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到丽江最快的路线:对领导干部来说 学习就是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29:37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就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是我们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的鲜明标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身体力行,蔚成风气。
  养成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首先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如果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就是工作,就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党是一个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党。经验表明,只有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才能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工作。那种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不愿意用心学习的想法,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态度,那种借口工作忙不去学习或者敷衍了事的做法,那种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而不是用来推动工作的现象,都是十分错误的,也都是十分有害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抓好学习,既从书本知识中学习,又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学习,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真正学懂弄通,掌握精神实质,提高理论素养,不断加强工作中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指导;要自觉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领导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做好领导工作的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要自觉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
  我们党是一个始终不渝为着远大目标奋斗的党。党的历史表明,要想跟上时代发展,应对时代挑战,肩负历史使命,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大兴学习之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加强和改进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必要,这样紧迫。让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老老实实地抓紧学起来,扎扎实实地带头用起来,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毛泽东:“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

  邓小平:“忙于事务,放松学习,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胡锦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

学什么?

读点好书应是干部每天的必修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兴趣空间,像读书这类高雅的兴趣不去占领,另一类庸俗的兴趣就必然会去占领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日前闭幕的中共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干部“要把读书作为兴趣、作为爱好、作为习惯,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每个人都有一个兴趣空间,像读书这类高雅的兴趣不去占领,另一类庸俗的兴趣就必然会去占领”。

  这确实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如今的官场,不少官员8小时之外或忙于应酬,或忙于寻欢作乐,甚至忙于寻花问柳,沉醉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不乏其人。于是,当然就没有读书的时间,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情趣的低俗、人品愈加的下滑乃至最终堕落至违法违纪的深渊,已是不可避免。

  当然,也有不少人确实是忙于工作,而且正是以此作为无暇顾及读书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你再忙,大概总没有微软集团的老板比尔·盖茨忙吧?据这位电脑大王自己说,“我通常工作到午夜,接着回家,花一小时左右时间阅读一本书或看《经济学家》杂志”,读书已成为他生物钟之中的一环。显然,如真想读点书,那么,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愿挤,总是有的。

  作为领导干部,读书其实更应是每天的必修课。当今信息时代,世界日新月异,不读书,不及时汲取知识的营养,即使忙得一天到晚不吃不睡,又有何用?或许忙得焦头烂额,很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在做无用功而已。现在,不少官员屡屡地交“学费”,不断地“吃一堑”,却总是不能“长一智”,很大程度上,正是知识老化,也就是吃亏在不读书。确实,置身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敏锐的判断。因此,把“忙”标榜为不读书的理由,其实只是一种无知。

  读书更是领导干部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理论涵养,为自己筑起防御低级趣味的道德屏障的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纯洁人的心灵,高雅人的情操,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让人远离无聊庸俗,一个勤于读书学习的领导干部,往往少一些官僚习气,更贴近民生民情。而越是胸无文化的干部,越目空一切,脱离群众,而且还必然地粗俗浅薄。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15种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已由人民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是继“十五”期间编写出版首批15种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之后,干部培训教材建设所取得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这批教材的出版,对于促进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跃上新的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胡锦涛同志亲自为新一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撰写了序言。他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少而精、管用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精心组织、精心编写、精心施教,使各类教材切实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发挥积极作用。”新一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这批教材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宪法学习读本》、《当代世界问题概论》、《世界历史十五讲》、《外国艺术精粹赏析》、《外国文学》9种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和《领导科学概论》、《人权知识干部读本》、《公共危机管理》、《中外企业管理经典案例》、《中国公共财政》、《社会保障制度建设》6种全国干部学习专业知识读本。整套教材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涉及政治理论、经济管理、法律政策、历史与文学艺术等方面,它们和首批15种干部培训教材一起,初步形成了全国干部学习培训的教材体系。

  这批15种教材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一系列最新理论成果。二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贯彻了新形势下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形成的新经验,吸收了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三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注重对科学理论的阐释和有关知识的介绍,又注重对具体实践的指导;既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又注重回答现实问题。四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整体布局和结构上与首批教材相衔接,同时在教材内容、形式和体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从而更加符合干部学习培训的实际需求。

  中央近期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提出:“干部培训教材建设应当适应不同类别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随着第二批15种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干部培训教材体系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将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发挥重要作用。

怎么学?

学习型领导的学习方法与理念

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不断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中共中央最近印发了《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划指出:“全党必须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放到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中,放到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新起点上来认识、把握和推进,全面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好地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个人要成为学习者,企业和单位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国家要成为学习型社会。新世纪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员工更好地学习,提高单位和企业的学习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理念。
  一、终身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当学习的革命沉寂之后,人们终于醒悟:一次性学习时代已告终结,终身学习的浪潮将永远澎湃在人类的生活历程。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确立了“教学相长,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就能形成向实践学习,向问题学习,向昨天学习,向目标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自己学习的体系。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二、创新学习
  学习能力的二种技能: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变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许多事情没有现存的答案和前人的经验可循,要靠我们去创新。我们要学会在干中学、学中干。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也要“在改革中学习改革,在开放中学习开放”,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领导干部要重视“干”中学的智慧,“干”中学归纳起来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干部在“干”中的个人学习;第二个层次是干部“干”中的个人学习与组织中其他成员“干”中的学习相结合;第三个层次是领导干部将自己的单位和企业营造成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建立一种有机的、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三、学以致用,不图虚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际上对文盲有一种新的定义,即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或不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就是文盲。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昨天的面包不充饥”,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二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学到的知识必须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与发展。
  四、团队学习
  一个团队的学习能力,一般来说总是由个人的学习愿望组成的,今天简单地读一本书,坐下来聊一聊,这并不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并不是读一本书的问题,它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不断建立自己能力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一个组织的核心学习单位就是一个团队,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学习,但是一个人的学习,并不会给组织带来很大的成效,只有把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维,才会让我们自己与整个团队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
  五、合作性学习
  人们不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更要不断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创新观念与行为,并学会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共同奋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在由不同人组成的小组中学习,为全组的成功而努力,利人利己,庆祝共同的成功,通过共同努力达到共同目标,使所有学员的学习效果最大化,能在共同努力中受益,你的成功对我有利,我的成功对你有利。
  六、网络学习
  e-Learning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和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e-Learning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管理性,学员的所有学习活动都被记录下来,作为评估学习效果和分析培训需求的依据;一致性,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丢失、缺损甚至走样,而在网络中不会这样,它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正是有这样的技术背景,才极大方便了资料的即时更新、数据的分发和共享、学员之间的即时交流;个性化,学习的终端是学员桌前的电脑,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内容。
  七、自我学习
  一生都善于学习,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下都能够学习的人,才是最可贵的。你有学习的选择权。如果你不行使你的选择权,就是你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要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对有些书只需读其中的一部分,对有的书只需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需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八、有效学习
  21世纪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是:除了要非常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即爱学、会学才会赢。环境不断在变,每家企业都会有不同的“学习途径”。以下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十大建议:
  效果比效率重要。只有爱你所做,方可做你所爱,进而得你所要。
  过程比结果重要。一个高绩效的组织就是每小时积累起来的欢笑声超过10分钟的单位,个人也是如此。美好的过程可产生美好的结果。
  广度比深度重要。制胜的关键除信息外,更重视创意。没有创新就是死亡。创意的来源不仅在于专业深度的加强,更在于知识广度的学习。
  计划比随意重要。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清楚目标并订立具体可行的计划,这样可能会比较慢,但能使你赢得最后胜利。
  数量比质量重要。学习是否有成效?除了“质”的提升,更应着重“量”的扩充。
  “浏览”比“精读”重要。在知识爆炸的新世纪,如果沿用精读的方法,注定要吃亏,因为未来的学习重点,不只在于你学到多少,更在于你是否知道。
  “学力”比“学历”重要。学历只反映一定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而学习能力是反映个人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创新观念和行为的能力。
  常识比知识重要。知识的来源是书本,这是将他人的想法观念植入你脑海;常识的汲取是经验,通过自己的体验,将理论转为经验。
  思考比阅读重要。学习是否有效?不在阅读,更不在死读,而是就其所学,全方位多加思考及活用,如此学习才会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
  终身比一时重要。一个人在学校学的东西,在大学毕业后5年约用到20%。停滞就是落伍,唯有终身学习才是生存之道。

