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淋巴瘤是良性吗:谭守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2:01:54
清代道士谭守诚,号心月,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性笃实,不苟言笑。于黄鹤楼读书,有出尘之志。与道士黄守阳为友。北上抵京,闻王常月教于白云观,乃师之,驻观数年之久,后与黄信阳去浙江传道。

全真道龙门派第八代律师谭守诚传


第八代律谭守诚,号心月。陈鼎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刊印的《留溪外传》,卷十七有《心月道人传》,载:“心月道人者,楚之酃县人也,姓谭,名守诚,心月道号也。为儿时,相貌不凡,嬉于庭,有绀发朱颜黄冠客,负蒲团策杖过其庐,见而异之,曰:‘此子骨气异常,他日可肩吾大道也。’语毕,忽不见,家人皆怪之。明亡,遂弃家为道士。遍游名山胜境,求访高贤,历参名宿,颇有得。一日遇王昆阳真人,相见如故,遂契合,偕往武当山中,传秘密精义。操修二十余年,无晷刻少懈。昆阳知其有所得,遂以龙门心印付之。嘱曰:‘尔得吾道,当以度人为急。度一人证道,即积无量功德也。’于是守诚游行天下,以救拔为主,委曲劝化,诱人于至道。叮咛告诫,勿使堕落旁门左路也。后至江南,见江左人材济济,有根器者众,乃止于江宁(今南京)城西虎踞山之隐仙庵设教焉。诲人以忠孝为本,以诚静为用。其徒从者几千人。康熙己巳岁(1689),语诸学人曰:‘吾将逝矣,当在某月日也。’至期,沐浴更衣,朝参上帝,说谒曰:‘一心静极万缘消,独露真容月正高。自在希夷堪湛寂,龙门法律柏林操。’端坐而化。”


谭守诚(?~1689)则得王常月衣钵,住持京师白云观。

清陈鼎《留溪外传》之《谭守诚传》记谭守诚遇王常月,“相见如故,遂偕往武当山中,传秘密精义”


康熙(1662-1723年)十九年(1680年),王常月以其衣钵传授给弟子谭守诚,在北京白云观羽化,世行一百五十九载。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追赠为抱一高士


王常月

(?—1680)   原名平,号昆阳子。山西长治人。明末清初著名武当山道士,曾在武当山设坛传道,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宗师。他早期在王屋山遇全真龙门派六代律师(道教律师,主持讲经说法,执行清规戒律,日常颂经功深的道教人物)后又在九宫山见到其师赵真崇,师问他“尔来应物持心何得何失?”常月以玄风颓败,求而振拔为对。赵真崇告诉他说:“君子穷于道之谓通,道备吾行,何患宗风不振耶”。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

清顺治十三年(1656)王常月奉旨在北京白云观主讲道法。先后受赐紫衣三次。康熙八年(1669),常月率徒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于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立坛授戒,“南人皈依者甚众”。王常月打破道门常规,公开设坛传戒。他主讲的道法主张修道要修心法,“必皈依道经师三宝而受指点”。就是用道德而治身、制心、制意。治身侧能皈依师宝、制心则能皈依经宝,制意则能扳皈依道宝。“身心意化为三宝真身,与道合一”。这里讲的“道德”是老子《道德经》,要修养生之道,治理好身体、必须节制自己的“心”和“意”。常月此次南下时,其嫡传弟子谭守诚主持白云观。

清康熙十三年(1674),王常月携徒谭守诚等再次来到武当山,在玉虚宫设坛传戒。在此传“三堂大戒”,分“初真”“中级”、“天仙”据说学完“三堂大戒”,则道成矣。度弟子千余人。恒山道人龙起潜《初真戒律·序》云:“若余识师(王常月)于江南之隐仙庵,私心已尸祝之矣。因狂心未歇,难遂投拜。今朝谒武当,幸遇师传戒玉虚宫中,遂发心皈命而受持戒律”。康熙十九年,“传衣钵弟子谭守诚而卒”。康熙四十五年赐号“抱一高士”。著有《龙门心法》(又名《碧苑谈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