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水帘降温系统:“希望生”转化的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1:56

“希望生”转化的几点措施

焦强林

一、“希望生”的由来:为“差生”正名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格教育。而“差生”这一提法至今还不时听到、看到,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又经常违纪,这可能是事实,但“差生”作为教育上的一种提法则欠妥。原因有二:其一,“差生”只是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发展暂时滞后,并不是各方面都差,也不是永远差;其二,从育人角度看,“差生”似有贬义和鄙视之意,易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近年又出现了“后进生”提法,虽比较容易为人接受,但细分析,它也缺少了激励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对“差生”改称“希望生”为好。理由有二:其一,“希望生”是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以去掉“差生”、“后进生”之名,行“模糊”过去,激励进步之实;其二,“希望生”是从发展的观点提出来的,它包含着期望,意味着“差生”也有进步的愿望、进步的因素、进步的可能,“差”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且只是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就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成为好人的心。”可见,“差生”并非真差,他们仍有很大的希望。

二、“希望生”进步的措施

1.端正认识,合理对待

“希望生”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象对优生培养那样重视“希

望生”进步。“希望生”的提法,本身就含有忘掉过去,从零做起,丢掉包袱,轻装上阵的意思。素质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教师眼里没有坏孩子”。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人都可以学好。

2.提高素质,讲究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方面造成的难教儿童,才是最难教的儿童,因为其他方面造成的难教儿童,

还可以通过学校来改变。”事实上因为教育者自身的缺点,如态度粗暴、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暂时落后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要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以自己精湛的教育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使他们愉快地学习。

3.洞悉心理,及时疏导

“希望生”往往处在一种理智与情感、傲慢与自卑、勤奋与惰性、疑惧和对立、恐惧和侥幸等矛盾心理状态,教师必须理解他们地内心世界,尊重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过分计较他们的一时失误和反复错误,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出失误原因,细心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在集体中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树立他们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其能否进步的关键。

4.关心帮助,给予爱心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学生。“希望生”由于心存戒备和疑惧,故教师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学生才能尊其师,信其道。所以对他们,教师要在学习上悉心辅导,生活上嘘寒问暖,精神上丰富充实鼓励,特别要以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主动抢占学生思想阵地。这些都是“希望生”进步的动力。

5.协调施教,外堵内疏

首先要优化班风、校风建设,发挥良好校风的熏陶影响作用,才能有效抵制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海要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并指导家长对学校工作给予密切配合。另外要通过学校与司法部门联系,杜绝社会上的消极因素渗透到校园。由于“希望生”落后的原因很多,个性又不相同,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心理咨询,这是一种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学生心理负担,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帮助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

帮助“希望生”进步非一日之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行为,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不懈地以自己真诚无私的爱时刻去温暖他们,鼓舞他们,激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巩固教育效果,最终才能使其主动进步,正常发展、健康成长。

 



改进教法,教会学生学习

于丽琴  邹本杰

 

    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其所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从教学意义上看,应以学会学习为保证。因此,学会学习和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当前的教育教学重教轻学,重知识积累、轻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教学上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机械呆板地教,学生被动地学,不会学习。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乃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忽视学生的现象普遍,往往只管教,不管学。因此,要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必须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因此,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是主体在同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正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对外在世界以及自身的把握方式。没有这种主体性,就不可能实现主体的发展,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因此,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教学效果也就愈佳。

    二、提高学生动机水平,培养持久学习动力

    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原动力,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激励和导向的功能。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一是每学期初,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制订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每一单元、每一章节、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提前告诉学生,使学生目标明,方向清,从而引发出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

    (二)培养求知兴趣,维持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维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是要善于创设和运用情境来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二是要努力提高授课水平,维持学生的求知兴趣;三是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激励手段,强化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要采取措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是期望激励,根据罗森塔尔效应,运用期望效应来激励学生;二是反馈激励,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掌握知识情况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等;三是成功激励,运用分层教学,根据学力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学法指导,发展元认知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解决学习方法问题。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才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联助理总干事德·纳伊曼认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德国莱因兰——法耳茨州教育部最近甚至提出了“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由此可见,加强学法指导,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一)指导自学,教给阅读方法

