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儿跨界歌王叉烧包:《清明上河圖》季節惹爭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23:30
《清明上河圖》季節惹爭議
2007-6-7

圖:杭侃認為這座虹橋上的攤檔由沒有撐起傘篷到撐起傘篷,是畫家對季節過渡的安排

【大公報訊】記者洪捷報道:別說香港人不重視文化,一幅《清明上河圖》,吸引不少市民的關注。將於月底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卷長達五米多,畫中人物、景致相當繁密,在參觀之前對其資料及內容「補課」、「打底」,相信觀賞時更有樂趣。前晚在商務印書館展覽廳舉行的「解讀《清明上河圖》」講座,邀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杭侃介紹該畫的詳情及引起的爭議,小小的展廳內擠滿了觀眾,甚至企位亦針插不入。

杭侃首先分析《清明上河圖》的受歡迎程度。他說,根據《東京夢華錄》的文字描繪,在北宋時的開封,就如現代的上海人認為,除了上海,到處都是「鄉下」。對於開封的繁華興盛,當時有許多精彩畫作,雖然《清明上河圖》並非頂級作品,卻保留了下來,「生存就是硬道理」,因此有其價值所在。該畫內容豐富,是一幅五米多長的世俗風景畫,畫中人物被數來數去都一直數不清,有可堪回味的價值。該畫的傳奇色彩及爭議性,亦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

紙扎品供清明掃墓

杭侃帶觀眾大略觀賞了畫中的「景點」,並且指出畫中的爭議所在,最主要是有一派學者認為《清明上河圖》並非是描繪春天清明節,而是秋天的景象,他也表示,這幅畫到清代才被稱為《清明上河圖》。贊成該畫描繪春天的理據在於,畫的開始時描繪郊外,有一隊驢子、馬匹及轎子的隊伍,因轎上插了清明時節流行的楊柳裝飾,證明是清明時掃墓歸來的隊伍;在進入開封城市之前,畫了大運河邊的市場,通常這些市場是於春天冰融後才開始有船運貨到來,一般也是清明時節;畫中又有一家「王家紙馬」,即現時所指的「紙扎舖」,店外展示著一座紙扎樓閣,作為招徠,相信當時是在清明節,才有較多人去掃墓,需要紙扎用具,因在宋朝亦很流行紙扎墓葬用具。

新酒在秋天出窖

至於認為《清明上河圖》描繪是秋天景象,其根據包括:在畫的主要部分,一座虹橋上,有許多用作遮擋太陽的傘篷,春天是較少艷陽高照的;在畫中的酒樓外,飄掛著「新酒」的旗幟,而新酒一般是在秋天才出窖;在一個攤檔擺賣著圓圓的,上面有點點的東西,一看便知是西瓜,春天是不會有西瓜的。但這被主張是「春天派」的學者駁斥,認為北宋中原尚未有西瓜,西瓜是在遼代由契丹民族傳入來的,畫中所賣的是大餅,但「秋天派」的學者又說,大餅不會一個個豎起來賣。「秋天派」亦認為,畫中一間賣弓箭的店裡,有兩名健碩的男子赤膊拉弓,若是春天天氣較涼,不會脫去衣服。

杭侃則認為,這是一幅藝術作品,並不一定像攝影作品那樣,將某個時期某個景致畫下來。可通過藝術創作手法,將整幅畫構圖,分開三個部分來展現,一是由郊外到虹橋,二是描寫虹橋的盛況,三是繪畫市井百態。而季節上,亦是由郊外到虹橋,描寫春天景象,由虹橋到市內,較多描寫秋天景象,而到卷末則又回到楊柳依依的春色。

《清明上河圖》展現了北宋時開封的繁華景象,杭侃介紹了一些場景,如當時汴河上的「萬石船」,是以入榫加上釘子的形式製作,有隔水艙、圍杆及指南針,可說是稱霸海上絲路。在畫中一些建築物外掛著「腳店」字樣,是指一些小旅店,而掛著「正店」字樣的,則是豪華大酒店,而一些外面點著燈籠的店舖,則是政府默許的「妓院」。在市井的攤檔內,有不少是算命先生的,因為宋徽宗迷信算命,連任命官員前也要算命,因此根據統計,當時有上萬名算命先生。

杭侃補充說,這次來港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是公認最真的原版,但這一版的真假亦有爭議,只是其藝術水平較高,加上有許多題跋留下,是爭議性最低的了。有人認為在宋徽宗的畫錄中並沒有這幅畫,杭侃表示,這種界畫在當時並不受到重視,也不是宋徽宗最喜歡的畫種,沒有收進畫錄亦不出奇。

前晚的講座上,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亦有到場,他表示,《清明上河圖》來港展出時,不會展出題跋部分,但會將其複印展示給觀眾,並有譯文介紹,另外,藝術館亦會在該展覽的第二部分展期展出明代仇英以蘇州為藍本所摹畫的《清明上河圖》,及一位現代畫家吳子玉的臨本《清明上河圖》,讓觀眾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