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发音法:转型中国1864-1949[第五期]:社会保障缺失之地,必有江湖。 - 天南地北 - 幽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7:14
转型中国1864-1949[第五期]:社会保障缺失之地,必有江湖。
返回列表回复发帖


少将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书生の晨 (小白)当前在线
UID
11103
帖子
1566
精华
0
积分
9424
威望
1865
幽币
766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6
最后登录
2011-1-11


少将

威望
1865
幽币
766
楼主打印 字体大小: tT
书生の晨发表于 2010-12-20 14:56 |只看该作者
转型中国1864-1949[第五期]:社会保障缺失之地,必有江湖。
辛亥百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我们希望尝试着去追寻这样一个命题:“辛亥年,她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并希望此策划,能够成为解读另一命题——“现代中国,她从何处来,向何处”——的一个注脚。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敬请关注。
1868年度事件:捻军纵横淮河流域十八年 终遭扑灭
1868年,东西两路捻军先后被清廷大军剿灭。至此,兴起十八年,军力最多达十余万,纵横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等十余省的“捻军”成为历史。
在传统历史叙述里,捻军被当作太平天国的补充或是余绪。但其实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天国背离传统,是中国历史的变态;而捻军恰是传统本身,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可惜的是,当义和团在北方风起云涌,当辛亥革命在武昌城头奏凯,已没有多少人记得在1868年沉寂下去的捻军,以及他们之间那紧密的血缘关系:江湖,是它们共同的生身父母。
[史实]捻党与捻军:无保障农民的集合体
纵横淮河流域,曾击毙过晚清骑兵领袖、“最后的骑士”僧格林沁的捻军,是由捻党转化而成的。后世史书习惯于给“捻党”贴上“反清秘密组织”一类的标签,不过是革命史学的“客观需要”罢了。
所谓“捻”,原意是把绳子、纸条之类用手指搓转成一股,故而在皖北方言里,“捻”就是“聚合成群”的意思。所谓“捻党”、“捻军”,不过是“一群人”、“一伙兵”的意思,并不内涵什么特定的“革命气息”。
关于捻党起源,史学界专注于其秘密社会的谱系传承——其前身是什么帮、什么会之类的,说法纷乱,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其实,捻党之所以产生,并最终演化成捻军,不过是底层民众在政府无法为他们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背景下,不得已而自发结成的一个自我保障的“江湖”。所谓“其前身是什么帮什么会”,不过是为了结成这一“江湖”,参照了某个业已成熟的“江湖”的运作体系罢了。
不妨以捻军领袖张乐行为例。
张乐行据说出身于“地主豪绅”之家,家中有田地五百亩,还开过粮食行、杂货铺、糟坊、烧酒作坊、宝局。但到了张乐行这一辈,家境早已破败,无奈开始干起了“贩私盐”的买卖。张的主要职责,既参与贩卖私盐,又负责给同乡私盐队伍提供安全保障,当时就得了个“仁义光棍”的绰号。
史书一直将1852年张乐行率领捻党集合万余人攻打永城县城作为“捻党反清起义”的标志性事件。但事实是,张乐行根本就没有打出过“反清”的旗帜;更不能算是“起义”,因为张打出的旗号一直都是“保守雉河集”,雉河集,是张乐行的老家。张在清廷与太平军连天烽火的乱世里,拉起一支捻军,努力维护着雉河集的平静,在清廷地方官和地方士绅们眼里,他其实是个不可或缺的“良民”。1854年春天,朝廷派出的“剿捻特使”袁甲三路过雉河集,就接到了当地绅民“联名公保”张乐行的请愿书。
张乐行其实是在替地方官府履行保障地方安宁的职责。但官府显然对张这样拥有号召力的民间领袖满怀警惕,湖广总督周天爵临终前夕仍念念不忘写密信给蒙城知县,让他找机会暗杀掉“良民”张乐行。
张乐行无意于反清,但聚集在其周围的捻党,却多是些生计毫无保障者,这是捻党最后变成捻军,并投靠太平天国的主要因素。无保障民众不免做出激烈的举动,捻党中流行“磨弯”和“打捎”,即是此类。所谓“磨弯”,就是向附近别的村庄富户人家去“借粮”;到了后期,因战乱和水灾,淮河流域小民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捻党”遍地,各路捻众就改变了在本地“磨弯”的做法,转而到山东、河南等较远的地方“打捎”:劫取当铺、钱铺、酒坊、油坊等,夺走富户的粮食财物。每次“打捎”回来,所获除按“马双步单,按份均分”(即带马的“骑兵”分两份,没有带马的“步兵”分一份),还要留出一部分,分给鳏寡孤独者。
虽然有了军队的雏形,但说到底,所谓“捻军”,仍不过是缺乏基本社会生存保障的民众自发形成的一个“江湖”团体。
与“庙堂”一样,“江湖”同样也会给自己的行为抹上一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色彩——虽然这种“合法性描述”在逻辑上很稚嫩。“捻党”编造了一个故事,为自己“吃大户”的行为辩护:孔子当年困在陈、蔡之间,曾经断粮,差点饿死,后派弟子去向范丹借粮。范丹是穷人,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什么余粮呢?但他还是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慷慨地借给孔子。但是,后来孔子做了大官,竟矢口否认向范丹借过粮。
“捻党”们自称是范丹的后代,有权向孔子“道统”的后继者——士绅大户们讨要旧债。
[反思]被遮蔽了的另一个近代中国
清廷在1868年宣布彻底剿灭捻党,但捻党从来就不曾真正被消灭过。1869年,曾国藩下辖的直隶等地就还出现过捻军;1871年河南有捻;1872年、1876年、1898年安徽有捻;1900年河南有捻……
因为制造捻党的社会背景始终没有得到改善。那些无生存保障的民众,仍然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各式各样的“江湖”。
什么是“江湖”?
“江湖”不是“庙堂”的对立面,它是“庙堂”的缺失之地;是“庙堂”之光照耀不到、或者不屑于照耀的阴暗潮湿的部分;是对“庙堂”自发的修正。
“江湖”,是各式各样的民间自我保障机制。