    阅读是自学的基本功。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采用“泛读——通读——精读——研读”层层递进的阅读方法,“泛读找观点,通读抓重点,精读破难点,研读设疑点。”其涵义是:快速浏览,了解教材全貌,弄清教材的思路和基本观点;仔细阅读,抓住教材的重点;集中精力阅读难懂的地方,以求突破;反复推敲,咀嚼教材,大胆质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重视过程,训练思维方法

    学习的结果不只是学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思维,优化学生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他认为“这是教师教学技巧的顶峰。”学生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由于教学内容蕴含的思维方法都有丰富的背景材料,而思维活动本身又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加强思维方法训练。

    1.设障立疑以“激”思。“问则疑,疑则思。”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在关键处设“障”立“疑”,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设障立疑,还要善于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使学生于无疑处有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向儿童提供挑战性问题,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也可以引导智慧发展。”

    2.逻辑推理以“明”思。教师应向学生充分展示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学会思维。此外,教师还可将自己钻研教材,分析难点、重点的思维过程,在讲课时再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中领悟和增长自己的思维力。

    3.展开讨论以“活”思。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活跃思想,激发认识兴趣,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怀疑以“创”思。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介绍学科最新发展方向,或者在学术上的重大争论、假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也可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进行批判性思考,科学地怀疑,为学生点燃“想像火炬”,并将学生潜在心理能量激发到现实的活动状态,从而不仅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本源,而且得到创造学问的方法,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力。

    (三)分类授法,形成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还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授之以渔,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如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去预习新知;指导学生自觉形成听、看、做、思、记相结合的听课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感知教材并及时抽象概括;指导学生复习时系统整理知识、沟通纵横联系等。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学习内容的独特方法。如学习概念要指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准确理解概念的涵义,并且在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通过分类授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法可依,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改革课堂结构,树立整体优化思想

    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都是相互联系的,也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信息理论的整体原理,对课堂的静态组成和动态结构进行最优的选择和布局,并根据课堂结构系统的反馈信息而不断地进行课堂结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功能,提高课堂效益。

    (一)优化课堂结构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结构的优化应围绕课堂教学目的进行,并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选择最佳的课堂途径。

    2.开放性原则。优化课堂结构模式要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器官,特别是耳、眼、口、手、脑,充分体现其开放性,使学生全方位的投入,有效而牢固地占有知识,掌握技能,并发展能力。

    3.思维核心性原则。优化课堂结构的各环节,都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4.有序可控性原则。优化课堂结构模式要根据课堂内容的内在联系,使课堂活动过程程序化,课堂知识结构化,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充分利用各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运行过程。整个课堂活动活而不乱,忙而有序,实现课堂活动的圆满和和谐。

    (二)优化课堂结构的方法

    因课堂结构的静态组成和动态变化均十分复杂,所以优化课堂结构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

    1.选择材料,优化教材。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教育目的等选择最佳的教学材料,并力求各类材料相互配合,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思考和讲究各类材料使用的时间、方法及在课堂中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与别的材料配合,从而达到整体优化,发挥整体功能。

    2.优化课堂的时间分配。课堂活动要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好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布。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和活动程序,合理地分配时间,课堂上要显得严谨有序,有张有弛。

    3.优化课堂的知识结构。课堂中,讲什么,讲多少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优化知识结构,首先要明确讲什么的问题。课堂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以促进学力形成为中心,扩大课堂的适应度。因此,课堂必须十分讲究知识的结构性,以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目的。优化课堂结构还要在“点”上下功夫,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实现以点带面。

    4.优化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善学。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学习方法掌握得如何,学习的能力形成得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教师的教法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法的实施过程同时应当成为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教法中所进行的激励、反馈、控制过程应当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训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学境界。

                                                                (作者:济南大学、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精论集锦⊙

“精讲”不必“多练”

郝忠杰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今天,一味强调“多练”值得商榷。

其一,“多练”如果把握不好“度”,易变成“题海战术”。本来学生已被各种作业压得就有点喘不过气来,如果每位教师都再大搞“多练”,学生就会沉溺题海之中苦不堪言。

其二,课内“多练”会大大减少课堂容量,课外“多练”则挤掉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使学生不能广泛涉猎各类知识,难以发挥其个性特长。

