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怎么diy b50座子:水利设施历史欠账问题严重 为粮食维稳头等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2:19

水利设施历史欠账问题严重 为粮食维稳头等大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7日11:32  南方周末

  粮食维稳,迟到的水利清欠

  南方周末记者 彭利国 采访整理

  现在我国因干旱、洪涝灾害每年粮食少收300亿到400亿斤。但大兴水利,按照现在的投资速度,几十年才能还完历史欠账。但几十年后,新的欠账又出来了,因为水利工程的寿命也就是二三十年。

  口述:冯广志(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原司长) 

  两周前落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大兴水利被定性为粮食维稳的头等大事,成为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点,应无悬念。

  我国的农业基础很薄弱,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不强,不是这旱,就是那涝,粮食生产环境不如人意。我国八亿多亩的灌溉农田设施,大约有三分之一老化失修,仍在超期服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抛开当时政治背景不说,群众运动的高潮确实建成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水利基础设施。可是由于当时资金和技术条件落后,搞了好多低标准、凑和的工程,比如因为钢筋水泥缺乏,就出现了用竹子代替钢筋,用三合土代替水泥的工程。另外群众运动不按程序办,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搞了大量的“三边”工程,这些工程都存在较大隐患。

  这些就是历史欠账,欠账不还,老想凑合着维持下去,结果就是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几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频发,2010年春天西南五省大旱,夏天多省洪涝灾害,再往前2009年春天黄淮大旱,影响小麦生长,2008年秋天东北大旱……频繁的灾害提醒人们,如果农业的基础不稳固,不从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生产条件改善上去下功夫,稍有风吹草动,粮食安全依旧遭遇严峻挑战。现在我国因干旱、洪涝灾害每年粮食少收300亿到400亿斤。此外,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粮食产量低且不稳,最典型的是西部,要不就是没水,要不就是有水蓄不住,产量一直停留在中低水平上,目前我国的灌溉面积里仍有三分之一属于中低产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们每年都给国家计委、经委写报告,年年说,工程老化失修了,不能用了,将来要出问题的。但国家一直有这么个规律,粮食一紧张了,赶快抓农业,抓基础设施;粮食产量一上去了,就又忘到脑后了。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后,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潜力一下子释放出来了,1980年代中期开始,粮食供需缓解,粮食够吃了。中央层面从1980年代开始,财政安排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就很少了。整个1980年代,水利是一个低谷,可以说几乎没什么投入,新开工的工程也很少。1989年以后,中央才又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投入还是有限,地方政府更是如此。从事权划分上来说,农田基础设施主要是地方的事情,中央是加强规划,引导,但往往是中央给了引导资金,地方也不拿钱,很多新修的工程,中央要求地方以1:1或者1:0.5进行资金配套,很多地方根本不配。年年喊,年年不落实。

  现在,要还上这些历史欠账,首先是认识问题,中央已经表态,但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要真正统一认识,还需要下功夫。地方政府更感兴趣的是能增加GDP、能在政绩上增光的工程,而基本水利设施建设一般都在山沟里、荒郊野外,不显眼。而农业基础设施毕竟服务的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业,是一个弱值产业,对GDP没有直接的贡献,花了那么多钱,花了很大精力,还不如修一个大楼有吸引力。

  其次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央一号文件过去年年都讲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但是实际落实的并不是太好。水利设施花钱多,动辄几千万甚至上百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比较弱,而都让中央拿钱也不现实。我曾做过测算,我们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究竟欠账多少钱?这个数字是4000亿到5000亿。这几年中央大幅增加投入,但除了用于农村饮水安全的,真正用在农田水利上的数字在2010年也才100个亿,按照现在的投资速度,几十年才能还完历史欠账。但几十年后,新的欠账又出来了,因为水利工程的寿命也就是二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