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怎么读拼音:360行再现那段遥远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59:28
=700) window.open('http://image21.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1/0221/8169288_1.jpg');" align="center">

         图为:多在中国数千年农业社会中形成的行业和手艺有许多已经或正在从我们视线中消失。图为清末民初时期的行业《打锉刀》。

        古老的城墙、别致的名居、歌特式的教堂、神庙式的圣诞堂、充满古韵遗风的武昌昙华林艺术村里,珍藏着大武汉的城市文脉。著名雕塑家、武汉商贸职业学校美术学院院长李三汉的“三汉雕塑工作室”,就坐落于此。

        本月7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这间工作室。李三汉和十多名工作人员正在泥塑台前忙碌着,他们身后的桌上、地上,摆满了已经翻制成玻璃钢的雕塑小样。“所有的小样都是为‘中华360行文化园’创作的”,李三汉介绍:“这个工程的设计从今年的1月4日开始,目前已经完成了160多件小样的创作。接着根据小样制作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再将大泥塑翻制成青铜雕塑成品。预计全部完工要到2014年。”

        养蚕、织布、渔樵……细观泥塑小样,无论是人物的表情、衣饰的纹路,还是场景的设计、道具的制作,无不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那些遥远的记忆,在雕塑家的手中一一复活。“雕塑以清末民初时期的题材为主。动手前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再依照文字和有限的图片、绘画资料来进行加工。”谈话间,两名工作人员已换好了清代的民间服饰,在门口摆出各种造型,供他人拍照。“这也是我们的创作方法之一。360行的雕塑都是带有一定情节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模特还原当时的情景。”李三汉笑着说,“虽然社会文明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但这并不代表手工业就必然消亡。我希望360行这一大型组雕给人们留下一点原始的、具有历史色彩的形象资料,让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认识。”

记者手记

        记忆中的文化传承

        2005年曾经采访过安陆市最后一位做杆秤的老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