政部长他农•比达亚也满腹惆怅卸任而去。
  直到11月上旬,这场对东南亚来说噩梦一般的4个多月的黑色风暴才渐趋平静。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场动荡已告一段落。但对东南亚,特别是身处震源的泰国来说,弹冠可以,相庆却已苦涩难提。
  无可奈何花落去。在这场危机中,受害最惨的恐怕非泰国莫属,猛烈的金融风暴把这个国家一下子砸到了谷底。而在此以前,泰国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形象令人神驰目晕,一个小业主回忆说:“好像我们挺有钱,以至于每个人都着手准备去买奔驰。”他们热衷于海滨别墅,瑞士欧米茄、法国XO、德国奔驰、日本松下。像美国人一样,他们每年也潇洒地安排去欧洲旅行;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当你在曼谷郊外碰见一个乡下主妇,甚至街头叫卖的小贩,说不定就是股票大军的一员;“钱来得太容易了”,那时候,他们会以这么一种调侃的语气说正准备去欧洲旅行。可是现在,泰国人目瞪口呆地瞧着索罗斯之流从他们手里抢走原本属于他们的一切;家庭轿车被警察拖走、失业开始困扰自己、浪漫的欧洲之旅只好取消,孩子也只好转到便宜的公立学校……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这个家伙(指索罗斯)来到我们的国家,一夜之间,使我们全国人民十几年的奋斗化为乌有。”
  泰国一银行行长差旺说:“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瞧着索罗斯这流氓强盗剥夺我们曾经拥有的财富,我们只想说,你不就是要钱吗?”
  对所有的东南亚人来说,他们过去曾拥有一大笔财富瞬间化为乌有,萨马特电讯公司总裁查奴瓦斯特说:曼谷人甚至还没来得及享受荣华,汽车刚下生产线,房子新刷的油漆还没有干。但他们已经失去了一切。印尼音乐家邦尼勒古马赫为买一幢梦中花园而奋斗了30年,正准备迁入时,风暴来了,“我不得不退掉它。”他说。
  一个为吃饭而忧的时代,一个需要省吃俭用的时代已不可避免,但曾经沧海的感觉,让他们仍沉浸在富有的回味中。在曼谷市中心的广场里,有小贩在声嘶力竭地叫着出租衣服,“你可以租到任何东西,私立大学的学生们为了保持体面,几乎从头到脚都租。”小贩说他的生意还挺火的,礼拜天的商场里,依然人头攒动,唯一不同的是:囊中已羞涩,只能闲逛。就像许许多多的北京老人遛鸟一样。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豪,也只能傻看着自己50%甚至更多的财产无影无踪而去,据估计,从3月到9月,马来西亚排名前12位的富翁,仅在股票市场就损失了130亿美元,印尼总统苏哈托的子女们也被迫出售他们的公司,以免颗粒无收局面的出现。“过去的世界不复存在。”泰国第三大银行农业银行总裁拉姆萨姆如是说。
  曼谷奇异的风光依然那么美丽动人,吉隆坡的高楼大厦依然那么鳞次栉比;可是,曾经的富有与现在的贫穷的鸿沟却是那么遥不可及。“这不仅仅是一种失落感”,泰一大学教授无奈地叹气。
  直面现实,也许这是东邻人最痛苦又最无奈的选择!
