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扬琳香水有毒:浮标新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3:20

浮标新论

   

一、浮标的材料及种类:

 

  台钓浮标材料有三大类。

  1、动物型----其代表以孔雀毛为主。也有刺猬毛等其它动物的翎毛。孔雀毛以老年自然脱落的为佳品。因为这种羽毛体内的海绵体已经老化,对气温度影响引起的冷缩热涨反应较小。

  2、植物型----种类较多,以通草、桐木、芦苇、巴尔沙木为常见。尤以芦苇及现时最流行的巴尔沙木(又称轻木)为主流,其特点是不受温度变化影响。

3、合成浮标有宝丽龙(即发泡胶)、塑胶及碳纤等。这类浮标一般只有初学者才使用。

 

二、浮标的自重问题:

 

  我看过很多国内外的钓鱼书,一般人都认为浮标体积越小,浮力越大越好,更有人认为浮标是空心及充气式最好,恨不得将浮标用无形空气制作才叫好。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如果你拿一个棉花球向前投去,用力很大,棉花球飞行速度很慢,方向性也不准确。当然也并不是说浮标越重越好,一切都要有个恰当的度。纯物理学及纯力学的理论根本不能硬搬到钓鱼理论中去。因为天气、鱼情、鱼的食欲及吸食方式每天都在变。鱼是有生命,有恩维的。人钓鱼,鱼亦钓人。我与一位台湾著名制标人讨论过上述问题,他亦有同感。如果把浮标做到极轻浮力极大。我发现有鱼讯的时候,浮标乱跳。很难有明显下顿的动作。这种只有向上牵引力而没有自身重力下压的浮标根本不能用。虽然说浮标的浮力可以用增减铅皮的重量来平衡,但减小浮标体积而增大铅坠的体积及重量又有什么意义!线组的受力分配一定要平均,任何侧重于某个位置的变化都会出现问题。我们在制作的时候一直都在追求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特别适合鱼类吸食动作的浮标。如果这问题不说清楚,这种模糊浮标概念还会继续影响各位钓友。

  要调好浮标,先要认识它。浮标大致有如下几种:

  1、贯穿型----以去壳孔雀翎制作的浮标为代表。中心用碳或玻璃纤维支撑,外包去壳孔雀羽。这类浮标外观漂亮,但对油漆的要求很高。油漆既要有硬度又要有韧性,还得恰到好处,面漆硬了容易爆裂,太软又会在扬竿瞬间出现的180度倒立中受水的阻力而呈现弯曲。试想,速钓的扬竿抛钩在一分钟内重复4-5次,浮标还来不及回直所出现的下沉,鱼汛的动作会正确吗?显然,只有很专业的厂家才能生产出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挺直的浮标。贯穿型浮标的特点是比较稳定,缺点是容易把外力影响下的微弱动作隐蔽掉,利弊参半。

  2、不贯穿型----所用的材料就多了,较有代表性的是带壳孔雀翎和芦苇制作的浮标。它的制作过程是将标身材料剖开后两头分别插入标尖和标脚,再捆绑粘合成形。这类浮标如果制作得好,有外壳保护一般不用涂太厚的油漆,自重又比较轻。然而,有些产品为求接口圆润涂了很厚的油漆,反而破坏了它轻灵的特点。与贯穿型浮标相比,它在轻微的外力影响下就有灵敏和活泼的标尖反应,具有将小动作放大的优点,可惜取材于未经修饰的天然物质,规格不能统一。它最经不起挑剔的地方是浮标顶部和标肢的结合部,要挑选一支完美的浮标不容易,如果用心选到一支好的,不失为利害的武器。两年前,我在东莞参加比赛。此前,我同友人到当地一台商开设的渔具店购物,老板极力向我推荐巴尔沙木浮标。他说:“现在台湾的高手全用这种浮标,孔雀翎标已经落伍了。我敢与你打赌,如果你能从他们的标盒里找一支孔雀翎,我输你一万元!”我对他所说的“高手”是个什么等级没有追问,言辞也过于偏激,不过他这话证明了巴尔沙木是流行本色。

  由于巴尔沙木浮标出现的时间不长,很多人不了解它。我简单介绍一下:巴尔沙木是一种亚热带木材,我国主要产于云南和广西。这种木材的特点是质轻多孔,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之一。据说,最好的巴尔沙木生长在南美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中。用巴尔沙木替代孔雀翎和芦苇制作浮标,可以不贯穿生产,还可以任意成形,并具有孔雀翎和芦苇浮标的优点。然而,它也有缺点,由于很轻,微孔又使它变得松软,加上没有外壳保护是很容易折断的。如果厂家的涂料配制技术不过硬,其耐用性就难说了。

选购浮标应该从功能上来考虑,因为每支浮标在设计时就贯穿了适应鱼种,咬钩力度,鱼讯表现等综合因素,是预先就设定的。以一支浮标适用不同水情、鱼情的万能浮标是没有的。一些人到渔具店选购浮标不分青红皂白,对标尖左瞄右瞄,似乎买的是标尖而不是浮标。内行的做法应该是先旋转,由标身的反光和手摸的感觉中得到表面是否光滑,涂层是否均匀,再看标体的形状设计,中心垂直度如何,只有标体的完美才是重要的。之后,掂量一下浮标重量是否恰当,最后才是标尖标脚。有些人为标尖有一点点不直而放弃一支标体很好的浮标,反去选一支标尖挺直而标体不怎么好的,真是舍本求末!

 

三、浮标的调整及入门:

 

  一些初学钓鱼的朋友向我讨教钓鱼之道,我总说一句话:“要教你钓很多鱼容易,但要教你比别人多钓一条鱼难!”君不见钓王、大师们为了比别人多钓一条而吃尽苦头,钓得两眼发花,满头冒油,直拚个你死我活!调4钓2是萧春平、廖心阳两先生在推广“台钓”时没有办法中的一个办法,只是廖老先生将他写的台钓入门书改了一个书名,叫《台钓秘笈》。现在大家都在进步。浮标种类及可调性、可钓性都在改良,标尖长23厘米,15-16目标长,还有的是长9厘米,只有6目,还怎样“调4钓2”?每支浮标的浮力大小不同,标尖的目数有多有少,所表达的残余浮力也不同。“调4钓2”已不够用,但鱼要钓,标要调,怎么办?以我设计浮标的理念及长期施钓的体会是,不管你用一支什么类型的浮标,必须调整出浮标的灵敏状态和表达稳定的鱼讯信号。其方法是:在当天钓鱼的水域,先将鱼饵拌好,然后开始调标。

  步骤一:空钩半水不到底----首先,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钧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你会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但要切记,你用的鱼饵大小要估计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为鱼饵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过程中肯定会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鱼饵从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调标时只能将要用的鱼饵取出一小团搓粘,使它不容易雾化才对。以正常施钓鱼饵的2/3左右半水调标,是一重要环节,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因为这粒鱼饵的大小决定了今天调标的目数。如果你选用的浮标浮力偏小,或标尖的长度偏长,可以从修剪铅皮中使浮标标尖露出1目或1目半。假使标体和浮力偏大,标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调整标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步骤二:两饵轻触底----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争论文章都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出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

 

四、浮标灵敏点的误区

 

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哪里?公理婆理,各有各的说法。寻找灵敏点,台湾人争了几十年,大陆也找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式、以前的说法是把浮标调整到水平,之后平均一目一目的修剪铅皮,直修剪到某一目浮标突然浮起不止一目的位置,就定为灵敏点。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做起来也麻烦。我认为,此法缺乏科学性,至少是割断了鱼情,而鱼情恰是浮标设计的重要理念。如果修剪铅皮得到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5—6目之间,而用它来钓鲫鱼,就出问题了。鱼饵的比重轻,一粒鱼饵的重一般只能将浮标压下半目或一目。在水温不高的北方,两粒鱼饵搓得更小,即使用两粒鱼饵的重量也未必能将浮标压下一目。用这样的浮标钓鲫鱼,即使钓4—5目,鱼饵搓得稍小或钓点水底不平,就容易出现鱼饵沉不到底的情况。用这支浮标钓鲤鱼和草鱼,情况会怎样呢?钓鲤鱼的饵比重大,一粒饵能将标尖压下6—7目(两广地区钓罗非鱼的饵比重就更大了)。就算钓半目,由于浮标向上牵引不够,鱼饵下沉会被稀软的淤泥掩往一部分甚至全部。于是就有窝子里鱼星不绝,而鱼很难找到鱼饵。我见过很多因为鱼聚窝不咬钩烦躁得频频更换钓饵,却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浮标。还有些人自以为聪明,一见标尖晃动猛提狠抽,虽有时候也能有钩挂着鱼体的意外惊喜,但更多的是钓线被拉得吱吱叫唤,最后仍是脱钩断线。灵敏点变成不灵敏了。

一支浮标到底有没有灵敏点?我认为:浮标是没有灵敏点的,而只有灵敏的浮标。不从标的整体上去寻找灵敏,而把着眼点局限在标尖的某一目是一种误识。那么,怎样的浮标才是“灵敏的浮标”呢?首先是材质的选用,其次是造型设计、加工工艺,再就是标脚、标尖的长度和配重。每款浮标在设计时都已设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就连鱼讯的表达幅度也考虑到了,以灵敏点来规范浮标是令浮标改弦易辙,去承担它不能适应的工作。调到某一目才有灵敏,难道其它目数就不能调,不能钓吗?我认为:调几目才正确是由对象鱼的吸食方式决定的,同时还要结合天气和气象情况对鱼的食相变化有所估计后才能就鱼饵特点、浮标造型作正确选择。在广东,罗非鱼是最大众化的垂钓品种。当一时没有合适的浮标时,我的做法是修剪铅皮到标体露出水面0.5—1.5厘米,使浮标有足够浮力控制鱼饵的状态,以此获得的信号就是标尖下顿既有力又有幅度。对浮标调整和灵敏点问题,目前还有争论。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调整鱼饵重量的办法控制浮标的灵敏和迟钝,并得到相应的信号。这是真正由实践得到的科学结论。抛开鱼饵或不把鱼饵的大小、比重考虑在内,仅靠移动浮标去寻找目数得到的自我感觉虽然良好,但最终还是因钓不上鱼来而徒增烦恼。

