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弹射鱼叉:中医健康知识讲座(16~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3:57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16-21)  (2009-05-10 17:52:43)

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不仅精通文学,他在其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而且还精通医学,书中描写刘姥姥暴饮暴食后腹泻就颇为生动。  刘姥姥曾多次进大观园。由于她朴实、开朗、幽默,很受贾府上下的欢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遇上贾府摆酒,两宴大观园,她也应请参加了。宴会后,去逛大观园。鸳鸯带着刘姥姥逛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姥姥认为是大庙便趴下磕头。使众人笑弯了腰,众人问她这是什么庙,她说是“玉皇宝殿”。众人笑得拍手打掌,还要拿她取笑时,刘姥姥只觉得肚里一阵乱响,忙拉着一个丫头,要了两张草纸就解裙子。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住她,说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角上去了。那婆子指给她地方,便乐得走开去歇息。那刘姥姥因多喝了些酒,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又多喝了几碗茶,不免腹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出得厕来,被冷风一吹,且加上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眼花头晕,定了定神,却已辨不出路径,信步走去,竟然走到怡红院,见到里面有床,便身不由己地躺到床上鼾睡去了。  刘姥姥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有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情较重,多有发热,不能自愈;有由于肠变反应引起的,如吃了虾、菠萝等出现腹泻,这种腹泻多无腹痛;有的由于结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病程较长,伴有阵发性肠绞痛。这些腹泻与刘姥姥病情和病史不符,刘姥姥的腹泻显然是暴饮暴食而引起的,禁食后可自行停止。  刘姥姥生活在农村,平时多吃粗茶淡饭。她参加大观园宴会,一下子吃了不少油腻、不易消化的菜肴,还吃了藕粉桂花蛋糕,松瓤鹅蛋卷及螃蟹馅的饺子。这些食物不但含高蛋白、油腻、不易消化,如果不新鲜,还有污染致病菌的可能,都可引起腹泻。刘姥姥的腹泻不那么严重,只要禁食一二天,便可恢复健康。如果是现在,只要用些抗感染药,如黄连素、磺胺类药、氟呱酸等抗生素,加上帮助消化制剂就能很快治愈。如果腹泻频繁,量多,应予注射补液。刘姥姥的腹泻告诉人们,为了身体的健康,切勿暴饮暴食,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中国的四大名著各有其特点,《红楼梦》的才子佳人,《三国演义》的文臣武将,《西游记》的妖魔鬼怪,《水浒传》的草莽英雄都让几百年来的读者着迷。才子佳人心嫩身娇,文臣武将忧国忧民,因此,在《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疾病大部分是内伤疾病或者是刀伤,而《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也用中药,只是,他们并不是用来治病救人。  在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吴用、晁盖等人将蒙汗药放入白胜的酒桶中。在黄泥岗上,又热又渴的押送生辰纲的官兵们实在是抵不住酒香的诱惑,就连小心谨慎的青面兽杨志也喝了半瓢,当看见他的小喽罗们一个个头重脚轻,呼呼大睡,杨志只得心中暗暗叫苦,可惜他的药力已经发作,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他老丈人蔡太师价值十万贯的寿礼成了梁山好汉们的囊中之物,兵不血刃地结束战斗,开庆功宴去了。  在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武松因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发配孟州充军,来到十字坡的一家酒馆打尖儿,老板娘正是母夜叉孙二娘。武松对这家酒店早有耳闻,知道这是一家黑店,于是格外谨慎,还故意找茬,戏弄孙二娘,气得这孙二娘也顾不得她家相公的千叮咛万嘱咐,一生气,在酒中下了药,一壶酒上来,两个衙役乖乖倒下,不省人事,幸亏武松机灵,乘孙二娘不注意,把酒泼了,要不然,这三人早已成为十字坡上过往行人盘中的人肉包子了。那么,到底是什么那么厉害,让这些身怀武艺的人那么快地昏迷不醒呢?当然《水浒传》中说得很清楚,就是蒙汗药。这个药,也和中医学大有关系。  在古代医书中是没有“蒙汗药”这三个字的,但是确有一些单味药物或者复方方剂有麻醉作用。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中也可以知道,用于麻醉的药物主要成分是曼陀罗。曼陀罗又名洋金茄花、山茄子,为一年生草木植物,产于我国西南各省,夏秋间开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边缘五裂,果实为卵圆形,有不等长尖刺,熟时四瓣裂开。叶、花和种子含茛菪碱、东茛菪碱等成分,具有麻醉、镇痛作用。现用曼陀罗制成的洋金花制剂,多用于手术麻醉。用曼陀罗制成蒙汗药,是何人何时发明,并不知晓。但古书中有关此药的记载颇多。如宋代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对其制法,明人魏滩在《岭南琐记》及清人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同样记载:“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历代医书中也有不少关于用曼陀罗麻醉并进行治疗的记载。