其三,单一重复的“多练”易使学生大脑疲劳,对知识缺乏新鲜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学习动力,而人一旦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失去兴趣,往往是很危险的。

其四,重复“多练”会迫使学生为完成任务,马虎应付,做题不专心,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考试中习惯性的不认真、不细心,这种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会贻害学生终生。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变“精讲多练”为“精讲精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选择典型性强的题让学生精练,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作者:莘县观城镇育才中学)

⊙教学研究⊙

     化学讲评课是在综合练习或形成性测试之后,教师根据阅卷反馈信息,对其进行讲析或评价的一种课型。也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它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公布测试结果,出示矫正目标

    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教师可按分数段进行统计说明,让学生知道全班同学的测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课、听好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教师依据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学生实际的矫正目标。

    2.组织变式教学,进行分类讲评

    在讲评之前,根据学生测试总体情况,对本测试题,从题型、题量、分值的设置、试题的难度、梯度是否明显等,向学生作以简要的评价。然后,根据学生答题得分率的高低,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评。

    讲评时,可根据学生错答情况,按知识点进行分类,而后讲评。讲要讲出题目的特点,把握命题者的意图,讲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要评的及时,要评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讲评时重点应放在得分率在30%—70%之间的题目,这类题目难易中等,属于效度和区分度较好的题目。得分率高于70%的题目只需点明“题眼”,可以少花时间甚至不花时间,对于得分率在30%以下的题目,可在最后讲评,或只对某一层次的学生去讲评。

    一份试卷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罗列进来,讲评时,不能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而应通过典型的例子,联想到若干相关或相通的其它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讲评学生才能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培养学生单一反三的辐射能力和举三归一的能力。

    讲评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不能成为教师一言堂。讲评课宜考后速评,趁热打铁,效果颇佳。

    3.进行知识小结,回扣矫正目标

    讲评完试题后,教师要围绕目标,对讲评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明确重要的知识点。

    4.对应练习,反馈补救

    教师要依据本节课讲评的知识点,选择并组合平行性测试题,让学生对应练习,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尔后反馈矫正。

    5.布置作业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为,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市教委  陈守业)

⊙精论集锦⊙

教师的“点拨”

王照科

教师“点拨”是调动学生积极开阔思维,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即时加工整理的关键环节。学生发现问题是丰富多彩的,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教学的内容,教师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点拨”,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它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大纲,精通教学内容,切实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整体把握学生的心理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规定起点和过程,步骤和阶梯,方法和程序;学生学习才能减少错误和曲折,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某教师在用此法授课的过程中,针对诸侯怎样争霸的问题时,紧接着问学生:“霸王实际上是什么?”学生答:“是诸侯的首领。”这说明教师的“点拨”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起到了阶梯的作用。

                                                                  (作者:青岛开发区教研室)

⊙学科教学⊙

孙淑燕

 

     语文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面:

    阅读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能够学会把握该文章的中心或该书的知识体系,善于捕捉文章的“闪光点”,悟出文章的真谛,善于观察文章是如何布局谋篇以及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技巧等,这样,自己作类似文章才有章可循;其次,使学生注意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本着精读求深求巧,泛读求广求智的原则,只精不泛则太陋,只泛不精则太浅,它们互为表里,互为促进;再次,使学生注意分析比较。即要求学生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都力求与自己曾经读过的其他相关文章或书籍的观点、论据和逻辑性等作出分析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使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它一般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说话的能力,一个人会说话容易,但表达规范却不易。教育就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安排课堂讲授的同时,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质疑、解疑、讲解,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锻炼发言的机会。另外,还要安排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如辩论会、讲演会、诗歌朗诵会等,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是中心确定、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大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多做一些字词句及逻辑方面的练习题,另外,注意利用课本中提供的范文,引导学生领悟所选范文在写作技法上的特点,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欣赏能力。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蕴含着各种不同的素质,如诗词的音韵美,戏剧的冲突美,童话的想像美,寓言的哲理美,杂文的犀利美,散文的意境美等,所有这些都能通过学习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塑造美好的心灵的作用,作为教师就要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在审美过程中,不断获得更高的“品味”,提高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一部分试题答案并非像某些学科的“非此即彼”,而是主观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能自圆其说的前提下允许“百家争鸣”,畅所欲言。这种多向交流的课堂结构,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另外,注意培养他们相关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如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