 

五、何谓灵敏何谓迟钝

 

记得98年全国俱乐部杯广东站比赛时,我在赛场调标已经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与我一起的一位钓手一时心急,将调3目的浮标调到了5目。从他使用的浮标类型看,调5目已经偏高了。我告诉他:这样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赛时要从2目钓起,如果调5钓2目没有动作或动作不明显,可以改钓3目,但要注意钓3目有假动作,如此则应改为钓4目或4目半。这时候,有清楚的有力一顿的扬竿提示动作就会有稳定的中鱼率。赛后,这位钓手对我说:果真和你说的一样。或许有人要问:不是调5钓2灵敏吗?怎么你说调5钓2没有动作呢?回答是:判断鱼讯要将鱼的吸食习惯和浮标的动作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虑、以鲫鱼为例,它在进窝找到鱼饵之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将口腔内的水或气体呼出,然后才能吸食。这个吸食前的呼出压力,加上鲫鱼的警觉性以及对饵料作味觉及安全试探的习惯(职业比赛塘的老鱼更堪),构成了鲫鱼的前期吸食动作。有些人施钓时在调5钓2或调4钓1的所谓“灵敏状态”下,不是浮标下沉乏力就是急速下沉而不能判断鱼钩是否入口,胡乱扬竿的结果是空钩连连。原因就是对鱼吸食的前期动作缺乏了解。在鲫鱼的吸食动作中,如果鱼饵着底的稳定性不够,鱼吸时饵就会向前滑动,一次又一次的推吸鱼饵还是进不了口,标尖就是黑标扬竿还不中鱼。如改“调6钓l”又会怎样呢?我的判断是连下沉的动作多不明显了,因为浮力也就是向上的牵引越大,鱼饵在水底的稳定性越差,甚至离底悬起。对于食饵欲念不高或警觉性、试探性高的鲫鱼来说,鱼饵在水下像荡秋千一样来回摆动,并始终不能下沉。数年前,一位学物理力学的钓手同我讨论这个问题,他说:“物体在悬空时比固定时更容易破坏它的稳定性和移动它的位置。”从理论上说他是对的,但把鱼吸食的习惯及我们要的浮标提示动作加进去,纯理论的正确就未必适合于钓鱼实践。我们在钓鱼时只能从浮标的上升或下沉动作去提示扬竿,而没有办法看透水下的饵,作为钓手,看问题一定要客观。我认为,钓鱼时浮标的灵敏应该以能表达准确的信号为基础,而不能硬说调几目为“灵敏”,不要被以前定下的名词或口诀吓倒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有时是调5钓1比调2钓1还迟钝,还没有动作。调目要合理,关键在钓目。

 

六、剩余浮力与“归零点”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的“剩余浮力”。这个专用名词一般是指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时浮标露出水面的状况、并习惯于用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说明浮力。例如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就习惯地称为“剩余浮力”。由此又产生错觉:标尖每一目代表的浮力都是一样的,而事实是与标尖靠得越近的“目”浮力越大。以长10目的标尖为例,假设每一目的长度是平均的,那么,调标尖完全出水时这10目标尖的浮力就是它能承担的重量,记数为10,于是标尖第一目代表1/10,第二目表示2/1O的重量……然而,浮标设计专家并没有把标尖的“目”用平均长度来表示而是把顶端的一目涂了2厘米,靠着标身的一目只有0.8厘米。厂家的这一设计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浮标尖每一目所代表的浮力是不同的。所以,调整浮标要有正确认识。有人认为,调6钓5与调3钓2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只有区分一下这两种情况的鱼汛反应就可以发现,动作截然不同。用调3钓2的鱼讯认识去指导6钓5,结果是同样的反应后者屡屡空钩。与剩余浮力搅在一起还有一个“归零点”,也是模糊认识。著名钓手程宁曾提出过“归零钓法”,且不论大家是否接受,对其设定“归零点”这个名词我持着肯定态度。不过,我对“归零点”是作另一种理解的。有人问我:挂双饵调标尖平水是不是就是“归零“了。我说:不是,这只能算“负重归零”。我们知道,要做到每次挂饵的重量、大小绝对一样是不可能的,既然饵有差异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归零。“归零点”的划分应该在调目。你调几目,这个被你选定了的“目”就是浮标的归零点,它不是固定的标尖的某一刻度,而是随坠钩重量的变化在标尖上下移动中最终被钓者确定的,我们不要刻意规定它在哪里。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在调5钓5时鱼饵的重量全部由池底承托,而调5钓4时线饵的重量约4/5由池底承托,而浮标对饵重的向上牵引力约为1/5,而一直到调5钓3或2的时候鱼饵的重量才约一半由池底承托,一半由浮标向上牵引(轻触底状态)。如果调5钓1目或半目的时候,水下的鱼饵已经一饵融底,一饵悬空了。如果轻轻修剪铅皮,双饵就悬殊空于水中,也清楚表明在钓5钓6时双饵的重量不但由池底全部承托,而子线有1目的长度弯曲在池底。在此之前我一直鼓吹“调单饵半水露标尖1目或半目”,就是以附图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调标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跟着感觉走,选择浮标犹如配鞋,大了走不快,小了挤得难受,是不能随便的。

 

七、浮标“盲区”释疑

 

  在钓鱼时很多人以为把鱼饵抛出,等浮标下沉到钓目就可以等到鱼上钩了。认真一些的人虽然不是东一竿西一竿,鱼饵的落点也都在同一位置,但明明鱼池的鱼很多,鱼饵也对路,鱼儿的食欲又很强,可别人能中鱼自己就是钓不到。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存在着“浮标的盲区”。浮标有没有“盲区”?我认为是没有的!今年俱乐部杯广东分站赛后,我与一朋友在赛场旁另一渔池,一对一作赛一场。结果,使用相同的鱼饵和钓具,我有鱼上钩,而他连浮标的动作都没有,我告诉他原因后,他也频频中鱼了。上述例子中的这位朋友虽然每次抛钩的落点都一样,但他没有注意到自己使用的浮标浮力不大,设计又欠灵敏,另外钓线粗且硬又有些弯曲,加上每次抛竿他都没有抛满线,让铅坠、鱼饵、线组松松垮垮地下沉,而我则尽量将线组抛满,在鱼饵下沉及着底时利用这支浮标可利用的浮力牵引着鱼饵下沉并绷直线组,追求的是第一时间接收鱼讯。弯曲及松垮的线组使鱼讯受阻,不能迅速正确地传递到浮标,更严重的还会消耗掉信号,造成失控区域,成了一个人为的“盲区”。悬坠钓法的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看似简单,但如果不规范就会给自己制造很复杂的问题。高手如李维新、黄适之、陈以生等学钓时常常烈日当空还在球场内练抛竿,可能在一些人看来都是“神经病”,钓鱼还要这样辛苦?试想一下,我们按要求每次将线组抛满成足够的抛物线,浮标及线组在铅坠的牵引下形成两个速度下沉,第一个是靠铅坠的重量快速下沉,第二个是当铅坠快速下沉接近到位时,浮标的浮力变为对铅坠的牵引产生缓冲阶段。在缓冲阶段,鱼饵开始脱离铅坠的牵引而转化成主导地位,由它的重量去牵引着整个线组及浮标下沉到我们所设定的钓目。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调整得合理的浮标及线组):水面上的浮标开始是快速下沉到某一目之后才慢慢下沉到钓目的。一些文章所说的“盲区”是指第二个慢速下沉的过程,既然在第一个快速下沉运行中我们能察觉鱼汛,扬竿中鱼,为什么在第二个慢速下沉的运行中更容易观察鱼讯的时候,有些人却把这个区域放弃,非定一个“盲区”的死罪给它。我认为,在钓鱼时是只有“盲人”,是没有“盲区”的!有些人脱离实际,在家里的玻璃缸里观察线组及鱼饵的下沉状况,在这个环境中没有抛物线及浮标的自然牵引,线组松松垮垮地垂直放下去,子线和鱼饵脱离浮标的牵引而失控,是飘飘荡荡地下沉。此时才可以看到他的“盲区”,而在正确的操作下是不会发生的。“盲区”的形成大部分是人为的,也是可以避免的,除了上面提及的操作错误外,钓具的质量问题也占很大比例。悬坠线组要求细线、小钩、灵敏的浮标,自有它的道理。有些人用质量很差的鱼线及浮标,每次钓鱼时别人可以钓几十条鱼,而自己只能钓几条。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鱼线除了钓鱼还是传递信息给浮标的唯一途径,要想钓好鱼,基础装备是一点不能马虎的。用质量差的钓具钓鱼其实是一种损失,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要切记,浮力小的浮标不要配太粗太硬的钓线,要不又有一个新的“盲区”等着你。

 

八、走出误区寻找钓鱼乐关于浮标所产生的问题

 

