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压部脑梗塞:黄洞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48:03
       1. 唐朝南岳(今属湖南省)人。早年云游华阳,与玄静先生为师友,尝受授行中黄服日之法。后入武陵,居桃源观。大历九年(774)徒居庐山紫霄峰,修道山中十年之久。后居茅山,住下泊宫,日诵大洞经,从韦宗师学道。享年九十五而逝,敕封“洞真先生”。茅山上清派第十五代宗师。(《茅山志》卷十二)
     
    2. 黄炼师黄洞元是与王昌龄一个时代的,王昌龄被贬为龙标(今怀化洪江市)尉的途中经过常德,与黄炼师有过交往,并留下了三首有关于他的诗作,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
  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3. 湖南衡山南岳人。早游华阳,与道士李含光为师友。后人常德武陵,住桃源观。晚年隐于庐山凡十载,复来茅山,承继韦景昭之学。

    4. 茅山道士黄洞元又称黄尊师,自幼就喜欢游茅山华阳仙境,后来住在茅山的下泊宫,随道士韦景昭学道。
唐代天宝年间,有一个信道的人,经过茅山时,在一岩洞中得到古书一卷。他心想:该是我与道有缘,得此仙书。这或许是天意吧?便翻开书细读起来。看了半晌,除认出书中黄洞元名字外,其经文含义是一窍不通。于是他便想,只有寻找到黄尊师,才能了解书中的玄妙。他多方探问,终于在下泊宫找到了黄尊师。
他恳请黄尊师收他为徒,并取出书,请黄尊师解译。黄尊师接过古书,放在一边,却并不与他深讲。
为了考验他,黄尊师有意吩咐他每天要上山砍五十捆柴,若完不成任务,那就要受罚。
尽管黄尊师如此为难他,他始终没一点怨言,仍然天天如数砍来柴草。‘天,他正砍柴,发现离他不远的一方巨岩上,有两个道人在下棋。他心感好奇,便上前观看。只见二位道人棋术都相当高明,争斗得非常激烈,真是着着有风险,步步是陷井,你来我往,杀得难分难解,不知不觉中天黑了下来。他看得人了神,忘了砍柴,只得空手下了山。黄尊师问他为什么空手而归,他便把下棋的事说了一遍。黄尊师生气地说:“深山旷野,哪来的什么人下棋,分明是你偷懒,不想砍柴,编出这套瞎话哄骗我,看来你学道心不诚,还是回家去吧。”他一听黄尊师这么说,忙叩首分辩道:“尊师,我以上所讲都是实话,你老若是不信,我明天如再见到那两个下棋的,一定请他们来见您。”其实,黄尊师不过是在有意考验他,听他这么说,也就不说什么,让他休息去了。
第二天,他上山砍柴,果然又看到了昨日的两位道人仍在下棋,便要请他们去见尊师。他正待上前,两道人却忽然不见了。他苎常着急,心想:“本来今日可向尊师说清楚的。但两道人一走,还有谁能替我说得清呢?”忽一低头,看见了放在岩石上的棋子,转念一想:这人带不回去,我带几枚棋子回去,不是一样可以向师父说明吗?想到这,便急忙抓了一把棋子,放人口袋。然后,砍足了五十捆柴,高高兴兴下山去丁。
他见到黄尊师,正欲掏出棋子,却见黄尊师已大笑起来,并说道:“一切我都知道了,我今天正式收你为徒,你先去沐浴,等会儿我就传你法篆”。他听后高兴地连忙叩头,然后转身沐浴去了。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两位下棋的老道,只不过是黄尊师使了分身之术,有意试探他的。
从此黄尊师对他是尽授真传,这个人就是茅山第十六代宗师孙智清。
(冯可珠搜集整理)

     

    5. 至第十五代山主黄洞元,便是大唐德宗召见,且赐号“洞真先生”。

    6.  

    东晋葛洪(283-363)《神仙传》载:"沈羲,邑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后遇羽衣持节人,以白玉版青玉丹书授羲,羲不能读,须臾,浓雾,雾解,失其人,羲后仙去。不言得道于何地。"后中唐诗僧皎然游桃花源后,即悟出沈羲得道于桃花源,他在《兵后两日溪行序》中记:"铜岘地肺,可以逃水";又《圣桃源记》曰:"天地际,花源在。"即此地也。

    茅山道教第十五代宗师黄洞源(?-793),于大历元年之前,率弟子黄山宝、胡清镐、朱神静,道童谭伯进、陈景昕,道友朱灵辨等人来桃花源观修真。大历四年(769)辰溪瞿童(字柏庭)来桃源观师事黄洞源。大历七年(772)春二月,黄洞源应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胡敬清邀请赴郡,其弟子瞿童出观一里半,在"桃江灼灼"的"仙林"中寻得"仙洞",洞内有石室、石床、石几。十日后,复行"仙洞"中艺圃,得一秦人所遗棋子,状若小龟,光润如玉,献之洞源。大历八年(773)五月三十日晨,瞿童辞师"白日飞升",在观旁石崖留下八个趾印。此事官至监察御史的当朝诗人符载于贞元元年(785)八月二十日着有《黄仙师瞿童记》,文中称"载弱岁慕道,数获践履城";长庆二年(822),礼部尚书温造贬为朗州判史,造访桃花源桃花观住持陈景昕,并作《瞿柏庭碑记》;唐武宗宰相李德裕(787-850),也曾作《诗赋黄先生旧馆》:"后学方成市,吾师又上宾。洞天应不夜,桃花祗如春。棋客为童子,山精避直神。无因握石髓,及与养生人",且在"自注"中云:"瞿仙童即先生弟子,桃源得仙人棋子,载在传记。";晚唐诗人杜牧,立有一方"我到瞿童上升处"的石碑,至今仍保存在桃花源桃花山景区的碑廊里。南朝黄闵着《太平御览》中《武陵记》载:"昔有临沅(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黄道真在黄闻山(其山脚绕沅水,隔江即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捕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记。山下有潭名黄闻潭,盖闻道真所说,逐名其潭也。"有关黄道真得以点化之说,当地人曾把"黄"字讹为"王"字,传有一首小诗曰:"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道书载,黄道真得道于钦山,亦为桃源境内。《桃花源志略》收录五代宋初高道吕洞宾(名吕岩,号纯阳子,世传八仙之一)的《耠桃源景》诗八首,其一为(桃川仙隐),诗曰:"说着神仙岂偶然,神仙名不是虚传。岩门石洞今还在,流水花落几经年?" 


黄洞源(?一793),南岳人,大约于公元760年率弟子来桃源观。大历四年(769),收弟子瞿童,大历八年瞿童“飞升”。建中元年(781),黄洞源迁居庐山又于公元789年迁居茅山。【常德道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