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机械设计工程师:卢氏结构科学自修教程er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44:04
卢氏结构科学自修教程(二)2007年05月25日 星期五 上午 09:16
第二章 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强化训练 第一节 整体九防式训练秘法 “整体九防式”是卢氏结构的门户标志!是原传形意 拳三体式及意拳矛盾桩演化而来。 叮与原传桩法已有如下区别: ①将斜面受力的传统三角间架,提高为“身不受外 力”的拱梁间架,使来力均衡地疏散周身并传入地下; 2、在此基础上:溶入解铁夫先生的“鹤拳宗劲”及宋 氏形意的“金鸡抖翎劲”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力”; ③原传桩法的重心下降,气沉丹田,上升为“浑圆力 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人津津乐道的“重心提出体 外”,可形成连续爆发功能,速度是拳击频率的2.5倍,但 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绝难练成! ④呼吸方法的改进:解决了前人遗留下来的“下气” 问题,可练出“久战不倦”的耐力,古代战将在战场上厮 杀、“愈战愈勇”很可能是获益于此!但不知何时失传! 赫赫有名的大成拳(意拳)也难以在擂台赛上一展雄风, 即是因下气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之故! ⑤在运动状态中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可在接手 中保持桩架,再加上各个方向螺旋劲力的运用,无论对手 从哪一个方位进攻,一旦碰到我方间架,就会被巨大的整 体劲力反弹而起,腾空摔出! 卢氏结构整体九防式的训练,是建立在正面桩法间 架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利用高低、虚实的不同及角度 变化来完成的。通过二至三月的正面桩法的刻苦训练, 并具备了一定的间架稳定性后,即可开始进行“整体九防 式”的秘法训练。它科学合理地运用了人体的骨骼、筋膜 的最佳结构组合,是中华武学中最科学的间架之一(它与 久经实战检验的原传形意拳之“虎剪式”、“原传三体式”; 肖氏八卦的“阴出阳入”、“走马活擒”;大成拳的“托婴桩”、“矛盾桩”;心会掌的“青龙出水”;朴真拳学的“童子送书”;华夏武学的“惊涛拍岸”及“移山填海式”等并驾齐 驱,傲视当代拳坛!)其根本得益于正面浑圆桩,只是在实 际应用中采取了“斜中取正”的角度变化而矣,在真正的 格斗中,其打击范围无非是直击、横击、竖击、斜击等几种 打法,而整体九防式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保持六面整体 浑圆力,在接手中保持间架,再加上横削、竖切的螺旋运 动,无论敌人从那一方面进攻,我都可以用整体的劲力来 与之抗衡而不被动。 一、整体九防式练法: 前后步距约一脚半左右,成丁八步型,前膝前顶上 提,大腿肌肉由外向内(从上往下看)拧裹,后膝亦前顶而 上提,圆裆、双胯横撑大腿根部内裹,形成夹剪式(注:“夹 剪”的剪可不是现在用的剪子,而是唐。宋、元、明、清时代 夹银子用的“夹剪”,是说两腿微屈、后膝前顶、大腿内裹, 这样后大腿就象夹剪的下剪刃,增大与前腿的夹劲与向 前的顶劲,(同时“圆裆”要领不可丢”否则错误!切记2!) 后小腿就象夹剪的下支柱,起杠杆作用,后脚与前脚夹角 大于45°而小于90°,既有横劲又增长了蹬劲,前脚正直。 前膝向正前方微挺,这就便于进步和发挥前越之劲,前膝 不应有内扣之劲(后膝要略有内扣之劲!)前大腿就象“夹 剪”的前上刃,如剪银子有夹劲!可惜,今人多不知夹剪 为何物,故多有误解!