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了内服麻醉药方“睡圣散”,书中写道:“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此方由山茄花(曼陀罗)、火麻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一服后即昏睡。”元代外科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用“草乌散”作整骨麻醉,书中写道:“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该书也记载了很多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案,其中提到在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中,有人肚皮划破,肠子流出,经过救治,将肠子送回腹中并缝合对齐,病人痊愈康复,这在现在也应该是一个急诊大手术,可见当时的外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麻醉药在当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从这些记载推测,本来医生使用的麻醉药,流入坊间,被拿去用作蒙汗药,就没什么奇怪了。
《儒林外史》主要是通过各种人物来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尖锐讽刺了封建士人的种种丑态,作品的讽刺手法婉转含蓄,作品的语言犀利辛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一部讽刺小说。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儒林外史》中中医药的内容也不少,其中范进母子的乐极生悲,严监生的气恼而亡,鲁编修的痰郁互结都是精彩的例子。  范进,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从20岁时就开始参加院试考秀才,30多年中考了20余次,虽屡战屡败,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依然是屡败屡战,终于熬到了周进主持院试。这周进原也是屡试不第,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花钱捐了监生,直接参加考举人的乡试。作为学道主持院试的他原本就有着以己度人的怜才之心,看见老童生范进面黄肌瘦、胡须花白,依然前来应试,不禁想起自己的经历,有心要拉范进一把,于是在读完三遍他的文章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于是填了第一名。范进的院试考了几十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中了秀才,可以参加乡试了。贫寒的他去找岳父借钱去参加乡试却被岳父大骂一顿,断言他不可能中举的,但是范进并不甘心,“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虽然可以瞒着岳父去考,但是岳父那顿痛骂却依然在他心理上起了作用,并不对中举抱有多大的希望,只是不让自己有所遗憾而已。  没想到,他却真的中了举人。报喜的人在集上找到了准备卖鸡买米的范进,但是几十年来受惯人讥讽而且对中举并不抱希望的范进以为又是邻居戏弄他。当他被邻居硬拉回家后,看见升挂起来的报贴上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之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一般来说,被吓晕的人很多,但是高兴得晕了的却很少,众人慌忙抢救,灌了水,虽然醒了,却疯了,老太太和娘子很是伤心,终于熬出头了,却失了心智。倒是报录的人见多识广,知道范进是“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只要能把痰吐出来就好了。  这就是典型的“痰迷心窍”,又叫“失心疯”,可以急性或者慢性发作,患者有神志的改变,如果没有暴力倾向不打人骂人的话,中医一般称为“癫”或者叫“文痴”。一般中医的治疗都是使用化痰开窍的药物,也可以用情志相克的方法进行治疗。当时情况紧急,再诊脉熬药怕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幸而,对于这种由于突然的强烈情志刺激,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以情胜情”的方法来治疗,即“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的,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人都知道范进最怕的就是他岳父胡屠户,可现在因为女婿中了举人,已经由任他呼喝的范进变成了“贤婿老爷”了,他也不敢随便打,因为中举的人可是天上的星宿,打了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但是在众人的哀求下,胡屠户只得“把刚才的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范进被他这一巴掌打晕了,幸亏众人帮忙捶背抹胸,把痰吐出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范进这边刚刚好,谁料想,范老太太因为范进中了举,家里有钱了,有人伺候了,竟然乐极生悲,“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突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可怜苦了一辈子的老太太,盼望儿子进学中举,终于等到了儿子出人头地,却没来得及享福,就这么一下子撒手人寰。从西医的角度讲,老太太应该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中医的七情致病中就有过喜伤心,因为太高兴了,以致心气涣散。老人本身就已年老体虚,再加上伤及心气,纵是神医也无力回天啊!

