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打溶脂针注意事项:给老年肖川的提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09:59

给老年肖川的提醒

 

  中国传统文化是“长者本位”的。这是因为直到几十年前,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农耕文明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根据经验行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缺乏生发新的生产力要素的土壤,社会变化极其缓慢,因而使得过去有效的经验,今天仍然有效,明天也还用得着。经验受到特别的膜拜。而一个人的经验总是与年龄成正比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年长就是资本,老年人是智慧、德行和权威的象征。这个传统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仍旧极有市场。

  生老病死是谁也逃脱不掉的宿命。随着各种器官生理机能的退化和老化,心理上也往往会变得保守、固执、封闭和狭隘。趁我现在才刚刚步入中年,神智暂且还算清明,给老年的自己一些提醒,免得老糊涂了,晚节不保,不仅毁了一生的努力,还可能留下千古骂名。

  如果不出什么大的意外,到我古稀之年,混个“知名学者”的名头,应该是问题不大。“名人”说出来的话,未必是名言,也甚至未必是“明言”(明智之言)。对此鲁迅先生早有觉察:“ 名人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名言。名言也不一定非要是名人说的话不可。平头百姓所言,经过实践检验,百试不爽,照样可以成为名言,只是言有名而人无名而已罢了。而名人说的话,若是眼光偏狭,信口雌黄,可能真的会臭不如屁,一试即爽。但因为他是名人,他放的屁也可能会被某些人当作金科玉律,那些迷信的人总以为龙身上的虱子也会有龙气的,其实不知道它跟普通虱子没有两样。” 年轻时是时代的弄潮儿,到了晚年,尽说昏话、胡话,而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顽固势力,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鲁迅),这就 需要我们格外的警觉。

  人老了,最好不要去写那些又长又臭的所谓“学术论文”了。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不过是些陈年旧帐和说过无数遍的套话,这样的东西不写也罢。要知道,那些刊物的编辑们,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学生,自己学生的学生,或者是学界至交好友的门徒。那些又长又臭的文章会使他们很为难:发吧,实在是浪费资源,且徒然耗费读者的时光;不发吧,感情上又过不去,面子上也过不去。中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正因为这样,老年人就更需要自尊自重自爱,对年轻人更多的体谅、体恤和扶持。老年人如果有更多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美好情怀和作为,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当会赢得人们更多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中国民间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之说。大意是说,人过了七十,就不要轻易在外面过夜了;过了八十,就不要随便在别人家吃饭了。想必是人老了,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为了少给别人添麻烦,所以要特别慎重地对待自己的社会交往。至于作报告,那就更要慎之又慎,万一讲到激愤之处,闹个脑血栓、心肌梗塞之类的,将给别人带来多大的麻烦呀。天有不测风云,老年是人生的多事之秋,不可不慎,这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

  当人老了,可千万不要倚老卖老。要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铁律。倚老卖老,与贩卖青春一样,是一种十足的浅薄。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年轻人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之类的话,为老不尊可是人生的大忌。

  一个人年过花甲,基本上就可以与世无争了。这积极的方面是可以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活得潇洒和旷达,活出真我的风采,表现出无畏和执著;消极的方面是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更有甚者以势压人,在对待年轻人的一些事情上表现出肆意妄为,因为老年人容易觉得谁对于他们也都是无可奈何了。

  本来虚名浮誉这些东西于人生就无多大意义。人老了,荣誉、地位这些身外之物就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所以,挂名的事还是少一点好,否则就会有掠人之美的嫌疑,从而有累清德。君子成人之美,但绝对不会掠人之美。

  在我所认识的老一辈学者中,有许多老先生令我由衷的景仰。见到他们,我总会想到“睿慧”这个词:深刻、丰富、睿智,而又善良、慈爱、高贵,一派大家风范。他们有一颗朴素和仁慈的心,他们淡泊名利,奖掖后学,令人高山仰止。他们是我一生的榜样。

  中国在日益走向老龄社会,怎样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老人,特别是我们作为智识份子,怎样对待自己所做的一点工作,所取得的一点成绩,怎样对待年轻学者,我认为认真地思考一下是不无裨益的。象启功先生那样,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做一个提携后学的长者,这应该是一个学界老人立身行事的两个基本点。

  以上是“ 给老年肖川的提醒 ”,立此存照,愿接受诸位同仁的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