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无铅皮蛋:榛鸡的繁育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26:18
2010-6-2 14:04:00
榛鸡于4月初开始发情,5月上旬至中旬为盛期,5月下旬即孵化开始后衰退。1天之中在早晨交尾最强烈,中午性欲降低,而傍晚交尾又恢复活跃。发情时雄鸟张尾如扇,两翅下垂,羽冠耸起,在地上奔跑时翅膀不停地划动,常把地面划成浅沟。发情时雌雄鸟形影不离,相互呜叫呼唤。此时雌鸟比较机警;稍有响动,就独自飞走,待安静后再互相呜叫重聚,一般是雄鸟飞向雌鸟。在此间呜叫频繁,且多为对鸣,尤其在清晨,叫声高而尖,雄鸡叫声为“唧—唧唧,唧唧,唧”,雌鸡为“唧—唧—唧唧,唧唧”。雄鸡之间常因争夺配偶而争斗,花尾榛鸡有就巢性。4月中下旬产卵,通常日产1枚,上午或下午产下,多为连产,只有天气阴雨时才隔日产卵。卵形近似于鸡卵,呈黄褐或浅黄色,带有稀疏的棕色斑点,长径约39毫米,短径29毫米,雌鸟孵卵和育雏,昼夜坐巢孵卵,每天仅离巢取食1次(有凉蛋作用),时间多在上午8时至午后15时,气温较高期间,每次活动半小时左右。孵化期约25天。配偶雄鸟在整个孵卵期在巢周起护巢警戒作用。
--------------------------------------------------------------------------------
榛鸡的繁育技术—人工繁育
榛鸡驯化较其他禽类容易,但应科学驯化,否则成活率不高。野生榛鸡用捕或雪窝中直接网捕获,用笼筐装回,马上放入无人干扰较僻静的空房中,内植假松树铺雪,放上榛鸡喜欢吃的食物(当时季节)和水,并放些小麦或谷粒任其自由采食。当能吃食后,成活就不会有大问题,每批送走时,一定要留1—2只,再捕捉到新的榛鸡时驯化就更容易。一般种禽应在秋末冬初抓捕驯化,第二年春均能交配产卵。
根据花尾榛鸡在野生状态下的繁殖特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为提高其繁殖性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平衡的营养 种禽日粮应保证蛋白质水平不低于10%,饲料可以用粉料为主,也可以用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绿豆、黍子等粒料。但应注意补充青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种鸡多为野生驯养或自己育成的,野性尚未完全改变。因此,尚要模拟部分野生食性,尽可能采集一些野生浆果搭配饲料,对新捕的榛鸡有较好的效果。配种前期,饲料中应加喂适量维生素E或青绿饲料,如麦芽、树芽和青菜等,以促进榛鸡的发情。交配期为保证所有参配鸡都有交配的机会,除保证雄雌比例1:4或1:5外,要交错设置屏障,以提高受精率。
2.选留种鸟和配种 雄雌配比1:3—4为宜,既可减少雄鸟之间的争斗又有利于保持种蛋较高的受精率。另外为保证所有雄鸟都有交配的机会,提高种蛋受精率,要在运动场内交错设置屏障。
(四)种蛋的人工孵化 榛鸡的种蛋,一是野生种蛋,即在每年4月末至5月初,在其产区查找巢穴,待其产完卵后收集回来。收集种蛋用广口暖瓶(内铺以脱脂棉)装好,并用脱脂棉将种蛋之间填塞隔开,搬运时切忌震动,道路不好最好由人提着走回。二是由人工驯养的种鸟产出的种蛋。一般野生花尾榛鸡经一冬一春驯养后,5月份产蛋。种蛋入孵前要进行选择,种蛋大小以长径约38毫米,短径约29毫米,蛋重15—16克为宜,过大过小的应予淘汰。种蛋蛋形、蛋壳等方面的选择要求与其他珍禽类似。然后对合格的种蛋进行消毒,即可入孵。
榛鸡的种蛋较小,不能用家禽的蛋盘架,而应采用铁丝间距较小(以掉不下榛鸡蛋为度)的特制盘架装载入孵化器。
孵化温度,1—10天为38—38.3℃,11—12天为37.7℃,21—25天为37.5℃。相对湿度1—22天为65%—70%。此外还要注意通风换气、翻蛋、凉蛋以及照蛋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
榛鸡的饲养管理
(一)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榛鸡的生理特点 榛鸡经过23—25天的孵化,破壳出雏。初生雏鸟10克左右,小雏出壳后绒羽一干就能行走,属早成鸟。同其他珍禽育雏相似,育雏是饲养管理中关键一环,而其中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又尤为重要。