继续讲《儒林外史》中的案例。

严二,也就是严监生,本名叫严大育,家有十多万银子,却吝啬成性,完全就是中国版的“葛朗台”。这个吝啬的有钱人却胆小怕事,待人接物经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以致内受胞兄欺压,外受妻舅挟持,终致气恼而亡。  严监生这病得来也是由来已久,他哥哥———严贡生逃了案子,官府找到他的头上,为了消灾,花了银子,请了酒席,对于吝啬成性的他来说早已郁闷不已,加上两个所谓“铮铮有名”的妻舅,看出他的软弱对他产生觊觎之心,严监生虽然对他们的心性十分了解,也对他们有所防备,但是因为对他们有所顾忌有所倚仗,将其妾赵氏扶正也需要他们的支持,所以也只能任他们摆布。
      “内忧外患”的严监生终于撑不住了,在其妻王氏去世不久,一来思念亡妻,二来心疼自己被妻舅“巧取”的银两,终于在新年过后病倒了。“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过了灯节后,就觉得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及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挨过长夏,立秋以后病又重了,睡在床上……心里只是急躁。”严监生这病也是忧郁而生,应该归于肝郁一类,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春天应肝,主疏泄,当春时肝气本较旺,人的心情本应豁达舒畅,严二不能借着自然之气调畅自己的气机,反而因为各种事情而郁闷,则气滞难以升发畅达,有余之肝气横逆犯脾而使病加重,到了立秋之后,秋天属金而克木,金性敛肃,人体之气机难以舒展升发,则肝木更抑,所以,严监生的病又严重起来了。到了中秋之后,已是“医家都不下药了”,看来是不成了,但是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只有赵氏知道他的意思,是因为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于是挑掉一茎,严二把手放下,顿时没气了。可怜这严二,吝啬一世,死时还要怕两茎灯草浪费钱,只可惜在他死后不久,他儿子也死了,他的哥哥就巧取豪夺霸占了他的财产。看来他这么节省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继续讲《儒林外史》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案例。鲁编修,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翰林”。明清时代,进士尤以能进入翰林院为荣,这是因为进入翰林院也许就是飞黄腾达的开始,自明英宗时起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所以读书人无不以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奋斗目标。但是,翰林虽然令人羡慕,也似乎是前程无量,但在飞黄腾达之前却也只是个冷寂的京官,是个没有油水可捞的清水衙门,翰林们也只是每日编编书,写写文章,所以,鲁编修自称是“穷翰林”也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虽然很想出去捞一把,但是因为没有后台没有门路,美差已经被人钻谋去了,他也就只能干等,终日里结交些文人墨客发发牢骚。  鲁编修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后继有人,但是,可惜的是他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儿子教,希望可以寄托一点自己的希望。但是女儿家终究是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入世的,虽然鲁小姐学问了得,只可惜不是男儿身,不然“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既然女儿不能去考试,就希望能招个好女婿,替自己了了这份心愿。于是找了个所谓的“名人之后”的蘧公孙,“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没想到这蘧少爷却是个“雅人”,对于科举这等“俗事”并不为意,不仅小姐伤心,连鲁编修也深感后继无人。