明白了其真正涵义,再下一番功 夫,下肢三节(下盘)的精微之处便不难掌握了,(如不明 夹剪是何形状,可多向老年人请教便知!),身体呈略前倾 状态,脊柱整体后绷,双手环抱胸前,前手略高于后手护 住头部,掌心向上,前手小臂横撑出一个最佳抗击角度 (大于90°而小于135°以克一切来拳,并具有推之不动, 拉之不开,挑之不起,砸之不落的内劲感应,后手前伸(掌 心向下)而肘部回拉,与前手配合成拉弓射箭之式,为蓄 劲、发劲、抗劲的最佳姿势,(如图21)并以自身浑圆之力 将重心提出体外,形成“自身不受外力”之桥形拱梁间架。 卢氏结构的核心取法于站桩的六面均衡运动,但在 侧面的形态下,如何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就成为一个 关键的问题。整体九防式的基本原理与正面浑圆桩并无 不同,只不过是自身的角度由正面变成45°斜面而已,但 是我们仅仅从其基本角度变化,就会发现很多正面浑圆 桩所获得的劲力不见了,那么是不是侧面桩法,练得又是 一种劲力呢?其实无论什么桩最终所得到的都是“六面 整体浑圆力”,关键是如何深入地理解和加强这种不均衡 状态下所保持的整体劲力,由于身体角度变为45°,而腿 的起动力功能就必须有虚实的变化,所以侧面桩的重心 比例是前三后七,重心的前三后七是无数武林先辈经过 长期实践而最终印证的!因为前脚跟的虚起造成了后脚 蹬地的重心转换的频率,而且前膝的提顶之力与后胯的 坐靠形成矛盾争力,这项矛盾争力的安排,更加完备了以 胯催膝的瞬间爆发状态,而前胯随着膝的提顶又与后膝 形成了前后的二争力,这时下肢所形成的双腿的三角支 撑又如同上肢一样,被连结成一个交叉状态的整体形式, 而这一点是正面桩所体会不到的,可以说整体九防式的 训练强度要比“正面浑圆桩”大的多,内容也丰富的多,但 是无论姿式如何变化,但它们的内在要领都是一致的! 下肢产生了虚实变化,上肢同样如此!上肢前高后低的 上下虚实,撑三抱七的劲力虚实与下肢前三后七的重心 虚实,使练功者永远处在一种不平衡的失重状态,必须通 过三七转换才能产生瞬间的平衡,这种瞬间的平衡应该 是发力状态。如果双手撑抱之力平均,双足分担体重之 力平均,将无法起动发力!由此可知,技击桩的修炼也是 处在一种微动寻整的状态!因为力的平衡是相对的,而 力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 而整体九防式所保持的正是六面整体浑圆力,无论 敌人从哪一方发力,我均可运用整体劲力与之抗衡,而采 取主动!如对方直拳击打,我可用直发力迎之,接手用手 心、小臂、肘,均可把其拳堵回去,或将其劲力堵住而发不 出!!若敌以横劲击我,我同样可以横劲破之,横劲的发 力点,一般在肘尖;敌若以上下劲击我,我则以上下劲迎 之,此时身形上下起伏,以力碰力,以浑圆碰局部,鲜有不 胜者。若灵活应用,以横破竖,以直破横,无不在此理之 中。卢氏结构的所有打法都是活动起来的技击桩,其具 体应用,请参见后面的(活体对抗关》章节! 二、整体九防式之间架“七星拱梁递重力”原理:整体 九防式之外形、原理与形意拳之钻拳用法外形大体相似, 仅手型不同、双掌拧裹摇旋,手从口出,(左中右)三面顾 定,(上、中、下三盘,每盘又分左、中、右三面)九方防护, 其劲为截,既能封住对方来拳又能严密防护头部,运动路 线为起由胸、腹、头斜向而发,接哪打哪,左右双肘横撑, 保持了整体劲力的发挥!本桩对身体角度的安排,是间 架(含下肢)及躯干在三维空间的每一维中,都是一个斜 面,从斜面的原理分析,斜面可减少物体击打的力,做为 人体最薄弱的躯干,如果获得了三维空间的斜面,那么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可以想见的!脊柱生理弯曲的修复 (见正面浑圆桩)更是整体劲力得充分发挥的根本。下肢 与上肢、下肢与躯干名干与上肢、整体形成的拱梁间架 结构,更是其他门派所不可比拟的!此即内家武学中的 “形整”,①它是通过桩法的整体均衡拉仲(此即“等张 力”,即周身各处张力均等)这是练习内家武学之至要秘 诀)逐步使周身各关节间之间自然松开,(为形整打下基 础!通过间架固定空间,身体则相应做出上下、左右。 高低、反侧的松紧运动,把四肢关节旋转起来,随着体内 气血的运动,逐渐打通奇经八脉,而将整劲贯通周身,到 此境地,自然神气合一,周身一家。初步形成拱效应(指 无论肢体何处受力,均可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而 调节,使力均衡地疏散到周身,并传入地面,而自身毫不 受力。