官员学习现在存在哪些问题?

学风润物细无声

学风透视作风,作风折射党风。
  对领导干部而言,学风似乎很“软”,却能“润物细无声”。一种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想法和做法。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问题,学风的主流也一直是好的。但学风不正的现象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身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一曰“不学”,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强调没时间学,却成天忙于不必要的应酬,甚至沉迷于灯红酒绿;二曰“浅学”,学习不刻苦,不钻研,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满足于一知半解;三曰“空学”,理论与实际脱节,喜欢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装潢虚饰,做表面文章,“说功”比“做功”好,讲道理头头是道,一接触实际却束手无策,甚至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四曰“歪学”,奉行“有用即真理”,任意裁剪理论,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甚至把自己不正确的理解说成是理论的原意和上级的精神;五曰“死学”,搞教条主义,不顾实际照本宣科,把理论与实践简单对号,照抄照搬,而不去用或者不会用理论武器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因此,端正学风,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端正学习动机。某些领导干部的学风不正,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习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深刻。有的把进党校学习视为个人升迁的一种途径,是“认认人、养养神、串串门、办办事”的一个好机会;有的参加中心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做做样子,应付上面的检查。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
  讲求学以致用。学生向老师学艺,愚笨一点的学其形,聪明一点的学其神。学习理论,必须着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使之真正成为我们思想的“魂”和统领各项工作的“纲”。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而且要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完善考核制度。一些领导干部的学风不好,除了他们的自身因素外,跟党组织对干部理论学习情况缺少必要的检查督促有关。要积极研究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使领导干部的学习内有动力、外有压力。把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在干部中开展学习竞赛,看谁学得多一些,学得深一些,用得好一些。对学得好的干部,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学得差的,要提出批评。

官员学习不是装点门面

村支书考察韩国:花了上百万,啥也没学着

“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花了上百万,啥也没学着。”近日,东北某省会城市市郊的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老徐,向记者唠起赴韩国考察学习“新村运动”的感受。
  据老徐介绍,今年3月27日到5月12日,他所在的市连续举办了六期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每期培训班选出20名优秀学员赴韩国,进行为期六天的新农村建设考察。6月1日,老徐作为该市村党组织书记赴韩国学习考察团第六批成员,第一次踏上异国的土地。老徐向记者讲述了考察团在韩国的行程:
  第一天:专车去港口,乘客轮前往全罗南道。
  第二天:到达全罗南道国际码头,下船后由专业导游接乘豪华旅游车参观当地名胜。
  第三天:拜访韩国“新村运动”中央会全罗南道分会,参观康津郡现代种植业、养殖业。
  第四天:到达原州,游览南怡岛、春川明洞,午餐后前往三八线统一展望台,观光公社韩流馆。
  第五天:到达首尔,游览景福宫、民俗博物馆、青瓦台,参观华克山庄。
  第六天:乘船回国。
  “市里组织去韩国考察,其实是让我们这些‘土老冒’见见世面,观光旅游一番,去了六天确实大开眼界。”老徐说,“新村运动”搞得好的地方,一般都是:房子建筑漂亮、环境清新优美、生活条件很好、文明水准很高。
  老徐说,回国后,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人家的经验好是好,咱们这里学不了。都带回了一些学习资料和照片,张贴在村务公开橱窗里,请乡亲们欣赏一下在韩国拍的彩照。
  老徐介绍说,这次去韩国考察,全市去了120名村党组织书记,考察费用花了100多万元,人均花费一万多元,都是市财政全额承担。
  出去转了一圈,老徐心里并不踏实。他说,出发前,书记们个个信心满怀,决心要把韩国的“经验”带回来,力争在本村“开花结果”,可是去了也就是热热闹闹看个新鲜,开个洋荤,啥也学不到。
  尽管是市里替他们付的学费,但老徐觉得这笔学费花得不值。当过多年村会计的老徐算了一笔账:100万元可以帮10所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可以建30个村文化室,可以救助100个因家庭困难辍学的学生。老徐说,他所在的村灌溉条件差,建一个水库是乡亲们多年的愿望,修水库只要二三十万元,这次出去花的钱,如果给他们村,就派上大用场了。
  老徐说,这次在韩国的几个景点,都遇到来自国内一些县、乡的参观考察团。他们去的韩国乡村,有的打出了针对中国的“欢迎新农村建设考察团”的汉字简体字幕或条幅,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已成为韩国的旅游项目之一。
  看到这些,老徐心里有些不安。他跟记者算了一笔大账:全国共68万个行政村,如果1/10的村党组织书记都去韩国学习一趟,每人花一万元公款,得花掉七亿元,那还了得?
  “不管啥事,一刮风就不好了。”老徐说,当年“农业学大寨”,他也随着好几百万人到过虎头山参观,可学大寨学到的是平均记工分、不顾生态垦荒造田和田头地角的批斗会,真正学到大寨精神的并不多。前几年,浙江的“温州模式”走红全国,参观考察团像潮水一样涌向浙江,他也去了,但都是“去了激动,看了感动,回来不动”。
  “外地经验不是不可以学,国内的华西、南街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没必要找个借口就出国取经。”老徐说,就算拿“新村运动”做样本,也犯不着弄出那么大的动静。现在印刷条件那么好,音像手段那么多,请专家弄一批材料,让电视台拍一批录像,花得了几个钱?农民读了材料、看了电视,效果肯定要比成群结队的“韩国游”好得多。

