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电子产品:安详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4:53

安详禅


一、安详是什么?
(一)安详是法的现量
什么是法的现量?法有现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辩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辩,而当场将法和盘托出,直接感受,这就是“现量”。
何以见得安详是法的现量?因为“法过语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体,也就是由语言文字、思维、辩说中升华出来的法的实质。
法”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因为语言文字尽最大的努力来表达,充其量只是相似,并不全等。不能窥见全体。
(二)安详是禅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详是法的现量,因此安详就是禅的生命。
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么道理,他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安详的心态。所以安详才是禅的生命。
人为什么要求法呢?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详,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绝不是真理。他追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论,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安详。
唯有内心的安详,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的无价奇珍。

(三)安详即是正受
什么叫正受?就是正确的享受。
我们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才使我们的心不安宁,使我们生活得矛盾、无奈、很乱、很苦。
何以我们的感受大多不正确呢?所谓之感,是依赖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靠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在缤纷幻象当中,我们所认知的,我们所观察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有的是一种幻象,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因为我们的心态不正确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没有活在正确的感受里,因此我们也没有得到过人生的真实受用。

真正的受用是一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着、一切相对的调和、统一的心灵状态。什么叫作正受?正受就是一种统一、调和的心灵状态(也即是真实修行者的真实受用)。
心的统一调和非常难。但如我们心里不调和,紊乱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环境里也不能够去领会、享受。因此心灵的统一,应该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目标。为什么呢?就一般情况来说,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统一的,除非我们对下过一番自我认知的功夫,而能够到达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处;否则的话,对自己的心灵,也不会觉察、发现是不统一的。你认为你的心灵是统一的,你认为你的人格是完整的。实际上,各位,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碎的,心灵是分歧的、是多头的。这话怎么讲呢?你明明想做这件事,再过几分钟你又不做了,你自己就反对你自己,你第二个意见就反对你第一个意见。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才对,但是你的情感告诉你不要这样做。明明理智告诉你这件事是坏的,这个人是不可以接近的;但是你的情感鼓励你、逼迫你、怂恿你,要你去接近他、去亲近他,我们的心前一刻是喜悦的,后一刻是沮丧的。所以我们的心灵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统一。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的事务里,不是别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没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种心灵统一的状态——佛经上讲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灵的统一、调和的状态说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业障以后的心灵觉受来解释。
什么叫业障?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思想行为的总和就叫做“业”。
是一个事实,它是你从出生到现在,生活、行为、想念的总和。这种业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同,对于意识素材的联想,由自我出发的所有消极性的、破坏性的情绪的发露。由于它与真实不同质,所以你便无法再见到真实。因为整个的业是虚假的东西,以虚假的东西去窥探真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突破了业的障碍,才有可能见到真实。所以我们时常说人应该经常反省。靠着反省,对于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彻底了然以后,就有突破业障的可能。当我们把业的障碍突破了,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见到生命的真实,然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安祥。
(四)安祥是契合实相、离诸相对、扬弃一切二元观念的最高生活艺术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祥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
说到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们想一想:在这宇宙有什么东西是最真的?向外找,我们找不到。说到真,就离不开纯,所谓“纯真”。这地球上有没有纯真的东西呢?有!如果我们真要去追求纯真的话,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诸己才行。
当我们把内心变得调和、统一、离开一切相对,扬弃二元的概念,放弃由业力形成的自我,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绝对安祥的。一颗绝对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为它没有虚假,它没有二元的东西,它也没有边见,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强形容,那就是“我觉故我在。”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最纯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是离诸相对的至善。我们讲善就是好,至善就是顶好。什么东西顶好呢?唯有离开一切相对,离开所有的二元概念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安祥的心态,才算顶好的至善。
(五)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
这可从两方面来讲:
一是感觉之美:一个人当他内心秒秒安祥的时候——没有想像、没有烦恼、没有相对、超越时空,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槃经》所讲的“常、乐、我、净”——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纯洁,永恒的自觉,永恒的安祥。
二是感受之美:有些人怀有病态的心理,因为心里有阴暗,看万事万物都阴森、都丑恶、都暗淡、都晦涩,但当把他的心调和得非常安祥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一切是这样的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触目菩提……入眼万物都是真实而美好的。
我们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这个现象界,当然是最高的生活艺术。我们能够如此活,生活对我们来说才充满生之喜悦,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对生命的惩罚。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所以我们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在享受人生。
(六)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什么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三昧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的现量;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的发露。
二、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并保有安祥?
(一)我们必须具备“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每个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唯有摒弃私欲、功利,全心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脱的正确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么能拥有安祥?
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
(二)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什么是“为而不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都必须有自己的正业。我们努力追求良好的工作成果,但却不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而失望。也就是《礼运篇》讲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贡献自我的机会,而不是自我标榜、自我功利。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就是“为而不有”。我们在努力创造,但是并非为了自己占有更多。
什么是“善而不居”?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我们毋须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无愧无怍心安理得,就能够得到内心的安祥。