榛鸡出壳后的1周龄内,体温没有明显的增加,波动幅度大,而且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1周龄以后体温逐渐上升,至31日龄体温达到41.1℃,趋于成鸟体温状态。因此,31日龄以前保持一定的育雏温度,特别是1周龄内的幼鸟,需要维持较高的环境温度。这是育雏成功的关键因素。出壳后头几天育雏温度要高些,第一天从34℃开始,每2天降低1℃,降至与室温相同为止。
育雏的环境条件除温度以外,还包括湿度、光照和通风换气等。相对湿度,1周龄内宜在65%—70%,以后宜保持在60%—65%。1周龄内光照时间宜保持24—20小时,光照强度每平方米1—2瓦灯泡计,定时和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育雏环境的空气新鲜,可以促进榛鸡的健康生长发育,提高育雏的成活率。
2.育雏方式 分地面垫料平养、网上平养和笼养几种。最好采用笼养,既利于防止鼠害和粪便污染,又便于管理。笼养时要注意,对1周龄内的雏鸟,应在底网上铺垫麻袋片,以防幼雏因双腿软弱无力而造成双腿*开畸型,或其他损伤。网上平养也应做到这一点。地面垫料平养,则应经常更换垫料,保持垫料干燥、卫生。适宜的饲养密度,1—7日龄为每平方米80只,2—3周龄为60只,4周龄以后减半。
3.饲养管理
(1)分群饲养 榛鸡捡雏至进雏(接雏)时,应对幼雏进行强弱大小分群,以便分群饲养管理,对畸型等雏鸟应淘汰。
(2)饮水 榛鸡出壳后4—6小时应饮白开水,水温要与育雏时的温度相一致。在1—20日龄最好供应温水。
(3)开食 开食方法是将饲料撒在垫纸上,让榛鸡雏自由采食。3日龄开始逐渐改为食槽饲喂。
(4)饲料 榛鸡的育雏饲料应模拟其野生食性,即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可消化动物性饲料不低于50%—60%。蛋白质不低于23%,另外要给予多种维生素,量是家鸡雏的1倍。1周龄以后可逐渐搭配饲喂一定比例的全价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根据榛鸡需要和食性特点配制。
(5)饲料的投喂量 根据表12—4确定。每天投料次数,在1周龄内宜少量多次,每天投料8次,因为这时幼雏采食量较小;2周龄开始,可逐渐减少投料次数;至5周龄时,每天投料3—4次即可。在育雏期间要不断供应清洁饮水。
花尾榛鸡每天的条食量(克/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龄 采食量 1 2-4 2 8-10 3 15-17 4 22-24 5 29-31 6 36-38 7 43-45 8 46-48 9 49-5210 52-5611 55-6012 58-6412 60-68
(6)预防接种 为预防鸡新城疫,15—20日龄接种新城疫Ⅱ系疫苗。2—3周后再接1次,隔同样天数还要接种第三次。此外,要搞好日常的清洁卫生和消毒防疫等工作。
(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榛鸡养至30日龄即可脱温,进入育成期的饲养和管理。可采用地面平养和笼养方式进行饲养,其中笼养既防止鼠害及传染疾病,又有利于管理,但笼要大些,密度要稀些,以防止啄肛、啄羽。此期适宜的饲养密度为20—25只/米2。
1.雌雄、强弱分群饲养 榛鸡长至8周龄时,雄鸡即有性行为,为确保处于育成期榛鸡正常生长发育和良好的种用(繁殖)性能,应将雄雌鸡分群饲养。分群的同时进行强弱分群,即择优留种,弱者作为肉用饲养管理。
2.平衡的营养 每天饲喂4次。饲料以谷物为主,但不能缺少动物性饲料,蛋白质水平不能低于18%,并在饲料中加入1%—2%的粗纤维,以利于胃肠消化。还要注意饲料的营养全价平衡。饲料投喂量可参照表12—4确定。
3.安静、稳定的环境 要注意运动场的防护网是否完好,既要防止榛鸡飞逃,也要防止猫、犬、天敌鸟等食肉野生动物侵袭。因为这些动物易使榛鸡惊恐,而造成撞坏头部或翅膀,严重时可能撞死;其中一些动物还能直接以榛鸡为食,造成损失。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求同育雏期,即搞好饲喂、清洁卫生、消毒防疫等工作和保持饲养环境的安静。
(三)成年种鸡的饲养管理 成年种鸡可地面大群平养,也可笼养。
