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小说 读后感 豆豆:简析咸丰给僧格林沁的朱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47:27
大沽失守时,咸丰帝给僧格林沁的朱谕,充分反映了国难皇权无奈之际,皇帝对武将的依赖和拉拢。朱谕如下:

   “握手言别,倏逾半载,大沽两岸,正在危急,谅汝在军中,忧心如焚,倍切朕怀。唯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若稍有挫失,总须带兵退守津郡,设法迎头自北而南截剿,万不可寄身于炮台,切要!切要!以国家依赖之身,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离营后,南北岸两炮台,须择可靠之大员,代为防守,方为妥善。朕为汝思之,身为统帅,固难擅自离营,今有朱笔特旨,并非自己畏葸,有何顾忌?若执意不念天下大局,只了一身之计,殊为有负朕心!握管不胜凄怆,谆谆特谕,汝其懔遵!”

   常说危难之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情性。此段朱谕,充分说明了咸丰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在危难之时,拉拢掌握军权的武将是至为重要的。咸丰帝用皇帝少有的客气之词“握别”来表达一种对大臣的信赖,拉拢显得何其的诚恳。这也显示了咸丰帝其实不像后世书上所渲染的那样昏聩,实际上他是一个聪明的皇帝。

   二,拉拢得很是适度。拼命“太不值”,如果大沽没有守住,你逃跑了,我就给你台级:只要你向北逃,而不是向别的其它方向逃。向北逃跑,在退却中拦截,你仍是朕的忠臣。

   三,在接到朱谕前,你“只了一身之计”,逃跑了,不怪罪你;接到朱谕后,你应该有逃跑的方向了吧,向北跑来保护朕啊。不然,威胁:“有负朕心 !”

   四,皇帝是一个自私、毫无统筹全局、宏观控制的人。事实上当时保京城的武将就僧格林沁及后来在八里桥的胜保二人,而且这二人最后合在一起,向西北退却向东南抵御英法军队。京津及周围地区,平时耀武扬威、为害百姓的官吏兵士在哪儿?国难之时,真正帮皇帝的人怎么就这么少呢?

     五,咸丰帝写此信之时,“不胜凄凉”凉遍全身。皇权的制度决定了它没有国民的后助力和底气。一旦几个武人失败,仓皇辞庙、末日之感便油然而生。实际上,洋人要灭掉整个中华帝国,当时的地球人想都不敢想吧。

   在对咸丰帝稍作分析后,再作三点泛泛之论。

   一,咸丰对僧格林沁的依赖是有先例的。五年前1855年5月太平天国的北伐部队,就是僧格林沁率军抵抗而使之全军覆没的。对于一个差点自比崇祯皇帝的咸丰帝来说,其依赖的程度可想而知,或可说有救命之恩了。僧格林沁由蒙古族人的郡王而升为亲王,就是那次战功。

   二,时胜保曾致书“练众日增十万”的“高足”苗沛霖驰京勤王,被图割据成军阀的苗拒绝。据当代学者池子华《苗沛霖: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一书考证,咸丰帝在热河之际,中原大地已经出现了后来民初军阀割据的演练。无怪乎皇帝落难之时,官吏失踪了。确实,皇朝便是官僚机构,它不是统率人民的,人民只会是旁观者甚至是落井下石者。说得透彻点,军阀割据实为政治割据。据池子华援引《山东近代史资料》,山东捻军出现了一位名叫刘淑愈的“进士造反”。这是否可以说明:咸丰朝已实为清皇朝的末代?“嗜饮”的咸丰帝曾写下诗句:一杯冷酒千年泪。这“千年泪”值得咀嚼。当时的英人威妥玛分析得出结论:“这个国家的统治力量已经沉沦到何等无底的深渊里去了。”

   三,对旁观者三字稍作议论。常有人说中国人好忘记。这是由中国制度的集团专制性决定的。当受损的这个集团自己都不提以前的“受损”时,其他集团的旁观者还会提不?比如英法火烧圆明园,自此以后的五十年清末,谁记得“皇家耻辱”?对圆明园的追思,恰恰是清朝灭亡以后的国人,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但切勿把“爱国”套在清朝的头上啊。政治家和秉史文人发生了理解上的误差?

   英法联军侵占京城,焚烧圆明园,是咸丰帝全身心的耻辱。任何人,除非智障人士,都不会再想面见焚毁祖宗家业的仇人的。他至死留在热河,不回京城,绝对是他自己的主张。任何当时还是后代的说肃顺集团挡驾的观点,只是受了辛酉政变集团的蛊惑而已。中文很多表达“极致”意思的词与“死”连在一起,“恨死”,“心慌死”,“开心死”,咸丰帝可谓“恨死”的。这种极致的恨,会使咸丰帝产生稍有借口便不回京城的表现。这是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