“编修公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商量要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夫人因他年纪大了,劝他不要,他就更生气,结果“跌了一跤,半身麻木,口眼有些歪斜。”这是中医所说的中风,西医学名叫脑血管意外,但是一般也称为中风。陈和甫给鲁编修切了脉道:“老先生这脉息,右寸略见弦滑,肺为气之主,滑为痰之征。总是老先生身在江湖,心悬魏阙,故尔忧愁抑郁,现出此症。”陈和甫对脉象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对病因的分析只是看到了皮毛,只知道鲁编修是“忧愁抑郁”,却不知他所忧之事并非庙堂之事,而是自己后继无人,导致的痰郁互结。原以为自己选了个好女婿,谁知这女婿竟然不做举业,不免伤心气愤。本身编修老爷已经年老体弱,怎禁得这般恼怒着急,于是生出病来。更有陈和甫所说的“近日医家嫌半夏燥,一遇痰证,就改用贝母;不知用贝母疗湿痰,反为不美。”这是因为贝母是用治燥痰的药物,燥痰要润,所以贝母本身偏于和缓柔润,对于黏腻的湿痰是火上浇油,所以说“反为不美”。对于老编修陈和甫自有妙方,老先生此症,当用四君子,加入二陈,饭前温服。……这病就退了。”肾是人的根本,所谓“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肾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全身,再加上老先生这个问题就是由于年老体弱,肾虚气不化津而成痰,再加上忧愁抑郁,耗劫真阴,导致痰郁互结。陈和甫辨证对了,当然就是药到病除了。
《镜花缘》是继《红楼梦》之后出现的一部比较优秀的古典小说,作者李汝珍花费了将近30年的心血创作出来,经过多次披删,三易其稿始成,成书于1820年稍前,正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末期,清王朝正由盛而衰的阶段。和其他清代的创作者相似,李汝珍也喜欢在自己的书中应用中医中药的描写来衬托人物,毕竟,生老病死人所难免,也由于古代儒生一般都是熟读医书,所谓“是为大儒乃大医也”,所以,作者对于中医药的应用都是得心应手。《镜花缘》一书论及中医内容较为全面,内外妇儿诸科内容无一不有,所以在书中多次提到各种方剂,涉及的病症包括:中暑、痢疾、跌打损伤、胎漏(先兆流产)、饱胀、痘疹、小儿惊风、便血等。最精彩的是第77回“斗百草全除旧套对群花别出心裁”,群芳以中药名相对,对答如流,对仗工整,同时又遍数百草,让人受益匪浅。  多九公,姓多,排行第九,因为年长,人称“多九公”,倒把真名字忘了。“幼年也曾入学,因不得中,弃了书本,做些海船生意……为人老诚,满腹才学。”在古代,一般的儒生都读医书,因此,儒生多多少少都懂医术,加上多九公常年在海上航行,岐黄之术对于他来说更加重要,因此,九公不仅懂医而且经常有药物随身携带,遇到有人在海上发病就可以“排忧解难”了。书中第27回“观奇行路过翼民郡  谈异相道出豕喙乡”一节中,唐敖见多九公一味街心土救了中暑的水手,不禁心中佩服,同时由于出门日久,感受暑气,身体稍有不适,以为自己也是中暑,就向九公求药,九公说“唐兄不过偶尔受些暑气,只消嗅些‘平安散’就好了。”取出药瓶,唐敖闻过药末,打了几个喷嚏,果然神清气爽。九公说这药的组成是“西牛黄四分、冰片六分、麝香六分、蟾酥一钱,火硝三钱、滑石四钱、煅石膏二两、大赤金箔四十张”,这些药物都是辛凉走散的药物,著名的“温病三宝”中的安宫牛黄丸中的配方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药物,对于热性病都有重要作用。与《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诸葛亮为治军中暑痧而配制的“武侯行军散”的药物组成更是基本上一样,只是后者多了朱砂和珍珠,按照九公的说法是“恐它污衣,改为白色”,基本上可以看出“平安散”就是“武侯行军散”,“专治夏月受暑,头目昏晕,或不省人事,或患痧腹痛,吹入鼻中,立时起死回生。”这个“吹入鼻中”也是一种特殊的给药方法,在现在临床比较少用,因为可以使用胃管进行灌药等,但是在一些危急重证的抢救中有时仍会使用到,像用烙铁淬醋来催醒,还有通关散吹鼻开下焦等,都是吹药法的重要运用。对于吹药应该是有一定的原理的,因为鼻黏膜中,血管较为丰富,药物通过黏膜吸收,迅速入血,要比通过消化道吸收快,尤其是对于由于中暑而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服药的病人,可以运用吹药法。这个行军散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平常人家必备的重要药物,在暑湿较盛的地区,甚至连小孩都知道不舒服的时候吃些行军散,可见此方对后世的影响。  