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食品包装袋:迸发着顽强生命活力的四首元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7:20
迸发着顽强生命活力的四首元曲
  大众文艺 - 毛泽东旗帜网
近日有暇,翻开一部元代散曲。其中无名氏的四首,使我眼前一亮。这四首散曲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是上乘之作。在此,我愿花费一点笔墨,对这四首散曲进行简略的评析,看一看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又是如何迸发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的。

《醉太平》之一: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开河”,指开掘河道。元时水利设施累年不修,致使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百姓大量死亡。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征调农民和兵士二十余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官吏趁机搜刮,克扣粮饷,虐待河工,致使饱受灾难之苦的黄河两岸农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变钞”,指发行新货币。元朝末年,国库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于是,作者就把“开河”和“变钞”看做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是谓“官逼民反”。其实,曲中所写的奸佞专权、法律浸滥、官贼不分、民怨沸腾……的社会现象,又有哪一样儿不是足以把堂堂大元埋入坟墓的导火索呢?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或朝廷,或制度,到了这样的地步,就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了。它的倾覆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醉太平》之二: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燕子的口里能有多少泥呢?也要夺。针头上能有多少铁呢?也要削。鹌鹑的膆子里能有几粒豌豆呢?也要寻。蚊子的腹内能有几滴脂油呢?也要刳。作者一连用了六个比喻,兼以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讥刺了“老先生”贪得无厌、索求无已的丑恶形象。可以推断,这位“老先生”肯定不是黎民百姓。因为黎民百姓没有“夺”呀、“削”呀、“刮”呀……的权力,那么,这位“老先生”是一个什么人物呢?——地主。只有地主才有“夺”呀、“削”呀、“刮”呀……的权力。“老先生”“夺”呀、“削”呀、“刮”呀……的不就是“卖炭翁”的炭,“蚕妇”的蚕,黎民百姓的血汗吗?作者没有实说,用的是“春秋笔法”。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这类文学作品的高明、俏皮而又尖锐之处。

《天净沙》之一:
上官有似花开,下官浑似花衰,花谢花开小哉!
常存根在,明年依旧春来。

“上官”,指官员上任。“下官”,指官员离任、撤任。上任,离任、撤任就如同花谢花开一样,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只要留得花根儿在,明年春风起时,我依旧上任当官。“上官”、“下官”都是有原因的。“上官”就不说了。“下官”,或因贪污、或因受贿、或因渎职……但是不要紧,只要我同“吏部”,也就是今天的组织部搞好关系,有了“根”,风头一过,接着“上官”。这就是元朝的吏治,这就是使堂堂大元成为一个短命王朝的吏治。

《天净沙》之二:
今生或少或多,功名一枕南柯,富贵荣华快活。
今朝已过,不知明日如何。

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功名就像南柯一梦,尽管富贵荣华地活着。到了明天,不知什么下场等着我。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醉生梦死。这就是元朝末年官人们的真实心态。据说,法国皇帝路易十五有一句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据闻,中国当代官场上的许多贪官都有这样的心态。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当统治阶级的成员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感到动摇的时候,心态也是一样的——“今朝已过,不知明日如何。”

以上四首元曲,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从创作方法上讲,都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说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二,从创作题材上讲,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反映了吏治的腐败,官场的堕落,社会的黑暗。第三,从写作手段上讲,都是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正是因为如此,这几首散曲,才经过600多年的淘洗,留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里,并且在今天依然迸发着顽强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