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文件收纳盒:斑尾榛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03:00
斑尾榛鸡图片

斑尾榛鸡的演化

甘肃莲花山斑尾榛鸡 (Bonasa sewerzowi) 的
巢址选择
斑尾榛鸡 (Bonasa sewerzowi)是中国唯一特有的松鸡科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的高山针叶林中。它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亦被中国鸟类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 斑尾榛鸡雌鸟单独孵卵,孵卵期28天左右。
研究地区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内最高峰莲花山高3578m,并有多座海拔3500米左右的山峰,一般坡度在20-40°之间。保护区管理局位于康乐县莲麓镇,海拔2100 m,该区年平均气温在5.1-6.0℃,绝对最高气温为34℃,最低气温为-27.1℃;年平均降水量为621mm;无霜期为115-133天。保护区面积约为12000公顷,整个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包括原始林和择伐林(28%),次生林(10%)、灌木林(19%)和草地、农田及村庄(43%)。
研究方法
对于每个斑尾榛鸡巢,我们将记录1)坡向(分为45°≤东<135°,135°≤南<225°,225°≤西<315°,315°北<45°四个方向)、坡度、林型、海拔高度、距流水沟的距离、距阳坡的距离;2)营巢树的种类、树根基部径d、高度h;3)巢材、巢的长径、宽径及深度;4)巢的隐蔽度:斑尾榛鸡的巢一般筑在树根基部,我们在5米外从除营巢树的其它3个方向观察巢的遮挡度,以1-10表示,10代表完全备遮挡,1表示被遮挡10%;同时记录巢位是否挡雨。为分析巢址所在的植被特点,以巢为中心,作10x10 m的样方,记录郁闭度、胸径大于3 cm的乔木种类、棵数及胸径、断桩的棵数及桩径、灌木密度(分别记录4个2x2m范围的灌木密度,取平均值)及主要种类。同时,作为比较,在斑尾榛鸡活动区内随机选取同样大小的样方,并记录同样的测量数据。
研究结果
1995-2004年,我们共发现斑尾榛鸡繁殖巢址103个,其中52个通过无线电遥测追踪雌鸟获得(1997年的1只产卵期巢被破坏,再次繁殖),43个为未标记的雌鸟,6个为繁殖期过后发现的,2个为筑巢期发现的(详见附表4-1)。所有斑尾榛鸡巢址分布于研究地区海拔2700-3300 m,这一范围内的主要林型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
1、营巢树的选择
所发现的103个斑尾榛鸡巢中,89个位于树的基部,13个位于断桩的基部,1个位于断桩边的倒木下。以阔叶树(柳树和桦树)作为营巢树的占56.2%,针叶树占40.4 %(见图4-1),且对阔叶树有明显的偏爱 (?2=39.26, df=2, P<0.001)。

图 1 斑尾榛鸡的巢树选择,桦 (30.9%), 柳 (25.3%),云杉 (23.0%),冷杉 (17.4%) ,其它 (3.4%)。
2、巢隐蔽度: 斑尾榛鸡巢的平均隐蔽度 5.08±2.03 (n=86)。
3、坡向和坡度
通过对斑尾榛鸡的巢址坡向(实际利用)与随机点坡向(可利用)的比较,发现斑尾榛鸡巢址对东坡和北坡的利用率较高,而没有森林分布的南坡则较少利用,具有明显的偏爱性(图2,?2=43.89, df=3, P<0.001)。斑尾榛鸡巢址的坡度从0到45度,平均为15.5±11.2度(n=97)。87.6 % 巢址的坡度在30度以下(图3),尤其偏爱20度以下的坡度(?2=9.43, df=3, P<0.05)。


图2 斑尾榛鸡巢址坡向分布,图中括号内数字
为巢数
图3 斑尾榛鸡巢址坡度分布
4、栖息地选择
表1 1995-2004年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斑尾榛鸡巢址栖息地特征

*树密度的单位为每公顷的树株数
5、同一只雌鸟在不同繁殖季节的巢址距离平均为154.21±109.0 m (n=19),范围是40 m –
390 m,其中确定2只雌鸟连续两年与同一只雄鸟在同一领域中配对繁殖,巢间距离为
180 m和60 m;另有6只雌鸟确定连续2年(或2年以上)在同一领域繁殖;1只雌鸟确定
在相邻领域繁殖。斑尾榛鸡的平均领域面积为2.2 ha (n=8),领域直径平均为170 m。
因此,一般来说,斑尾榛鸡雌鸟倾向于在同一领域或相邻领域与雄鸟配对繁殖。
6、根据无线电遥测确定的雄鸟领域范围,斑尾榛鸡的巢址一般位于雄鸟领域的边缘(n=5,
见图4, 巢在图中用N表示)