长途旅行不仅容易伤风感冒,中暑伤湿,吃错了东西拉肚子也是很常见的。拉肚子就是腹泻,在西医来讲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消化不良还有就是细菌、原虫或者病毒感染。从中医来讲,多见于泄泻,但是也有外感内伤的区别,亦可见于痢疾。书中第27回中讲到唐敖在巫咸国患痢疾,多九公给了他几服药就痊愈了。唐敖惊讶于九公医术的高明,极力劝说他将药方献出“使天下人皆免此患”。多九公也就将药方说出:“苍术(米泔水浸陈土炒焦)三两、杏仁(去皮尖、去油)、羌活(炒)二两、川乌(去皮,面包煨透)一两五钱、生大黄(炒)一两、熟大黄(炒)一两、生甘草一两五钱……赤痢用灯心三十寸,煎浓汤调服;白痢,生姜三片,煎浓汤调服;赤白痢,灯心三十寸,生姜三片,煎浓汤调服;水泻,米汤调服。”从他的方子看倒是一服寒温并用,解表燥湿的方子,同时考虑了引起泄泻的不同原因采用了不同的加减。这也是中医汤药的好处,汤药不仅药效峻猛,所谓“汤者,荡也。”而且可以随证加减,也就是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发病原因,甚至是同一病人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证候或症状进行加减药味和剂量,从而使药物达到最佳配伍,药效达到最好的发挥。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22-25)(2009-05-10 17:57:32) 天下第一秘籍左右互搏这还是《镜花缘》中的例子。老书生唐敖,岭南人,屡试不第,终于考取探花的时候却有人告密说他与武则天的死对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是结拜兄弟,当然是入仕无望,想起仕途坎坷,不禁心灰意懒,机缘巧合,跟着妻舅一起出洋做买卖,颇长见识。虽然唐敖是个落第书生,但是他古道热肠,又颇有见识,所以,一路上常常助人为乐。在歧舌国,他怂恿多九公揭皇榜为王爷的世子治好了落马之伤,帮一位王妃安了胎,帮另一位王妃治好了乳痈之后,“神医”多九公终于遇到了难题。
  原来,歧舌国通史的女儿枝兰音“自从幼年患了肚腹膨胀之病,服药无数,至今未脱体,连日病势甚重”。多九公见那女孩“面带青黄,腹胀如鼓。看了多时,摸不着是何病症,只管呆呆发楞”。正如唐敖所言,多九公是不擅女科的,因为多九公行医多在船上,罕见女子,少见其病自然不擅。至于替两位王妃治病只是照书给药,因为她们一个因为搬动重物动了胎气,要安胎就给了保产无忧散,这方子出自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是一个经典的安胎方,又叫十三太保,这是一个在岭南连普通妇人都知道的安胎之方。另一位王妃的乳痈痛苦难当,给了经典的退乳药,也就大功告成了。不仅如此,还应国王的要求给他们留下了治疗痈疽的常用之方,以备不时之需。不过,这些都是只要熟读医书就可以了。
  但是,枝兰音这鼓胀之症对于多九公来说却是个“疑难杂症”,倒是老书生唐敖有个家传秘方,可以治好枝小姐的病。因为枝小姐的病是五六岁时感染的,到此时已有七八年。这便是病因所在,也是唐敖的下手之处,“唐敖道:‘既是五六岁染的,此系幼年停食不化,日久变为虫积,以致膨胀。医家不知,往往误用克食消导之药,徒伤脾胃,与病无益’……‘我家祖传秘方只用雷丸、使君子二味,不过五六剂,虫下即愈’”,雷丸和使君子都是中医常用的杀虫药,老书生这个方子倒也对症。
  从症状来看,枝小姐就是典型的疳积,这是由于感染了寄生虫而未及时治疗,导致虫积于体内的一种病症,由于病程较长,还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是中医儿科四大症“麻惊痘疳”之一,既是能在四大症排上名的,毕竟没有那么容易治好,所以,老书生这两味药虽然是对症,但是如此迅速地治好也是有点夸张色彩的。中医的疳积在我国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了,所以在我国疳积的小儿已经极为少见。但是在非洲还有其他贫困地区依然可以看见小孩骨瘦如柴、腹胀如鼓、头发稀少的典型疳积的症状。西医的病名是儿童营养不良,到了疳积的程度就应该是严重营养不良,这种病症也是由于感染寄生虫所致,所以无论中医西医的治疗都是必须先杀虫的,而中医对于疳积的治疗更加以人为本,不仅用雷丸、使君子等杀虫药杀虫还补虚帮助身体的恢复。只可惜歧舌国竟然没有雷丸、使君子两味药,因此唐敖只得收枝小姐为义女,带着她离开歧舌国,希望能回中国帮她治病。真是好人有好报,老书生帮人治病还得了个貌美如花的女儿,真是两全其美。