这种自我保障机制,往往表现为对“庙堂”的叛逆。正如捻党们为自己“抢大户”行为所作的辩护——孔夫子欠债不还——与“庙堂”对孔夫子的尊崇背道而驰。但这种叛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正如捻党们最重要的关系纽带仍然是传统的“宗族血缘”,因而被清廷骂之为“宗贼”——“江湖”里的成员素质不足以打造出新的社会秩序。
——建国后曾组织过多次有关捻党的调查,结论是:“捻军的成员包括张乐行在内,基本上都是没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在《涡阳县志》中,虽然记载着蒙城岁贡李士镊、郑景华和捻军有关系,但我们共调查了40多个捻军旗头,其中肯定有些文化知识的只是张宗禹一人。在他们周围的知识分子也只发现4个人,也不过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张珊《捻军史研究》)
大量的不识字的农民,和有限的几个略懂签名算账的乡土小知识分子,确实不足以再造社会秩序。所以,绵延十八年之久的捻军,和绵延近一个世纪的捻党,一直以“填饱肚子”为最高奋斗目标。故而,其在中国历史教科书里的分量,也轻若鸿毛。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观的重大缺陷。
我们关注那些“伟大的历史转折”,关注“开辟了新纪元”,关注“斗争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如此种种。但我们极少关注过那些永恒的历史命题:民众的肚子需要填饱,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始终缺失。
所以,教科书习惯于提供这样一种近代史线索:洋务自强运动→戊戌维新→清末宪政→辛亥革命→……
还有那些程序化的表述:“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另一个更真实的近代中国,在这种宏大的描述中,有意无意地被遮蔽和消解了——
程序化表述则是:“一代又一代的劳苦大众,被庙堂抛弃,不得不为了获取一点点生存保障而把自己投入到‘江湖’的滚滚洪流当中……”
这个“江湖”,包括了捻党,也包括了捻党之前的天地会、白莲教;还包括了捻党之后的哥老会、义和团、洪门、袍哥、青帮、白枪会、红枪会……甚至于一贯道。
这些林林总总的“江湖”帮会,历史早已留给它们各式各样的定评。天地会和白莲教被贴上了“反清复明”的标签;哥老会和袍哥们身上既有辛亥的荣光,也有走私鸦片贩卖人口的劣迹;义和团带着蒙昧推动了一场盲目排外运动而被西方惊为“黄祸”;洪门一直要求他们的“大哥”孙中山给予自己一个合法的政党身份;根据地里的白枪会和红枪会在国共两党与日军之间艰难地辗转腾挪,一贯道则被定性为“反动会道门组织”。
但是,历史忽略了这些:
天地会初期真正的宗旨其实是“互相扶持,彼此周济”,它的成员和首领人物为水陆通道上和城镇的下层劳动群众、三教九流、无业游民,以及农民,这些人对“反清复明”的政治诉求并不感兴趣。据统计,1796—1850年的54年间,涉及天地会的事件共有96宗,其中为了“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者26起,因穷困而“敛财分用”者15起,为抢劫富户而“得财分用”者39起;攻掠城镇“竖旗起事”者仅仅11起。说到底,仍然是无保障流民们“填饱肚子”的问题。
而在喊出“灭洋”口号之前,义和团和它那些千奇百怪的“前身”,譬如梅花拳、大刀会等等,已经在华北平原活跃了近半个世纪,当地乡绅和小土地主把它们组织起来的目的,是在政府失职的情形下,抵抗土匪,保护村庄和家族。
一贯道的壮大,同样缘自“庙堂”的社会保障在华北的多年的缺失——自抗战以来,华北成为沦陷区之后,历届日伪政权均无意关注民生,而孜孜以为日军搜括军备物资为主业;其后国共内战,华北再遭兵灾,一贯道趁机于其中壮大。至1949年新政权成立,按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的话说,一贯道已经成了北平的“第一大党”。1950年底,北京海淀地区一贯道徒2万多名——1950年全区只有14.3万人。华北另一重镇天津,解放前夕有道徒20余万人。一些农村地区,一贯道徒占人口的比重更加惊人,河北隆化县解放前一贯道徒5.3万人,约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山西省天镇县在1950年有道徒3.3万名,占当时全县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河北省宣化县有道徒3.6万多人,约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且多为成年男性。1951年初绥远省的不完全统计,全省一贯道人员估计在30万以上,约占全省人口的11%。个别地区间题更加严重,如兴和县加入一贯道者占全县人口的14%强。一贯道不仅人数多,并且渗透严重进了新政权的基层政权和组织。山西省代县74%的农村支部均有党员参加一贯道,全县不到三干名党员中,有18%参加了一贯道。
天地会最后走向“反清复明”;义和团最后走向“盲目排外”;一贯道最后堕落成“反动会道门组织”,都是“江湖”日后被改造——或被民间政治势力,或被庙堂力量——的结果。尤其是后两者,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灾难和教训。但在其初始,它们却本是社会缺陷的产物,是“庙堂”的逆子。
庙堂之外,“江湖”之中,有另一个近代中国。
结语:社会保障缺失之处,必有江湖
[tr][/tr] 《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说起过一段往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大旱灾,饥民一群一群到有钱人家吃饭。“他们去的时候,排着队伍,鱼贯而进,倒也很守秩序,不是乱抢乱撞的。到了富户家里,自己动手开仓取谷,打米煮饭,但也不是把富户的存谷,完全吃光。吃了几顿饱饭,又往别的地方,换个人家去吃。乡里人称他们为‘吃排饭’。”
这是儒家“礼法”治下中国乡村里社会保障和救济的场景。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虽然我们的民众已是最好的民众。史书里记载更多的,是轰轰烈烈的“抢大户”,白石老人笔下温情脉脉的传统秩序荡然无存。
社会保障缺失之处,必有江湖。
来源:http://news.qq.com/zt2010/zxzg/1868.htm
幽游生活
Sina的直播实录员,搞笑的。
评论:《赤壁》搞笑段落全放送
收藏分享评分
人是铁,范儿是钢,一天不装憋得慌!
回复引用
订阅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书生の晨 (小白)当前在线
UID
11103
帖子
1566
精华
0
积分
9424
威望
1865
幽币
766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6
最后登录
2011-1-11