1.组配分群 在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和休产期,应雄雌鸡分开饲养,在交配繁殖期按雄雌1:3—4的比例进行配种。据调查,在自然状态下,花尾榛鸡的种群年龄为,幼龄的占60%,最多的达到77%,这说明花尾榛鸡繁殖力较快,寿命较短。榛鸡在家养条件下,寿命为3—4年。因此,人工饲养榛鸡的年龄组成应以幼龄为主体,以保持种群旺盛的生命力。
2.根据需要调整营养水平 成年种鸡的日粮,在性成熟之前或休产期蛋白质水平可低至14%—16%,在交配产蛋期蛋白质水平应适当提高(不低于16%)。饲料既可以用粉料,也可以用粒料(小麦、谷子、小绿豆、大豆、玉米等)。成年种鸡的日粮,也必须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但野生榛鸡捕回后,野性尚未完全改变,对于这类种鸡尚要模拟部分野生食性,适当采集一些野生浆果搭配饲喂,以提高其成活率和繁殖性能。
种鸡每天饲喂3次,饲料投喂量约为每天每只60—70克。至准备配种期,不仅要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还要加喂维生素E或青绿饲料,如加麦芽、树芽和青菜等,以促进榛鸡的发情。饮水器内要经常保持清洁的饮水,冬季应给予温水,也可用清洁的雪代替供水。
3.冬季保温增蛋 榛鸡耐寒,能在零下10℃的环境露天过夜。但为使其在春天早发情、早产蛋,提高产蛋量,冬季最好进行保温饲养和管理。
交配期除按适当的雄雌配比进行配种外,为保证所有的雄鸡都有交配的机会,提高受精率,要在运动场内交错设置屏障。
4.野生榛鸡的驯养 从野外捕捉的榛鸡,较其他野生禽类容易驯化,但也应当科学驯化,否则成活率不高,或降低成活种鸡的繁殖能力。野生榛鸡用套捕或雪穴中直接网捕后,用筐装运回,马上放在无人去干扰的空房中。房内要植假松树铺雪,放上当时季节榛鸡喜欢吃的食物和水,并放些小麦或谷粒任其自由采食。当能吃食后,成活就不会有大问题,即可转入成年种鸡进行饲养和管理,但应注意在开始时要模拟其野生食性,并逐渐改喂全价配合饲料,每批送走时,一定要留1—2只再放入新的野鸟就易于驯化。这种方法会大大提高成活率。一般秋末冬初捕捉的在第2年春季就能交配产卵。
--------------------------------------------------------------------------------
榛鸡的疾病防治
榛鸡较其他禽类易感染疾病,而且死亡率较高。因此,疫病防治好坏关系到榛鸡饲养的成败,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一)新城疫 榛鸡极易感染新城疫,死亡率高达80%—90%,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高度接触传染的毁灭性疫病。目前对此病尚无治疗办法,仅能加强预防。
1.症状 根据病程的长短、病势的缓急,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型,潜伏期1—5天。
最急性:看不到明显症状就死亡。
急性型表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嗜睡,对环境变化淡漠,偶栖一角,羽毛蓬乱,眼睑水肿明显,结膜肿胀,瞬膜混浊,这是榛鸡特有症状;喙黏膜和咽黏膜附有少量黏液,有的表现拉稀,粪便呈深褐色。
慢性型:以脑脊髓炎的症状为主,站立不稳,共济失调,向前翻跟头,发生痉挛性抽搐,头颈后背或斜颈扭曲,眼侧视,有的原地旋转运动。
2.防治 平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和定期消毒制度。新进榛鸡做好检疫和隔离饲养观察。新从野外收捕的榛鸡,首先在清静的环境中驯养1周,并用新城疫Ⅱ系疫苗接种,禁用新城疫I系疫苗;待接种2周后逐渐解除对其的隔离饲养,并进入第二次接种;2—3周后用新城疫Ⅱ系疫苗再次加强免疫。雏榛鸡7—10日龄,用新城疫Ⅱ系疫苗滴鼻接种,10周龄第二次接种,产蛋前第三次接种(肌注或饮水)。成鸡每年春秋2次用疫苗预防接种。
(二)霍乱病(巴氏杆菌病) 花尾榛鸡极易感染此病,且死亡率较高。目前的禽霍乱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该病,发病时可分离细菌,制备自家油乳剂灭活苗或蜂胶灭活苗效果良好。发病后可分离病原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饲料或饮水中可加入预防用药物,如磺胺药物,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和喹乙醇等都对此有较好的效果。
