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45西瓜影音:真诚 深刻 丰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10:37

真诚 深刻  丰富

                    ——我看闫学老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

肖川

  一堂好课应该有三个要素:真诚,深刻,丰富。所谓真诚,就是你讲的一切与学生分享的一切你都有切身之感,一切都像是从你内心世界里流露出来的。所谓深刻是相对的,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警觉,惊异感和想象力,带给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理智的挑战。所谓丰富就是指我们要创造一个博大的、光明的精神氛围,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其中。教师对学习的主题要有非常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学识积累,对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用你非常细腻的个性化的真诚的理解。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都感觉不具备这三个要素,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令人欣慰的是,闫学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使我看到了真诚、深刻而丰富的课堂。

  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真诚的师生对话。文章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童年的林海音站在骆驼面前,看骆驼吃草料咀嚼的样子,看着看着,不禁入了神,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学生对这个情节很感兴趣,闫老师就带领学生透过文字想象当时作者可爱的情态,自由发表内心的感受。这时,闫老师话锋一转,巧妙融入了学生的对话之中——

“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闫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师生就此展开了一番真诚的对话。这样的师生对话让我们想起了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观点:“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在情境性框架之中,施瓦布的‘地方性事务状态’里,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无论多么仁慈)。”(《后现代课程观》,p238)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真正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融入了课堂情境,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在师生真诚的对话过程中,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学骆驼咀嚼”背后所蕴含的那份童真、童心、童趣,而这些都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在这节课上,有过多次这种真诚的师生对话。师生心灵的舒展,思想的灵动,又使课堂变得深刻而丰富。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描写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童年的浪漫与诗意,成人世界的现实与理性,在这样的描述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闫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基本分成了三大阵营:有的认可林海音的想法,有的认可爸爸的想法,还有的另有各种创造性的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思维的警觉,孩子们表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认知的冲突,理智的挑战,在这样的对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闫老师没有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孰优孰劣,而是祝贺每一个孩子——

  “我很高兴刚才很多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这说明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我也要祝贺你们!”

  可贵的是,课堂挖掘到这一步并没有停止。闫老师在引导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思考后,通过简单的小结把课堂引向了深入——

  “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往往不那么完美,而完美的答案却往往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

  看似深奥的道理就这样被层层剥开。我们说要营造深刻的课堂,并不是要把某个深刻的道理“告诉”孩子,而是要研究如何在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使他们能够水到渠成地领悟和理解。我以为,闫老师的课堂做到了这一点。

  一堂好课除了真诚的情愫与深刻的感悟,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无限的空间,使课堂阔大,丰满,展现多种可能性,在学生面前开启一扇扇窗,让心灵自由地放飞,这就是课堂的“丰富”。闫老师就是开启这一扇扇窗的人。

  课堂伊始,闫老师请学生讲讲自己小时候做过的最有意思的事。由于是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争相发言,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在此基础上,闫老师巧妙地过渡到林海音的童年,请学生通过题目中的三个词——“冬阳”、“童年”、“骆驼队”想象画面,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生动的语言描述中,一幅幅画面色彩斑斓,精彩纷呈。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走进自己童年的记忆,到走进作者童年的记忆,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文本,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开放的,自由的,灵动的。

  在感悟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这一点时,闫老师放手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会提哪些问题。爱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有的问题基于文本,有的问题基于设想,问题竟有十几个之多。在很多名师的公开课上,我们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不愿让学生问抑或不敢让学生问,已经成为许多课堂单薄、封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节课的丰富还不至于此。比如,闫老师试图引导学生理解成年林海音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课堂写作练习来表达;为学生展示小说《城南旧事》的片段,推荐《城南旧事》这部同名电影;师生共同深情诵读闫老师的诗作《童年,心灵的故乡》……这些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闫老师丰富的学识积累,更看到了学生是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领悟了作者心中那份淡淡的感伤与深深的怀念,正如闫老师所说——

  “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素雅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我想,品读此课,我们的感觉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