官员出国培训别成了现代屠龙术

四川省5名官员在美国挂职锻练,日前终于学成回国了。有报道说,从1999年至今,北京有超过400名的处级以上官员接受了海外培训;广东省则按计划在5年内将300名官员送往美国和加拿大高校学习;就是经济不甚发达的广西和河南也都纷纷派官员到海外受训。总共到底有多少人出国受训,耗资多少,是个未知数。不过,去年一些官员在“哈佛班”受训,每人20万元,这倒是真的。据说海外培训得到一些外企资助。
  中国正在与国际接轨,交一点学费是应该的。作为纳税人,我关心的是出国学习者,学会了什么东西?对于中国的现实,是否有用?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说一个虚心好学的年轻人想学一些通天本领。他耗尽了千金家财,学习屠龙技术。苦学3年,终于大功告成,却没有用武之地,因为现实中哪有龙啊?
  这个寓言对今天的出国培训也有借鉴价值。官员接受点儿现代理念,去发达国家感受一下没什么不好,可是学艺之前要先找好对象。屠龙术的对象是龙,若没有龙可屠,技术再惊人也当不得用。政府官员学习的是政府管理,是替人民管理公共事务,只有把人民真正当成了人民,这套管理方法才有效。
  而这,恰恰是一些官员缺少的。
  某县委书记到农村解决征地纠纷,农民见到父母官就如见到了大救星,赶紧向县委书记反映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可县委书记却冷冷地说:“少来这套,我见得多了!”
  某县是受上级大力表彰的明星县,记者来采访,县长对记者得意地介绍治理经验说:“农民都是刁民,你让他一寸,他就要进一尺,对他们就得来厉害的。”
  有个市要创园林城市,市长在大会上公然叫喊:“谁损害城市形象,就砸谁的饭碗!”
  这些人的这些话语,是对人民应有的态度吗?所以我说,大老远跑去学习人家的管理方法,要先调整一下自己的思想,最基本的是官员要把人民当做人民看待,真正从心里树立起人民至上的原则,工作方法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从个人能力来讲,中国的官员并不比美国官员差,如果中美官员单个拉出来比试比试,咱未必就不如人。双方的差距其实在于对人民的态度上,把百姓当成了人民,就肯定能管理好政府。
  如果某些官员高高在上,非要把百姓当成刁民来治理,我劝他们还是省下点儿钱,别到美国去了。否则辛辛苦苦出去了,也不过是学了个屠龙之术。

针对干部出国培训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赞同也有反对,而对于四川省委发出的“干部每年只能出国培训一次”的规定更是意见不一,众说纷纭。

  官员出国培训不必太教条化,而是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干部培训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要出国,甚至经常出国培训要看培训的效果和实际作用。

从网上看到《星条旗旁的红色干部:中国干部进美政府任职》的报道。这是四川省委组织部组织省内五位厅局级干部,分别赴美国美国佐治亚州和明尼苏达州接受理论培训,并进入美国州政府部门“顶岗实习”进行出国深造的举措。 从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报道里,似乎这是一次中国官员培训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尝试,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这都是一幅饶有意味的图景。初看到,那些中国副厅级官员干部们到美国州政府部门“顶岗”学习,可以说是学管理、学思维、学观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语言能力,结识美国官员等等。同时也给中国官员打上了洋培训的印记,多了一个值得炫耀的“洋经历”。实际上在我看来,充起量是开阔了视野,出国转转而已,其他什么也没学到。就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按照美国官员的工作程序和思维,在中国的国家机关里是无法运行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美国有很大的差别所致。
   从国外培训回来的官员干部们说,他们在美国政府学到了“效率”,譬如开会简短,官员发言直截了当说问题、不说空话、很少有大而无当的总结,等等。可是呢,回到国内后,我们机关的工作氛围仍然和美国政府的工作氛围有着本质的不同。就此而言你所学到的”效率“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你想在日常工作中,不讲空话、大话、假话,可能吗?刚开始回来,这些人可能激情满怀,踌躇满志,时过境迁,也就又会到刚刚出国时的状态。看看一位网友的分析比较吧。  

