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罐头的保质期:与天主教朋友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21:16

 

作者:刘幼民   2009-03-13 19:12 星期五 晴  
  
  尊主为大:“我生在天主教、长在天主教,我所在的那个村子基本上全是教友,我小时候也服祭,在人看来是一名热心的小教友,也有过以后要当神父的想法。那时候对天主教的信理也没有思量过,认为神父所教导的都是完全正确的。当时那种信仰可以说是先入为主,没有理性的信仰,或者说是很单纯的信仰。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求学,离开了信仰的环境,同时受到无神论观点的影响,对我的信仰感到疑惑,天主到底存在不存在、人是否就是进化来的。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放弃信仰,但信仰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低很低的,在同学当中甚至在以后的同事当中,都不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
  转眼到了而立之年,最近几年,世界各地灾难事件频频发生,由此让我想到了圣经,这也是天主的恩典,在看圣经的过程中,慢慢的,由一位冷淡教友转向了爱进堂的教友,也经常办神功领圣体。同时也在反思我的信仰中的某些信条,有些信条理解不了,所以就去基督教福音堂寻找答案,可结果仍未能解开我的疑惑。我对童女生子、死而复活,都能接受,可对关于圣母的一些信条理解不了(我没有不尊敬圣母的意思)。所以我现在即进天主教堂念经、参与弥撒,也进基督教堂听牧师讲道。我认为这都是接近天主的途径。最令我疑惑的就是天主教的一些信条。你是怎么看待的,期望能深入的讨论。”
  
  
  
  
  
  
   尊主为大弟兄:你好!
  
  
  
  谢谢你的坦诚。我是基督徒,很乐意与你交通,希望我们是朋友。
  
  
  
  对于天主教我以为自己还算了解,谈点想法,不当之处希望谅解。在天主教里我有许多朋友,其中还有几位司铎。因为都是神职人员,交通很方便,谈话也能深入一些。
  
  
  
  我以为新旧两教,本质差异不算大,大家都是信耶稣的,也都承受了神的恩典,是因信称义,而非因行为称义。那么彼此的差异是什么呢?是传统与认识。拿双方所用的圣经做个比喻,天主教的圣经73卷,基督教的圣经66卷,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在数量与形式上,而非在本质上。
  
  
  
  那么,新旧两教在形式上的差异具体地说又是什么呢?直观地讲好像是圣母问题,但也不是这么简单。圣母是耶稣的母亲,我们做耶稣信徒的人,又岂能不尊敬她老人家呢?可是尊敬她老人家,是不是一定要给她老人家摆起香案,三磕九跪,弄得天昏地暗人神不宁呢?中国的某些“孝子”,很喜欢利用死去的老人,给自己挣名声,显排场,提高自己的“孝子”地位。天主教有没有这种心理?天主教徒有没有这种心理?我看不好说。试问我们既然是信耶稣的,为什么又要信圣母无原罪?信圣母显灵?信圣母升天呢?这种后圣经的信仰内容,究竟是增加了上帝恩典的分量,还是消减了上帝恩典的分量呢?
  
  
  
  对于基督教而言,信耶稣有两大原则:第一是因信称义的原则,第二是唯独圣经的原则。你可能会有疑惑,强调因信称义原则的可不是仅有基督教一家啊,天主教也在讲因信称义,天主教也反对靠行为称义的宗教路线。然而,不同的是基督教的因信称义是与唯独圣经联系在一起,天主教的因信称义是与只能相信经过罗马教廷解释后的圣经联系在了一起。
  
  
  
  基督教的信徒人手一本圣经,人人都可以阅读圣经,认识圣经,也可以讲解圣经。在基督徒看来信仰完全是个人的事情,通过圣经人与上帝直接交流,可以谈心也可以交心,未经个人认识理解的信仰条文,你可以盲目接受,却不能使你得救。因为你还没有重生,你还没有面对上帝,你还没有接受上帝的话语,你还没有让上帝塑造你的人生。
  
  
  
  不过,有个纠正,唯独圣经不是叫人可以完全忽略教会的作用,加尔文说过:“教会是一切敬虔之人共同的母亲,教会扶养、滋润上帝的孩子长大成人,一贯都是如此。”教会在信徒认识上帝,认识圣经的过程中,要像母亲一样爱护信徒,喂养信徒,扶助信徒长大,但是绝不越俎代庖,用统一的意识剥夺别人接近上帝的权利,当然,更不能在上帝与圣经之外另辟蹊径制造“新的启示”与另一种“救恩”。
  