少将

威望
1865
幽币
766
沙发
书生の晨发表于 2010-12-20 15:00 |只看该作者
搞不懂的是,《转型中国1864-1949》这样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精神、还原真实历史背景的专题,阅读量才仅一千多。
这是我们的悲哀还是这部专题的悲哀~
人是铁,范儿是钢,一天不装憋得慌!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书生の晨 (小白)当前在线
UID
11103
帖子
1566
精华
0
积分
9424
威望
1865
幽币
766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6
最后登录
2011-1-11


少将

威望
1865
幽币
766
板凳
书生の晨发表于 2010-12-20 15:01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专题四的这段话:一个“顽固”的时代,从来都不会只是几个当权的“顽固派”们的顽固,而必然是众人的选择。
人是铁,范儿是钢,一天不装憋得慌!
回复引用
TOP

返回列表
幽游活动论坛活动结伴同游城市生活摄影天地佳作欣赏贴图评图摄影知识摄影活动
幽游互动凯旋归来旅行杂志孙子兵法天南地北影音动漫疯狂贴图爱心幽游天佑中国团结一心驴友益拍
装备家园装备淘吧非户外装备区装备玩家
幽游版务新丁报到组织管理
合作伙伴户外联盟
幽游生活 (沪ICP备06041577号)|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1-1-11 11:05, Processed in 0.050040 second(s), 4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Discuz! 7.0.0
© 2001-2009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