  我的见解与读者所接受及理解的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我的“理论”是否完全正确,重新思考我们以前所接受的理论及习惯已在钓鱼实践中得到证明。然而,钓无定法,我的见解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可能有些朋友对“台钓”有更新的研究及发现,愿与诸同好共同讨论。许多从现象上看很复杂的问题不妨从简单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可能海阔天空了,如果施钓过程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那更是条条大路通北京。鱼情千变万化,因鱼种及鱼体大小的差异,浮标所产生的动作也会不一样,公式及理论只是一条道路的中间线,或左或右偏离一点,只要理解正确是不伤大雅的。关键是用浮标配合鱼情,配合到你的习惯。有些钓友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分析得很细,反而复杂了,一大堆的公式计算得很精确固然有益,但现实中既不能将每粒鱼饵的重量称过,也不能想像鱼儿会像小学生们一样身体高矮差不多,按着指挥排队进窝,更不可能统一从某个角度吸食,而产生标准的浮标动作。春夏秋冬季节不同,鱼类索饵的方式及角度、力度都有所区别,是不能统一规划的。一味追求精确而缺乏应变,全按照公式就失去指导意义了。标怎么调,鱼还怎样钓。将鱼类社会比作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分鱼聪明一些,一部分是呆头呆脑的,还有一部分像惹事的流氓一样,搞得你昏头转向,更有一些像强盗利用你的“帮忙”去谋害其它鱼类的生命,如黑鱼之类偷袭掠食,经常守在你的窝子边,弱肉强食,上跳下窜,搞得你无法施钓。我认为钓鱼的最大乐趣是永远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永远有钓不到的鱼,永远让你不能完美,让你伤脑筋。钓者:骗也。钓鱼人精心设定了很多假象、圈套、施放许多迷惑鱼儿的烟雾,制作了鱼类的美味大餐,目的就是骗鱼进窝,咬你布下的钩。一支调整得好的浮标犹如先进的监视设备,鱼儿的一举一动都在标尖上反应出来。然而,上当太多鱼也会聪明起来,甚至耍弄起人来,反过来骗你了。在反复钓放的钓场,可以连“钓王”、大师、全世界冠军都会被“功力深厚”的鱼儿修理到没了脾气,甚至狼狈不堪。看他们频频扬竿,双饵下去,两钩上来,处身其间是一大乐事。十钓九吹,跑的都是大鱼。自己无能偏怨鱼儿太狡猾,嘴上净挑些光宗耀祖的事来吹,一段段风光背后隐藏着多少失落,多少遗憾,引来多少的追忆回味,空竿而返,碰到熟人只说去试饵。这也是一乐。钓鱼又是一场人鱼智力火拼的游戏。开始是你的浮标未调好,鱼儿盗饵饱食而走,也可能是你的鱼类大餐没做好,鱼儿不愿光顾,尔后是心满意足,满载而归,抑或是人钓鱼,还是鱼钓人,谁能作出定论?周而复始,其乐陶陶。行文至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我们以前的误区修改一下,尽量往正确的道路去走。

最简便的调漂方法----单饵调漂

 

初学台钓调漂,大都会遇到这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找底,二是怎样判断钩饵在水中的状态。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这里介绍一种最为简单方便的单饵调漂的方法,但愿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我们首先将单钩挂上一粒比正常垂钓时稍大一点的饵料,将浮漂调到平水。如图1。

二、当单饵调到平水时,只要我们在钓组稍微加一点重量,就会浮漂下沉。也就是说我们挂上正常垂钓大小的双饵时,浮漂自然就会下沉。此时钩饵在水底基本上就是一饵触底,一饵悬浮的状态。如图2

三、如果我们将浮漂上调平水状态,则钩饵在水底的状态基本如上,不会改变。如图3。

四、如果我们将浮漂上调至露出一到两目时,由于水线的延长和浮漂部分出水使其对钓组浮力的减弱,此时钩饵在水就会出现双饵触底的状态。如图

五、如果我们需要将双饵恢复到一饵悬起,一饵触底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剪去大约一个饵团重量的铅皮,现将浮漂向下调一到两目的距离就可以了。如图

六、在一般的休闲垂钓中,能调到如图4的状态也就可以了。在垂钓中,大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硬尾浮漂,由于尾部较细,可适当将钓目调高一点。

 

浅析竞技钓鲫中的空竿现象

   

    这里要分析的空竿现象,是针对具有一定竞技钓鲫水平的钓手而言的,是指鱼确实吸饵入口,浮漂也准确及时地表达出下顿语言,但提竿不能中鱼的现象。误判断及一般钓鲫爱好者因技术不熟练造成的空竿,不在本文分析之内。

  长期以来,这种空竿现象一直困扰着钓手们。开始,总怀疑是浮漂调整不当造成的,重调浮漂后仍有空竿,又怀疑是浮漂有问题。有时找不出原因,陷入一种无所适从之中,很是恼火。无奈地把漂一会儿推上,一会儿移下,从此找不到感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空竿呢?下面就此现象做一些分析。

  鲫鱼吃饵一般有四种表现:一、以唇部触碰钓饵或把饵吸至唇边,进行探啄。二、将饵吸人口中随即吐出,做一次或多次的涮饵。三、吸饵闭嘴后发现异常,再张嘴吐饵。四、饵进嘴后下咽。这四种吃饵表现,除第一种探啄,不会造成浮漂有明显的升降,其它三种均能使浮漂出现明显的下顿语言。鱼的第四种吃食,中鱼应该是十拿九稳,第三种也能在五成左右。惟独第二种,鱼的涮饵,才是造成空竿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一部水上水下同时拍摄并运用数字编辑的水库钓鲫资料片后发现,鲫鱼涮饵是把饵完全过唇吸入口中后不闭嘴立刻再吐出,所以速度极快。为了能准确地计算出鲫鱼的涮饵时间,排除因编辑删减而造成的不真实,把片中鲫鱼十次以上的涮饵过程,作累计对比分析。用录相机单帧播放,并按帧计算时间,25帧为一秒,鲫鱼的涮饵时间,连吸带吐一般在5帧之内完成。由此可以算出卿鱼的最快涮饵速度接近0.2秒,一般也在0.3秒左右。

  同样通过以上的方式分析发现:浮漂的下顿同饵的移动并不同步。在水深2.5米时,浮漂的下顿要滞后3帧,0.13秒左右。用涮饵时间0.3秒,减去浮漂滞后时间0.13秒,剩0.17秒。考虑到竿长、水深等因素,按0.2秒计算,就是高手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看漂、提竿、中鱼。

  日本钓饵名人石井旭舟,可称得上是当代钓鲫大师,几十年的钓鲫生涯,使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钓鲫本领。通过录像分析他的提竿时间,平均以l2帧左右,也就是0.5秒吧。当然,这不能算他的最快提竿时间,因为录像中的石井,使用的是5.4米长的手竿,在水深3米处垂钓。不过以此推算,当他使用3.6米手竿,在1.5米水深处垂钓,提竿时间也不可能缩短到0.2秒以内。

  在石井高手钓鲫的片子中,凡是他遇到鱼涮饵时提竿,均为空竿。用单帧播放,能很清楚地看见,每次都是在鱼把饵吐出一定距离之后,他才提竿。而鱼吸饵后只要闭嘴,他基本都能中鱼。所以我认为,鲫鱼的涮饵动作,是造成空竿的主要原因。

鲫鱼涮饵,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觉得饵硬,不易下咽,想通过涮饵使之溶化。二是饵刚进嘴感觉有异常,想通过涮饵来筛选可食部分。三是饵的味道不合意,立即吐出。四是对钓饵有所怀疑,试探性吸饵。

  在垂钓中,如连续出现空竿,调整浮漂后仍不见好转时,应该考虑钓饵的因素,对钓饵做出相应地调整或更换钓饵。也可以放弃第一动作提竿,拖后到第二甚至第三动作出现时再提竿。

  另外,“台钓”的前推上扬提竿动作,对钓涮饵鱼来说是太慢了,完全不适用。钓涮饵鱼的动作,应该尽量做到小而快,在握竿姿势不变的基础上,抖腕后拉钓竿。抖腕的速度要快,爆发力要大,后拉的幅度要小,点到为止。 

 

怎样掌握“拉浮”

   

    随着“台钓”在我国大陆地区的逐步流行,钓友中也随之涌现出许多“台钓”高手。尤其在钓鲫方面,“高手”更是层出不穷。在鱼塘边看这些钓卿高手一条接一条,有时甚至两条两条地往上拎鱼,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据统计,现在一小时能钓获60尾鲫鱼不是什么奇迹了,真正的“高手”一小时钓获尾数可以达到100尾以上。这些钓手能够达到如此高超的垂钓水平,除了他们在“台钓”技艺上有自己的独到功夫,调制的饲料高人一筹外,正确掌握“钓浮”的时机可以说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钓浮”,也叫“半水垂钓”,用北京钓友常说的叫“拉浮”,意思就是将习惯于在水的底层觅食的鲫鱼设法吸引到水的中层来吃食。它的好处是改变单一的使钓饵由水面到达水底的做法,而将鱼儿咬钩的过程缩短为鱼饵进入水的中层或中下层时便立即咬钩。因此,在鱼塘、天气等条件适合浮钓的情况下,钓底和钓浮的收获量往往相差一倍以上。可见“钓浮”在垂钓鲫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钓浮”虽然是一种快速上鱼的好技法,但还必须运用得当,正确掌握它的时机。我曾见到有些钓友听人家讲钓浮上鱼快,于是一到塘边支起鱼竿就马上钓浮。结果,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钓友还没有正确掌握钓浮的时机。