继续讲《镜花缘》中的例子。

《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镜花缘》里的群芳,有百人之多,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这百人本是上天的百花仙子。只因凡间皇帝武则天下令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部开花,否则就烧尽百花。百花为求自保,只能开花,因为百花“开放各有一定时序……况上帝于花,号令极严,稽查最密。凡下月应开之花,于上月先呈图册,其应否增减须瓣、改换颜色之处,皆候钦裁……不敢参差,亦不敢延缓”,结果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这一百奇女子在武则天开女科考试的时候全部应考,而且都中举,终于百花齐聚,不枉百花仙子下凡一遭。

对对子是中国文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既可活跃气氛,又可分出胜负输赢。群芳在考了女科之后,闲来无事,讲课的讲课,钓鱼的钓鱼,各有各的放松方式,当然也少不了对对子了。但是,她们对的却不是一般的对子,因为在百药圃里,所以她们对的内容自然与药有关。虽然这一章的内容,历代以来都有人抨击是作者炫耀才能,但是不可否认,这许许多多的中药的名字,确实让读者大开眼界,在现代,就是专修中医的人也不一定懂得这么多中药的学名和别名。

百药圃里,群芳斗艳,紫芝姑娘首先发难,看见墙角长春盛开,于是图个吉利,头一个出了“长春”,陈淑媛也不甘示弱,对上“半夏”,长春对半夏倒是绝对,春辉接着借用长春的别名“金盏草”,芳春遥指北面墙角一株植物对出“玉簪花”。原来,这药名也是如此富有情趣。

接骨(续断的别名)对扶筋(狗脊的别名):扶对接,骨对筋,续断和狗脊同为补肾之药,同时,从中医角度讲,骨属肾水,筋属肝木,水木相生,巧!菊婢(凤仙的别名)对桃奴(桃枭的别名):以桃对菊,雅!婢对奴,佳对!蝴蝶花对蜜蜂草(香薷的别名):蜜蜂对蝴蝶,一目了然!木贼草对水仙花:木对水是五行对五行,贼对仙也是妙对,草对花是“理应如此”。木贼对花王(牡丹的别名):木对花一本一末,贼对王一反一正,妙对!离娘草(玫瑰的别名)对待女花(兰花的别名):离娘对待女,妙!既离了娘亲,难免亲娘倚门待女,只是可怜了天下父母心。猴姜(骨碎补的别名)对马韭(麦冬的别名):以马韭对猴姜虽是平平之对,但是,它们的原名相对倒也自有其妙之处,骨碎补是补阳药,麦冬是补阴药,阴阳相对,妙!灯笼草(酸酱的别名)对火把花(钩吻的别名):灯笼对火把,绝!慈姑花对妒妇草(黄芩的别名):慈姑对妒妇虽是绝对,现实中如果真的是慈姑有个妒妇做嫂子,估计也不好过,所以,对倒是好,为天下太平还是不要有事实好。钩藤对剪草(茜草的别名)剪对钩,草对藤,工整!金雀花对竹鸡草(淡竹叶的别名):金雀虽珍,怎奈我竹鸡难寻,好!

千岁蔂对万年藤:千岁对万年,蔂对藤,真是字字珠玑。金星草对玉雨花(梨花的别名):以玉对金,以雨对星,无一不稳。牵牛对逐马(丹参的别名):一牵一逐,收放自如。黑丑(牵牛的别名)对红丁(茶的一类):黑丑中暗藏地支,红丁中的丁却是天干,天干地支,妙对也!倚待草对徘徊花(玫瑰的别名):倚门而待的惶惑,前程未卜的徘徊,世人的心魔尽现矣!倚待对徘徊,天生的绝对!苍耳子对白头翁:耳鬓苍苍是白头,以子对翁也妙对!月桂(蔷薇的别种)对风兰(催生草的别名):以风对月,以兰对桂,巧对!火焰草(菟丝的别名)对金灯花:金灯对火焰,虽不及火把草、灯笼花之妙,但不失为好对子。人柳(三春柳的别名)对佛桑:佛人同宗,桑柳相类,巧对!连枝草(苜蓿的别名)对合蒂花:妙对!迎辇花(合蒂花的别名)对摇车草(连翘的别名):迎辇对摇车,平平之对,无功无过。奔马草(丹参的别名)对伏牛花(隔虎刺的别名):伏牛对奔马,动静相对。山辣(三奈的别名)对水香(泽兰的别名):山水相对,香辣同类,皆是五味之中,可谓妙对。金丝草(狗耳草的别名)对锦带花;金丝对锦带倒也工整。龙须柏对凤尾草:龙凤相对,首(须)尾相应,妙!儿草(知母的别名)对女花(菊花的别名):天生的绝对也!花相(芍药的别名)对木王(梓木的别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花相对木王,妙!互草(常山的别名)对交藤(首乌的别名):一互一交,互通有无,好!更妙的是常山与首乌更是效属同类,均有截疟之功。茶花对酒树(椰的别名):“寒夜客来茶当酒”,茶、酒均属雅致,同类对举,倒也妙对。鬼丑(甘遂的别名)对神麻(疏麻的别名):不见神仙脸上生麻子,未遇鬼怪模样长得丑,鬼丑、神麻也只是文字游戏。