(三)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为什么要宰制官能?我们在受制于官能的支配。我们有个消化器官,我们拼命的觅食,觅食是合理的本能,是对的;但是觅得食物,还希望食前方丈,就堕落为官能的奴隶了。

什么叫惩治我欲呢?一个人的合理欲望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所谓私欲,要宰制它,不要让它支配、宰制我们才对。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做到这些,就会如王阳明所讲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了。假如你有感官,而你又由它牵着你的鼻子走,那你这个人活得很惨,你不可能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可能获致安祥。
欲,是无底之壑,永远填不满。所谓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能构成对你生命的污染、煎熬、惩罚,使你迷失,使你发狂,所以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活在合理的欲望中。也就是说:我们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风雨,就已经足够了。进一步,如何不忝此生,不要把这个宝贵的生命浪费掉;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净化自己?如何使自己确确实实的认知自己?这是获得安祥的第二个条件。
(四)穷理彻源,识心达本
什么叫“穷理彻源”?
为什么要识心达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心,而每个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头马车,自相矛盾,互相牵制,没有办法让心灵统一,让生命潜力集中发挥,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而你这一生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糊糊涂涂地彻底埋没了。
什么是你的原本的心?我们为什么要“识心达本”?因为所有的理性底学问都公认:真实的是原本的——只有你那个原本底心才是真实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认识自己——自己尚不认识,认识别人是没有用的。
一个自我迷失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自己生命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层意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感知、所累积的这一层法尘。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分别心是你,那你是认贼作子,终归“无常”;你说你现在的分别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这个问题很麻烦。你若说这个表层意识不是你,不是你?它无风不起浪,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凭借什么存在?“烦恼即菩提”?没有菩提,连烦恼你也不会感知。一块石头,它能感受烦恼吗?必定你有觉性,你才感受到烦恼。所以你要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圣主”未曾“蒙尘”以前的原本的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得到安祥。
真实的是原本的,当下一切问题、一切问号统通消失、统通不见了;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统通瓦解冰消了,而当时自己生命所唯一拥有的只有两个字:安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悟。

如何才能够穷理彻源、识心达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句话是“守本真心”。
什么叫做“致虚极”?我们便只能活在相对的生活中,我们那个绝对的心灵就被压抑了,必须过活得非常虚,而且虚到极点,踩到地下好像踩到海绵一样——你开悟前会有这种感觉。
静笃,不但要静,要静到极点,否则便是“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了。
有人说这是执著,很多人认为:你看!又“致”,又“守”这都是动词,都是了“有为法”,都是执著。你若这么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有为而不执著有为才是无为;无为而执著无为就是有为。所以“唯信能入”。
你要能够虚,尽量地虚。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宁,你就发脾气,这证明外在的一切在你心里是实在的,对你来讲是两个,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到处都是两个乃至多个,与修行绝不相应。所谓“外门闭、内门开”,这是修密宗闭黑关的着眼点,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虚,要虚到极点;不但要静,要静上加静。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相应。
什么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里一再说到这四个字——“守本真心”。
观心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你根本不是个人。你如果承认你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人要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形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
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批评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太不好、太暗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都要观察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如果我们要思维一件事——有目的的思维应集中心力去思维它,那叫正思维;如果我们不需要思维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会搅乱了心地。
第三阶段:要观“念从哪里来”?从“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真心;找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
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记得十几年前,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了几句话(为什么说“得到”呢?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几句话是:“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这几句话,极为究竟,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得外面,也不是外面觉进来,外面套用笛卡尔的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
观心观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觉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着你的心,它才不会乱跑,你守着你的真实的心,守本——真实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后来禅宗的子孙看了这个“守”字,觉得用得太拙,其实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够守你原本的心,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后讲的“保任”,名词虽然不同,它的含义完全一样,而我认为“守本真心”更明确、更积极。

(五)如法精进
“如法”就是照着佛经上所说的方法;照着师父的方法。“精进”,什么叫做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你不要掺杂,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门都弄进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你要精,殚精竭虑;只有这一件大事。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这话很值玩味:大事没有搞清楚,好像死了爹娘一样;大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样。这个蛮好玩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要精进。

安祥是由心安无愧得来的。
安祥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纵私欲得来的。
安祥是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得来的。
所以我们得到安祥以后,就会活得踏实、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无罪一身轻。