  兴“台钓”以前,就有钓浮一说,那时钓获的主要对象是习惯于在中下层的鱼。尤其碰上闷热天气,气压低,草鱼一类的中下层鱼会游到中上层来觅食。这时用钓浮的方法往往有所收获,但 绝少有钓获鲫鱼的时候。

  “台钓”的钓浮则不同于以前的钓浮。它是利用“台钓”饵料遇水速溶的特点,将习惯于在水底觅食的鲫鱼引诱到水的中层来。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拉”的过程和"拉”的时机,其中“拉”的时机又很关键。我个人对“拉浮”的体会是:“钓浮”所用的浮漂与铅坠的浮重比例与平时钓底可以一样(有的钓友在钓底时使用浮力与铅坠相匹配的浮漂,钓浮时再换一支浮力稍大一点的浮漂),抛钩后首先钓底。这时要不断地提竿换饲料,目的就是使挂在鱼钩上的饲料在提拉过程中和水的阻力作用下脱离鱼钩,由中而下地慢慢散落。大家都知道,“台钓”的饲料大部分都是经过膨化的植物性物质,入水后很快就会溶化于水中,我们在反复的提竿换食过程中,鱼饵由上而下地不断散落、不断溶化,渐渐形成一个由水的底层到中下层的立体雾状诱饵窝子。鱼儿在这个立体的诱窝只能闻到饵料的香味,却吃不到实际的饵料,所以当挂有饵料的鱼钩慢慢落下水时,鱼儿就会出现争抢钩上饵料的情景。当鱼儿争咬鱼钩的频率加快,往往是抛入水中的鱼钩落到水底或即将落到水底(反映在浮漂上就是刚刚降落或还没有降落到事先校对好的目数上,浮漂就出现上下不规则的抖动)时就有鱼儿咬钩,这时就要考虑开始“钓浮”了。

  钓浮的要求是,首先将浮漂向下(鱼钩的方向)移动20--30厘米后继续垂钓。此时在鱼钩降落的过程中,就会有鱼咬钩的可能;如果鱼钩继续下降,浮漂自然会渐渐全部没入水中,钓手应及时抖腕提竿换食,这时往往会有鱼儿上钩。反复几次之后,如果鱼儿咬钩的时机又提前,则应再将浮漂向下移动20--30厘米;反之,如果浮漂没入水中数次,提竿后无鱼,就要考虑将浮漂适当地向上(鱼竿方向)移动一点。如此反复动作,直至鱼钩距水面50-70厘米为理想深度。

   只要能够根据水下鱼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浮漂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你也会像那些钓鲫高手一样。

 

“台钓”中浮漂动作的学问

 

    以传统钓法钓鲫鱼,是在浮漂送起时抬竿;而采用台湾钓法钓鲫鱼,则是在浮漂下沉时抬竿。为什么有这样明显的差别呢?道理很简单:这是由于两种钓法的对漂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结果。

  传统钓法对漂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铅坠落底,子线及钩平躺在水底,鱼吃饵后抬头上游,将铅坠带起,于是出现漂子上浮的现象。而台湾钓法对漂的最大特点是铅坠不落底,仅钩落底。鱼吞饵的一瞬间浮漂即可能出现反应,接着鱼抬头上游时牵动子线使其形成一个弧状。由于在子线形成弧状的过程中会受到水的阻力,因而使得从铅坠到主线受到向下的力,于是便出现浮漂下沉的现象。若此时仍不抬竿,接着多半会出现浮漂被送出水面的情况,这就与传统钓法有些相似了。比较两种钓法浮漂的反应情况,显然是台湾钓法浮漂的信号更早,因而台钓的灵敏度比传统钓法高。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比较出那种钓法好,而是要通过不同钓法浮漂发生反应的原理,掌握各种对漂方式与浮漂动作的关系,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喜欢台钩的人都知道,这种钓法的对漂方式经常有许多变化,如对敏钓敏、对敏钓钝等等。这些变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应付各种不同的鱼情。那么怎样根据不同的鱼情来选择相应的对漂方法呢?这个问题初看之下似乎高深莫测,其实,当你了解了各种对漂方法的不同功能后,选择钓法并不十分困难。不同的对漂方式,鱼吃饵时浮漂的动作明显不同。因此,要想掌握各种钓法,就必须了解对漂方式的变化与浮漂动作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还可以在垂钓时通过浮漂的动作来检验对漂的效果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台钓中对漂的变化共有四种方式:对敏钓敏、对敏钓钝、对钝钓敏、对钝钓钝。由于这些名称早已为广大垂钓爱好者所接受,因此我们不必去讨论各种名称的说法是否贴切,只要尽量去理解就是了。上述四种对漂方式中,“敏”的概念本应是指灵敏,但必须相对理解才算准确。“钝”也同样如此。对的目数较高即为“对敏”;对的目数较低即为“对钝”;钓的目数较高为“钓钝”;钓的目数较低是“钓敏”。这些都是相对标准的“对4钓2”而言。举例来说,对3钓1和对1钓1都算是对钝钓敏。前者的灵敏度略高于标准的对4钓2;后者的灵敏度则大大低于对4钓2。因此,无论如何变化,对与钓的差越大,线组的灵敏度就越高。鱼吃饵浮漂动作的不同,基本上可以说仅仅与线组的灵敏度若直接关系。抛开线组上各部件质量好坏不谈,其灵敏度取决于对漂的方式,反应在浮漂的动作上。线组的质量越好,反应的准确度也就越高。当线组质量差时,便不可能达到较高的灵敏度。那么,灵敏度不同在浮漂的动作上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浮漂的“标准动作”。当然,所谓标准动作往往是理想化的,实际垂钓中不总是能够达到的。当两子线基本垂直,下钩完全落底,上钩微微贴底,且鱼正常吃饵时,浮漂首先上浮一点(大约2-3毫米),这是由于饵料被鱼吞进,线组略有失重的原因造成。随后便会出现浮漂下沉半目至1目的动作,这是鱼吃饵后抬头上游所至。当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灵敏度时浮漂的第一动作较乱,可能是轻轻的一抖,或微顿,或上浮一点等等,随后还是一个明显的下沉,但幅度更小一些。如果灵敏度低于正常标准,浮漂的第一动作便不再出现,只有一个明显的下沉,且下沉的幅度较大。着灵敏度过低,便连下沉的动作也没有了,只能等待漂子上浮时才行,这就和传统钓法一样了。在了解了这些现象后,便不难将各种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线组灵敏度很高时,可以及时得到鱼吃饵的信号,但浮漂的动作不够明显,并且灵敏度高必然对鱼吃食的干扰大。这种钓法在鱼吃食很轻,又不爱动的情况下有必要使用。若灵敏度不够,鱼吃食的轻微动作便得不到漂的反应。再比如水底淤泥很厚,且表层暄松时,应采用对敏钓敏的方法,让两钩近乎离底,这样可防止钓饵没人暄泥中。当鱼情很乱,尤其是闹小鱼时,便应降低灵敏度,否则漂一动就抬竿经常抬空。降低灵敏度后可将小鱼啄食的信号排除,一旦漂下沉便是鱼正常吃食的反应。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观察漂的动作还可以从漂的立水开始。以正常的对4钓2为例,饵抛入水中后漂开始立起,之后在4-5目时有一个停顿,然后再慢慢下降到2目的位置。其中的停顿是铅坠已将大线拉直的信号,此时带饵的钩还飘在坠的侧前方。待钩与大线垂直后,钩及饵的重量还可将漂尾坠下2目左右。从漂尾刚刚立直,到被钩及饵坠下2目这段时间,往往也是鱼吃饵的黄金时机。这时若有鱼吃饵,漂的动作经常是下降的速度突然加快;也可能是到了该下降的时候还不下降。因此熟悉浮漂到位的正常动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旦这个动作过程中出现异常,便有可能是鱼吃食的信号。对于钓鲫高手来说,应能从浮漂的动作上推测出线组灵敏度的状况。比如一开始灵敏度很高,但在半小时后浮漂不再有高灵敏度的动作,这可能是由于漂吃水后浮力降低的原因造成。总之,熟悉浮漂在各种情况下的正常动作,对于了解鱼情、调整钓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钓技的一项重要的课程。

 

 池钓浮标的基本认知

 

对一个刚投入池钓活动的新手来说,浮标是学问最大的一环,除了较深奥的浮标调校方法之外,连选择一支适用的浮标也是相当让初学者伤脑筋的小小问题之一。

 

一支池钓专用的浮标,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由下往上分为:浮标脚、浮标体与浮标尾等三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浮标脚的部分

 浮标脚,狭义的说,就是浮标插在“浮标插座”的一小部分,广义的说,即是浮标主体以下的部分,都称为“浮标脚”。

 一支池钓浮标的主体与浮标脚,其所使用的材料大都是不同的,不管浮标体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浮标脚所使用的材料,大致上分有三种,即玻璃纤维脚、竹子脚与碳纤维脚(卡梦脚),这三种材料才够硬,可以插进橡皮插座内。

 最近,还有“铁心”浮标脚的问世,不过,在使用上并不普遍,以后有机会再为钓友介绍。

“玻璃纤维脚”是早期的产品,由于其比重较轻、质地较软,如今已经很少有钓友使用了。

“竹子脚”的好处,在于其和浮标浑然一体,相当的美观,目前,还有相当多的钓友喜爱,其缺点就是比重较轻,浮标脚又不能磨得太细,必须使用传统的橡皮浮标插座,在更换浮标时比较不方便。

 小小的“浮标脚”,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其实,它对浮标灵敏性与稳定性的影响极大。

 浮标脚愈细,它的水阻力愈小,比重愈大,可以使浮标的重心降低而稳定,就可以快速地反应微弱鱼讯,所以,碳纤维脚(卡梦脚)是现在最实用的浮标脚材质,钓友在原则上还是以此为选用的方向。

 接著,再来谈谈“浮标体”的部分。池钓浮标主体的形状,基本上,是头部较大而逐渐向下变细的样子,在力学上是属于细长的“劈”状原理,这样就能够大幅地减少入水时的水阻力,它可以非常敏锐的反应微小鱼讯,当然,愈细愈长,则水阻愈小,其长短则视浮标制造者的设计巧思而定,其浮力的大小,也是以浮标体的粗细与长短来决定。

 如果在有水流的钓点,传统的细“长”型浮标,受到水刮的面积较大,会因水流的力量作用,而影响鱼讯的正确判断,因此,有了浮标体较“细短”的浮标出现,这样即可减少水流对浮标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所以,池钓所用的浮标,在形状上的差异,就只是浮标体的“长短”不同而已。

 在制造浮标的材质方面,早期在钓鱼还未蓬勃发展之前,塑胶浮标是最时髦的钓鱼用品,然而,现在以这种浮力太大又不灵敏的浮标来钓鱼,唯一的下场,就是“杠龟”的命运,不过,那时的鱼很多,有这种浮标用就很不错了!

