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客厅水池自循环:收藏的“公司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04:25
收藏的“公司力量”
文 / 周文翰
从三四十年前有组织地悬挂“宾馆画”,到国企、私企购买艺术品、组建博物馆,甚至开发艺术金融产品,公司收藏在中国渐露苗头。




谁还记得两年前的9月15日发生了什么吗?
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大泡沫破碎—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宣告破产,到现在它还在继续甩卖各类资产偿还债权人,自然,佳士得和苏富比这两只鲨鱼不会不从中闻到血腥味。他们各有斩获:苏富比今年9月25日在纽约举办雷曼兄弟艺术藏品专场拍卖,而佳士得于四天后在英国南肯辛顿举行拍卖会,拍卖雷曼兄弟曾陈设于英国和欧洲各地办公室的艺术藏品。
对艺术市场来说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个好消息:雷曼兄弟曾赞助过纽约现代艺术馆、泰特当代美术馆等很多艺术机构,当它破产以后艺术机构的日子也变紧了,但对还有储蓄的收藏家来说,这又是一次购买的机会。
记得去年弗里曼拍卖行(Freeman’s Auctioneers & Appraisers)已经在费城卖了一批雷曼兄弟藏品,得到135万美元,现在这两批更多也更贵,纽约的400多件估价超过1000万美元,不乏达德德·普林斯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赫斯特于1993年创作的一件名为《我们有风格》(We’ve Got Style)装置—在一个木制储物格内摆满了玻璃和陶瓷器具。南肯辛顿的拍品预期成交总值将达200万英镑,当中包括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素描、精致的瓷器以及悬挂在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办公大楼的雷曼公司招牌。
相比雷曼兄弟之前欠下的数十亿美元的债务,上千万美金只是杯水车薪。实际上雷曼兄弟的公司收藏甚至不如他们饱受恶评的前CEO理查德·福尔德(Richard Fuld)和其妻凯西(Kathy)的私人收藏值钱—2008年这对夫妻委托佳士得公司拍卖的16幅战后和当代艺术收藏品就拍得1350万美元。
雷曼兄弟的高薪让理查德·福尔德夫妇有足够的钱财收藏著名的现代艺术品,而雷曼兄弟这个公司却并不像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瑞银集团(UBS)那样注重艺术品收藏,尽管这家公司自19世纪起便收集艺术品做办公室装饰之用,但他们的900多件艺术藏品收藏主要是2003年收购资产管理公司纽伯格·伯曼(Neuberger Berman)—该公司总裁纽伯格(Roy Neuberger)是位充满热情的艺术收藏家—的时候顺便得到的,主要挂在公司大楼的走廊和董事会会议室陈列。
金融公司爱收藏
金融公司爱和艺术靠近,首先是因为许多金融公司的高层本身就是收藏玩家,洛克菲勒家族就是例证,他们也是纽约现代艺术馆的创始者之一。后来有的金融公司则把收藏和银行自身的投资需求结合起来,比如摩根大通收藏有3万件艺术品,德意志银行收藏有56000余件,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也有长线投资的功能。
其次,金融公司的高端客户的确就是艺术市场上活跃的人群,他们有时候会向银行的顾问听取专业建议,因此不难理解德意志银行有“艺术咨询服务”,瑞银要设立“艺术银行”—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他们大大收缩了自己的艺术业务,主要是针对高端客户提供收购和销售、财产规划和策划管理等方面的顾问服务。
现在,中国的银行也纷纷关注高端客户的艺术投资需求,不少银行赞助艺术活动,给自己的高端客户提供鉴赏服务,还有的推出了投资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了类期权艺术品投资计划,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携手中国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和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发行了艺术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在艺术业务方面最为激进的是民生银行,它们在中国第一家开发艺术品理财产品,2007年7月推出的“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在去年7月到期以后取得12.75%的年收益率,效益还算不错,所以今年又发布为期三年的2号艺术品投资基金,显然是想把这个作为长期的理财产品。民生银行在艺术领域多有动作,还相继运营炎黄艺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组成一个赞助运营的庞大体系,这也有助于它的理财产品的运作。
在金融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有不错的艺术收藏,这主要是因为其董事长也是嘉德拍卖公司的股东之一,与艺术市场渊源深厚,也看好艺术品的投资价值。类似的,上海的刘益谦、王薇夫妇以股票、股权投资发达后,把部分资金用于收藏古代绘画和革命题材油画,过去几年有大手笔投入,他们也开设有自己的拍卖行。这种综合性介入艺术市场的手法—同时参与拍卖行经营和进行艺术品收藏投资—也有国外的先例,如佳士得拍卖行的老板皮诺(Francois Pinault)本人也是法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
和股票、股权、国债乃至房地产投资相比,艺术品市场最大的问题还是规模太小,没有公开的大批量交易,所以艺术界的圈子化程度更高,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缺乏可靠的判断标准,诸如古代绘画的鉴定、当代艺术品的评判乃至拍卖成交记录等都严重依赖少数艺术史家、经纪人和收藏家的操作,因此很多新加入者会担心自己要“交学费”。
私企收藏还是个人收藏?
说起来中国的公司收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四十年前的“宾馆画”—1970年前后举国都是国企,什么事情都要上报计划,就连中国主要城市的涉外宾馆挂的画都是文化部组织画家们创作的,李可染、吴冠中等等都给宾馆画过画,也有些是宾馆私下邀请画家创作,提供吃喝住,再给几十块钱就行,这些画后来都成了宾馆的资产,可是1990年前后很多宾馆画要么让卖给港台客,要么让主事者侵吞,现在留下的大概有限,像北京饭店、民族饭店之类的大宾馆保存状况尚好些。
到了1990年代,中国的私人企业家增多,私人收藏渐渐多起来,最近几年很多北京、上海的公司喜欢在董事长办公室安置艺术装饰品,或挂摆油画、雕塑,也有水墨画和书法的,在办公室挂摆艺术品的确要比过去只放个大书柜赏心悦目。不过一些办公室挂的仅仅是复制品,问其原因,说是为了防盗,真品得放在家里或保险柜。
对中小型私人企业来说,“公司收藏”和老板“个人收藏”的界限非常模糊,有的企业设立的所谓博物馆其实还是企业主个人的,很多企业主开展收藏的原因是作为分散投资风险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人尝试以此合理避税,购买收藏品的投入做账时可计入固定资产冲减企业利润,以减少每年需交税额。
至于国企,似乎一向比较忽视这块,比较特殊的是保利集团,他们有自己的博物馆,以收藏青铜器和圆明园铜首著称。他们博物馆的收藏不是为了投资保值,而是以收藏珍贵文物和形象宣传为目的,但是下属的保利拍卖则是国内发展最迅猛的商业拍卖公司。
但是对上市公司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公司来说,尽管高管中不乏个人进行艺术收藏的,但公司层面并没有参与企业收藏的兴趣,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严密,对主业以外的投资态度谨慎。同样,对已经有一些艺术藏品但即将上市的公司来说,如何评估其艺术资产也会是个小小的难题。
尽管如今中国的艺术市场空前活跃,也不乏泡沫,但是企业收藏似乎还在安全线以内,对比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那时候安田生命保险公司、西武百货公司(Seibu)等高价收藏梵·高(VanGogh)、莫奈(Monet)等印象派大师作品,曾造成印象派和现代派艺术市场的价格飙升,但是其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这些收藏就投资来说似乎有点失败。但中国的企业、收藏家目前的兴趣仅仅在于中国艺术品,而且似乎也没有如日本人那样狂热追捧一两个画家,相对来说对艺术品的投资价值有较多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