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城三打白骨精免费:[人民日报“盛世危言”为何入木三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0:29:02
人民日报“盛世危言”为何入木三分?

2011-06-02 16:23:39

浏览 468687 次 | 评论 315 条

 

 人民日报“盛世危言”让人警醒!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可以说是中国媒体界的“一哥”,其言论从来都具有政治风向标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一言九鼎”。 “ 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应当说在人民日报体现的最集中,最明显,也最有水平。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冲击,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位高权重,声音却不大,主要是因为它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被淹没,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固有的新闻操作模式和报道方法与当今社会人们认识问题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出入,也就是说与社会脱节,发的更多的是“官员的声音”,而人民的声音显得比例不够,强度不够。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一改其只说“官话”的特点,“人民味”越来越浓。其发表的一系列“社会心态”系列评论文章,以深刻的洞见,精辟的分析,平等的姿态,犀利的言词,高屋建瓴,关注民生,纵论社情,广抒民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在思想界和媒体界产生一股强烈的冲击波。

作为一名媒体人,同时作为一名评论人,读了这些评论想到了五个字:真,深,新,准,精。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才入木三分,令人警醒!

所谓“真”,就是写的很真实,不是官样文章。这一点应当说,作为最高级的党报非常难得,也令人对其职业精神感到由衷敬佩。同时也说明党和政府一再号召的媒体要讲真话,要关心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要当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落到了实处!笔者以为,这一点很值得地方党报学习借鉴。我们有些地方的媒体,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很多言论都是官话套话,长篇大论,不着边际,不关冷暖,官员不看,老百姓不看,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没有起到应有的引领舆论的作用!

所谓“深”,就是深刻到位,一针见血,不是花拳绣腿,虚弱无力。比如在今天的回应文章里,人民日报这样写道“在百姓眼里,从 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这段话中的“政府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可信”,应当说非常深刻地说明了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怕言错,总是错在百姓,百姓不听话就是刁民。系列言论中这样的深刻论述随处可见。从文章的角度讲,可以说是“遍地珠玑”,从对社会特别是对社会管理者而言,可能说是“警钟声声”!

所谓“新”,就是新见迭出,启迪心智。比如《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异质思维”》这篇文章中写道“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对当前社会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可能都知道,这个观点在人民日报上出现,应当说是第一次,甚至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文章一面世,就受到广泛关注,好评如潮!

所谓“准”,就是立论精确,有的放矢,有点穴治病的功效。古人云:“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辟的时文。比如“心态培育”,“异质思维”“公平正义”,“弱势心态”“沉没的声音”等文章,都是写当前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入手,庖丁解牛,剖事析理,写典型案例,建有用之言。可以说每篇文章走都是关痛痒,有情怀,高品味,耐琢磨的好文章。

所谓“精”,就是精彩独到,引人入胜。这组系列时评不仅是观点的精彩独到,文章的结构,论述,章句应该说都很精致,表现出很高的理论修养与文学修养,可以说是从内容到形式,从观点到词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笔者以为,人民日报的这些文章是一组难得的“盛世危言”。从社会功能上讲,它给我们的管理者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居安思危,要了解社情民意,要知道百姓所思所想,要执政为民,讲求人性,科学发展; 从媒体自身功能的发挥上讲,它给我们很多地方媒体树立了榜样,要讲真话,发真声,关民情,写民意,真正履行好媒体社会公器的职责!

 

附最新文章

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①(2011年6月2日)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今天的中国,民众的诉求日益多元,舆论质疑时有耳闻。各级政府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执政理念的重要标杆。

以近期新闻为例。一是故宫失窃,一是广州“举牌哥”。同样面对质疑,从“失窃”、“错字”,到“经营会所”,故宫的回应左支右绌、不如人意。而广州地铁公司则一周内三次主动回应,约谈学生“举牌哥”,赢得舆论一致好评。仅从回应能力而言,广州更胜一筹。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州有过多次面对群众问政的历练。从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到与建委对话的“口罩男”事件,经常面对诉求和质疑,才使得“权力”尊重“权利”的意识日益提高。

近些年来,正是在中央“公开及时、准确透明”的明确要求下,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不少领导干部逐步形成共识:对批评或质疑,不必过于敏感,甚至将其视为不和谐声音,能捂则捂,能压就压;也不能玩弄技巧,将其视为“危机公关”,忙不迭撇清责任。这样的共识,正在促进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这些年,“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梧桐让路事件”、“高速公路天价收费案”,政府回应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回应的态度在不断改善,回应的方式在不断调整。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一次次的进步,成为撬动事件解决、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支点。

尽管也还有“没工夫跟你闲扯”的粗暴、文过饰非的搪塞,但总体而言,面对网络爆料,很少有人再会一厢情愿地怀念“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舆论质疑,“无可奉告”之类的遁词不再那么振振有词;面对突发事件,隐瞒、封锁等手段也逐渐不再是“最优选项”。相反,直面质疑,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首次上网直播;回应期待,卫生部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迄今为止,已有17个省区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纳入制度轨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正由社会治理的“选答题”变成“必答题”。

不少人常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质疑声音,才算工作平妥;以为掩盖了问题,才算治理有方。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正是多元多样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延伸阅读:人民日报社会心态系列评论

·4月21日:“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4月28日: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5月5日: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5月19日: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5月26日:人民日报: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 

独家解读:

·专题解读人民日报社会心态系列文章·周瑞金:人民日报在告诫地方执政者·马立诚:人民日报评论表达“进步的社会管理办法”

 

50上一篇 << 温总理与小学生“打篮球”的四点…      下一篇 >> 重庆男人精液质量高说明三峡环境…