                                                                          (作者:山东省警官学校经济教研室)

 

论英语课文的教学

                                    ————即“先学后教”

洪继国

 英语课文,是英语学习者,尤其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深层次接触英语语言,系统地了解英语表达,培养英语思维能力、语感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课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英语课文教学尤为重要。

就教学方法而言,英语课文教学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先学后教,就是其中较为科学而令师生接受并且乐为接受的一种。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必须遵循教与学,主体与主导的教育过程客观规律。先学后教,就以此规律为依托,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强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逐步达到自学、乐学、会学的目标。

课文教学,就使英语课本中每一单元中英语课文文段或文章的教学,具体可按以下几步操作:

1、  教师板书当堂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可根据当堂、当篇课文不同,和不同层次的学

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易简易精。

    2、学生自学。这是最关键的步骤,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可参考手头现有的资料,较为细致深入地学习课文,可讨论。教师则巡堂释难,个别讲解,分组释疑,并且记录含共性的问题,或学生个体较为独到的分析。这一阶段,又可作为教师的当堂备课,或叫做“二次备课”或“课中备课”。

3、反馈。学生把个体或组别的疑问写到纸条上,或直接老师提问,而反馈学生自学

过程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也可发挥学生的能力,反馈自己对课文的个人理解,深层次地挖掘课文内涵。

4、精讲导学。由教师把学生反馈的问题,一般为共性问题,来作以解答。为了更加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尽量让学生来讲解,效果更佳。教师来作以补充、总结,作点睛之笔。在进行此环节中,也可由教师提出几个概括性强,涉及知识点多的问题,共同探讨,也可达到加强课文印象的效果。此环节,教师也要求做到少讲精讲,不讲。

最后,当堂训练。内容由教师提前备好,主要为相关知识、技能,精而少,要求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紧张集中的状态下,独立完成,不许看书。教师巡堂,当堂批阅一部分,获取补偿性信息反馈,并且可让学生当堂板演,分组朗读,俩俩对话,巩固当堂内容。

先学后教,摆脱了以往填鸭式的冗长、低效率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是科学地,学生乐于

接受,而且实用的英语教学方法。

 

⊙精论集锦⊙

⊙教育管理⊙

浅析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

马晓春

 

    近年来,在一些学校,教师的问题行为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这使得师生之间的冲突相应地增加。一些冲突甚至演变成师生之间的行为对抗,引起教师、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法律纠纷,牵动社会、学校方方面面的精力,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都造成损失。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对手教师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便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危害

    教师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些能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或不良行为,这就是教师的问题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是指教师身上出现的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不正确的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偏见行为:此行为是指教师对不同学生的相同的行为表现,往往不能一视同仁。比如同一行为,一个“调皮鬼”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故意捣乱”,一个“好学生”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有创造性”。对前者教师批评,对后者教师表扬。这种偏见行为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某些学生故意挑剔,而对另外一些学生则有意偏袒,教师是不公正的。此行为可引起学生个性的畸型发展,导致学生集体的分化和瓦解,致使师生关系紧张、疏远、对立。

    猜疑行为:此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不尊重、不信任学生的行为。此行为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被怀疑为有“早恋”倾向;私自扣留,拆看学生的信件;顽皮的学生不守纪律被怀疑为故意捣乱;学习差的学生得到好成绩被怀疑有作弊之嫌等。此行为常常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和不安全感,从而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不信任,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侮辱行为:此行为是指教师不顾事实、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用刻薄的话语讽刺、挖苦、谩骂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这种行为可引起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愤怒和反抗意识,造成师生之间的尖锐对立,使教育工作难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此行为还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上进心。

