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出租:滹沱喇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0:49

 

文/张新果
    从阿拉伯传入的乐器——— 唢呐,形状太像篱笆上盛开的“喇叭花”,所以被滹沱方言“状物为名”。不止改了称呼,且换了装束,变了音调,飞扬着滹沱水腔,平川土韵。乡亲们以好听的卷舌音,昵称不足以表达喜爱,在石家庄周边,则被甜甜地叫作“喇叭碗儿”,这碗儿,跟粗瓷饭碗一样,飘洒着农家日子的百般情味儿。
1
缤纷情怀,谁为传诉应答?
    唢呐,入乡随俗为滹沱喇叭,那锥状的木杆,不再是高贵的乌木或者黄花梨,换成了滹沱岸边的枣木,红亮如庄户人被阳光重抹的肤色;原来的七个音孔,背后多出了一粒圆洞,模仿了村姑们腮边的笑涡,由之扩大了音域,被行家称为“滹沱八孔”。那碗状的扩音器,也不再是银的或锡的白色,变换成了铜质,灿灿耀眼,是豆麦谷黍秋熟的金黄;哨子的簧片,不是金箔或者竹皮儿,而是取自滹沱特有的芦苇——— 细纹儿芦,做成“咪子”,像画眉的巧喙,响起来带着清亮亮的水音儿。这脱胎换骨的滹沱喇叭,有如嫁来的洋媳妇随了婆家腔,只“呜哇”一吹,即使未成曲调,就肖似滹沱人的声嗓,有了方言俚语的亲切。
    别致的滹沱喇叭,人们依其长短,称为大杆子、二杆子和海笛儿。大杆子二尺有半,差似藏传佛教的法号,吹奏时举成四十五度角,别名“望天吼儿”,发音雄壮浑厚,深沉而悠远,一如田畴间耕牛的哞叫,曳车的马嘶,更像男子汉瓮声瓮气的大嗓。二杆子也叫“尺笛儿”,是最为通用的一种,把握在手,随意纵横俯仰,杂耍百般花样,绰号是为“搅破地”,嘹亮高亢,激越清脆,兼具了布谷鸟和黄鹂的音色,有如女人们甜脆脆、火辣辣的秧歌小调儿。海笛儿者,孩笛儿也,如孩娃儿们一拃来长的柳笛儿,只是包裹了铜皮,玲珑精致,可藏入袖管,装入衣兜,声调儿尖脆、细嫩、纯净,肖似“咯咯哈哈”的童子歌笑。长短大小的喇叭,音调儿各别,再加之以不时变换“咪子”的薄厚窄阔,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老实忠厚的滹沱人,身勤手巧口齿笨,缤纷情怀,谁为传诉应答?故有俗语说道:酸甜苦辣,吹吹喇叭。
2
背着喇叭赶集——— 找事儿
    吹喇叭,差不多是所有滹沱人的抒情方式,起码是童年的一门功课。
    集市庙会,都有各色各样的玩具喇叭,吹奏着叫卖,俗名叫作“小咪儿”,字面写成“小蜜儿”也可,与母亲们乳房的“大蜜儿”相对应,衔在刚断奶的娃娃们嘴里,兼作乳头的替代物,淌流出甜美的清响。初春返青的柳梢,褪下的嫩皮就是喇叭杆儿,小嘴唇儿一抿,小腮帮儿鼓起,俩手捧成喇叭碗儿状,闭合之间,就有《小放牛》之类的曲调儿,在柳荫和炊烟里飘荡开来。
    吹喇叭儿易会而难精,故有“当天的弦子瞎拨拉,三九三伏练喇叭”一说,滹沱的村寨多有“二喇叭”,是对吹能成曲者的俗称,技艺为“六成火儿”,每每心里憋屈,喇叭声如泣如诉,诉告于流云清风;人逢喜事,或自己交了桃花运,或田里多收了三五斗,声音就敞亮起来。村里的庄户人家,兼有吹打专业户,多为祖辈相传,是为“喇叭世家”,一技之长被人们高看,喇叭手与木匠、铁匠把式排了座次,被称为“三把式”。“三把式”们不只为了钱财,更多的是爱好,每学得一阙新曲牌,总爱显摆在人前,却给自己找个借口,叫作“晒碗儿”或是“闷咪子”。
    晒碗儿多在烈日炎炎的歇晌儿,寻一片树荫,试调儿声招来知音一群,尔后凭人指点曲目,把老曲新调儿,晾晒一番,直吹得身上热汗流淌,喇叭碗子水珠儿滴答,才在喝彩声中拾掇起家什,同乡亲们一起,抄起锄头下地。闷咪子多在冬闲时节,喇叭手自家的热炕头成了雅座,专门招待村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小辈人儿等,只有趴着窗台欣赏的资格。但见大小喇叭,在方桌上摆成一溜串儿,轮番操练,把最拿手的曲目,一一报上名儿来,或是诙谐有趣的《脱布衫》,或是庄重典雅的《大登殿》,或是仿真了鸟雀啼鸣的《百鸟朝凤》,且随着节奏玩花活儿,作鹞子翻身,作回头望月,甚至出怪相,做鬼脸儿。临了,喇叭儿里总模仿出吃奶娃娃般的哭叫声,活生生演绎了“老莱子娱亲”,惹得尊长们呵呵大笑:好出息,地道玩意儿!