   美国政府官员有啥值得中国政府官员学习呢?咱比较感受看,有这么几条:
   第一,美国做法是“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公私分明。譬如,赵小兰就任劳动部长前,必须辞退所有私人工商业的职位职称、抛弃所有可能与执政发生利益冲突的股票和期权等等财产,简而言之,是割断私人工商利益关系。大名鼎鼎的前国务卿基辛格,被布什总统提名担任个政府的调查组头头,可他不肯放弃一部分私人工商利益联系,结果呢,甭管他名气有多大,他也没法上任,总统只好撤销提名。更还有,美国法规规定,政府官员离职后若干年内,严格回避,不许在原工作领域介入插手和通过关系盈利,否则,发现了就严惩不怠,而且,因有过政府工作经历、就往往按照“明知故犯”而罪加一等、施行更为严厉的惩罚。
   而中国官员呢,哈!是“当官发财”,是官越大、享受股份期权和各种发财的机会就越大,是公私兼职和公私利益兼顾,实际是官员公职权力成了为私利服务的政治工具。结果呢,那就是腐败的温床,腐败泛滥,使国家防治腐败的法律和措施经常处在无效状态、反腐败是难而又难。而官员离职后呢,非但不是严格回避,反而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关系在原工作领域介入插手和盈利。就这方面说,那些中国官员到美国“顶岗”学到了什么?似乎啥也没学到。
    第二,美国的做法是:被选上的或被任命的政府官员,都必须公开个人资产和所有收支;不想公开,就别当政府官员。就这,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总统、副总统和各部门首长,还有国会议员们,都必须公开个人财产和收支。若他们拒不公开,那就按违法行为处理了。美国绝大多数人是很看重个人隐私的。正因为有当官必须公开个人财产开支这一条,所以呢,许多美国人是您给个八抬大轿去请、他们也不去政府当官。
   而中国政府官员呢,有谁公布个人资产和所有收支了?咱还没听说,更没听说有个政府官员财产公布的法规要求。说是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可“仆人”向“主人”汇报个人财产收支咋就那么难呢?官员的个人财产和收支成了“国家机密”、搞“暗箱”操作十分方便和可以逍遥法外,或许正因为有这一条吧,许多人特别想当官,是为利当官、而不是为民当官。就这方面说,那些中国官员到美国“顶岗”学到了什么?似乎啥也没学到。
   第三,美国有个强硬的法规:政府公开透明,收到公民依法查询,相关部门就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譬如20天)给予负责任的有效答复,否则,就按照对抗联邦法律而对涉及官员予以严厉惩罚,譬如处分、罢官、罚款或蹲班房,依情节轻重而定。这招很厉害呢。咱就有过几次经历。譬如,开始,咱有个问题很模糊,就跟有关政府部门做了个一般询问,好几天没回应;咱急了,按照法规做依法查询,赫赫,不到三天,居然三个官员就一个问题给了具体详尽的答复,还紧着道歉,哈哈哈!在法律面前,美国政府官员职权再大或个人架子拿得再大,也得象个“孙子”、乖乖地听从民众使唤。
   而中国政府官员呢,有多少依法回复公民查询求解了?不理会公民依法查询的官员,有几个受到法律调查和治理了?咱不知道、也没听说过。反正,在新闻频道和论坛,咱经常看到政府官员给民众“闭门羹”而迫使民众“上访”的消息,那也许足够说明公民知情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吧?更要说的是,咱看报道好几次了,一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事儿,有胡哥号召了、有温总流泪了,有关部门官员就忙悉悉地搞政策落实了、落实得还满利索。这好倒是好,体现了高层领导确实是“执政为民”的。可是,中国那么大、人那么多,若事事处处都要胡哥号召和温总流泪了、各项政策才能落实,那还不得把胡哥和温总给累坏了?胡哥和温总也是人啊,若他们必须把许多时间精力放到如此具体落实政策的事情上,那他们还能有多少时间精力管理全国和总体大局的事儿呢?各级政府官员有效执政,就此而论,那些中国官员到美国“顶岗”学到了什么?似乎啥也没学到。  

  从以上分析比较看,这些中国官员本可以完全在中国学到的东西,却要花许多钱和时间跑到美国搞“洋培训”学习;而在美国真值得他们参考借鉴的东西呢,他们就是学到了也是无法照搬的。这样的出国培训有实际意义吗?

 

再谈去哈佛不如去延安近一段时期,许多地方出现了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培训的热潮。据报道,有一个沿海省份,3年中有54名厅局级、1325名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到欧美发达国家接受为期3个月以上的培训。该省还在新加坡一所大学培训了1090名官员,在香港等地也有一些培训项目。其他一些地区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了领导干部出国学习的计划,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看了这段内容,心里感觉不对劲,当看到“中国官员在美国哈佛大学3周的培训费用为20万元”时,就更让人不解了:花老百姓如此多的血汗钱,只是到哈佛大学培训三周?仅就时间而言,能学习到什么真东西?难道培训回来就能与时俱进了?况且还有语言障碍和其他一些问题。

在干部的培训上,难道只有这一条道可走吗?

对此,新华社时评尖锐地指出:“古语云:‘如有志于学,虽草庐中应可知天下事。’在当今资讯发达时代,许多理论和经验不一定只靠出国才能学到。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录像带、书本以及外国专家前来传经送宝等途径获得,既然许多东西在国内也可以学到,何必非要舍近而求远呢?何况,外国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领导干部只有一心为民,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求真务实,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此话有理有据,说得再透彻不过了,可我仍要加上一句:说白了,与其说是培训学习,还不如说是以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这些领导干部去大洋彼岸观光旅游,也可以说是腐败之风的翻版!难怪“老百姓不仅不理解,还会增加反感情绪”呢。

其实,国外的一些机构早已经看出,我们的一些干部说是出国学习,其目的是出国参观、游玩,送上门的钱不赚白不赚。为此,在所谓的学习费上,开口很大、要价很高。但是,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我们的干部还是一批接一批地出国学习。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再谈一谈。不可否认,我们的领导干部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去国外学习、考察、培训,对开拓领导干部的眼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长处,用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执政水平的提高,这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首先应该认清的是,现在的领导干部当务之急最需要学习什么,培训什么?

我们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有这样的宗旨,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支持,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特别是在领导干部队伍里,出现了不顾人民群众疾苦,疯狂贪污腐败的现象和各种各样的不正之风。这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不仅败坏了党的形象,也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更干扰和破坏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这样的领导干部,难道能真正带领人民去谋幸福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党的宗旨和和保证我们党赖以生存的革命老传统、老作风,已被不少领导干部抛弃,这已经成为了于党、于国都非常危险的大问题。

一位老干部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们的党规党纪已经不少了,我们的法律条文也已经不少了,关键是能不能真正地去施行。如果我们党风能真正地好起来,我们的干部们都能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还象过去那样拥护我们,那样的话,我们党再带领老百姓踏踏实实地干他几十年,你看吧,我们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差!”

老人的话语可能不太全面,但老人所指出的却正是我们党、我们的干部队伍最缺少和最需要的,也正是人民群众最期盼的。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确实应当培训了,但所培训的内容,不是国外的,更不是哈佛的,而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曾经视为传家宝的革命老传统、老作风,这才是当务之急。

想培训领导干部吗?想让我们的领导干部成为老百姓真心拥护的公仆吗?想让领导干部成为与时俱进的带头人吗?那就把培训班办到延安去吧!因为那里有我们共产党人的根。到那里去体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到那里去领会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的伟大意义;到那里去感悟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把领导干部培训班办到延安去吧,那里有我们最需要的。只要你是真正想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就一定会大有收获的,这收获,会让你受用一辈子。

解放军报的文章——《延安精神热在哪?》曾经详细记录了在北京开幕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会的盛况:“共有42万余人次参观了展览,不仅令主办者喜出望外,也令采访的记者们大为吃惊。”可更令人感慨和触动人心弦的是,“许多观众在“崇尚节俭,戒奢倡廉”一组展板前伫立良久,仔细观看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试想一下,一个“十个没有”的政党,怎么会不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支持,又怎能不取得辉煌的胜利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腐朽的国民党正因为没有这宝贵的“十个没有”,所以才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它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实事求是地讲,现在这“十个没有”在我们这里也已经成为了稀罕物。再放眼望望,不少领导干部已经把这“十个没有”忘得干干净净,这实在非常令人痛心,也是非常危险的。

许多观众之所以在“十个没有”的展板前伫立良久,恰恰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这个已经久违了的,或者说已经生疏了的“十个没有”的怀念,也是期盼延安精神早日回归的无声呼唤。“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此景,我们是到了该好好反思的时候了!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法宝,是党在多年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无价之宝,更是我们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正因为延安精神被淡漠、被遗忘,才有不顾人民疾苦,贪图享乐,贪污腐败,“狂吃人民”的现象;正因为延安精神的被淡漠、被遗忘,才有了党和政府的富民好政策贯彻不下去,或者贯彻下去就变了味的现象;正因为延安精神的被淡漠、被遗忘,才有了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视人民如草芥,将法律当作儿戏的现象……从这些现象里,我们哪里还能找得到一个共产党员、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呢!