  三个月之后,席卷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暴登滩港岛———狼终于来了。
  
  ######
  黑色星期一
  也许,在许许多多的香港人的记忆当中,1987年10月的香港“股灾”就像一场噩梦,至今仍心有余悸。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轮“大熊市”席卷整个香港股市。10月20日是美国华尔街股市惨剧“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纪念日,正因为此,它成了投资分析家们最为焦灼不安的一天,然而,恐怖气氛却并未在华尔街股市出现,恰恰相反,道•琼斯指数一周之间跌落210点之后,当天却反弹了74点。
  正当投资分析家们额手相庆之际,在地球的另一端却早已危机四伏、暗潮汹涌。事隔10年之后又一个“黑色星期一”开始降临,只不过,这次笼罩的是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33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23日,对于港元前景的担忧使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节节上扬,21日仅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涨300倍。在这种市场气氛下,港股更连续第四次受挫,下跌达10.41%。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当天表示,香港基本经济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到外围因素暂时投机影响,投资者不必恐慌。他说:“我不认为这是股灾。”他认为,无论如何,特区政府首先是要捍卫港元汇率。虽然此前一天晚间有炒卖港元的投机活动,但此时炒卖活动已被平息。与此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总裁任志刚也发表讲话,声称金管局已于前一天晚上击退炒家。
  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的信心感染了投资者,24日,在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跌后,香港股市在这天强力反弹,恒生指数上升718点,升幅达6.89%,27日,曾荫权再次重申,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不会改变,在这次活动中受损失的只会是投机者。
  此时,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恶性循环式的普遍狂跌,27日,纽约道•琼斯指数狂跌近554.26点,是有史以来跌幅最惨的一天,因而导致中途自动停盘一个小时。东京股市开盘后即狂跌800多点。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下跌点数创历史之最,在这种状况之下,香港股市的震荡已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因素了。
  对此,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强调,香港股市的震荡只是暂时性的调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表示,香港股市以往也出现过这种波动,不足为怪,港股波动是特区政府要自行处理的事物,中央政府将依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不会直接干预香港的股市和港元汇价。北京方面对香港整体经济仍充满信心。
  特区临时立法会财政事务局局长在回答议员的提问时说,社会对于稳定联合汇率制度十分关心,关于市场的运作,特区政府的一贯政策是“自由”,行政干预应减到最少。
  特区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则劝市民保持冷静,反应不要过敏,入市时要审慎并要量力而为。
  香港舆论则表示了强烈的信心,《星岛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过去,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后,本港会很快复苏,而且更加蓬勃,这次亦应不例外。美国财政指出,自1987年全球股灾后,香港股市过去10年的回报率居全球股市之首。经过九七股灾后,本港只要大力发展经济,十年后的回报率又可能是全球之最。”
  
  港币保卫战
  由索罗斯所引起的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如火山喷发般地震惊了全球,身处震源中心的泰国、马来西亚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绷紧了自己的神经。人们都意识到: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滩港岛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面对国际金融炒家们咄咄逼人的气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谨慎地表示,香港特区的外汇储备丰富,经济正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背后有强大祖国的支持。所以这一风暴对香港不会形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机商就几次试探性地对港币进行了冲击,8月14日和15日,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基金进入香港汇市,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和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元对美元汇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称为港元汇率的重要心理关键点。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迅速反击。通过抽紧银根、扯高同业拆息去迎击投机者。金管局提高对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还回来,让那些借钱沽港元买美元的投机者面对坚壁清野之局,在极高的投机成本下望而却步。故在很短的时间内,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复平静,投机商无功而返。