过去,有些武林高手,被人重击后,身体无损,且双 脚入土数寸,便是由形整产生的“拱梁”效应的一个力学 范例,卢氏结构中“七星拱梁递重力”即指此而言。 三、“浑圆力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人津津乐道, 而其他拳派梦寐以求而又觉得神秘莫测的“重心提出体 外”。对于常人而言,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练家 子”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基础,想达此境界,恐怕也 难上加难。笔者刚开始听到这种理论,也觉得不可思议, 但自身有了切实体会后,才领会到其原理之科学及卢老 之伟大!现在笔者的学生中,能掌握此要领者也不下数 十人,其实方法异常简单,现简介如下:待真正掌握六面 整体浑圆力之后,在练功时,将整体前倾,有蓄势欲搏之 意,如出笼之困兽,但大椎上拔后靠(整个脊柱均要有后 靠之劲)如同有一根绳子从后面拽着,因为此时,身体重 心前倾,六面力中,“上领,后靠”之力必须加大,使之与重 心前倾之力相平衡。如同鹰之捉兔,猫之捕鼠,将蹿而未 动,欲捕而待机!无论动转挪移,意念中的这根绳子,始 终要后拽拉紧,格斗中,只要得机得势,只须此绳一松,自 身就会产生瞬间的整体失重,将对方腾空撞起(此时,自 身尚处于蓄力状态L欲打欲放,自可随意!但若无六面 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无异是纸上谈兵!此间架 与“鹤拳宗劲”,形意“金鸡抖翎”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 力”相溶合,使整体发力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拳击及散打 等实战拳法!而独具中华武学之风格及威力! 四、呼吸方式的改进:将常人的自然胸式呼吸,改进 腹式呼吸(或项背部呼吸) 腹呼吸以肺肌上下运动为主,并使之与拳式的蓄、 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隔肌向下运动,肺部尽量向下 膨胀,两肋微微外张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则敛臂提肛 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隔肌上升,两胁则向内, 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窝及肩窝始终放松,腹部 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形体要诀为:正身 塌腰(向后),把小腹放到大腿上。 通过腹式呼吸,隔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 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中医叫“补肾”X使之产生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以变的精力充沛, 45 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从练内气 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场,然后即沿经 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因此,正确的腹式呼吸可起“补 肾”之功,肾气足而武功自然得以精进。练功时的腹式呼 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 液循环,减少腹内淤血,可大大减轻心脏的工作压力。