过去,我们对一些腐败行为大都用“极少数”这个词去形容、去解释。那么现在,如果我们再用“极少数”这个词去形容、去解释,就是自欺欺人了。因为老百姓心里有杆秤,那杆秤准着呢!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提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去哈佛不如去延安”。这里所说的“去延安,”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其目的就是希望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够牢记党的宗旨,以延安精神为行为准则,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下去,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就是与时俱进的带头人。

哈佛大学是世界知名学府,不可否认,那里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应该去学习。但是,如果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丢在脑后,把延安精神忘得一干二净,就是去哈佛培训三年,也不会成为合乎党的要求,人民群众需要的领导干部的。近年来,那些被党纪国法制裁的贪官,有几个没有出国学习、考察过?可他们又学回了什么呢?这教训难道还不值得发人深省吗?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主席的话,充分说明了领导干部在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宏伟目标所起作用的重要性。现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以全新的精神面貌,亲民爱民的好作风,身体力行地实践延安精神,领导全国人民向小康社会努力前进。为了发扬延安精神,为了“决定的因素”能够真正起到决定的作用,还是需要再重复那句话:去哈佛不如去延安

三谈去哈佛不如去延安

4月20日的《文摘报》上,刊登了一篇转发自《瞭望东方周刊》,题目为“中国官员哈佛受训”的文章,此文章的内容,与去年8月《江南时报》上所刊登的“中国高官低调上“哈佛班””的文章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基本上报道的都是哈佛班的学员们对哈佛培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学成回来以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本职岗位上所做出的成绩。如果说对比一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最大的区别就再于“中国高官低调上“哈佛班””的文章所报道的内容里面,因为慑于群众的影响和舆论的反映,多多少少的还存在着一种谨慎的低调和担心的成分。而在“中国官员哈佛受训”的文章里面,不但没有了那种有所顾忌的谨慎与低调以及担心的成分,而且还颇为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谁说去哈佛不如去延安”的质问,对“去哈佛不如去延安”的观点来了一个否定,而且还特别强调说什么“每一个学员都会谈起媒体关于“去哈佛不如去延安”的议论。他们认为这是误解。”。从低调去哈佛,到公然提出“谁说去哈佛不如去延安”的质问,这其中的变化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对此,笔者想再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笔者在拙文《去哈佛不如去延安》和《再谈去哈佛不如去延安》中,对“去哈佛不如去延安”的观点曾经做过解释,我想,今天有必要再重新回顾一下:
不可否认,我们的领导干部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去国外学习、考察、培训,对开拓领导干部的眼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长处,用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执政水平的提高,这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首先应该认清的是,现在的领导干部当务之急最需要学习什么,培训什么?
我们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有这样的宗旨,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支持,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特别是在领导干部队伍里,出现了不顾人民群众疾苦,疯狂贪污腐败的现象和各种各样的不正之风。这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不仅败坏了党的形象,也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更干扰和破坏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这样的领导干部,难道能真正带领人民去谋幸福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党的宗旨和和保证我们党赖以生存的革命老传统、老作风,已被不少领导干部抛弃,这已经成为了于党、于国都非常危险的大问题。(去哈佛不如去延安)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法宝,是党在多年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无价之宝,更是我们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正因为延安精神被淡漠、被遗忘,才有不顾人民疾苦,贪图享乐,贪污腐败,“狂吃人民”的现象;正因为延安精神的被淡漠、被遗忘,才有了党和政府的富民好政策贯彻不下去,或者贯彻下去就变了味的现象;正因为延安精神的被淡漠、被遗忘,才有了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视人民如草芥,将法律当作儿戏的现象……从这些现象里,我们哪里还能找得到一个共产党员、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呢!
过去,我们对一些腐败行为大都用“极少数”这个词去形容、去解释。那么现在,如果我们再用“极少数”这个词去形容、去解释,就是自欺欺人了。因为老百姓心里有杆秤,那杆秤准着呢!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提倡“领导干部学习:去哈佛不如去延安”。这里所说的“去延安,”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其目的就是希望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够牢记党的宗旨,以延安精神为行为准则,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下去,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就是与时俱进的带头人。
哈佛大学是世界知名学府,不可否认,那里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如果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丢在脑后,把延安精神忘得一干二净,就是去哈佛培训三年,也不会成为合乎党的要求,人民群众需要的领导干部的。近年来,那些被制裁的贪官,有几个没有出国学习、考察?可他们又学回了什么呢?这教训难道还不值得发人深省吗?(再谈去哈佛不如去延安)
综上所述,“去哈佛不如去延安”的观点,并不是否定和反对去哈佛,而是在现在的国情下,应该怎样处理好去哈佛与去延安的关系的问题,是一个要分清轻重缓急应该以什么为主的问题。可以说,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去延安都是为主的,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而无数严酷的事实证明,现在我们党和国家在培训领导干部问题上最最需要解决的,最最急迫解决的,依然还是“去延安”的问题。
