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旧版4.5.0:地震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6:16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自然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又称地动、地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破坏房屋等工程设施,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目录
  • • 概述
  • • 类型
  • • 形成原因
  • • 传播形式
  • • 烈度
  • • 分布
  • • 监测
  • • 避震
  • • 前兆
  • • 地光地声
  • • 次生灾害
  • • 大地震盘点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地震
词性解释
{地物} earthquake; earthshock; earthdin; temblor; seism
seism
earthquake
earthquake
earthquake
quake; earthquake; seism
earthquake; quake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概述[回目录][编辑本段]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中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类型[回目录][编辑本段]

构造地震

    地震的类型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角度,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

  1)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3)按地震的远近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4)按震级大小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指震级在3.0—4.5级之间,人能感觉到的地震。

    中强地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大于6.0级的地震,其中又把震级小于8.0级的地震称为强烈破坏性地震,大于8.0级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

    5)按地震构造分类:

    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主震——余震型地震:一次地震的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它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叫余震。

    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震群型地震:一次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个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老大”,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80%以上。

形成原因[回目录][编辑本段]

板块构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地震本来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因破坏性地震事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就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

    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它的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另外,有研究推测,太阳最先在“地球”的更上端,星体间的引力使地球“板块“隆起”,后来,也许因为“地球”自身“磁场”的“反转”,或其他原因,使“太阳”的相对位置,向南偏移,再加上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板块”开始“漂移”。

    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大的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公转“近日点”(1月初)左右的有8次之多;发生在“上弦”或“下弦”左右,太阳、地球和月球成同一“平面”的有5次;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只有3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地震的发生和太阳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传播形式[回目录][编辑本段]

    地震波主要有两种传播形式: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通过能力强,所以当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这时位于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大地便开始前后左右摇晃,严重时造成房倒屋塌、土石崩落、公路变形。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倍。

    某地区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其大小同震级、震中的距离有直接关系。此外还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在距震中距离相同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也很大。

    地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地震,平均每年发生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不到20次。

烈度[回目录][编辑本段]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简称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震级  能量(单位:尔格)

    尔格:能量单位。一度电(一千瓦小时)的能量为3.6×1013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烈度分为Ⅻ度。一般来说,震中区烈度最高,破坏最大;距震中区越远,烈度越低,破坏程度也越小。例如1975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而在北京的破坏程度只有Ⅴ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却是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不同,有时还会存在数个烈度异常区。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

  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划分标准如下: 

    微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有感地震: 3-5级称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分布[回目录][编辑本段]

中国地震火山分布图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中国有哪些地震带?

    我国境内强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它各省都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但在空间分布上却很不均匀,呈带状分布,称为地震带。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带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中部为南北地震带,贯穿中国;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世界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此带主要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沿南北美洲西海岸,从阿拉斯加经阿留申至堪察加,转向西南沿千岛群岛至日本,然后分成两支,其中一支向南经马里亚纳群岛至伊里安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伊里安岛,两支在此汇合,经所罗门、汤加至新西兰。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该带是大多数灾难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震地带。

    (2)欧亚地震带: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其中一部分从堪察加开始,越过中亚,另一部分则从印度尼西亚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它们在帕米尔会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再出亚速海。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中,此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监测[回目录][编辑本段]

地震仪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5)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有关。因此,通过重力场变化可以了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6)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就象海水潮涨落一样)的改变等。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

    类似这样的经常性的监测手段和预报方法还有不少。地震学家们根据多种手段观测的结果,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构造条件和地球动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预测意见。

避震[回目录][编辑本段]

    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上下;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野外怎样避震?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室内怎样避震?
    地震发生后,如来不及撤离建筑物,千万要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建筑物内的避震有利部位,如坚固的桌椅下,睡床下,逃往小跨度的厨房、厕所、小房间、墙角,万万不能在窗户、阳台、楼梯、电梯及附近停留。

前兆[回目录][编辑本段]

地震前兆之地下水异常

    什么是地震宏观异常?怎样去识别?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活动规律,但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会出现异常现象。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比较大的地震也会是引起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之一。地震引起的异常现象很多,如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水温增高等;泉水突然枯竭或超常溢出;天气突然骤冷骤热;天空中出现特别的光亮;地下发生奇怪的响声以及人体能够感觉到的小地震增多;一些动物突然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性,狂叫乱跳、乱飞,精神不振,不思饮食;一些植物出现提前开花结果或重新开花、重结果的不适时令现象等等。这些人们在震前能直接接触和观察的异常现象就叫地震宏观异常。