三、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身体自然健康,疾病减少;相好庄严:,而且可以消千灾于无形,遏百难于未萌。整个人生活得潇洒自在,大吉大利。
(二)安祥可堪报不报之恩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每一秒钟都散发着他生命的光辉,构成他生命的磁场,进入他生命磁场的人,立刻感觉到安祥——
心浮气躁的人感觉到一阵清凉;
忿恨不平的人感觉到无比温馨;
烦恼痛苦的人感觉到非常舒畅;
心灰意冷的人感觉到极大鼓舞。
在你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中,到处散播出灿烂的心光,到处散播出安祥、和谐的灵气。虽然你无心以“有为法”报四重恩,
我们要报亲恩、报国恩、报天地恩、报众生恩,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安祥。当我们内心固定了安祥的时候,可以使七代祖先超升。安祥既然是这么美好,当然值得我们拼生命的全力去追求、去获得、去保有。
(三)安祥可以奉献人生、享受人生
一个安祥者,他的心是统一的,他的心力是集中的,当他进行“正思维”时,是锋利无比的。他具有最高的创造力。
他每一秒钟都活在安祥里,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恐惧,所以他是活在满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一)惑于感官,逐相而沉
(二)突出自我我欲,背离责任义务
人应该活在责任义务里,人应该负起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人不能够为了放弃责任义务而使自己良心产生一种亏欠,也不能为了省些精神而损害到自己的自尊。 人,除了责任义务,没有别的。
人只有活在责任义务里,一切唯求心安才够资格拥有安祥。人若一旦放弃责任义务,人就不可能再拥有安祥。
(三)偏离正法,远离中道
正法就是中道,他偏离了那个恰到好处的中道,背弃了真实永恒的法则,所以他便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安祥。偏离中道最厉害的就是我执与法执——自我执著与对于法的谬执。狭义的说,认为有一个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这就是法执。认为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其实没有。谈到“我”,很多人到现在还糊涂,为什么佛经上很多地方说无我,有的时候又强调常、乐、我、净呢?大家要知道:真实的我是生命的共相;真实的我是生命的原态;真实的我是永恒的我,是自他不二的我;而虚伪的我却是尔为尔、我为我,人我之际分得那么清楚。后天所形成的我与无我之真我是迥然不同的,由于遗传因子、生长环境、所受教育、自己父母的社会层面所影响自己活动、接触的半径,以及尔后受师友的影响……这些东西等于电脑装填资料,没有装资料的电脑,人人相同,自他不二,装了资料的电脑就迥然不同了。所以我们讲“无我”就是没有六尘所积的我,我们说“有我”就是生命的“我觉故我在”的真实的、永恒的我。我们不要迷失,就是不要把虚假的我当作真实的我;不要让真实的我被六尘埋葬掉。所以偏离正法就会迷失。
六、结论
(一)反观自心,正确认知
安祥是一种调和、统一、自在、自觉的心灵状态。你们各位花几秒钟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感觉得很安祥?是不是没有杂念?是不是空空朗朗?是不是没有烦恼?是不是没有兴奋?是不是没有过去、未来?如果是的话,这个就是安祥的心态。
(二)安祥就是禅的血脉、生命与真实的内涵
禅既然是以安祥为内涵,那我们就不要去东寻西觅,任你找来找去,也不可能找到什么,不如“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用不着“芒鞋踏破岭头云”了。只要秒秒“守本真心”,只要努力“瞬有存、息有养”,保任此事就够了。而保任此事是跟错误、罪恶不并存的,一定要痛改前非、扬弃自己的罪恶,才能拥有并保持安祥。
安祥,有的是从修行而得。修行而得,我们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个不是夸张,生生不退转,也要个十万八万年,所以修而得很难;而别人传心给你,很容易。但是,难得的能保持,容易得的,因为不知珍惜,反而容易退失。因此大家如果掉以轻心,就辜负这一段法缘。
虽然安祥可以由修行而得,可以由传心而得,但是不管你是怎么得来的,都要不断地修行。
(三)下决心:扬弃错误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思想、行为。常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暗淡、虚伪的念头,要批评自己、惩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人多半是或浓或淡的活在错误当中,人不能够免于错误,但是不要把错误重复下去,重复下去,那就永远活在黑暗中。也不要把罪恶重复下去!若重复下去,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毁灭。
我必须确知:人只要是一天活在错误当中一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我请各位记住一句话:
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佛天的原谅。
最肯责备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和佛天的宽恕。
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的修正行为和想念。
(四)即知即行,解行相应
总而言之,离开安祥,就没有修行者的真实受用;离开安祥,就没有禅的生命、真血脉;离开安祥,也没有真实的法。所有的法都是在日常生活和人的内心生根的。
如果我们不下反省忏悔的工夫,不毅然决然扬弃所有的错误;
如果我们甘愿被官能摆布、操纵、牵制;
如果我们以联想、冥想、幻想为享受;
如果我们对外在的事物惯于认同;
如果我们习惯于发露破坏性的、消极性的情绪——不满、抱怨、愤怒、嫉妒、毁谤;
我们将永远得不到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