笔者在《去哈佛不如去延安》一文中,曾经引用了新华社针对领导干部去哈佛问题的时评中的一段观点:“古语云:‘如有志于学,虽草庐中应可知天下事。’在当今资讯发达时代,许多理论和经验不一定只靠出国才能学到。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录像带、书本以及外国专家前来传经送宝等途径获得,既然许多东西在国内也可以学到,何必非要舍近而求远呢?何况,外国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领导干部只有一心为民,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求真务实,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此言非常精辟,令笔者佩服。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不一定必须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跑到国外去学习,在计算机和因特网已经普及的信息化时代里,在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办公桌上都早已配备上了档次不低的计算机的时代里,在每天都有大量的,各个专业、各个门类的新书籍出版的时代里,如果你真想学习知识,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学习到的呢?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许多领导干部,虽然有着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都优越得多的,令人羡慕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但却并没有将这种环境真正地利用和珍惜起来,而是偏偏要舍近求远地跑到外国去培训几个月,跑到哈佛去培训几周。然后大呼解渴、解渴。实际上,谁都清楚,想解渴的办法多着呢!为什么非要跑到外国去才能解渴呢?
在“中国官员哈佛受训”一文中,对湖南省副省长徐宪平的收获有这样一段记述;“尽管在中国,网络已相当普及,但是徐宪平与网络的全面接触还是在美国——在网上订机票,买书,查地址,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读到此处,笔者不仅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因为徐宪平在美国所做的,“在网上订机票,买书,查地址,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其实在中国也早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就已经成为了很普通很正常的事情了。只不过在中国,一个副省长可以完全不用亲自去做,需要什么吩咐一声就OK了。而到了美国,你是一个学员,人家可不管你是什么省长不省长了,这些事情你理所当然的必须要自己去做的,所以徐宪平才对网络有了“全面接触“的直接感觉。身边守着电脑,却对之不了解更不会利用,跑到美国了才“对“电子政务”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认识”,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了。
实际上,徐宪平的这种收获,大可不必到美国去,因为想体会美国网站,想知道美国的政务情况,只要在办公室里轻点鼠标,一瞬间的事情罢了。另外,如果能常到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的论坛上转转看看,收获到的比他在美国所能体会到的肯定要多得多呢!遗憾的是,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在领导干部中,特别在高级领导干部中,对网络,特别对网络论坛有成见,谈之色变,甚至于恨之咬牙切齿者,不在少数。
“中国官员哈佛受训”所报道的主体,是已经学成回来的中组部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第三期,一共56个学员,以副局级干部为主,从2004年6月底开始培训三个月,其中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一个半月。在谈到学习效果的时候,文章是这样报道的:“回想起这三个月的学习效果,北京市工商联常务副会长马兰霞说“非常解渴”,这是学员们的普遍反应。”
实事求是地说,“非常解渴”这句话,形容得非常好,也非常恰当。笔者也对这句简明扼要的总结报以十分的欣赏。因为哈佛大学毕竟是世界知名的学府,收了人家这么多的钱,再不给点解渴的东西那也太说不过去了。“他们学习了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包括公共管理、危机管理、招商引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廉政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大批美国的在任和退休官员来到讲堂。包括前国防部副部长怀特教授、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费尔德斯坦、中美关系专家傅高义,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了美国的公共管理。”
毋庸置疑,从学习的地点到学习的内容以及授课的人员来看,对任何人都可以说是确实解渴。但这些所学的东西有多少适合中国的国情,有多少能够在官本位根深蒂固,很多事情必须得到官场中的潜规则的认可才能落到实处的今天,就是将自己所学的东西真正用于实践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对于这一点,学员们肯定是有着切身的体会的。 既然是公共管理高级培训,又是“学习了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包括公共管理、危机管理、招商引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廉政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那么除了报道上说的有些人写了几本书、有了许多从未有过的体会,出台了一个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以外,有几人真正在关乎到国计民生的公共管理实践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例如公车改革,例如医药改革,例如教育改革,例如工资改革,例如下岗再就业,例如国企改革问题,例如触目惊心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例如现在已经被老百姓深痛恶绝的房地产市场问题,例如建设新农村问题,还有城市和农村建设中的野蛮拆迁问题,还有已经使人民群众到了怨声载道、忍无可忍地步的党内外的腐败问题等等,在这些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上,又有几人真正利用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要想否定一个观点,必须要用事实来说话,而且这事实必须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今天咱们暂不去探究什么花费如此多的钱财,跑到大洋彼岸去培训那么几个月值不值的问题,先说说就用这么点所谓解渴的体会,就出了这么几本书,就这么例行公事般的采取了一些所谓的办法,和“几乎每个学员回来后都给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继续办下去的建议。”就敢理直气壮地、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喊出“谁说去哈佛不如去延安”来?进而为领导干部公费出国找出“名正言顺”的理由而继续大开绿灯,面对此情此景,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反正笔者的心情比两年前写《去哈佛不如去延安》时还要气愤与悲哀了。
最后,让我们用一位人民网记者的文章,《不要忘了对过去的沉思》中的一段即精辟、又实事求是、还令人警醒的话,来结束此文吧:“去哈佛不如去延安”,这样的论断或许失于武断,但它是对“提升官员执政能力”的一个善意思考。我们发现,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开阔视野、GDP的成长、先进管理经验的获得,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的时候,他们恰恰遗忘了,对本土精神(或曰宗旨)的深沉回味。中国就像一颗即将破壳而出的种子,它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但应该提醒的一点是,不要忘了对并不遥远的过去的沉思——是什么给了你破壳而出的力量?