从 技击角度看,隔肌大幅度地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地向下 膨胀,脾、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全身阴面肌肉松坠,腹部 充实而沉重,运动中正中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 性,即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劲落空,得势时 又能迅速发出强劲笃实的整体劲力。 项背呼吸(又名颈背呼吸)在练功中,吸气时,提肛缩 肾,小腹微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做时注意力 集中到夹脊穴,吸气时意念从鼻孔上升到额颅到巅顶百 会穴,沿头后而下顺脊桩下行至尾闾,前行至会阴,经前 阴而后入下丹田,至此忍住气暂不吐气,而后再自然呼 气。这种调息方法是用后天来培补先天的办法.一般练 功是督脉上升,任脉下降,而此法是吸气督脉下降,(逆行 督脉),让后天气充足了,由后天转化成先天,此法实际上 是;把大B然之气收回B身。一般元气虚弱,精气不足的 人,易用此法把元气补足,一般来说一至二月身体即可由 弱转强变得健壮而灵活。这是内家拳“不传之秘” !刚开 始学练时,应注意力集中,意领心想之,以后熟练之后,不 用再想也能自然做到,注意呼吸时,耳朵应听不到呼吸的 声音,应用丹田处去感觉。当丹田处有感觉后应将此气 抟住。同时配合抟气大法(桩)。如此天长日久(约四月 左右)、小腹部自然有松圆膨胀之感,长期练习浑身有球体 的感觉(即“精满浑圆身”)能达到浑身无处不充满饱涨之 感时,应调气到脚下涌泉穴。方法如下:吸气时纳入丹 田,再升气于百会(头顶)沿脑后下降至夹脊,透前心,降 入丹田,然后气分两路:以意领气,气自脊骨而发、沿上肢 骨中心贯入手梢,这样意到、气到、力也就到,久之,只须 掖胯之际,脊柱(整个脊柱同时)略一后靠,气自贯指尖, 气贯脚趾,同样以意领气,自命门处下降至脚趾(沿骨髓 而下),这里须注意意识贯注丹田,丹田之气沿足三阴经 下行至涌泉(逆行三阴经),脚掌之气团沿足三阳经返回 丹田,这样往复运动,气在两只脚下及丹田(丹田位置在 肚脐与命门之间,后三分之一处L循环往复,初练时,丹 田温热,经一段时间训练后,丹田气团可以前后翻转开 合,气贯四捎,这也就是内外兼容的过程,内劲在不知不 觉中增长,劲力提高很快,此时可配合“地盘秘功”的训 练,便可造就日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力! 五、平面螺旋训练 下面我们以整体儿防式来重点体会平面螺旋力的训 练,因为侧步的桩形更易形成上肢与下肢高低虚实的矛 盾,所以在脊柱带动下,旋转中就必须注意后胯推动前 5 胯,后肩摧动前肩。此时我们的重心也会相应地在运时 中出现“前三后七”和“前七后三”的动力转换,上肢间却 也会随之产生“撑三抱七”和“撑七抱三”的力量转换成 此反复运动,直至三七转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接着 我们就要求加快关节旋转的频率,力求在速动中保持站 桩状态下的六面争力,匀速的缓慢转动是为了体会间架 动转的拉伸范围,当这个范围获得了成功的达标之后,速 动就是通过加速的原理,深层刺激间架拉伸运动轨迹,磨 合关节与关节之间、筋膜与筋膜之间、肌肉与肌肉之间的 收缩、放长的转换频率。大家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速度就 是力量,让我们加快摇旋的动转频率,体会一下螺旋力在 动态应用中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让伙伴在自身鼓胀的 间架上用力推撞,会发现,由于三角支撑和斜面的角度, 在360°的旋转中能产生强大的切削劲力、离心力和向心 力。所以伙伴给干的每一个力都会被抑制或化解。这就 是螺旋力已形成并初具规模。而初步的匀速旋转就是内 家的试力法。由此我们认为,试力与发力的区别就是慢 动与速动的关系,而无论慢动还是速动都是以桩动为核 心,以整体原则为根本的运动模式,通过以上平面螺旋训 练,各位武友、会充分认识到,螺旋力的各项训练步骤, 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一个相对静态的桩架在绝对动态中得 以体现,而探讨技击的意义就是:明确在整体观念的指导 下如何体现运动的方法和优越性能。