 后来,发现梧桐木的浮力甚大,可以用来作浮标的材料,不过,由于梧桐木的自重极大,材质的密度又不均匀,作海钓浮标还不错,作成灵敏性要求甚高的池钓浮标,则稍嫌不足,目前已经很少人使用了。

孔雀羽根是高级浮标材料的一种,材质的硬度与稳定性很高可以做出极灵敏的浮标。

 不过,以孔雀羽根制造浮标,过程繁复技术层面很高,所制成的浮标,如果粘接的技术与涂装不够精密时,这支浮标就会吸水而影响其灵敏性。

 芦苇杆材质的浮漂,是现在高级手工浮标中的极品,选择实心的芦苇杆,中间插入一支长碳纤维棒,再将芦苇杆削成设计者所在要的浮标形状,最后,涂上防水漆、画上漂亮的颜色或图案,最外面涂上透明的保护漆,即完成一支高档的芦苇杆做成之池钓浮标。

 芦苇杆由于材料的采集不易,制造的技术很难、手工费时,其损耗率极高,所以,目前还无法让它的价格大众化,不过,如果你的经济能力许可的话,可以买个二、三之备用,在竞争激烈的职业池中,你可能就得以一支非常灵敏的浮标,来侦测微弱的鱼讯。

 洋梧桐木(巴尔沙木)是现在使用最普遍的浮标材料,由于它的浮力很大,又可以用机器来加工,能够大量的生产以降低它的成本,连手工繁复的涂装,都有一次可以涂装一千支浮标的机器可用。

由于巴尔沙木有这种优点,很多浮标的制作名家,都投入巴尔沙浮标的制造研究,所以,已经有高级的池钓用巴尔沙浮标的问市。

 当然,以机器制造的大量生产,配合大陆的廉价工资,巴尔沙木制作的池钓浮标,有每支不到一百台币的超低价格上市,这是喜欢池钓钓友的福气啦!

 不过,巴尔沙木浮标有它本身的缺点,它和表亲兄弟的梧桐木一样,也有材质不均匀的问题,其毛细孔间隙较大,在打防水底漆时,容易因为疏忽(以机器上漆)而成为一支会吸水的迟钝浮标,而且,因为它的材质较易碎,如果扬竿的力道较大,加上水的阻力很容易折断这支浮标。

 虽然,巴尔沙木做成的浮标有它的材质上缺点,但是,它还是占有时下池钓浮标主流的地位,钓友要仔细的挑选几支,作为你的主力浮标之一。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谈谈每一支浮标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直接反应鱼讯的“浮标尾”部分。

 浮标尾的发展,也和其他的钓鱼用品一样,其材质随著高科技的进步而改变,早期的浮标尾,是空心的塑胶制品,现在,一般“高手级”钓友都是使用实心的玻璃纤维浮标尾。

 浮标尾是观察鱼讯的目印,因此,清晰度是它最重要的选择原则,所以,生产厂商在色彩与色环的方面,也作了多次的改变,浮标尾的长度有加长了很多,目数由早期的七、八目变成有达十五、六目者,钓友可以依自己的视力状况,选择看得最清楚的浮标尾使用。

 那么,浮标尾对于鱼讯的敏锐度有什么影响呢?我们选来谈实心标尾与空心标尾的分别吧!

 浮标的敏锐度,取决于其所残存的浮力之大小,所以,空心浮标尾的残存浮力,一定比实心浮标尾大,而且,在风较大的场合,因为空心浮标尾较粗、受风面积较大,会影响鱼讯反应的敏锐度,因此,残存浮力小、较细的玻璃纤维浮标尾,是目前最实用的浮标尾。

 不过,空心浮标尾也有它的用处,在池底为烂泥又很深的钓鱼池,必须利用空心浮标尾的残存浮力,将钓饵提出烂泥中,才能让福寿鱼享用。

 获得较敏感的鱼讯,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但是,必须考虑到个人的视力问题,以能确实看得清晰为最重要的原则,如果你能对一支浮标反应鱼讯的情况深入研究,稍粗的空心尾浮标一样可以完成它的任务,让你成为池钓的高手。

 浮标尾在整支浮标所占的比率,以杠杆的原理,决定浮标站直的速度,浮标尾长的浮标站直的比较慢,浮标尾短的浮标站直的较快,使用“飘钓”的浮标,就是浮标尾较长的浮标。

 以上的各个因素,就是你在选择浮标时的参考原则,由于钓鱼是“活的”,到底哪一种浮标最适用?必须看当时的就饵与钓场情况而定,所以,你所准备的池钓浮标就不能只是“小猫两、三支”而已了!

 一般最常用的浮标是二、三、四号的浮标,如果在水较深的钓场,则要用到五号的浮标,才能让饵迅速地到达池底;若是在有流的钓点,则必须使用浮标主体较短、较细的浮标;为了应付有烂泥的池底,一、二支空心浮标尾的浮标,也是必须的;在有大风的情况下,细一点的空心浮标尾,是你的决战利器。

 这样算起来,一个钓友带著近十支的浮标去池边挥竿,是稀松平常的事,这些昂贵的浮标你要如何来保存呢?装进浮标筒内,是钓友最简单的作法,但是,那么多浮标挤在一起,常常会磨伤了它们的表皮,所以,为了保护你的浮标,你需要一个浮标盒。

 

浮漂的使用

 

随着竞技钓的快速发展,并通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验证,发现浮漂“上调法”在复杂多变的竞技钓比赛中已显落后。另外这种调钓方法,由于当时在文章中介绍得过于简单,造成不少读者在理解和使用上的不便,为此我深表歉意。

这篇《浮漂的使用》,1997年年中就已完稿,但总是觉得不把牢,对自己提出的某些理论观点,总想在实践中多检验检验,生怕有错而误导了广大读者,所以迟迟未敢发表,如今呈献给读者的,是经过我三年的反复实践和验证,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后的产物。但也保不齐有错的地方,如读者为我指出错误,将不胜感激。

《浮漂的使用》一文,是我从近五年的休闲实践和竞技比赛实战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文中介绍的有关浮漂的使用机理和原则及调钓方法,既适用于竞技钓鲫比赛和平时的训练,也适用于休闲钓鲫、钓鲤。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把浮漂的“调”与“钓”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论述,尽量减少单纯性理论和避免教条性公式。

本文贯穿一种思想,就钓鱼运动而言:钓有法,而无定式;胜在应变,败于教条。

文中要重点介绍的“全方位差调钓法”,总结了“调四钓二”、“垂直归零钓”、“上调法”、“调几钓几”等等多种调法的优点,并吸取了传统钓中的“底坠儿”、“活坠儿(跑铅)”的某些长处。把浮漂从以住较窄的调钓空间引向更为宽广的调钓范围,使一支品质优良的浮漂,通过钓手的挖掘和发挥,能表现出更大的威力。

为了便于钓手通过学习和比较,能掌握更多的浮漂使用原理,本文结合了在钓界有争议的一些观点,和容易让钓手产生错觉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对错与否,有待广大读者和钓手的评断。

另外在引证和分析过程中,难免涉及到某些作者和钓手的观点,如有得罪,请多多谅解。 

 

原理是基础 

 

浮漂是钓鱼人的重要武器,小小的浮漂寄托了钓鱼人所有的希望和梦想。浮漂用得好,希望实现,梦想成真;用得不好,小小的浮漂记录下的只能是失望和烦恼。

要想学会使用浮漂,必须先要掌握浮力的基本原理,了解浮漂的物理特性,并能要浮漂的实际使用中运用这些原理和特性。多数钓鱼人对浮力的了解,一般是从书上学到的较为单纯、独立、专项的平面知识,而钓鱼浮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要考虑多种外在因素变化的“互联立体工程”,忽略了其中一种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导致漂调得不准,鱼不上钩。缺少理论基础的钓手,在调漂施钓中,经常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今天搞明白了,明天鱼口一变又糊涂了。

因为垂钓时看不见水下,浮漂的调钓是一种半暗箱式的操作,对不懂原理的人来说,想弄清楚线组在下沉过程中和在水底的状态及变化确实很难。有些钓手只有靠猜测来判断,然而现实同猜测之间有时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

也有人认为不就是钓鱼吗,什么浮力重力的,操那份心,伤那个神干吗?会调四钓二不就行了。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会调四钓二,却总钓不好的钓鱼人并不算少;一场比赛结束了,才发现双钩一直是离着底的选手也不乏其人;而钓着钓着,浮漂自动升起一目两目,让一些老钓手至今疑惑不解的事,同样是屡见不鲜。