    当然,引起宏观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都是地震前兆,所以发现异常后必须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把地震异常与非地震的干扰因素加以区别。

    一般来说,产生非震的动物异常的因素有天气变化、生理变化、环境变化、敌害侵扰等等。非地震的植物异常的因素有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或气象异变、地表形变等。

    那么,地震前的宏观异常有何特征呢?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到当地地质构造的控制,呈条带状,象限状或沿本地构造线方向分布;第二,这些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上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反应强烈的特点。因此,宏观异常的及时发现与落实,对地震的短临预报至关重要,历来为国家所重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地震前兆之动物异常

    动物的异常反应与地震有关系吗?

    在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一些动物往往会出现惊恐不安狂奔乱叫,萎靡不振、不思饮食等异常行为。有关动物与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界中,较大地震前有异常表现的动物约有58种,其中最常见的有狗、牛、马、驴、猪、羊、鸡、鸭、鹅、鸽子、兔、猫、蛇、鱼等。

    那么,为什么大震前会有动物行为异常反应呢?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当某一地区一个较大地震临近发生时,其地表和地下的一些物理化学因素就会发生超常变化,如地声、地温、振动波、电磁波、水中的化学成分等,这些因素的超常变化,就会刺激某些动物,而这些动物的神经感知器官要比人类的某些神经感知器官灵敏的多。因此,当地震活动增强而引起自然界中的诸多物理化学因素发生改变时,某些动物就会出于本能地做出反应。

    在我国,震前动物异常,曾对一些较大地震的成功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

    但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凡有动物异常就一定有地震发生。由于能够造成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反应的因素很多,例如季节变化,气候影响,环境的改变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活动及病理情况等,都可能造成动物的行为异常。所以,动物行为异常反应并不都是由地震引起的。况且动物还有适应性,也不是每次地震前所有的动物都会出现行为异常反应。因此,对动物的异常反应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研究,排除各种与地震无关的种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出现异常的动物种类、数量和范围及集中程度,并结合其它多种观测资料,加以综合判断,切勿草率行事。

    气象与地震有关系吗?

    “上看天,下看地,天地变化有联系”。我国人民早就注意到一些强烈地震前所出现的气象异常。我国历史文献所描述的大震前的“地惨天昏蒙黑雾”、“天昏惨,月益无光”以及“晚不生寒,朝不见露”、“日色正赤如血”、“闷热异常,人不能寐”等现象,有些就属于地震的气象前兆。人们利用这种前兆,成功地预知了一些地震。科技工作者对气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已初步得到了一些认识。

    1)有些地震与强冷气团的移动关系密切。1967年5月11日西北发生的一次6.2级地震,就是在一股强冷空气自阿拉木图西进,气压发生很大变化之后出现的。

    2)震区气候显著变暖(或变冷)也可以是强震的前兆。1954年2月11日甘肃山丹7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前,气温也是变得特别暖和。而1966年3月邢台地震前二十天左右,当地气温则降到十多年以来的最低点。

    3)多年不遇的涝旱或大暴雨激发地震最突出。1963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1964年又遭受了四十多天的涝灾,到1965年却又出现了几十年没有见过的大旱,紧接着1966年发生了强烈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也发生在大涝大旱之后。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前,头年秋季雨水特别多。从历史记载来看,1830年河北磁县大地震,1889年河北大名强烈地震之前也都有大旱大涝。归纳起来,大致有“涝—旱—震”和“旱—涝—震”两种类型。

    上述种种震前的气象异常,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因造成气象变化的因素较多,所以并不是每次特异的气象变化都能激发强震的发生,也不是每一次强震前都有气象异常。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震前气象异常和正常的气象发展过程区别开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植物重花重果是地震前兆吗?