因而当我们在技击 桩状态下,体会出平面螺旋训练的重要性之后,就必须进 一步去了解四肢与躯干在其他外形动作中的螺旋功能。 螺旋力训练的其他动态模式,笔者将在(华夏武学精髓训 练教程》一书中给广大武友一个更圆满的解答。 第二节 抟气大法 抟气桩是在浑圆桩的基础上,侧重于上肢的双臂与 后背肌肉关节的拉伸量,其形体模式为双臂肘关节角度 增大至120°一150°之间定位,这样训练的结果是椭圆的 平衡,也是在夹马桩(见(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训练教程) 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桩法,其目的是为了将气抟 住,便于在激烈的打斗中保持体力,减少消耗,抟气桩的 训练是卢氏结构最重要的桩法之一。 抟气桩是在浑圆桩的基础上,双臂向内翻,双掌心向 对,向前方推出至大小臂夹角为120°一150°之间,指尖高 于眉齐,眼光从双手虎口之间向前上方望出,凝神定意, 神光内敛,眼前景物如被轻雾所遮,十指涨起虎口撑圆。 肩撑肘横、胸窝内涵、颈椎后领、大椎上拔、涨腰实腹、隔 肌放松、鼻吸口呼、胯根内裹,两膝前顶上提、圆裆、敛臀, 尾骨内卷、脊柱后绷十趾抓地,足心内涵,足背拱顶,使足 背、膝、胯、腰、肩、肘、小臂及整体,如涨满之弓,蓄势待 发,此即“一身备五弓”的真正涵义。此功至关重要,自学 颇为不易(其诀窍非面授不易说清)。(如图22) 桩法要领,正是萧海波先生所言:“上不散拢胸抱手, 中不散神清意明,下不散圆裆合胯。” 第三节 起拔桩功 (中国内家武学核心机密功法) 起拔桩功,是中国内家拳法的上乘功法之一。它是 将中国原传武学中的各步真传功法之精髓,有机的融合 在一起的特殊功法,是内家武学的“不传之秘”。历代一 线单传,名家著作亦多无记载,,或一笔带过,很难引起学 者足够的重况 为了使广大武友,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 使自身功力得以升华,特将本功全盘披露!愿真正有志 于深造中国内家武学的热血志士,早日学有所成f 正面浑圆桩修炼二月左右,整体劲力基本形成后即 可练习本功。此功练之日久(四月左右),能蓄养自身真 气,温养肌肉筋健,使百脉流通,并可产生拳术中的精神 和力量,尤其可锻炼出技击中一触即发人于丈外的弹抖 力和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此功实属是修习内家武学之 法要,然必须有一定的桩功基础方能练习,否则易于产生 弊病(如“三窝弊气”等)学此功者不可不知! 练功方法:两脚平行而立,略宽于肩,腿部略有弯曲, 头直项竖,目光远望,腰与背基本成一直线(脊柱拉伸定 位)空胸实腹,肩撑肘横,双臂环抱如浑圆桩态,然后双 臂内裹,掌心下按,大椎上拔带动脊柱节节拉开,尾骨同 时内卷而后坐,双胯内裹而外撑,膝部前顶而上提,同时 肩撑而肘横;其作用是通过脊柱及全身各部位之争拉,使 原有的桩法间架更大的向空间延伸,此即桩中之涨,外在 形式是紧,当涨(紧老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由自主的缩 (松)这就是阴阳互换的表现,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起拔 放长的意念,故松很快又变成涨,此时,我们要注意把握 意念的尺度,使其“无过亦无不及”,这就使我们的桩在一 定范围内,开始有节律的涨缩、缩涨。外形上可以允许微 动,但要保持桩功涨缩有节的原则,如此一松一紧交替运 动,练此功法时,要做到目光平视而远望,两眼内敛而藏 神(视眼前景物如轻雾所遮),周身上下要紧而不僵,松而 不懈、气魄要宏伟、精神要舒放,自觉周身细微之毛发都 能与空气产生呼应。意念中,两小腿如被泥土掩埋,并有 破土欲出之意,以配合双手下按,身形有拔地欲飞之势。 