    滹沱河畔有一句经典的歇后语:背着喇叭赶集——— 找事儿。民间所谓的事儿,无非红白两种:娶媳妇和治丧葬,非喇叭吹打,无以彰显重要和排场。说来也怪,人们竟以喇叭音调的区别,作为红事和白事的代指:“嘀嘀嗒嗒”,自是喜乐的笑声,倘若对着待字闺中的村姑,两手张合在嘴边模仿一番,是为询问她的恋爱信息,打听她出嫁的日子,那脸庞立马就羞红若霞;而喇叭儿的“呜呜啦啦”,则是哭嚎发丧的象声词,往往出自白发老人们自己的口中,谈吐里带着此生无憾的笑容,那是在想像身后的“白喜事儿”办得体面,自以为配得上那份荣耀。缔结婚姻的喇叭儿迎娶,是爹娘张罗,拜堂的喜调儿《将军令》,似乎是当事人发家的军令状;归入黄土的喇叭相送,由儿女操办,入殓的悲曲《鹤西飞》,则像是功业的述职报告———属于每个人的两番度喇叭吹打,后者验证前者,所以滹沱人自勉励志,或评判品行,或诫馋劝懒,总是说:世上走一遭,要对得起两响喇叭!
3
    喇叭响,花轿到,噼啪噼啪放鞭炮
    喇叭响,花轿到,噼啪噼啪放鞭炮。其实,滹沱两岸的婚嫁习俗,鞭炮可以省略,大花轿可以换作老牛车甚至自行车,若没有喇叭儿的热闹吹打,八头牛也拉不动新娘子的脚丫。无极晋州的柴火妞子,私下里对心上人竟有这样的说词:不图你好模样儿,不图你有钱儿花,就图你一班子好喇叭。吉祥的迎亲喇叭,自是喜兴得恣肆张扬,也是一对新人放大了的情话,并且是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犒赏。为使人们过足喇叭瘾,新娘子每在闺中好友的撺掇下,刻意“蹲轿”:任凭窗外的大杆子吹了三番《凤求凰》,二杆子奏了五叠《芝麻开花》,总是以梳洗打扮的理由,纹丝不动,一则为打磨新女婿急躁的性情,二则等待喇叭手拿出绝活儿。于是,伴郎宾相向喇叭手递红包,敬烟卷儿,那喇叭儿就异常地热闹起来,花哨点子就格外的千奇百怪。有了双喇叭儿对吹的“哼哈二佛”,有了三重奏的“三环套月”,蒙着红盖头的新娘听得逗乐,禁不住扑哧一笑,算是应允了起轿曲《大迎驾》的奏响。家乡父老相信“上轿喇叭响亮”,是“做媳妇名声响亮”的吉兆,满街满巷的笑声融入喇叭的高奏,渐去渐远的花轿,颠颤在悠扬的歌吹里。
4
“疯喇叭”撒野,一曲《齐天乐》山呼海啸
    除了红白喜事儿,滹沱喇叭的事外大事儿,就是“吹年儿”。晋州正月的“浪秧歌儿”,和“疯喇叭”从来就是搭档;井陉鹿泉闹元宵的花鼓队,千百个鼓槌齐刷刷舞弄得好看,全仗着数十只喇叭的调教;新乐人“闹耍笑”的别名,就叫做“抬歌”:以木杠抬着身着戏装的喇叭手,手指抖,屁股扭,腮帮起伏,美在奇声怪调儿。五谷丰登的年景,从来是喇叭手撒欢儿撒野的由头,无不把修炼多年的道行,施展在灯笼彩挂装扮的街巷,却总是有人留着高招,准备着喇叭打擂——— 这就是无极春节的“吹歌会”。滹沱两岸十来个县市的喇叭高手,云集彩旗飘飘的广场,形成喇叭的森林,乐曲溪流汇成喧嚣的海洋,在这里,有鼻孔吹喇叭的“象赛”:七八只喇叭,分插在鼻孔出声,赛的是音质音色,赛的是曲目难度;有翻着跟头吹喇叭的“猴儿赛”:你拿大顶,我后空翻,他一连三个纺车轮儿,比得是不喘气,不断音儿,不离调儿出谱儿;最壮观的是“牛赛”:特制的喇叭杆一丈有余,喇叭儿碗子的直径一米开外,偏有气壮如牛的滹沱汉子,红巾缠头,黄带束腰,在这“特杆子”的一端,嘴含“寸咪子”,一曲《齐天乐》犹如山呼海啸,沿街的窗玻璃为之簌簌颤抖,叫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