常有人问我“调四钓二改钓三目时,为什么浮漂向上推了三四目击,示标才升到三目呢?”认不这太不可思议了,实在是令人费解。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不懂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平衡方式,调漂时又看不见水下发生的变化,必然是一头雾水好几载。有人说浮漂的假动作害人。其实,不懂浮漂的使用原理才是最害人的。

要想学会竞技钓调漂法,必须先弄懂与调漂施钓有关的浮力、重力、加速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质量、密度、水的阻力、水的表面张力等等物理方面的概念和知识,否则,即使学会了调漂的方法,也只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照猫画虎,在鱼情、水情发生变化时,无法主动应变,总处于被动的地位。

当你通过学习,了解了浮漂的浮力和重力之间,是通过自身的调整,最终达到平衡的一种等量互动、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后,就能轻松地理解下面将要介绍的“全方位级差调钓法”。一旦掌握了这种调钓法你就会觉得调漂不再神秘、复杂,不再那么烦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垂钓需要随时而简便地修正浮漂的“调目”和“钓目”。

不过,学会了一种调漂的方法,对竞技钓手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钓鱼调漂,各有高招。竞技钓手必须博学广纳,集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要知道,钓鱼不易,钓竞技池的刁滑鱼就更不易了。 

 

平衡是起点

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是: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上浮到露出一定体积为止;浮力等于重力,全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不动;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到底。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浮漂能浮于水中,是因为制作浮漂的材料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入水后它的重力小于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所以浮在水面,浮漂在未浸入水中之前不顾在浮力,只是一个能产生浮力的浮休体。

多大的配重就能使浮漂相应地浸入水中多大的体积,水对浮漂相应地产生多大的浮力。减去多大的配重,浮漂从水中升起相应的体积,水对浮漂也相应地减少浮力。

调漂时,在双钩离底的情况下通过加减铅皮,调整浮漂成水平(示标顶端与水面齐平),此时浮漂在水中的状态,属于悬浮。悬浮的定义是: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

悬浮着的浮漂,是漂的自身重力,加上入水线组中的线、坠、八字环、钩、插漂座、太空豆(挂饵调漂,要加上饵重),所产生的重力的总合,同水对它们各自相应产生的浮力总合相等,此时这两种力的总合力为零。浮漂处于总体的二力平衡之中,没有任何剩余的设计浮力存在,而且是浮漂的最大浮力的体现。这时我把它称为归零。如果说浮漂真有归零点的话,那它只能是在浮漂的示标最顶端。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水只对浮漂产生浮力。实际上,水对所有浸入其间的物体均产生浮力,入水钓组中的所有配件,包括钓饵无一例外。清楚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平时垂钓中,为了便于观漂,一般都将浮漂的示标露出水面几目,无论调钓的是几目,只要示标露出水面,浮漂此时在水中的状态就属于漂浮;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会部分浮出水面,随着物体的上浮,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小而使液体对物体的浮力逐渐减小,直到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不再上浮。漂浮的定义是: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一支浮漂无论是调四、调五还是调一,当停止升降后,最终的浮力和浮漂体系所形成的重力都是相等的,只是各自平衡所需的配重(重力)不相同,但属于同一范畴内的不同级别的二力平衡。即使为了钓钝,调钓至铅坠到底示标露出两目,也同样是处在二力平衡之中,只是大出的那部分重力被地面承受了而已。

钓鱼观漂,就是利用浮漂的示标露在水面来观察鱼情、鱼讯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钓的是“剩余浮力”。确切地讲,钓的就是浮漂的漂浮,观察的就是那几目入水后能产生浮力的剩余体积。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漂浮着的浮漂也是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而二力平衡和定义就是合力为零,那也可以说浮漂这时“归零”了。其实,浮漂些时是处于局部的二力平衡,并非是总体的二力平衡。这两种二力平衡在浮漂的使用中从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比如用两支完全相同的浮漂,漂脚上卷上铅皮,在水中把A浮漂调成平水,使它处于悬浮;B漂调到四目,使它处于漂浮,两支浮漂同时都是处于二力平衡之中。然后,为B漂加上一块能使它下沉一目的铅皮,B漂在下沉一目后停止不动,处于一个新级别的二力平衡之中;如果把这块铅皮加至A漂上,A漂不是下沉一目的距离,而是会慢慢地一直下沉到漂脚轻触水底为止!这就是局部二力平衡和总体二力平衡对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二力平衡,所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例子,同时也向大家证明了浮漂在水中什么时候最灵敏。

鱼来吸饵或吸饵后转身、抬头,都是对浮漂的二力平衡系统施加了外力,必然导致这个系统失去平衡,浮漂会相应地升降,去寻求新的平衡。鱼吸饵和吸饵后的转身,对这个平衡系统施加的是等同于重力的拉力,浮漂会相应下沉;而鱼吸饵后抬头,是减去了这个平衡系统中的部分重力,当减去的重力足以使浮漂上浮时,浮漂就会相应地上浮。 

 

漂、饵的连动性 

 

施钓时,究竟把漂调到什么程度最好呢?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调到漂动提竿能中鱼最好,此话不假,不过,这只是正确调漂的一个必然结果,说明不了实质问题。

调漂钓鱼,从浮漂的浮力和线组的配重角度来说,调的是浮漂的浮力和线组的重力之间的适度平衡,钓的是打破这种平衡的最佳设定;如果从信号“有线”传递这个角度来说,则调的是漂、饵的有效连动范围,钓的是漂、饵的最佳连动效果。

钓鱼是一线拴两头的游戏,谁也离不开谁,发力和受力总在两头同步或相继出现,线是连接和传导发力及受力信号的惟一导体。所以说,正确掌握和充分利用漂、饵连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施钓中,有时需要饵动漂即动,有时需要饵动后漂动。比如说,有时需要饵移动1厘米,漂即同步移动1厘米。有时需要饵移动1厘米后漂再移动,并且移动量要小于1厘米,其目的,说是要特意让浮漂的反应滞后一些。这样一是可以降低鱼的警觉性,二是可以让鱼吃得更实一点。

在平常垂钓或比赛中,经常遇到钓着钓着就出现连续空竿现象,浮漂下顿动作很好,就是钓不上鱼来。当你把浮漂向上推一目半目之后,空竿立刻减少。这种通过微调来改善上鱼状况的办法,就是在调整漂、饵的连动性,为了更得利于鱼吸饵入嘴,改变“有线”信号的传递速度和传动比。

适度的钝,让鱼在吸饵的前期——饵从静止状态变成向鱼嘴内移动的初始阶段——饵不会马上抻动浮漂,而是等到鱼把饵吸入口中的后期,浮漂才被饵抻动,利用子线的适度弯曲,造成漂、饵连动中的浮漂滞后减量位移,以此达到减少钓饵入鱼口时产生的阻力。这就是饵动后漂动,而且浮漂动量小于饵动量的目的,也是竞技钓手必须学会“看小漂”的原因之一。

在正确利用漂、饵的连动性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鱼情来选用浮漂。如果用一支大号粗身粗尖子的浮漂来钓这种浮漂位移滞后,而且钓的鱼较小时,浮漂可能就不来动作了。

 

浮漂信号分析

 

最初的调四目钓二目理论,是建立在一钩悬浮、一钩擦底这么一个基础上的。同时还假定一个钩子和一粒饵料都是等于一目。照这个方式调漂,在鱼情正常、吃口较好时可以钓的比较理想。即使是钩和饵料都不是一目,但是长期用一样大小的饵粒和同一种钩子在同一种鱼情下钓,熟悉了信号以后还是可以有很好的发挥,在一时一地可以钓得相当出色。

    总的来看,调四目钓二目,是比较灵敏的钓法,可以适应很多场合。但是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应变,换个场合、鱼情不同,或者鱼钓得相当猾,那就无能为力了。缺陷的来源,当然是“一个基础”和“两个假定”。钩子换了,饵料变了,“一钩悬浮、一钩擦底”的基础也就动摇了。在一种鱼情下长期地钓,找出了信号的特点,尽管早已不是那个悬浮的擦底,一样可以钓的很好,这一是得力于浮漂信号的熟悉,二是得力于对一钩悬浮一钩擦底状态的打破,当然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的打破。换个鱼情钓不好是因为发生信号的条件和前提变了。竞技钓手很早就打破了这种状态的神话,大胆地让双钩到底,甚至于让坠子也到底。这种到底,是建立在精确的基础上的,是和传统钓法的坠子落底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是就竞技钓法发展到今天,在底钓方面对台钓法所作的贡献。

底钓猾鱼调漂法

“调三目一线钓三目一线,只抓一线吃口”,这是龙王恨钓鱼俱乐部姬华明教练教给我的对付猾鱼的有效方法。这在春秋及夏天是很好用的。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在冬天把这种调漂法改为调二目钓二目上下:假信号少,就钓一目,灵敏一点儿;信号多而杂,就钓二目到三目,稍稍迟钝一些。现在是冬天,钓比较猾的职业竞技池塘,我们多数是用拉饵底钓。钓迟钝可以滤去一些杂乱的假信号--但是真信号同样会变小。可对我这样学习竞技钓时间不长、钓鱼时间不多、看漂功夫欠缺的业余钓手而言,这是很实用的办法。对付这种猾鱼还可以只钓灵敏:调高目,钓低目。擅长此法的钓友解释是:钓的灵敏了,浮漂信号就多,总能抓住真实信号。善用此法的钓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从众多复杂的讯号中辨别出最真实的信号。钓灵敏善于看漂,这可以称得上是对付猾鱼和乱口鱼的更好的办法,这也是基本功的展示。会看漂,钓灵敏有更多的提竿机会。