本功修习一月后可加如下意念:设想自己双脚十趾 筋骨象参天大树之根,向地下四面八方无限扩展延伸,身 躯的筋骨向宇宙的四方扩展,头刺蓝天,双手十指象大树 之枝干刺破宇宙,似乎全身筋骨都要扩充到宇宙之外去, 然而宇宙又竭尽全力包罗全身筋骨,不让其冲出罗网,但 最终全身的筋骨还是刺破了宇宙,此模式内在效应是进 一步的伸筋拔骨。当全身筋骨刺破宇宙后,应逐渐将全 身筋骨回收,然宇宙却全方位(立体)地将筋骨吸引住,不 让其回收,但意念最终却全力将筋骨收回到宇宙之中心 (即人体的总重心),如此循环往复。切记:这一切都是在 微意(无念)当中去体认,用意念支配筋骨身体来做功,即 是形神合一的过程,久而久之,则将意到气到、力到,本能 自然,“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的良质良能,不期而自 至矣!练至高境界(约十个月左右),无需用意练功。即能 感到自身与宇宙间物质内外自行交换,一切力量来自于 宇宙之中!此时如有外物袭来,一触我身即跌于丈外。 “一经触觉,立即紧张,如同火药爆炸状,炸力发出意不 亡,无形机变却又深深暗中藏”即指此而言。 练习本功最好与呼吸配合,吸气时小腹内收(但不许 折腹)提肛缩肾,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 起伏)将气提到中脘,双手复原(但要肩撑肘横),呼气时 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以意引气达于四梢, 双脚则五趾抓地,初练时,躯干因从未进行过训练,拉伸 量很小,外形甚微,随着功夫的增长,脊柱和躯干和肌肉 群的拉伸量都会增大,外形可看出如弹簧般的升降开合。 大椎上拔时,尾阎不能随之而起,否则就成了外形的起伏 而失去了内在的要领。训练时还应注意,在脊柱上拔时, 双膝会随之略起,但不可失去前顶后拉之意力要求,同时 还要加大其前后争拉的意力,使下肢加强分争,其内在的 要求是:大椎上拔和尾阎下坐产生矛盾拉伸,同双肘横撑 拧翻横向矛盾拉伸形成十字的拉伸运动,从而使躯干的 各部肌肉同时得到连结放长的训练,同时四肢各部也是 在桩的矛盾要领下而都在拉长,这就是整体的紧,即放松 后的整体连续放长训练。如此练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明 显地感觉到:双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 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 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 灵活,动作时周身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象一根鞭子,鞭 把在腿,鞭杆在脊柱,两臂如鞭梢,此后,不论任何动作发 劲都显得凌厉无比!如按王者之威,霸主气势,拳脚未 到,杀气已笼罩敌身!攻击心态一起,双目中精光暴长, 阴冷中透出一股杀机,令人胆颤心寒!不敢踏进半步! 易犯错误: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练功中间架整体 撑涨之时,双肩和胸部易出现反作用力,即僵滞憋气的现 象,此现象是残余的拙力运动,其破坏不仅是产生杀生恶 果,而且破坏整体六面放长效果(阻碍整体劲力的贯通), 要知道紧是六面浑圆放长,僵是肌肉回缩,所以放长时应 首先做到三窝放松,此即紧中求松。在三窝放松后,六面 已经拉伸的肌肉也会自然地随之松回,所以还要在松开 的前提下,使之放长(此即松中求紧)。练习本功,首要注 意的问题就是三窝放松,呼吸自然。由于大椎上拔时最 易出现弊气身僵的反作用力,此时的要求是后(阳面)升 前(阴面)降,即后背绷起而上拔,而气不能随之上浮,如 上浮,要立即纠正(参考呼吸方法)使之下沉,沉不是用力 下压,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好象物体在静水中,随着 地心引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毫无勉强之意。归于自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