    在强烈的地震前,动物会有各种各样的异常反应。一些植物在地震前也是有反应的,例如提前出芽、开花、重花、重果等,据有关资料: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的前一年有“十月桃李华,林擒实(结果)”的描述;1852年黄海6?级地震前有“咸丰元年竹尽花,兰多花蒂,重花结实”,“咸丰二年夏大水,秋桃、李重华,冬地震”的记载; 1975年海城地震前一年的11月,有的杏树开了花;1976年初唐山一带的梨树及其它许多植物都提前开花,甚至开两次花,还有竹子开花、柳树枯梢、果树带果开花等现象;1976年松潘地震前,素有“熊猫之乡”的平武境内,箭竹大面积枯死,以至造成熊猫因缺食而饿死的现象。

    但是引起植物异常的其它原因更多更普遍。比如:反常的气候可能使植物先发生枯萎,再重新发芽;暖冬可使向阳地带的植物在冬季重花或发芽;暖春可使植物提前开花发芽;病虫害可使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落叶掉果,随后又再次发芽;不适时令的整枝修剪也会迫使植物违反节气开花发芽等等。由此可见,根据植物的异常现象预测预报地震难度是比较大的,一定要对异常现象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定要把其它各种可靠的前兆异常作为依据,而把植物的重花重果作为参考。

    水库蓄水会引发地震吗?

    1967年12月,印度柯伊那水库发生了一次6.4级的地震,大坝受到损坏,造成严重损失。这个地区原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地震,可是在1962年开始注水,当贮水量还没有达到总容量的一半时,这里的小地震就频繁出现,五年之后,发生了这次破坏性地震。这次地震是不是水库蓄水引起的呢?人们很容易想到这个问题。事实上确实有关,世界上不少水库蓄水后都有过类似的现象。

    1962年3月19日,中国的新丰江水库大坝附近发生了一次6.1级中强地震,地震后,有人整理了新丰江水库周围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资料,发现该地区是一个微震小震地区,历史上从没发生过如此强烈的地震。

    水库蓄水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不仅因为水库中水的重量会增加对那里地壳的压力,同时还由于水向岩层里渗透所产生的力的作用,以及岩石中的水增多后,会改变原来的性能,打乱了原来地壳中力的平衡。但这仅仅是事情的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那里的地下存在着断裂,当水渗进断裂带以后,使断裂带两边的地基之间减少摩擦易于滑动。因此,并不是水库蓄了水就会有地震,主要还在于这里的地壳中有无可以活动的断裂,而水库蓄水只不过是一种触发作用,使这里地壳中积累的能量通过一系列小地震已经释放出来了。对于这种地震要事先估计到它的可能性,采取工程上的预防措施,是可以保证水库安全的。中国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在1959年10月蓄水后一个月后,开始发生很小的地震,发现后,当即严密监视地震的活动,并采取了加固大坝等措施。因此以后在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地震时,水库依然安全无恙。

    水库地震多发生在水坝附近,即库水位最深的地方,水库地震的活动性与库水位的深浅关系密切,而与水库面积关系不明显。当然,并非所有修建了水库的地区都会发生地震,发生地震的水库只占水库总数的一小部分。

地光地声[回目录][编辑本段]

  什么是地光?

    由于地震活动而产生的发光现象,称之为地光。在临近地震时刻,出现得比较多,震前和震后一段时间内有时也可以看见。

    地光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有几种解释:①大地震前地磁、地电场急剧地变化与大气中电离层相互影响而产生;②地下天然气等物质沿地面裂缝冒出,突然自燃而产生的;③由于岩石在大地震前发生急剧破坏,断裂破坏的岩块沿着断裂面互相摩擦,产生热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地光有多种颜色,蓝里发白,有点象电焊火光那种颜色的较多,红色、紫红色的也不少,其他如白色、黄色、橙色、绿色的都有地光,有时以笼罩大地的形式,范围很广地出现,历史上记载的1652年3月23日安徽霍山地震提到“丑时地震,自西南起,红光遍地,人畜皆惊”。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中,人们也看到了顶部如圆弧形的地光。在黑夜中照亮了一大片地区的现象,有的地区持续了几十秒钟。还有的地光是以条带状的形式划过长空,如1804年11月1日五更天的时候,湖南沅陵的居民看到“红光为匹练,自西而东,没于地”,随后就发生了地震。

    一旦发现了地光,必须采取防震避震措施,此时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头。1976年云南龙陵7.4级地震时,有一民兵队长在回家途中突然发现了地光,他立即向全坝子鸣枪报警。结果,地震很快发生了,但全坝子的人都跑出了房舍,因而无一人丧生。

  地震前会有地声吗?