    告状行为:此行为是指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过程中,懒干耐心教育,而是打着要家长配合的幌子对学生家长列举学生各种“罪状”的行为。此行为表面上是求得家长“配合”,实际上是要学生家长训斥、打骂学生,以使学生服从自己。这种行为不仅可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撒谎的行为习惯,甚至可导致学生厌学、逃学。

    压制行为:此行为是指教师凭借“师长的地位”,利用自己的职权,用惩罚、恐吓、威胁等手法管理学生、压服学生的行为。这种行为会使教师成为学生消极情绪体验的刺激物,使学生一见到教师就反感,甚至使教师的积极强化也失去效力。此种行为可导致学生厌学、辍学,也可能出现对教师的报复、还击和其它故意破坏的行为。

    体罚行为:此行为是指教师处理违纪学生或差生时所表现出来的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损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惩罚行为。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实际上是教师维护自己家长式权威的反映。它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使学生形成恐惧心理和憎恶教师、憎恶学校、厌恶学习的情绪;它只能使学生盲目顺从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可能使学生致伤致残。体罚学生,不仅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而且也违犯有关法律。

    应付行为:此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工作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使整个教学工作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教师备课不充分、不恰当,造成学生听课困难;教学组织不紧凑,造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作业布置不明确.缺乏指导,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巩固和吸收等。此行为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使其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性,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教师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问题行为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仔细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社会背景因素: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许多封建传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而且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鞭笞”学生的种种古训,至今仍然占据着一些教师的头脑,有的甚至成为他们信奉的教育信条,这就成为教师的问题行为存在的社会基础。

    学校管理因素:有些学校对教师的问题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因而对教师的问题行为管理不严,甚至视而不见,有些领导甚至认为,教师的这些行为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校升学率的合法的、有效的行为。管理不严必定助长教师的问题行为之风。

    教师素质因素:教师素质不高也是产生教师的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这其中有教师的能力问题,有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有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偏差问题。教师缺乏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工作方法片面化、绝对化、简单化;没有树立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意识;对差生的教育缺乏耐心,教育方法不恰当;法制观念淡薄;教育思想不端正,品德修养差等。此因素是导致教师的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

    此外,教师精神压力过大也是教师的问题行为产生的诱因之一。沉重的工作负担、过度的竞争压力导致教师的心理焦虑程度偏高。现在,社会、家庭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分数和升学率的压力使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有些学校甚至把分数与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先树优直接挂勾。工作负担重、压力大,竞争激烈,使得教师几乎没有什么娱乐、休息、交际的时间,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放松,生活的圈子又非常封闭,势必造成部分教师情绪焦虑、心胸狭窄,这是造成教师的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

    三、预防教师问题行为的对策

    教师的问题行为是可以控制的,也是能够预防的,而控制和预防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及由此而决定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就向教师提出了预防和处理有关教师的问题行为的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树立法制观念,依法施教。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所有言行不侵犯教育法所赋予的学生的权利,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非理智的、违法的言行对待学生的缺点与错误。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学生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务必使自己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处于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这是我们有效地预防教师的问题行为在职业道德上对教师提出的首要要求。对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意味着将学生看作是有自尊的、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意味着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学习差而歧视学生,不因学生有某种过错而不原谅学生。只有这样,当学生出现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违反课堂纪律等情况时,教师才会使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适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当然需要权威,但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的前提之下的。

树立成才应先成人的观念。许多教师对学生成才有着迫切的期望和要求。当学生的学业成绩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时,这种迫切的心情就会变为急躁的情绪,由此而导致教师的问题行为的产生。通过近年来师生对抗的事例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业不良而引发的问题行为的情况较多。这是因为在教师的思想意识深处,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过高的期望值所致。这种对学生的高期望值本身没有什么过错,错的是,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无视学生已有的基础,不顾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而强迫其发展,教师在这里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简单而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实现教师的高期望值,反而可能事与愿违。

  形成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师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在对学生特点及课堂状态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采取相应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何种应答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及背景情况下,考虑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心理承受力如何?考虑学生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心理上的障碍还是属于正常情况?还要考虑自己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即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作者:临沂师范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