(三)烟曲霉菌病 榛鸡易感烟曲霉菌病,幼雏尤易感,常呈急性暴发,死亡率在90%左右,成鸟多为散发。
1.症状 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常蹲缩一角呆睡。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时胸腹起伏明显,有的鸟甩鼻子,排绿色稀便,肛门周围粪染。常在肺、气囊、气管形成小米粒大小的灰黄色霉菌性结节。一般发病后2—3天死亡。本病症易与白痢、传染性支气管炎、开嘴虫病、结核病、大肠杆菌引起的肉芽肿混淆,要注意区分。
2.防治 本病应从预防入手,舍内要保持干燥,铺垫物要经常更换,要事先晒干或用紫外线照射后应用。地面、食槽和饮水器要保持清洁卫生,并定期消毒。发霉的饲料绝不能喂。定期让榛鸡饮用1/3000的硫酸铜水溶液或5/1000的碘化钾溶液,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或每千克饲料加入50万—100万国际单位制霉菌素,连用3—5天;克霉唑0.02%—0.05%拌料,连用5—7天。
(四)耶新氏伪结核病 雏榛鸡易感染此病,死亡率达80%—90%。主要传染媒介为鼠类,如田鼠、山鼠和花鼠等。本病常与球虫病合并发生。主要症状是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死亡后剖检,可见盲肠干酪样肿胀坏死,在28℃下镜检,可见到带有鞭毛活动的伪结核病菌。常用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磺胺类药物预防或笼养防止鼠害以预防本病。
(五)球虫病 榛鸡对此病易感,尤其是幼雏,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症状为病鸡精神沉郁,被毛逆立,离群呆立,采食量降低或完全不采食,4—5天内体重减轻50—100克。粪便为黄色或黄白色,甚至有的为红褐色。大约持续4—5天后死亡。
本病治疗效果不佳,应以预防为主,要保持地面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尽量减少榛鸡与粪便的接触,保持地面、食槽和饮水器的清洁,并定期消毒。常应用球虫灵、盐霉素、马杜拉霉素或氯苯呱等预防或治疗本病。每千克榛鸡饮水中加入30毫克复方敌菌净,连用3天,停2天,再换氯苯呱,球痢灵等拌饲料,连喂3天一个疗程。对严重下痢而不采食的用滴管直接投服。复方敌菌净效果好,但复发率高,要与其他抗球虫药交替使用,才能控制发病。
--------------------------------------------------------------------------------
榛鸡舍的建筑与设备
(一)场地 榛鸡为典型的森林鸟类,故饲养场地最好选择在无污染的僻静的森林之中,朝阳避风之处。场地要具有草地,带有斜坡,不积水;尽量远离住宅和公路,以利榛鸡生长和防疫。
(二)禽舍和设备 禽舍宜砖瓦结构,并安置玻璃窗,使舍内阳光充足,保温性好。室内应设置假松树,栖架;地面铺以垫草、配备食槽、饮水器及沙浴坑(箱);雏舍内要有取暖保温设施。
运动场四周用金属网围栏,并加设天网。场内应种植小树或灌木,或设置假松树;栖架、食槽、饮水槽和沙浴坑等。发情交配期,还应设置屏障,以利于交配,提高受精率。食槽、水槽、运动场大小等具体尺寸可参考七彩山鸡的设施。
七、榛鸡的加工利用技术
榛鸡是著名的猎禽,其肉素有“天上龙肉”之称,为八珍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就列为向皇室进贡的珍品,所以,又有“岁贡鸟”之称。现在花尾榛鸡则是迎宾国宴上的佳肴。花尾榛鸡用蒸、烧、烤、炸、爆等方法,能制做出50余种形美、味鲜、质嫩可口的菜肴,其中有不少种名贵菜肴,如东北特产名菜“猴头蘑炖飞龙”,汤清味美,细软滑嫩,营养丰富;清香提神的“五加参飞龙酒锅”,飞龙肉洁白软嫩、酒香醇厚;咸鲜可口的“参泉美酒醉飞龙”,渍菜脆嫩,微带特有的酸香,飞龙肉卷脆软嫩;酸甜适宜的“菜美味飞龙脯”;汤清、味鲜、质脆、色白的“清炖飞龙”;形状美观、色美、质嫩、味鲜的“彩色飞龙”;色泽红白,味咸鲜不腻,形状美观,四周的丸子色泽洁白而形似珍珠的“珍珠飞龙”;形状整齐,味咸鲜,清淡无比,开纸包后则香味扑鼻,鲜汤外溢的“纸包飞龙”;色泽红白分明,味鲜香,质脆嫩,独具风格的“穿烤飞龙”;色泽老红,咸甜酸度适中,质地外焦里嫩,香而不腻的“油泼飞龙”等。