  有的大地震在临震前,地下有发声现象,叫做地声。尤其在靠近震中的地方,一般在地震前几秒、十几秒或一、二分钟内可听到地声。我国地震史料中有丰富的关于地声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地震时“声如闷雷”者居多,还有如风吼、如奔车、如金戈铁马碰击等声音。这些类型的地声,在近年的地震中,也有多次报道。

  据研究和推测,一般认为地声是强烈地震前已经积累了巨大能量的岩石发生预滑、错动、破裂及蠕变而发出的。地声的到来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的,有方向性。因此听起来有如雷声滚滚而过,或如载重车辆在地下行驶,或如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通常人们听到地声的时候,地震马上就要发生了,其间不过几分钟,甚至更短的间歇。因此在听到地声时,敏捷地跑出危险区有时还来得及。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发生时,本溪市某工厂的业余测报员利用简易地声监听装置(用一大缸倒扣地上,缸内地面放一送话器,用导线将听筒引出)听到了地下深处传来的有如狂风的呼啸声,立即把楼上的人员叫出屋外,随后地震便发生了,众多的人逃避了地震之灾。

次生灾害[回目录][编辑本段]

  火灾:这是首屈一指的地震次生灾害。烈火不仅烧毁住宅和各种建筑物,还会烧死烧伤人。在强烈地震时,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火灾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可怕。

  海啸: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灾害。但在我国大陆沿海,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灾害。

  瘟疫:1556年华县地震时,瘟疫或流行性疾病曾夺去数以10万计未被地震压塌而死的灾民的性命,可见瘟疫这种次生灾害也是极为可怕的。瘟疫的产生完全是由地震压塌的人、畜、禽的尸体腐烂、细菌蔓延引起的。一场强烈地震后,要赶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尸体,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如使水库的坝体开裂倒毁或使大河的堤坝决裂,都会造成水灾。

  此外,地裂、泥石流、喷砂冒水、地面塌陷、有毒液体和气体的外溢泄漏、地面变形等等也都是地震的次生灾害,它们都可能致人死伤、破坏建筑物、破坏交通运输,毁坏耕地农田等。因此,我们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不可等闲视之,而应积极的防御。

大地震盘点[回目录][编辑本段]

  美国旧金山地震:1906年4月18日5时13分。震级约为8.3级。震后的破坏并不是直接来自地震本身,而主要是震后火灾引起,大火整整燃烧了3天,烧毁了520个街区的近3万栋楼房。估计有2000多人死亡。  
  中国宁夏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20时05分。震级为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千米,极震区面积达2万余平方千米,死亡24万人。

  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震级为8.2级。东京湾西南部60-80千米的海岸,包括东京、横滨以及许多小城市50%~80%的房屋完全倒塌。地震引发了严重火灾,加之适逢大风,而且城市消防设施在地震中损毁,使城市陷入一片火海,共有14.3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以及火灾中丧生

  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15时11分。震级约为8.9级,是20世纪最大的地震。在此之后一个月中,周边地区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3次,7级以上地震10次。同时,地震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地震造成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6000多人死亡或失踪。  
  中国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震级为7.3级。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报预防,避免了惨重的人员损失,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中国河北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震级为7.8级。同日18时43分,距唐山40余千米的滦县又发生7.1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工业城市,破坏范围半径约250千米,被列为20世纪全球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害之首。罹难者超过24万人,16万人受伤。

  墨西哥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7时19分。震级为8.1级。共有3.5万人死亡。

  日本阪神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震级约为7.6级。此次地震使号称防震设施最好的日本遭受严重打击,许多经过抗震设计的立交桥、高层建筑、高速公路被破坏。6000多人死亡。  
  印度大地震:2001年1月26日8点46分。震级7.9级。这是50年来印度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震区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不少村庄和城镇被夷为平地。至少2万人死亡。

  印度洋地震海啸:2004年12月26日7时58分。震级8.9级。这是21世纪震级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几个国家,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等国。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

  中国汶川地震: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江苏、辽宁、上海等省市均有震感。2008年9月18日中午12点官方确认,截至此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另有17923人失踪。

连环画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如果您想添加一个新词条,请 创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