五行草(马齿苋的别名)对二至花(柳穿鱼的别名):五行对二至,妙!独活对丛生(玉兰的别名):一处独活乐何在,遍地丛生是幸事,巧!昆仑草(青葙的别名)对蓬莱花(瑞香的别名):昆仑是神山,蓬莱是仙岛,虽则音韵难寻,倒也稳对。马蚁草(地锦草的别名)对狗蝇花(腊梅的别名):马蚁是一兽一虫,实不易对,难得有狗蝇对之。鹦鹉菜(菠菜的别名)对鹭鸶藤(忍冬藤的别名):菠菜又名鹦鹉菜,所以才有了《还珠格格Ⅰ》中的紫薇把素炒菠菜起名叫“红嘴绿鹦哥”。鹦鹉对鹭鸶,且都是鸟字为形部,妙!王孙草(牡蒙的别名)对帝女花(菊花的别名):帝女王孙,何其荣也!又是天生的绝唱。

日已西斜,群芳斗百草,尽兴而回,也让后人饱览其运用之妙。以百草为对,不仅是雅兴,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很多药物(植物)的别名都是闻所未闻,开一开眼界也是一大幸事。不管书评家对此作何评价,对于我们自己确实是知道了很多植物的趣名,也见识了中国传统的对对子的妙处。

《镜花缘》是中国经典的白话文小说,故事曲折,涉及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医学。书中还有大量的关于中医药的故事,比如第十三回“美人入海遭罗网儒士登山失路途”中廉锦枫的母亲因患阴虚之症,服药即吐,唯以海参煮食,方能稍安,所以,廉美人入海为母亲取参。这海参正是补阴佳品,再加上海参是血肉有情之品,更易吸收,所以“方能稍安”。还有第五十五回的“田氏女细谈妙剂洛家娃默祷灵签”中的“稀痘奇方”都是中医药知识精髓。

《老残游记》是刘鹗(1857~1909)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所以,刘鹗学识博杂,曾赴乡试而不第,也从事过商业,并有过悬壶行医之举。该书以老残这个摇串铃走江湖的医生活动为线索,记述作者在各地游历时的见闻,内容广博,所涉三教九流。但是文章中涉及医学的内容并不多,看来老残这个江湖医生也只是以摇串铃走江湖为“幌子”,他走街串巷,访的是人情冷暖,世间百态,医的是人间疾苦。刘鹗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的现实,对于老残的医术虽着墨不多,却也是字字精当,仅仅是一个病案就可以让后人知道当时的医学情况,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老残是个游方医,云游四方,一般来说,游方医会比坐堂医辛苦的,因为他们行踪不定,居无定所。但是老残并没有这样的烦恼,他并不需要为生活着落而操劳。因为他的朋友遍天下,每到一处,总有人接待,所以,这摇铃行医只是他的标志而已,每到一处总可以游山玩水,等游兴尽了再拿了串铃到街上走走摇摇,既了解民风民俗,也利用一下自己这一身的医术治病救人。

这一天,老残来到抚台衙门旁边的一条胡同,紧闭的大门打开,这户人家姓高,也算是个大户人家。高家请他看病,原来这高家的小妾“害了喉蛾,已经五天,今日滴水不能进”。这喉蛾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喉炎或者扁桃腺炎,是一种急性的发热性疾病。老残隔着帐子诊脉,说“两手脉沉数而弦,是火被寒逼住,不得出来,所以越过越重。请看看喉咙”。古代男女戒律森严,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总是在帐子外面,看不见脸色,少了望诊一项,如非看不可才让小姐露出脸来。