上一篇:花尾榛鸡的饲养管理
下一篇:榛鸡的饲养及管理
养殖技术相关链结
1. 榛鸡的饲养管理
2. 榛鸡的饲养管理工艺
3. 花尾榛鸡的饲养管理
4. 榛鸡的饲养及管理
5. 榛鸡的繁育技术—生活习性及其生长发育
6. 花尾榛鸡饲养技术
返回养殖技术
黑琴鸡
别名黑野鸡,属于松鸡科,学名为 Lyrurus tetrix。
中等鸡类。全长55厘米左右。雄鸟全身体羽黑色,头、颈、喉、下背具蓝绿色金属光泽。翅上具白色翼镜。尾呈叉状,外侧尾羽长而向外卷曲成琴状。嘴暗褐色。脚裸皮橘红色。雌鸟全身体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斑;颏、喉棕白色;翅上翼镜不明显;尾羽叉状,不向外弯曲。
山地森林鸟类,栖息于开阔地附近的松林、桦树林和混交林中。主要以植物嫩枝、叶、根、种子等为食,兼食昆虫。3月末至4月初发情,雌鸟5月初在发情地附近筑巢产卵。在树下的地面营巢,每窝产卵6~8枚,淡赭色,具深褐色斑点。孵卵期19~25天,育雏期约60天。
为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留鸟。黑琴鸡分布区日渐狭窄,数量稀少,应严加保护。近年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及河北师范大学已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岩雷鸟
别名雪鸡,属于松鸡科,学名为 Lagopus mutus。
中小型鸟类。全长约40厘米。冬羽白色,嘴角至眼后有一条较宽的黑色过眼纹。夏羽上体大都黑褐色,具细而不规则的棕黄色斑纹,羽端具白色狭边。喉、胸沙黄色,杂以较窄的黑褐色横斑。下体白色,尾羽黑色。嘴黑色。
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鸟类。夏、秋季栖于矮桦灌丛、草甸、高山草原等地区,冬季常向气
候较暖地区移动。以植物嫩枝、叶、根等为主食。极善走,飞行迅速,但不远飞。秋冬季集群
生活,可达数百只。繁殖期一雌配一雄。雌鸟在矮灌木丛、草堆中或长有地衣的岩石处筑巢。
每窝产卵5~10枚,多达12枚,淡米黄色,有时带褐色斑点。雌鸟孵卵。
为新疆阿尔泰山地区留鸟。本种在我国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应严加保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尾榛鸡
别名飞龙,属于松鸡科,学名为 Bonasa bonasia。
小型森林鸟类。全长35厘米左右。雄鸟上体棕灰色,具栗褐色横斑。头上有短羽冠;颏、喉部黑色。飞羽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中央一对尾羽具棕黄色横斑。下体棕褐色,具白色弧形横斑。嘴雄鸟黑色,雌鸟淡黄色。趾黑褐色。
栖息于寒温带森林中,尤以浆果灌丛中为多。以野生植物的嫩尖、芽苞、花序为食,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4月下旬至5月初发情交配。巢筑于多杂木林、灌丛的地面,挖穴为巢,内铺以细草茎、叶等。每窝产卵7~14枚,浅黄褐色,具稀疏红褐色细斑。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21~25天,雏鸟孵出几天后即可独立觅食,3个月左右即达成鸟阶段。
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留鸟。花尾榛鸡为传统猎禽,肉禽中之上品。由于过猎,种群数量已显著下降,需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尾榛鸡
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blythii。
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栖息于海拔1800~3300米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内,生活于林下的灌木丛中。巢筑在树上,食物以树叶、浆果、种子和昆虫为主。
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