  
  
  在基督教会里时常会有一些基督徒宣告说,我们自己看圣经,让圣灵来引导。他们拒绝接受现成的标准答案,甚至怀疑圣经是否有标准答案的看法。有人批评他们说:今天的基督徒并不比自己的前辈优越,他们的话里隐藏着骄傲。然而我说,他们不是骄傲,而是不想偷懒,也不想让自己的脖子上长一颗别人的头脑。无论圣经有没有标准答案,对个人而言,都必须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认识理解的过程。
  
  
  
  基督教承认个人的权利,以为在教会生活中,只能以上帝为中心地形成一个没有圣阶区分的家庭组织。上帝是家长,其他的人都是兄弟姐妹,大家欢聚一起,只为了上帝爱了我们,我们也要彼此互爱。
  
  
  
  在唯独圣经的问题上,你可能会说:先有教会,后有圣经,圣经的纲目是在整个教会团体的分辨下才得以完成。这种存在的次序表明,圣经的权威只能够在教会内,并透过教会去发挥,因而教会比圣经更清楚圣经本身的意义。也就是说,教会有解释圣经的义务和权力,甚至连上帝的启示也不单存在于圣经之中,还存在于教会的承传之中。
  
  
  
  从历史观点来说圣经确实是教会的作品,也应该是先有教会后有圣经。可是,我是基督徒,你也是基督徒,所以我们看问题,还要有一个属灵的视野。从这个视野看了出去,圣经的作者不是马太,亦非马可、保罗,而是上帝自己。它是上帝的话语,是上帝透过马太、马可、保罗,还有其他知名与不知名的圣经作者,与他的每个儿女们交谈。当上帝的儿女响应天父的呼召聚到一起的时候,教会产生了。从属灵的次序上看,上帝先与一切,恩典先于一切。有了上帝的呼召,才有了蒙恩的回应者;有了蒙恩的回应者,也才有了蒙恩回应者的教会。
  
  
  
  依此次序,圣经的权威从始至终都在上帝而不在教会。上帝是呼召者,他向人说话;人是被呼召者,人要用生活回应上帝的呼召。
  
  
  
  在梵二公会之前,天主教不提倡信徒自己读圣经,大家只能看《日课经》,弥撒是拉丁语的,教会庄严神秘,教阶等级森严。在那种氛围中,教会的地位不断地被提升,被神化,甚至有了替代上帝的意味,于是在梵二公会之前,天主教会制定了两条意在确立教会绝对权力的信理,一条是“教宗永无谬误信理”,另一条是“圣母升天信理”。
  
  
  
  教宗是人不是神,他怎么会永无谬误呢?这一“信理”自问世之日起就受到诸多质疑,于是它的卫道士不得不提出种种理由来证明这一信理的真实不虚,甚至不惜抬出1858年圣母在法国露德向伯尔纳德显圣的例子,来证明教宗比约九世于1854年宣布圣母无玷始胎和圣母无染原罪的信理没有谬误,由此又进一步制造出“教宗永无谬误”的信理是蒙圣母所承认的宣传性说辞。再往后天主教会将错就错推出了“圣母升天的信理。”
  
  
  
  当然,对以上两条信理,天主教也曾费尽心机地在《圣经》里找证据,可是除了用写小说的手法扩延《圣经》的文本之外,我看不出天主教的所谓证据还有多少可值得尊敬的价值。我只能老老实实地说:教宗不是不会有谬误,而是不能有谬误,因为他怕输不起。
  
  
  
  不过,对天主教批评归批评,尊敬归尊敬。天主教的失败在于人的傲慢,人的私心,根本还在于人的罪性难除。信主之人还是罪人,信徒与教会还在旅途之中,高估自己就会轻慢上帝。但是,信徒与教会的失败,绝不意味着上帝的失败,谁能预料上帝的作为呢?在天主教跌倒的地方,你会看到什么?是上帝弃绝了他的百姓吗?通过梵二公会做出的见证,我可以肯定地说,人只要还有一点信心,芥子就能长成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