由上述文字可以明白,根本没有调几目钓几目就肯定能钓到比别人多的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调漂法。竞技钓,一切都在变化之中。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底钓调漂必须有一个基本点。这里有个习惯问题,不同的习惯和调钓法,都可能钓的很好。

我对基本状态的理解为:1、单纯地从子线和钩的状态上看,下钩落底子线拖直、上钩轻触底的状态应该是基本状态:漂向上调,变迟钝;漂向下调,变灵敏。这个状态正好在中间位置。2、从浮漂的目数看,调在三目多一点,搓小饵可以钓浮,水面上还能看见浮漂;双钩完全落底,浮漂会比三目高上二~三目(如果钩子大那就更多)。结合前面讲的两条,综合一下就是调三目多一线,同时也钓三目一线的目数,正好是中间状态。在冬钓时之所以要改为调二目,是因为这时鱼吃口很轻,我们最好的用饵法是拉饵钓底,像大鲫友和野战蓝鲫,尽管比重很大,但是用拉饵,一粒饵也就是半目左右,拉得大也不会超过一目。

底钓时的浮漂信号

 

底钓时,钩子在水的任何层次都可能会有鱼咬钩。然而,我们在钓上钩很慢的鱼、坚持底钓时,能在水上层咬钩的鱼讯一般都不会出现很多,可以置之不理。最需要注意的,是鱼在底层接饵时的信号和鱼钩到底后的信号。由于动物天生具有抢食活物的特性,性情温文尔雅的鲫也不例外。掌握了这一特点后,竞技钓手们不仅善于抓住鱼底层接口时的鱼讯(即在离底一小段距离时鱼咬钩时的信号),而且还会在底钓时积极地创造类似底层接口的鱼讯。创造类似接口鱼讯的方法,是在钩子到底后并不死等,而是待浮漂静止后拖动鱼竿,让钩子在水底“漂动”,这一个小小的过程,常常会给鲫鱼一个惊喜,逗得它们大开胃口。底钓猾鱼时,也往往是一个逗号食的动作刚停甚至没停,明显的信号便出现了。

底钓时要抓哪些信号呢?

 

1、抛竿后,浮漂依然躺在水面,没有按时竖起;或者浮漂快速移动,这一般是小鱼在中、上层接钩, 也可能是中上层鱼就饵的信号,须及时扬竿,但不一定有鱼获。

2、浮漂快到底时,没有按正常降落的速度降落。下降慢了半拍、快了半拍、停了半拍、还没有到预定的目数停下来、加速,都有可能是鱼在咬钩。这都有可能是鱼在底层的接口信号,但也可能是鱼在底层擦线、啄食饵团。熟悉你的浮漂,抓住这个信号,会有相当高的成功率。

3、浮漂到位稳定后,先缓缓上升,而后短促有力的下顿,这是“最标准”的信号,鱼吃钩正常,这时的提竿的命中率相当高。当浮漂上升时,钓手要做好准备,看见下顿的瞬间扬竿,十拿九稳;而上升后并不下顿,有一个短暂的停留,也须迅速提竿。

4、钩子到底后,浮漂稳定在你所设定的钓目,慢慢上升,但在上升1目左右突然出现短促有力的下顿信号,要及时扬竿。

5、浮漂还未到位就上下跳动,这说明鱼在下层很活跃,也可能是饵料的雾化太快,鱼太“燥”。这种情况,如果信号多,可以考虑钓浮。得竿中鱼率低时,则考虑仍然钓底,以抓底层接口信号为主,一般是抓以下两种信号中鱼率较高:短促有力的下顿、缓慢上浮不动时。同时采取的措施是拉小饵或搓小饵。

6、浮漂到位后,突然大幅下沉不见,多数是鱼体撞线所致。稍等片刻,若又见浮漂浮起即可扬竿。

7、浮漂在没到位之前出现停顿、上浮,可能是双鱼就饵,扬竿双飞机率很大。

8、停顿后下挫,短促有力的是有效鱼讯,无力大幅度多是鱼体撞线和小鱼捣乱。

9、反复钓放的“回锅鱼”,出现相当正常的信号时,提竿无鱼。应对的办法一般有二:浮漂上捋,钓钝点;放弃大信号,专抓某种特殊的小信号--这需要相当的经验和对浮漂的熟悉程度。

10、浮漂到位后,缓慢上升,这大多是有效鱼讯,不管其上升多高,只要上升过程已停顿,即可扬竿。浮漂在停顿后如果还有迅速改变方向的斜向入水信号,则可能是大鱼就饵,应等漂尾入水后,用力提竿。

初学台钓的钓友,都必须跨越一道门槛,那就是调漂。

 

怎样将漂调出清晰的顿口

 

调标对手竿钓者来说绝对是重要的,不懂调标而能钓好鱼者,几希…但鱼饵也不可偏废,同一个人、同一时间与钓点、同样的标、同样的调法、同样的饵比重,当饵味不一样时,百分之百有不一样的咬度,不信此者,自说钓鱼功夫有多么厉害时,终会让人存疑的。但是,好饵易求,钱花下去即可得,好标难觅,所花金钱高低与标之好坏并无绝对关系。标之好坏鉴于制造时配比之得宜否、与适用目标鱼种鱼情的定位有关,反与外观美丑无必要关联,许多制标者不懂调标,实是误人误己,买标者若不解其中奥妙,认为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话,那钓鱼功夫要登大雅之堂很难。

标绝对有好坏之分,没办法自己制做者,也要花一点时间去实钓测试,才能觅得称手好标来。得好标后,仍要懂「依鱼情、顺标性」来调标,调钓视野要放大,不必坚持于灵钝间,观标讯要知鱼心、懂鱼情,想象自己就是水中鱼,今日食欲如何?愿出多少”力道”来拉动饵料?原因何在?换不同鱼饵或比重是否会改善其拉力值?……在实钓过程中,配合鱼情使用适当钓组只算是基本功,但如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浮标残存力道调与”当时”鱼嘴拉力值相近的话,方称得上是得鱼心、会调标!钓者能明此理,即知真正「灵与钝」何在…万事皆动态,不必苦守在某点。钓鱼者贵知鱼,而非单纯聚焦于标、饵、钓组而已,懂得个中原委,对浮标各种讯号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自然一目了然,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矣。

  “一顿”的发生不外乎两情况:鱼吞饵瞬间或衔饵甩头(大多属此类),因此漂调钓的适合鱼情就会有力“一顿”,只是幅度大小有别而已。“标相”有没有“一顿”,跟能不能抓住一顿,这是两回事...”。能否抓得住”一顿”,的确是要苦炼加经验,没有不二法门,所谓观标与扬竿的基本功夫是也。至于标相会不会产生“一顿”,除了鱼要肯就饵外,调钓的残存得当否才是关键,能调至最佳点者,可忠实反应水底状况,往往顿点多而明确,轻松即可抓住;调至次之者,鱼食口大时顿点突出、食口小时顿点隐晦,标讯上上下下居多,要抓好顿点会辛苦些;调不好者,有鱼没鱼难分辨,浮标会动、久久有这么一顿点就算不错了……所以,这顿点清晰否操之在我,不要寄讬在鱼儿的捧场否。

  个人作钓习惯抓第一鱼讯,因此调钓时对”一顿”即能中鱼的要求非常高,先前提出的”依鱼嘴拉力值”调残存的说法,也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不论冬夏,只要鱼儿有靠肯就饵,必有一其偏好的残存力范围存在,此范围冬窄夏宽,刁嘴时窄、好嘴时宽,时时在变,在下名之曰: “鱼嘴拉力值”,是浮力的反作用力,钓组残存若能调到此范围内(过高过低都不宜),鱼讯必定最漂亮,轻脆的顿点于焉产生。所谓观标知鱼,就是作钓时,要”迅速”找出或测出此值来…..这个区间过小时,调钓常会“减一分太瘦、增一分太肥”,拿捏间不好掌握,“零浮力点”之说可能就是这样传开的……一些不好的浮标,甚至永远调不到此一范围内!

  如何观标知鱼?以下举简单例子,希望借此抛砖引玉、钓出大鱼:

  要知道,鱼儿并非每次看到饵料都是一口吞食的,大多时候会先透过轻吸来感应下一步是否要真吞食,”感觉不对”时,甚至光碰不食。所以,当看见标讯”连续轻点”却无顿点,感觉鱼有食欲但不太肯出力时,排除饵料不对味的因素后,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钓组的残存调太大,超过鱼嘴拉力值的范围了,这时可加铅或朝调钝的方向去修正,尽量向下趋近该范围;如果出现大动作的下顿讯号,扬竿却不中或巴到鱼,或者浮标的讯号非常迟钝微弱、似有还无时,那可能是残存太小或成为负值,把A线或非吸饵等动作,放大成为漂亮的假鱼讯了,或者是饵料过于贴底,鱼懒得出力去吸上来所致,这时透过剪铅或调灵些,可向上趋近鱼嘴的拉力范围。如此一来一往的调整,必会找出漂亮鱼讯的区间所在,此即所谓依鱼情调标的具体作法是也。不过,这区间是会随着时间的经过、鱼饱食度与戒心的增加、天候变化等,动态位移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老手,明明已经在上鱼了,还会不断调钓的原因……因为“好,还要更好”吧!