  然而,人们心里非常明白,这批炒家并不会就此罢休,双方的血腥搏斗终不可避免。香港当局更是未雨绸缪,政策、舆论攻势双管齐下,提醒这批“金钱游鳄”不要轻举妄动。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态度极其明确:坚决维护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正在英国访问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政府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系汇率;财政司长曾荫权、财政事务局局长许仕仁一起会见传媒,重申维持联系汇率是港府首选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而导致利息飙升,属无可避免,希望香港民众稍安勿躁,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则呼吁所有人保持冷静,香港总商会发表文告声明支持联系汇率制度,并呼吁金融市场中人冷静思考,重新检视香港经济根基,从而稳定市场。曾荫权在一次投资会议上说:“我要重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制度或我们同美元的关系,拿港元投机而丧命的只有投机商。”
  国际投机者三番五次狙击港元的行动不仅志在港元汇价上获利,而且采用全面战略,要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获益,他们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场上积累大量淡仓,然后买上远期美元,沽远期港元,大造声势。待港府为对付港元受到狙击而采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时,股票气氛转淡,人们忧虑利率大升推低股市与楼市,这时投机者便趁势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于是,股票市场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沽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仓而获取丰厚的利润。换言之,投机者虽然在港元汇价上无功而返,甚至小损,但在期指市场上却狠捞一笔。
  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措施,一是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二是调高利息并抽紧银根。一番对攻之后,港股在连续下跌中止住脚步并开始强劲飙升,主要是有中资及外地资金入市,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中国电讯重上招股价以上水平,也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红筹、国企喘定并作反弹。加上祖国内地减息亦成大市上扬的题材,这些因素令恒指急速反弹。在股市强劲反弹之下,港元汇价恢复稳定。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港币保卫战告一段落。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大加赞扬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其同僚把这次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赞赏”。这场较量虽说以香港金管局的艰难取胜而告终,但它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场危机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
  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终于公开表示,港府将尽快进行内部检讨,并约晤学者和商界人士,总结这次金融风潮,寻找更好反击之法,以防范港币再受到外汇投机的狙击。
  像一场瘟疫,东南亚的这股“金融飓风”已不仅仅满足于在东南亚横行一时,1997年10月28日,东京股市继27日大幅下挫后继续暴跌。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狂泻554.26点,成为历史最大的日跌点。当天上午,在道•琼斯指数下跌550点之后,有“电流中断器”之称的股市运行安全机制立即停止了股票交易。
  与此同时,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莫斯科、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墨西哥城的股市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震动,跌幅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韩国,好景不再。
  刚刚过去的1997年,对韩国来说,整个一个“病猫”模样。事实上,一度被誉为“汉江奇迹”的韩国经济曾因其高速增长而跻身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为先进国家俱乐部之一员,并且以亚洲的经济典范的形象出没于国际舞台,可是今天,“雨横风狂三月暮,无计留春住”,昔日的繁荣已被“雨打风吹去”。韩国人纷纷表示:“我觉得如此丢人现眼。”韩国企业界公开宣称:“我们已完全失去经济自主权。”《韩国日报》甚至将去年12月3日与国际货币基金签署的协议,与1910年8月29日的“国耻日”相比,那一天,正是韩国被迫割让给日本的日子。
  韩国的经济何以脆弱到如此不堪一击的地步呢?
  刚迈进1997年的门槛,接二连三的打击就源源不断地向韩国经济涌来。首先是年初爆发了大罢工。到了1月底,又揭发出韩宝集团巨额票据拒付丑闻。正当以上两个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年初以来的日元贬值又开始给出口以沉重打击。
  1月23日,韩宝钢铁工业公司无力偿还借款,拉开了1997年一系列大公司破产序幕。韩宝破产的消息使汉城股市指数下跌2.8%;3月22日,三美综合特殊钢公司的破产导致韩国证券交易所连续四天行情下跌;4月21日,韩国最大酿酒集团商真露公司因债台高筑而倒闭,其债权银行将它列入援助计划;7月15日,韩国第八大集团企业起亚集团无力偿还其10万亿韩元的债务,成为最新一个银行援助对象。韩兴、代龙等集团或宣布破产或因为政府的干预而成为待援的“病人”……随着大企业集团的相继破产或濒临破产,韩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源于东南亚的这股金融祸水则不失时机地将韩国这只“病太极虎”推向深渊。
  从去年11份开始,韩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屡破历史最低纪录,11月6日更是惨跌至975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12月12日最终跌至1891.40韩元兑换1美元。短短的两个月之内,即从9月份的890韩元兑换1美元疯狂贬值50%以上。同时,外汇市场的衰退也波及到国内股市,股票价格指数跌破350点,创10年零8个月中的最低水平。韩元贬值,促使韩国10月份出口值创125.8亿美元的新高,但是这同时又意味着外债扩增和进口成本升高,抵消了出口竞争力改善的好处。
  面对这种千疮百孔的局面,韩国政府奋起还击,竭尽浑身解数以拯救崩溃中的韩元。
  11月19日下午,韩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稳定金融形势的措施,如放宽韩元汇率的浮动限度,提前开放中长期债券市场,对经营不好的金融机构实行限令改革和兼并。