图4 巢址在斑尾榛鸡雄鸟领域中的位置
斑尾榛鸡雌鸟61在2003年和2004年的巢址
讨论
在莲花山,斑尾榛鸡倾向于在树基部营巢,在103巢中,在树或断桩基部营巢的占99%,这与王香亭等(1987)、Liu & Geng(1994)在祁连山的研究的结果一致,而Beick (1927) 报道的2巢中有1巢位于岩石边缘,这种情况未在我们研究地区出现。
相比之下,与花尾榛鸡在选择营巢巢址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中国东北,花尾榛鸡最喜爱的巢址是倒木下,占62.5%(高玮&朱作斌 1991)。说明斑尾榛鸡与花尾榛鸡在营巢位置选择上存在差异,斑尾榛鸡的巢址的选择性强于花尾榛鸡。大多数松鸡科鸟类喜欢营巢于树根或树丛的基部,其优势不仅在于挡雨,也在于提高巢的隐蔽度(Bergerud & Gratson 1988)。
斑尾榛鸡巢址位于其配偶领域边缘的现象,在其它鸡形目鸟类中也有报道。由于捕食者可能会以雌雄鸟的活动情况作为线索发现巢址,因此斑尾榛鸡等鸡形目鸟类巢址位置的这种特点,可能就是为了避免在巢的附近活动,以减少天敌对雌鸟和卵的捕食风险。
在莲花山,血雉与斑尾榛鸡的生活在同一栖息地中,而且血雉亦营巢于树基部或倒木下。但血雉的营巢特点在于选择具有洞状结构的树基部或其它位置。因而二者在营巢树的选择上存在分化

...址选择 斑尾榛鸡 ( bonasa s...1205x801  .98k  .jpg收藏设置
预览:52%查看原图
斑尾榛鸡 彩q

...姑娘山的斑尾榛鸡 - 自然影...

斑尾榛鸡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斑尾榛鸡
斑尾榛鸡又称羊角鸡,为中国特有品种,只产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主要以柳、榛的鳞芽、叶和云杉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叶、嫩枝梢为食。亦捕食小毛虫、伪步行虫、金花虫等。肉卵可食,为野味中的上乘。但分布区狭窄,加上人为和天敌的破坏,数量日少,处于濒危,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基本资料
• 演化历史
• 外形特征
• 亚种分类
[显示全部]
基本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斑尾榛鸡
学名:Terastes sewerzowi
中文名:斑尾榛鸡
中文别名:花尾飞龙,羊角鸡,飞龙
英文名:Chinese Hazel Grouse
藏名音译:榛恰久差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中国特有品种,只产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亚种:指名亚种和四川亚种(secunda)。
生存环境:分布于海拔2500~4000米处开阔地区的针叶林及灌丛。
经济意义:肉卵可食,为野味中的上乘。但分布区狭窄,加上人为和天敌的破坏,数量日少,处于濒危。
种群现状: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演化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斑尾榛鸡
斑尾榛鸡是松鸡科鸟类分布最南的一个种,与环北极分布的松鸡科其他种类不同,它的分布区域已经达到亚热带地区,但仍具有松鸡类所共有的特征,说明它的祖先也曾在北方寒冷地区生活过。而当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新生代以后,强烈的冰川吞噬了大批古老的动物和植物,其余的则被迫南迁。斑尾榛鸡的祖先和其他松鸡科成员,以及其他一些动物种类的分布区则随着冰川边缘的进退而变化。
在更新世中期时,青藏高原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使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冷,更新世早期就已出现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等高山森林带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当时斑尾榛鸡的祖先正随着北方大陆冰川向南推进,迁入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缘一带山地。由于这些地方的低温和适度的冰雪环境,发育良好的山地森林植被,与斑尾榛鸡的祖先所要求的十分适宜,又没有相同生态位的种类竞争和排挤,生存压力较小,它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进而演变为现生的斑尾榛鸡。斑尾榛鸡南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受到它的相近种,更适应冰雪环境的花尾榛鸡的排挤。所以说斑尾榛鸡是冰川时期在中国西南山地的泰加林的遗留种,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动物地理,物种形成和演替,特别是鸟类种类发生和演替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更新世晚期以后,中国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一带的气候向着干热的方向发展,使云杉、冷杉为主体的森林退缩,仅在山地高海拔地区残存,在平原演变为草原和荒漠。人类出现已后,加速了生境的破坏,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猎捕,使斑尾榛鸡的分布区进一步退缩,并与花尾榛鸡和其他松鸡科鸟类的分布区间断。
外形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斑尾榛鸡
形小(33厘米)而满布褐色横斑的松鸡,体重平均300克左右,体长约310—320毫米。。具明显冠羽,黑色喉块外缘白色。上体多褐色横斑而带黑。外侧尾羽近端黑而端白。
眼后有一道白线,肩羽具近白色斑块,翼上覆羽端白。下体胸部棕色,及至臀部渐白,并密布黑色横斑。雌鸟色暗,喉部有白色细纹,下体多皮黄色。
亚种secunda多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极少鸣叫。进食时发出低沉的gir,gir,gir声;告警时作gu,gu,gu轻叫,召集幼鸟的叫声为dir,dir,dir。
亚种分类编辑本段回目录