  “依鱼情调标”,算是对调标基本功熟悉后,另一境界的调钓心法,初学者仍要对基本功用心体会学习,才比较容易感受出来,如把基本功丢一边,直接凭个人直觉调标,可能到头来还是不知其所以然,对提升钓技会有所阻碍的。

 

 

马明生细说“一标深”

 

   1999年,湖北钓手在首届“老鬼杯”钓鱼大奖赛上施展拉饵术获得成功,之后这项技术在全国迅速推开,并衍变出诸多流派。其中,以河南郑州市钓手张豫来、吉彦军、马明生在天津第五届“澎湖湾杯”钓鲫高手邀请赛上演示的“一标深”钓法最具特色(详见本刊1999年9月号《从因鱼施钓到引鱼适技》一文。然而,学休拉饵,掌握了“一标深”技术也不是稳操胜券的。近来,本刊钓技热线连续接到各地读者就“一标深”钓法提出的问题,现约马明生先生就浮标,用饵与鱼情关系作一番评说。  

   所谓“一标深”是指钩的定位深度大致与一支浮标的长度差不多。由于浮标制作越来越细化,标尖加长或标身修长尤受欢迎,所以在理解上已跳出了一支浮标的额定长度。因此,凡设计为定层钓取50厘米左右水深上层鱼的线组都可以称为“一标深”。我设计的线组一般为:水线总长50百米其中子线长10-18厘米,标脚至铅坠的母线长25-35厘米。  

   在池塘水深普遍为1.5-2米时,这样的线组设计主要针对三种鱼情:1、具有全泳层活动特点,尾重在20-50克的幼鲫;2、经常承办比赛的职业池塘和钓放多次的猾鱼;3、在长期驯化中养成了上浮摄食与抢食习惯的鱼,如罗非、白鲦、幼小的鳊鱼和草鱼等。不久前,我在北京小汤山参加一个比赛。在这个池塘中,规格为30-100克的鲫鱼占60-70%,放养时间两年左右。由于经常承办比赛,钓了放,放了钓的缘故,鱼的吃口变得非常狡猾。我在试钓中先于1.7-1.8米深水底采用搓饵,鱼咬钩的间歇比较长,1小时钓获量在30尾左右;后发现长时间抛钩在上层水域化散为悬浮状残饵的40厘米深有鱼抢钩,迹象为到时应该站起的浮标延长了翻身时间。如果水下没有东西将两钩托住,则浮标应该在钩坠入水后约3-4秒的时间里立直,这是1小时钓底得到的规律。在出现翻身延迟的同时,浮标又不时伴有左或右的短促晃动,综合这两种动作,我判断:不是鱼已经起来了,就是原来就有一部分鱼在中上层活动。之所以在1小时后有鱼情变化,是因为搓饵抛钩在饵是以“砸”的形式入水,在饵与水面接触的那个瞬间,已有部分钓饵化散为微粒而留在水的上层;接着,两饵在被动状态中随坠呈90%轨迹向浮标的垂位置运动,其与水体磨擦又会将一部分钓饵剥离在水的上中层,因此自两钩切入水中到浮标翻身的这段时间里,已有大致一半重量的钓饵溶化在上中层水里了。这就是将上中层游弋的那部分鱼集中起来的基础。另外,留在下层的已被钓猾了的鱼或多或少会对钓饵的开头产生戒备,当溶散在上中层的残饵因吸足水分而纷纷下沉时,鱼会循着残饵上浮,正是横的和纵的放向的集合促成了40百米深度的鱼情。于是我调整钓组,下移浮标,专钓40厘米定层鱼。大约20分钟后,鱼的咬钩频率达到每分钟7-10次,但空钩较多,在标尖显示3目下挫时拉不上鱼,说明浮标的浮力太小,我果断改进,将浮标由2号换成3号“醉仙”,同时把钓目从3目提高到7目,并改子线为20和22厘米。这样调整后,同样为下挫鱼讯就从3目缩小为1目或1目半,按照我的习惯,这么小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放弃的,主抓的是标尖上浮鱼讯。需要说明的是,下挫鱼讯并非全是空钩,我放弃它是因为延长子线后加大了摆幅,一旦鱼在两钩尚处坠的上方或与坠平行时截食,标尖必反应为上浮动作,即使两钩运动到坠的下方,鱼吸饵也会有上浮1目或半目信号。钓浮与钓底的不同是下层鱼咬钩取俯冲式比较多,鱼讯为下挫时也有较高的中鱼率。钓浮是钓的定层鱼,鱼在悬浮状态下吸饵要稳定得多,除了数鱼争饵或远距离奔袭之鱼会产生标尖下倾和下挫外,一般不会有大幅度的动作。鱼情不同而有标尖动作的差异对竞技钓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标深”技术赢的就是鱼情判断。

   1999年,我在一场比赛中化2/3赛时抛钩诱鱼,搞得两侧钓手糊里糊涂,不知道我是在钓鱼还是在捣蛋。到赛程过半,左右钓手的窝里已极少有鱼时我的钓点才呈现聚鱼迹象,之后,我连续上鱼被有心人归纳为专一标深。其实那时候的技术有点一厢情愿,因为频繁抛钩能把鱼引来是谁都明白的,问题是必需在钓时允许的时间里尽早将鱼诱来。所幸那场比赛的鱼情被我料中,在后半个小里上去了。所以“一标深”不是盲目的,它是建立在一定鱼情基础上的特殊钓法。现在,“一标深”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综合许多钓手的经验就是定层的可塑性和钓饵状态的变化。

 

“浮标无用论”和“浮标至上论”

 

目前,在浮标使用上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倾向,我将之称为“浮标无用论”和“浮标至上论”。 持第一种观点的大多是休闲钓鱼者。他们重视钓饵,需要的是上鱼时的欢乐,甚至有用筷子当浮标照样钓鱼的自豪。所以,他们宁可隔三差五给鱼塘老板送30、50的票子,也不肯花钱买支好点儿的浮标。一年下来,那打了水漂的钱摞起来不知能买多少支上好的浮标。他们光看到筷头子浮标一样管用,却不知道浮标的性能差异错失了多少欢愉,掏钱买乐而不知乐被浮标偷了,一旦被水平高一点的钓友左右夹击,一样的饵别人噼呖啪啦忙得不可开交,他那里独钓“寒江”,从此春风不渡,只能守着僵硬的筷头子安歇了。

 “浮标至上论”者一般都是接受悬坠钓法科学性和涉足竞技钓鱼不久的钓友。他们遇到不上鱼的情况就怀疑浮标不好用,不是不停的更换浮标,就是来回调整浮标,是很少从钓饵方面去查原因的。平时舍得投资,各式浮标买了不少,却忽略了钓饵,经常把饵的“功劳”错记到浮标的帐上。长此以往,错上加错,简直是给自己设了个迷魂阵。

 这两种观点都是因为对钓鱼缺乏全面了解才产生的,应尽早跳出怪圈,比较好的办法是把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必然另有一番感受。

 钓鱼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综合技术链,其中钓饵最为重要,但浮标的举足轻重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细微变化、关系大局的。在这条反应链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1+1+1+0=0的结局。所以,重视每一个细小环节,并在上鱼情况欠佳时正确判断出错环节是钓鱼的又一基本功。

 浮标至上的观点虽说偏激,但用对了浮标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粗身软尖子浮标在水线同长前提下,饵钩从第1下摆到第2下摆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适合钓浮标翻身,也就是在浮标站直的瞬间会出现一个极轻的下顿语言。善于控层的钓手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快节奏抛钩在较长时间里把鱼诱控在某一水层,实施钓定层战术。另一种粗短身硬长尖子的浮标因为站立快,适合捕捉中上层鱼讯,在钓生口半浮鱼时会有上佳表现。还有一种短身短尖子浮标是钓“水皮儿”(接近水面的浮鱼)的。它站立得最快,在饵下沉半径极小的情况下也能捕捉住鱼讯。

 细身细硬长尖子的浮标以去壳孔雀翎的最好,下沉缓慢而稳定,适合诱钓中下层鱼。它的“身材”特征是哪儿都细,线组中任何轻微的重量变化都能感应到,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尤其是饵的下沉途中有鱼截食,能表达出其它浮标不易清晰反应的信号。使用这种浮标钓中下层鱼,可以把浮标调成平水,当浮标下沉过程中遇鱼吃饵,拉住了下沉中的铅坠,会使浮标出现短暂的停顿。这种浮标语言虽然不好掌握,但一旦读懂了会是另一种美的享受。

 细身软短尖子浮标用于对付底层滑口快鱼,表现突出。浮标站立后,饵沉底很快,能避免下降过程中钓饵的过度雾化,对阻止滑鱼上浮乱窝有积极意义。另外,相对于硬尖子,软尖子的浮力要大一些,这就提高了浮标的抗干扰能力,有梳理虚假动作,减少假信号的优点。不过,这种软尖子浮标大多是钓手根据自己的习惯自行改造的。它的视标只有4-5目。  

急收肩细身细尖子浮标被钓手形容为“端肩”,因为一般浮标多“溜肩”、“塌肩”。正因为端肩,使它有下沉快而回升慢的特征。利用这一特征,用它来对付警觉性强,在吸饵时能感觉浮标向外拉的反作用力而顺势吐饵的鱼是最好不过的。  

细身硬细尖子的小号浮标浮力很小,在钓小滑鱼时可以钓得很钝,甚至能钓到铅坠卧底,从而减少了浮标的假动作,又不会因为钓得钝而体现不出反应。  

以上是我个人在很狭窄的实践空间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对他人是否适用,还得看具体情况。因地域不同,鱼情有别,在其他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甚至观点相左,也是非常正常的。我认为这并不奇怪,因为浮标是死的,人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