老残虽是江湖医生,却不是庸医,大凡医生看病,这“望闻问切”四诊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像喉蛾这一类的疾病,更要看清楚这喉中是肿与不肿,红与不红,以辨寒热。所以老残要求看看喉咙,同时也可以看看病人的脸色。“高公便将帐子打起。看那妇人,约有二十岁光景,面上通红,人却甚为委顿的样子。……老残低头一看,两边肿的已将要合缝了,颜色淡红”,从病人精神委顿来看,此病并非热盛致病,而喉咙虽然肿得将要合缝,却颜色淡红,也是热气不甚的表现,所以老残对高公说:“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以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郁而成。目下只须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老残这个分析倒也得当,在中医看来,咽喉属于肺胃,肝气抑郁,容易影响肺胃,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肝气犯胃”和“木火刑金”。其中,木是指肝木,金是指肺金。肝木抑郁,容易化火,影响肺金,就叫“木火刑金”。老残不仅病症分析得好,而且处理更为得当。“又在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她吹了些药上去。”这是外治法,中医的外治法自古就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香囊应该就是最早的外治法。

从老残随身携带器具来看,中医的外治法发展到清代应该已经相当成熟,对于局部病变严重的疾病,局部用药极为重要。“出到厅房,开了个药方,名叫‘加味甘桔汤’。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荆芥、防风、薄荷、辛夷、飞滑石八味药,以鲜荷梗做的引子。”老残用的药虽然平常,却能对症。这荆芥、防风是疏风散邪而不伤正,将闭郁在外的风寒之邪散去,内热才有出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薄荷、辛夷都是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飞滑石是滑利之品,利小便以使邪有出处。喉蛾从文中的描述来看应该就是风热乳蛾,也就是西医学里的急性扁桃体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人的起始症状就是感冒,其治疗方法也是除了内治法进行消炎止痛之外,局部使用喉散、含服喉片也是重要的方法。可见,中西医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殊途同归的。老残果然是真才实料,“不过三四天,病势渐退,已经同常人一样……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真是,疗效是检查医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关于合欢花颜色

有细心的网友轧达哲指出,此前博文《中医知识讲座十一》转述提到的《红楼梦》关于合欢花颜色表述有误。

关于网友轧达哲指出的合欢花的颜色,我的原文为:“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经本人仔细核实,此实乃表述之误。我在上文中指出,在我的记忆中,合欢花开花过程中,颜色有过度,从洁白到鹅黄最终呈粉红。花盛开后,半红半白,红白相间,查相关资料,也称其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而泡酒的合欢花,根据不同的采集、晒干、炮制过程,以白色居多,所文中称白话,实乃表述之误,在此,特向网友轧达哲的细心和专业精神表示感谢。

 关于合欢花,在此啰嗦几句。

合欢花就是合欢树的花或花蕾。

关于合欢花专业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合欢花形态特征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伞房状花序,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树干浅灰褐色,树皮轻度纵裂。枝粗而疏生,幼枝带棱角。叶为偶数两面羽状复叶,小叶10对~30对,镰刀状圆形,昼开夜合。伞房花序头状,萼及花瓣均为黄绿色,五裂,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簇结成球,花期6~7月。

合欢花干燥花序呈团块状,有如棉絮,微弯曲,淡黄褐色或绿黄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外面有长柔毛;花萼细筒状,绿黄色;雄蕊多,花丝细长,伸出花冠外,交织紊乱,易乱,易断,有香气。

《本草纲目》中记载合欢树皮及花均可入药。合欢花有宁神作用,主要是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眼疾,神经衰弱等。含有合欢甙,鞣质,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也具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解酒等功效。主治主安五脏,和心态,令人欢乐无忧。轻身明目。煎膏,消痛肿,续筋骨,杀虫。活血,消肿止痛。嵇康《养生论》中载,“合欢免忿,萱草忘忧。”若想帮助别人摆脱烦恼和怨忿,就把合欢送给他,种植在庭院中,可使身心愉悦。

合欢树花开时采的花,商品成合欢花。花未开含苞欲放时采的花蕾,商品称合欢米,除去枝叶,晒干药用。采集合欢花选择夏季花开放时择晴天采收,及时晒干。日常请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避免儿童自行拿取。泡茶的时候,宜单泡,不适宜搭配其他花茶,但可和冰糖、蜂蜜共同冲泡。

民间常用选方:

合欢花、官桂、黄莲、夜交藤等量,煎服,治心肾不交失眠。

合欢花配鸡肝,羊肝或猪肝,蒸服,治风火眼疾。

用合欢花泡酒服,治眼雾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