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水龙头怎么使用:推倒的是房子,拆掉的是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14:13
照片上,一位老人走过,在他的身后,是尚未完全拆除的房子,那个令人熟悉的“拆”还在墙上。这里,两个月前还是大连市内唯一一条、也是最后一条保存比较完整的老街;这里,一年前还是大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不可移动的文物;这里,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墟;这里,是凤鸣街。
其实,不只是大连,类似的事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一直在上演着,甚至还将继续下去。1949年之后,北京历经三次旧城改造,原有两千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至今保留不到四分之一。原来北京3050条胡同,到目前只剩下四百多条。1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登出了山西阳泉市平定县81岁老人痛斥旧城改建的信:“几年的旧城改建,几乎把一座平定古城改没了。”他质问,这究竟是改造旧城,还是毁灭旧城?
而这一切,只是国内城市大拆大建的缩影,推土机和铲车成为城市中最忙碌的机器,整个城市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甚至说过:“我们还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房在未来15到20年得拆了重建。”在一座座城市以新面孔示人时,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城市文化的老街、老建筑,湮没于飞扬的尘土中。而这些新面孔却让人感觉的如此的陌生,并且千篇一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展现无遗的思想和情绪,是活着的古代史和近代史。每一座座老建筑就像一本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蕴藏着值得回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故事。在一定意义上说,老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面孔。遍布各个城市大街小巷、风格各异的历代建筑物,彰显着各自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独特品位。然而,当你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大连,甚至到了一些县城,看到的只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高架桥……华丽的外表掩藏不了内心的虚无,千篇一律只是彰显了历史和文化的空白,彰显了城市除了GDP毫无信仰。
记载历史和文化就存在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条是文字历史,一条是从古代到今天的建筑。它们相辅相成,时空对仗,雄辩清晰,浑然一体。于是,抽象的文字和直观的建筑就构成即可以思维想象也可以直接触摸的“文明史”。然而,中国人对于文字历史的重视几乎到了极致,每一朝都要为前朝立史,对于同样记载历史的建筑却漠不关心,甚至成为牺牲品。
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及二战之后,都曾掀起过“城市更新”运动,试图以新建的高楼大厦取代城市过去的建筑,但这种做法都很快的遭到了质疑。尤其是19世纪末期,被誉为“拆毁艺术家”的巴黎行政长官奥斯曼,规划了现代化的巴黎,但是因为对老建筑破坏性的拆出,在法国至今褒贬不一。而欧洲保护老建筑的典范是巴塞罗那,在1992年奥运会之前,巴塞罗那老城区的公共设施滞后,贫民聚集。为了改变当时的这种状况,政府出钱对老城内的建筑进行了修缮,既没有拆除老房子,也没有强迫房内的住客搬走。如今,无论巴黎、罗马还是巴塞罗那,最吸引人的永远不是有多么的现代化,而是它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这种文化和历史是走在街头就能感受到的,而不是非得跑到图书馆或者博物馆。
五十多年前,北京拆除了“表现落后反动的封建帝王思想”、“妨碍交通”、“占据建设用地”的大批古建筑。为此几近绝望的梁思成曾跪抱着一块城砖,仰望苍穹,大放悲声:“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是的,五十多年后北京重建了永定门,重修了前门大街。拆迁凤鸣街的开放商也说,将保持原有的风格不变。然而,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赝品始终就是赝品。一方面大肆拆除老街、老建筑,另一方面又要兴建复古建筑。试想一下,在复古建筑里感受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是多么荒诞、多么可悲的事情。除了美好的GDP数字,我们是不是应该留下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