四川省委党校监考老师对作弊行为熟视无睹

央视《焦点访谈》7月19日播出“考场里走过场”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您好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您现在在大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是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2006年大专班入学考试南充市委党校考点的一个考场。考试本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考试,都有考场规则。比如考场上不能交头接耳,不能抄别人的卷子,不能随便走动,不能传递纸条等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考场里都发生了些什么?
  解说:
  2006年6月17日和18日这两天,四川省正在举办省委党校函授学院2006年大专班的入学考试,南充市委党校是其中的一个考点。入学考试分别在图书馆二楼和三楼的教室进行。这是二楼教室的考场,这个考场有三个监考的老师。老师发完考卷后,一开始考场纪律还可以,每个考生都是低头做题,监考老师也在不断地巡视。但是老师走过之后,有的学生就可以翻看藏在书桌里的书。这是三楼的考场,一些考生的书桌里都放着复习资料,看来抄书是最普通的作弊行为。那么这个考试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考试呢?
  记者:
  这考试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开始?
  四川省党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闭卷考试。
  记者:
  必须要考?
  四川省党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对。
  解说:
  从招生简章上记者看到,党校函授学院大专班入学考试共有三门。6月17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政治。6月18日上午考数学,每科满分是100分。
  记者:
  考试要求和成人教育考试要求一样吗?
  四川省党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基本上是一致的。
  记者:
  一致的。
  四川省党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基本上一样,只是命题是我们单独命题。
  记者:
  考场的要求也一样?
  四川省党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一样,都是一样,都是统考。
  记者:
  考场挺严的?
  四川省党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还是严格,这个我们要求还是严格的,全省统考嘛,毕竟是统考嘛。
  解说:
  党校函授学院入学考试的要求必须参照国家成人教育的入学考试要求。在招生简章的背面就印着中央等有关部门的文件。文件指出:中央党校的函授教育要参照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严格把握好招生、教学、考试等环节。根据四川省等部门规定,经省委批准入学的学员,由党校颁发文凭,承认其学历,享受国家正规院校毕业生相应的学历待遇。但是,记者在南充党校的考场却看到,第一天考语文和政治时,考生忙着抄书,考场还算安静。
  考生:
  政治就只能翻到几道题,但是也不是很全,三分之一的政治。
  解说:
  政治和语文在书上还能找到答案,还能抄书。但是第二天考数学时在书上就找不到标准答案了,考场就更没了秩序:有的考生开始到处走动;一些考生竟然坐在了一起;还有的考生在打电话;有的考生站起来走出考场,也没有看到老师制止和询问;还有的考生在换座位;有的考生把别人的卷子拿过来抄。那么监考老师在干什么呢?看这个监考老师,看着这些考生的作弊行为熟视无睹,没有任何想制止的意思。为什么监考老师会对考生的作弊行为这样放任呢?
  记者:
  监考松不松?
  监考老师:
  考,没事,你看吧,都是这个样子。
  记者:
  只要不太过分,老师不会管吧。
  监考老师:
  不会,不会,反正你和老师配合好就是了,只要你别去惹怒老师。
  解说:
  但是这毕竟是全省统一的考试。按规定,除了监考老师要认真负责,为了严肃考场纪律,省委党校还派了巡考的老师。戴红牌子的就是巡考的老师。当巡考老师进了考场后,考场还是安静了一会儿,但是当巡考老师一走,考场就又乱了。在四川省委党校,记者就看到一张2006年大专入学考试巡考安排,巡考的职责中就有考场纪律。
  四川省党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考试主要是起一个筛选作用,同时也便于组织教学。国家对这种函授还是有要求的。
  记者:
  不考不行吗?
  四川省党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不行,必须要考,进来以后管理是比较严格的。
  解说:
  虽然是成人教育的入学考试,但既然是考试就会有严格的纪律和要求。在考场显眼的地方都贴着考场规则。规则中明确写着考试中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偷看,抄袭,不准传抄答案,交换试卷,但是这个规则形同虚设。在考场上,记者可以看到规则中列出的各种各样的被禁止的作弊行为。
  在考试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个一直在埋头做题的女孩,被监考老师发现是被替考的,就将她赶了出去。那么这种替考真的能被管住吗?记者在考场外就遇到了另一个来替考,被发现后赶出考场的人。按照考试纪律,发现替考的要没收准考证,取消考试资格,但是这张准考证还在替考者的手里。
  记者:
  这照片和你都不一样。
  替考者:
  是我们朋友的朋友。
  记者:
  那朋友给钱不?
  替考者:
  不用了。
  记者:
  就是义务,算帮好朋友一个忙。
  替考者:
  帮朋友忙。

解说:
  让我们的回到考场,这个位子的替考者被监考老师赶出去后,这个位子空了一会儿。但是过了一会儿,又一个女孩进了考场,她拿了考卷,坐在了这个位子上。看来,这个人才应该是这个位子的主人。在这个考场上,虽然不允许别人来贴考,但是并不影响被替考的人继续考试。这个女孩进考场后,一直没有见到她动笔答题,一直在左顾右盼,她在准备干什么呢?过了一会儿,就见他把卷子藏起来带出了教室。很快她就回来,坐在座位上又是无所事事。一会儿她接了个电话。看来带出去考卷答好了。她出去后,一会儿就回来了。但是,她回来后并没有马上就交卷。看,她把考卷从衣服里抽出后,给了他身后的这个考生,这个考生打开被卷成一卷的考卷,开始抄了起来,不仅一个人抄,周围的考生都过来一起抄。等大家都抄完了就可以交卷了。让记者想不到的是考完后,还有考生抱怨,这里的考试比较严。
  考生1:
  哪个出的这个题,缺德,就翻了两个题。在这个书上,你就是满篇找(也找不到),翻了半天就翻到两个题。
  记者:
  老师刚才对我说,你买书就没问题?
  考生2:
  买了有个屁用,几十块钱。
  解说:
  那么,是不是还有比这里更不像考场的考场呢?
  考生:
  不要来这里,到顺庆区党校去,看自己单位认不认可,还是党校毕业的党校文凭。
  记者:
  它是不是监考不一样?
  考生:
  随便拿去写。
  解说:
  遗憾的是,记者没有见到他们说的那个考场的情况。但是记者在6月17日下午,政治课考试的时候,曾在南充市西城区党校的考点看到了这样的考场。
  记者:
  随便抄啊?
  考生1:
  我倒是想做,但不会做。
  记者:
  随便抄啊?
  考生2:
  嗯。
  考生3:
  三个代表最根本利益在哪儿?
  考生4:
  最根本利益就是这条,就是这条。
  考生3:
  党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
  记者:
  难不难?
  考生5:
  不难,不见得难,多简单,抄起就应该简单了。
  解说:这边考生在抄,老师在干什么呢?在这个考场上,还有来陪考的。
  记者:
  你们两个人都在考试,还是一个人在考?
  陪考者:
  我们两个人在考。
  记者:
  那你们两个人做一张卷子吗?
  陪考者:
  不,他各做各的,我没考,我是来玩儿的。
  记者:
  你以前是否监考?
  监考老师:
  对。
  记者:
  都是这样子啊?
  监考老师:
  对,都是那样子的。
  演播室主持人:
  在考场中我们看到墙上也贴着考场规则,显然这里的考场规则变成了一纸空文。考试本来应该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够起到它应该起的考评作用。但是在这个考场,考试成了走过场的一个形式。这种考试完全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使考试变得毫无意义。
  好,感谢您收看这期的《焦点访谈》,并欢迎您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闻线索,再见