  临危受命的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院长官林昌烈宣布,为了改善金融业的结构,提高韩国经济的对外信誉、稳定金融市场,政府将把目前2.25%的韩元汇率日浮动限幅,扩大到10%;把原计划在1999年以后开放的中长期公司债券市场提前到1997年12月份开放;为了在金融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保护储蓄者的利益,韩国政府将保证支付在各种金融机构中储蓄的本金和利息,直到2000年年底。
  他说,在开放债券市场时,为了防止外国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所造成的副作用,韩国政府将把外国人对每个项目的投资额限制在30%。同时,政府将把外国银行驻韩机构兑换韩元的金额从10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政府还将着手向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大量筹措外汇。
  林昌烈说,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为偿还债务进行的现金借款,政府将在1997年年底之前加以限制,在1998年1月份以前,政府将完成对各种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调查,把信贷社之类的综合性融资机构分为ABC三个等级,限令B级融资机构改善经营,要求C级融资机构接受兼并,如果拒不执行,政府将采取强迫措施。他说,政府对银行也将实行类似的措施。
  韩国中央银行也拼尽全力进行市场干预,以试图止住韩元的疯狂下跌,但无奈外汇储备只有300亿美元,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韩央行的干预就显得有点苍白无力。而且,中央银行在市场干预失败后,外汇储备仅剩可怜的70亿美元,远远不够1997年年底和1998年到期的1100亿外债。
  在这种状况下,韩元兑美元汇率继续下跌,其国内股市也一再疲软,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至此,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美国、日本等寻求紧急贷款援助。
  1997年12月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韩国签署援助协议,该组织向韩国提供210亿美元备用信贷。另外,世界银行将提供1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提供40亿美元,其它国家提供200亿美元。援助总额为550亿美元。但这种援助的条件却极其苛刻,此时的韩国,有奶便是娘,已顾不得那么多了。迫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韩国政府被迫答应落实严厉的稳定经济计划以及废除当初使韩国发展成为“经济之虎”的重要经济体制和做法,包括整顿金融、紧缩对大财团贷款、降低经济成长率等多项配合措施。这项金援计划不但打破金援纪录,受援国所须进行的调整幅度之大亦属少见。事实上,这一计划的签订几乎等于向国际上承认韩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和自主权的丧失,也标志着显赫一时的韩国经济发展奇迹已成为过去。
  由于550亿美元的介入,再加上韩国政府表示将放宽外资持有股份的限制由23%提高到50%。在随后的一周,汉城股市终于开始持续上扬。韩元汇价也有回稳上扬迹象。可好景不长,12月7日,韩国第12大工业集团汉拿集团宣布破产。这一消息使刚喘了口气的韩国金融又跌入深渊。从8日到11日,汉城股市持续低迷,韩元兑美元汇价连续下跌。
  1997年12月11日,韩国一家电视台报道说,韩国中央银行行长李经植已表达辞职之意,以示对韩国目前的经济危机负责。自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已有两名高级政要下台(11月19日,韩国财政院院长姜庆植辞职)。
  12月13日,韩国总统金泳三紧急会见金大中、李会昌、李仁济三位总统候选人,就克服国家的经济困难问题进行协商。希望他们配合政府克服当前的困难,在选举结束后举行的临时国会上,顺利通过与克服金融危机有关的金融改革法案,紧缩1998年预算的修正案和发行国债的提案。四人一致表示,将遵守政府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的协议,为早日恢复国家的金融稳定而努力。
  在金融风暴的猛烈打击之下,韩国经济与市场几乎陷入了瘫痪。韩国人的坚韧、团结的民族精神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众人相助、同心救国。民间发起了一人一元救国的运动,百姓主动把手中的美元存入银行,帮助韩国经济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旅行社鼓励人们尽可能在国内游玩,市政机关敦促人们为韩国本国的利益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如减少驾车出游的机会,节省10%的工资,调降室内温度以及减少逛街购物和外出用餐等;那些旅居国外的其他韩国人,也纷纷把钱存进韩国银行海外分行,以期增加韩国的外币持有额,同时,他们还积极筹款汇回汉城,帮助国家走出困境。
  韩国最大的报纸《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决定从1998年1月8日起减少版面,与国民共同克服经济困难和外汇危机。
  韩国政府向所有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发布了一项“勒紧裤腰带”方针,要求公务员至少将薪水的10%存入银行。这项方针还包括“公务员每10天有一天不开车”的节约措施。
  韩国内阁部长们在一次内阁特别会议上决定把各自薪金的20%上交国库,同时各级副部长们也决定交出20%的薪金。
  随着IMF援助贷款的及时甚至提前到位,韩国金融市场激烈动荡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控制。但截止目前,韩国经济仍在低谷中徘徊。飘荡于汉城上空的那股黑色旋风随时会带来新一轮腥风血雨。
  韩国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之惨重、影响之巨大、教训之深刻令人瞠目结舌。自去年以来,韩国企业蒙受了至少3万亿韩元的兑换差额损失,外债本息的偿还额增加了4亿韩元。一些财大气粗的大家族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产在几个月之内缩水达数十亿美元,同时,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目前实际失业率已高达11%,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对韩国人来说,昔日的繁荣已不再。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的动荡。泰国总理差瓦立在一片怒骂声中黯然而去。川•立派临危受命,面对一塌糊涂的局面,川•立派纵有回天之术也无可奈何。
  那么,金大中呢?
  金泳三带着其未竟的“整治腐败”之梦告别韩国政坛。留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严峻的经济课题无可回避地摆在金大中这位刚当选的72岁的总统面前。何去何从,世人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