斑尾榛鸡
四川亚种
雄性成鸟鼻孔羽黑色;额白,各羽端黑;头顶和枕部深栗色,杂以黑色或淡橄榄绿的灰色点斑;眼后具1条散黑斑的白色纵带,伸展到后颈;眼下左右各有1条同色纵带自额开始,通过眼角,延至颈侧,并与喉的后部相连;耳羽深栗色。
背、腰、尾上覆羽均为栗色,具清晰而有规则的黑色横斑,各羽具狭窄的淡灰色羽端;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狭形白色横斑和羽端,中央1对尾羽栗棕色,杂以黑色虫蠹状细斑,并具7—8条黑和棕白并列的横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栗褐色,具黑色虫蠹斑或块斑,并杂以白色羽干纹;初级飞羽暗褐色,外侧杂以淡栗色边缘;次级飞羽暗褐,外侧具有不规则黑斑的淡棕色宽阔横斑,羽端亦淡棕色。
颏、喉黑色,边缘围以上述的白色纵带;胸与两肋均浅栗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杂以白色羽干纹;腹羽均呈黑、白相间的横斑,形成耀眼的斑驳;尾下腹羽淡棕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和狭窄的黑色次端斑。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钝,不鲜艳。鼻孔羽毛不成黑色,而与额同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后纵带淡黄缀白;颏、喉淡棕黄色,羽端沾黑,其周围不具白色纵带。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脚呈角黄色。
指名亚种
雌鸟与四川亚种相似,但体色较淡些。雄性成鸟头顶栗色较淡;背部黑色横斑模糊不清,呈现污黑斑状;肩羽和翅上覆羽的末端处白纹不显著或缺如;胸栗色较淡,羽端白纹不显著,而具明晰的白色羽曲纹;下体黑斑较窄。
分布范围编辑本段回目录

斑尾榛鸡
中国中部特有种。
指名亚种分布在青海、甘肃中部祁连山脉至四川北部。
四川亚种分布在四川西部及西藏东部。
具体分布:甘肃肃南、祁连山东段、天祝、永登、康乐、卓尼、迭部,青海祁连、同仁、玉树、斑玛,四川青川、北川、平武、木里、康定、白玉、巴塘、马尔康、松潘,西藏类鸟齐、江达、贡觉、芒康,云南中甸。
生活习性编辑本段回目录

斑尾榛鸡的巢
与花尾榛鸡类似。
随着分布区的不同,斑尾榛鸡的栖息地高度亦不同。在云南迪庆州,主要栖息于3400—3900米的山麓林缘稀疏灌木林中。在甘肃祁连山区见于2600—3850米的山地灌丛中,随季节不同出现垂直迁移现象:4—5月,随着山地积雪融化,向上移至2650—2850米的云杉林中;7—8月多见在2650米处的灌丛中进行繁殖;8—9月又上移至云杉林带;10月至翌年3月,下移至26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灌丛中。
主要以柳、榛的鳞芽、叶和云杉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叶、嫩枝梢为食。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以柳、桦的鳞芽、叶为食;夏季除柳、桦芽、叶外,还吃小檗、忍冬、构子的花和嫩叶;秋季主要食寥的花序和问荆的嫩枝梢;晚秋和未降雪前几乎全以云杉种子为食。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海拔2700~2750米的云杉苔藓林或云杉、圆柏混交林的地面上凹坑中,用干枯云杉细枝或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的茎、叶做成巢底和壁,内垫以苔薛、柔枝细叶、绒羽。每窝产卵5~8枚。
保护措施编辑本段回目录

斑尾榛鸡
2003年3—4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遥测和直接观察,分析了斑尾榛鸡的栖息地选择特征。
结果表明,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一般在东北坡向,并具有高大乔木、下层植被盖度较高、灌丛较丰富的特点。这与食物丰富度较高及环境隐蔽性较强有关。栖息地质量对于配对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
分析表明,息地内0.5—2.5 m植被水平遮挡度、柳树数量、箭竹数量是影响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素。
建议在对斑尾榛鸡栖息地采取保护措施时,不仅要保护原生乔木,还要加强对灌丛生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