端正学风刻不容缓

所谓学风,一般地说就是对待理论与实际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是有关思想方法和思想感情的现实表现。对于我们共产党人而言,学风问题,则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其核心和实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一切学习、思考、言论和行动中去。这一“求真务实”的学风,永远是探索真理的动力和事业成功的保障。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确有过多次由于学风不正而造成思想政治路线偏差,直接危及革命事业生死存亡的教训。为此,党中央总结经验教训,曾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三风”是一个整体,而学风则是其首,即毛泽东说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2、813页)。作为一个一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学风如何,必然直接地影响甚至决定党风、政风、文风如何。党的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在重要的历史关头,越是在事关纲领、旗帜、战略和策略的大问题上,就越是要注意端正学风,才有助于形成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成果越来越显著,形势越来越有利,情况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与这一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的是,在党内外和学术界却出现了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并且有蔓延之势。这股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是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华而不实,其思想根源则在于要“急一己之功,近眼前之利”。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以急功近利的轻率态度对待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既轻视理论研究,也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更不关注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深度结合,在思想理论上无意于求真务实,只在乎名利得失,实际奉行的原则是“唯书”、“唯上”和“唯己”。
  “唯书”的情况在学界比较多见。其心态就是只认书本,尤其是洋人书本上的学问,不认生活实践和历史本身的经验和智慧。由此导致迷恋书本,追逐话语、玩弄概念,漠视生活、逃避现实,食古不化、食洋不化。近年来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倾向,认为只有做中外学说“史”才是做学问,而且安全;做“论”则学术性差,而且风险大,因此出现了“趋史避论”的研究倾向。应该说这是目前条件下“唯书”心态导致的一个消极后果。
  “唯上”与“唯书”原本相通,不过是把书本换成了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而已。其心态是盲目依赖“上头”,闭眼不看“下头”,把实际换成“实惠”;自己不负责任,使政策流于口号。由此导致混淆理论与实际、原则与策略、研究与宣传、务实与务虚之间的应有界限,丧失工作中应有的层次、重点和分寸,使一些好的思想和政策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长年不衰的形式主义歪风,实际就是“唯上”心态的活标本。
  “唯己”更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的真正动机。思想理论上“唯己”的动机在学界和政界都存在,而且时常把“唯书”或“唯上”当作形式。这种心态并不以追求真理和实现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做学问讲理论无非只是“稻粱之谋”、“名利之选”。所以它常常无视科学规范、理论逻辑和学术道德,只热衷于跟风造势、拼凑数量、自我炒作、话语膨胀,常有哗众取宠之意,并无实事求是之心,有时甚至不择手段,做出公然违反公共道德的事情。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学界“腐败”和以“新八股”为代表的不良文风问题,可以说都与这种心态的恶性扩张有关。
  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端正学风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要端正学风,就要端正对学风的认识。我们不要把目前具有社会性的学风问题,仅仅当作是学界或学校的风气问题来看待,而要如毛泽东曾经告诫的那样,首先看作是党风政风的基础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一个错误的具体结论、观点、政策、措施和口号本身,经过实践检验是可以较快地得到纠正的,而要解决产生它们的深层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即学风问题,却不是那样容易,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我们特别需要首先从各级领导干部开始,从端正学风开始,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对于学术领域中发生的问题,也不应简单地归结于个人的思想觉悟和品德面貌问题,使端正学风停留于道德呼吁或一般说教的水平,而是要着眼于当前的学术研究体制、环境氛围、学术评价和相关的社会利益机制等层面,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和致病原因,用制度化的改革和创新来扭转当前的不良学风。我们既要着眼于贯彻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学术导向,又要着眼于学术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从而营造切实有效、积极向上的学术导向、机制和氛围,才能做到标本兼治,解决问题。

领导干部要带头营养灵魂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家要营养灵魂。”这一观点道出当今作家“营养保健”的“妙方”!
  笔者由此得到启发,广大党政领导干部更要注重和带头“营养灵魂”。正如爱默生所说:“纯洁的灵魂,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党政领导干部既是人民的“公仆”,又是公众的“标杆”。党政干部倘若没有纯洁的灵魂,不但不能成为优秀的公仆、真正的标杆,反而可能沦为社会的渣滓、人民的罪人。
  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抵挡不住诱惑,约束不了自己。他们有的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有的品德败坏、生活腐化。凡此种种,“病状”虽不尽一致,“病因”却大抵相同,都是灵魂不纯洁、不干净。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但是仅有健康的体魄还不够,还要注重“营养灵魂”。身体如果是“硬件”,灵魂就好比“软件”。从某种意义上讲,身体不幸残疾了,可惜但不可怕,而灵魂一旦“残疾”了,就可叹复可悲了。
  “营养灵魂”没有捷径可走,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学习既要联系实际,更要讲究方法。古人云:“所谓学,非诵章句,习笔札,作文辞也,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也。”至于修身养性,古罗马天才作家西塞罗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寥寥数语,把修养的重要性阐述得十分透彻。
  党政领导干部“营养灵魂”,最基本的是学习科学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常修为政之德”。既要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来滋润,这样,心地就不会干枯,不会受到污染;更要经常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对照,这样灵魂就不会扭曲,不会发生病变。身心健康了,灵魂纯洁了,不论是台上还是台下,不论是八小时以内还是八小时以外,都能做到知荣明耻、行荣抑耻,清心寡欲、克己奉公,既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仆,又能成为闪光放彩的标杆,就可以用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我们的整个社会,风气也会更加净化,环境也会更加和谐。

.★要大力提倡自学,提拔、重用自学成才者。而且要赛场选马,干部子女、干部老婆、干部兄弟姐妹、干部亲戚、干部派系、有后门者、有财富者、一般百姓、农民、工人、打工仔公正平等竞争上岗。这才是和谐制度的根本。不平等就没有和谐。 IP:124.94.169.★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人,他决不会是个政治上高尚,事业上辉煌的人.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不努力学习就不能与时俱进,更别谈立在潮头领导别人。不爱学习的民族决不会成为强大的民族。看一看大小官吏的办公桌,有字典的,有工具书的就是一个象征.决不意味他们没文化,恰恰相反,爱学习的人一般地搞事业的多,不爱学习的人搞鬼的多,混事的多。我们光提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对国家公教人员,特别是四十五岁以下的,要年年发书年年闭卷考试,不及格的要淘汰------树立一种风气,使人人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读书学习干事业的人有奔头,社会上受尊敬;那些不学无术,整天搞鬼的人成为过街老鼠------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终生习惯。IP:221.10.95.★有人不学无术,文章照着念都念不断句、念错字,不也在正厅级位子上坐得稳稳当当的吗!!!!IP:218.200.123.★学习学习再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不学习素质就难以提高,不学习就难以与时代同步,勤奋好学 学以致用,党中央的这一要求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真正关爱。领导干部应该将这一要求落在实处。IP: 59.50.224.★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学也学不进去;正确的思想观点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实践中磨练,他们又互为因果,互相作用。而首先要有“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思想。所以强调在学习中改造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在改造中学习!朋友!不要忘记你的誓言和壮严的承诺,在这个基础上,“勤奋好学,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