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秘书长会议:寻找规律 巧解材料分析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1:54:08
寻找规律 巧解材料分析题2009-10-12 13:59:00 来源:老官地镇中学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302次 评论:0

  材料分析题是近几年中考思想品德的必考题型,也是体现试卷区分度,发挥其选拔功能的题型之一,但学生由于缺乏答题技巧,每年的中考中学生解答此类题的失分率较高。了解材料分析题的特点,把握解题的基本思路,探究失分原因,识破命题陷阱,总结命题规律并寻找有效的解答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水平。

  一、命题规律分析

  分析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材料分析题的设问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体现类(是什么):“是什么”主要用于范畴判断,用以审题中的思路引入,即材料中重点语句判断,借以引出所学知识。设问形式:①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②材料表明了什么现象?③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答题格式:思品知识+材料中的做法。

  2.原因类(为什么):“为什么”主要指关系、地位和作用、意义等。设问形式:①为什么这样做?②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③原因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答题格式:答成“因为……所以……”的形式,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时,答案的语句中不一定要出现“因为……所以……”的形式,但它们之间必须是因果关系。

  3.启示类(怎么办):“怎么办”是掌握知识点的落脚点,也是材料引入的关键。“怎么办”不能停留在课本的水平上,还应与重大时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联系,努力用教材知识规范回答。设问形式: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提建议、对策,指明措施、方法等也属于这一类型。答题格式:答成“要……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分点逐条回答的形式呈现。

  二、失分原因探究

  1.心理干扰。表现在考生一进考场,晕晕乎乎,大脑一片空白,平时所熟悉的知识怎么也想不起来,而一出考场则又会做了,追悔莫及。

  2.资料中同类问题的干扰。考试中经常会碰到曾经做过的类似材料或类似设问,这些类似问题常常就在资料之中,由于考试时间紧、任务重,许多考生急于求成,未能认真地把试卷的材料、设问与曾经做过的资料中的类似题目进行详细比较,凭感觉仓促动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往往由于找不准设问的切入点而失分。

  3.未能扣住材料和设问的“字眼”。没有认真仔细地找出材料或设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词,造成解题方向不明而失分。

  4.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概念等“工具性”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解题时不能很好沟通材料、问题与教材知识的联系,造成所学知识与材料脱节、答非所问的“两张皮”现象。又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答题时不能很好地运用学科术语和时政语言,使得答题语言不规范、不简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5.解题步骤不规范。知识答案逻辑性不强,思维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让阅卷老师迅速的理出答题顺序,找到得分点,产生出整体影像来。中考思想品德追求采意赋分,材料分析题的答题顺序往往会直接影响得分。

  三、解题方法指导

  1.答题的基本步骤:第一步:归纳题目观点,确定需要我们回答的“点”。第二步:在教材中找到与问题及分析“点”的知识,确定答题方向。第三步:结合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法律、道德要求紧扣问题进行分条回答,要注意体现答题的时代性、实效性和可行性。

  2.答题的注意事项:①点对:首先要看材料中的设问限制,大方向不能搞错。②点全:应注意材料中所包含的条件是否全部用完,如果没有用完,说明前面所述知识点还有缺漏,应补齐。特别注意不要围绕一个知识要点重复作答,应从多角度展开。③点透:检查步骤是否完整、规范,是否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④点实:是否与所学知识、我们的生活有联系,能落到实处。

  掌握方法,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多练习,多思考,要努力增加解题过程的思维量,在思考中完善自我、寻找规律,提高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